2025年威贸电子研究报告:工业连接方案集成制造商,下游小家电与汽车线束需求向上

  • 来源:江海证券
  • 发布时间:2025/02/17
  • 浏览次数:182
  • 举报
相关深度报告REPORTS

威贸电子研究报告:工业连接方案集成制造商,下游小家电与汽车线束需求向上.pdf

威贸电子研究报告:工业连接方案集成制造商,下游小家电与汽车线束需求向上。工业连接方案集成制造商,下游客户众多。上海威贸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一家致力于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工业连接方案集成制造商。公司专注于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产品与服务,包括电线、线束组件、注塑结构件、PCBA以及线圈等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终端客户包括玛莎拉蒂、奔驰、宝马等知名汽车品牌,以及法国赛博集团、Vorwerk、徐工等国内外领先品牌。威贸电子收入与净利润保持增长。威贸电子营业总收入从2018年的1.44亿元稳健增长至2023年的2.29亿元,5年CAGR达到9.72%。公司归母净利润历年来也保持稳健增长,从201...

1 公司为工业连接方案集成制造商

1.1 工业连接方案集成制造商,下游客户众多

上海威贸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88 年9 月,是一家致力于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工业连接方案集成制造商。公司专注于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产品与服务,包括电线、线束组件、注塑结构件、PCBA以及线圈等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其产品应用领域广泛,涉及汽车(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高铁、医疗及净水环保等行业,拥有超过300个系列和 4000 种型号的产品。公司与多个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和跨国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终端客户包括玛莎拉蒂、奔驰、宝马等知名汽车品牌,以及法国赛博集团、Vorwerk、徐工等国内外领先品牌。公司生产总部位于上海市青浦区富民经济开发区,拥有员工约300名,占地面积超过 13000 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占地约11000 平方米,研发及办公区域面积约 2000 平方米。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外客户,公司在上海市中心“徐家汇商圈”设立了销售总部,专门负责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售后服务工作。

1.2 1988 年成立,历年来不断发展

上海威贸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88 年9 月,并在1999年首次成立线束工厂。2001 年开始,公司继续拓张产线,青浦区练塘富民开发区老厂房投产,并且 2010 年公司新增的第三幢厂房线束车间投入使用。2015年,威贸电子成功登陆新三板。公司在 2020 年正式投产第一条全自动线束生产线,并在 2021 年投产威贸练塘工业园区新工厂第一条SMT 产线。2022年3月,公司在北交所成功上市。

1.3 公司股权较为集中

威贸电子的股权结构较为集中,第一大股东周豪良持股比例高达42.43%。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周豪良、高建珍、周威迪三人,高建珍为周豪良配偶,周威迪为周豪良、高建珍之子,三人合计持股比例达57.52%。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合计达 68.38%,股权较为集中。

1.4 公司管理层介绍

公司管理层资历深厚,并具备一线工作经验。董事长兼总经理周豪良曾任浙江慈溪逍林供销社行政干部,并在 1995 年创立上海浩威电子有限公司。周豪良于 1998 年加入威贸电子,并在 2015 年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威迪为周豪良之子,2020 年至今任威贸电子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

2 公司财务数据稳健增长

2.1 收入与净利润保持增长

威贸电子营业总收入从 2018 年的 1.44 亿元稳健增长至2023年的2.29亿元,5 年 CAGR 达到 9.72%。公司 2022 年营业收入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同比下降 9.04%,原因为受到疫情以及国际环境的多重影响。随后公司营收在 2023 年度恢复增长,并在 2024 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达1.88亿元,同比增长 8.11%。

公司归母净利润历年来也保持稳健增长,从2018 年的0.28亿元增长至2023 年的 0.39 亿元,5 年 CAGR 达到 6.85%。2024 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达 0.31 亿元,同比增长 7.20%。

威贸电子整体毛利率近年来略有下降,2018 年至2023 年,公司整体毛利率分别为 36.18%/35.77%/34.13%/31.96%/29.12%/31.29%。2022年毛利率下降至 29.12%,主要原因为人工费上升,以及于2021 年竣工验收的新厂房投入使用后折旧和摊销费用大幅增加。2024 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30.5%。 2018 年 至 2023 年 威 贸 电 子 净 利 率呈现先降后增趋势,分别为19.73%/19.46%/16.30%/15.17%/17.18%/17.11%。2024 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率为 16.35%。 公司期间费用率水平控制较好。威贸电子2018 年至2023 年销售费用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为 3.12%/3.29%/2.04%/1.68%/1.77%/1.69%,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率为 1.37%。威贸电子 2018 年至2023 年管理费用率较为稳定,分别为 7.61%/6.59%/6.64%/7.59%/9.42%/7.94%,并且2024年前三季度管理费用率为 7.65%。公司研发费用率2018 年至2023年分别为6.83%/5.44%/4.25%/4.59%/5.31%/5.34%,2024 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率为5.43%。

虽然威贸电子毛利率近年来有一定下滑,但是公司在同行可比公司中仍保持较高的毛利率水平。原因为公司同可比公司的产品有所不同,主要产品线束组件及注塑集成件制造的工艺要求和精度相对更为严格。此外公司还专注于定制化产品及集成件的生产,采用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模式,满足了客户的特定需求,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2.2 注塑集成件收入占比不断提升

公司的主营业务分为注塑集成件、线束业务及其他等。近年来,注塑集成件业务收入不断上升,并且收入占比也在不断提高。从收入结构上看,线束业务收入占比一直高于注塑集成件业务收入占比,但注塑集成件近年来收入占比在不断提升。2024 年上半年注塑集成件收入为0.6 亿元,同比增长49.22%,收入占比达 47.24%。2024 年上半年注塑集成件收入增长主要原因为得益于国外客户的电熨斗、热泵等产品销售量增加。

公司分业务毛利率来看,2024 年上半年注塑集成件业务与线束业务毛利率为 28.15%/33.04%。近年来注塑集成件毛利率略有下降,线束业务毛利率则相对稳定。

3 主营业务为线束组件与注塑集成件

3.1 线束组件和注塑集成件

公司主要产品按照功能划分为线束组件、注塑集成件两大类。

3.1.1 线束组件产品介绍

公司线束组件业务主要为各类家电、POS 机、汽车以及工业产品提供线束及相关组件,产品包括智能家电组件、工业自动化组件、POS机与计量衡器线束组件、汽车/新能源汽车组件、大型印刷机组件、高铁组件、净水环保组件和医疗设备组件。

3.1.2 注塑集成件产品介绍

公司的注塑集成件主要应用于智能家电中,少部分应用于汽车领域、POS机与计量衡器领域。公司的智能家电注塑集成件产品包括电熨斗前盖组件、齿轮箱、电熨斗底板组件等。

3.2 汽车线束市场空间稳健增长

3.2.1 汽车线束市场空间

汽车线束作为汽车电气系统的主要网络架构,负责将中央控制模块与汽车的各控制单元、电气及电子执行单元以及电器装置无缝集成,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汽车电控和电器系统。汽车线束主要由导线、接线端子、连接器及其保护套等组件构成,通常由铜材制成的接触件端子(即连接器),与电线电缆压接,最终以线束捆扎形式形成电路连接组件。汽车线束是定制化的产品,针对不同汽车制造商及其旗下各异的车型,其设计方案与质量标准均存在一定差异。汽车线束是构成现代汽车车辆复杂神经系统的重要部件,在确保车辆无缝通信和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可以提高车辆的效率与安全性。

汽车行业随着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的不断发展,电子器件的增加将产生对线束需求的增加。此外,随着世界各国对于汽车安全性的要求的提高,如强制配备 ABS、牵引力控制、安全气囊等功能,汽车线束的需求也将相应增加。全球汽车线束市场规模预计从 2023 年的901.9 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1429.6 亿美元,2023 - 2032 年 CAGR 达 5.25%。

3.2.2 全球汽车销量

全球汽车销量在 2020 年有所下滑,随后恢复增长态势。2023年,全球汽车销量达 9200 余万辆,同比增长 11.89%。未来随着汽车向智能化与电气化的发展,汽车行业有望保持增长,公司的汽车线束产品或将持续受益。

3.2.3 汽车线束市场竞争格局

汽车制造商一贯秉持严格的标准对供应商进行管理,构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供应链体系。这种管理体系导致了外资及合资企业长期垄断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从而在汽车线束行业中形成了寡头竞争的市场格局。这些主导企业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德国的莱尼、德科斯米尔、科络普,日本的矢崎、住友电气以及美国的李尔、安波福等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及其合资伙伴。汽车线束行业的发展与汽车行业紧密相连,尤其是德系、美系和日系等国际汽车品牌,对零部件供应商实施严格的评估标准,确保了汽车线束供应商与汽车制造商之间的稳定合作关系。在国内市场,大型自主品牌车厂通常与本地线束生产商建立了稳定的配套生产关系;而外资及合资车厂则更倾向于选择国际零部件厂商在中国的独资或合资企业作为线束供应商,例如住润电装为广州本田和东风本田提供配套服务。近年来,随着国际汽车厂商加大对成本控制的力度,本土化采购趋势增强,国内出现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自主线束企业。国内线束企业凭借其积累的技术和同步开发能力,以及可靠的产品质量和高效的客户服务,逐步融入国际汽车厂商的供应链体系。公司作为汽车行业的二级供应商,与多个知名整车厂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自 2011 年起,通过 IMI 进入奥迪和宝马的供应商体系,为奥迪Q5/Q7提供后备箱电动尾门组件,并为宝马 mini 系列供应方向盘电子锁线束组件;2015 年进一步拓展至玛莎拉蒂 Leventi 和沃尔沃XC90 系列,提供车灯线束。2017 年,公司借助华域皮尔博格进入大众供应商体系,经过三年研发及严格测试,成功取代德国供应商,为大众全系车型提供集成多种先进工艺的电子真空泵线束组件。此外,2019 年公司通过欧德亮(天津)进入奔驰供应商体系,引入国内首台 Lumberg IDC 刺破式全自动线束生产线,为新款奔驰C级轿车配套尾灯线束,该项目于 2021 年上半年实现量产。这些合作标志着公司在汽车线束领域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质量得到了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的认可。

3.3 小家电市场空间前景良好

3.3.1 小家电市场空间增速

小家电市场规模保持稳健增长,行业前景良好。物联网(IoT)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智能家电的需求激增。智能家电在使用过程中智能设备能够与智能家居系统无缝集成,提供远程控制功能和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广泛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空间有限的城市地区,多功能小家电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因此,诸如空气炸锅兼烤箱或搅拌机等多用途产品在城市地区越来越受欢迎。根据预计,全球小家电市场规模将从 2023 年的1160.29 亿美元增长至2031年的 2406.28 亿美元,CAGR 达 8.44%。

此外,2025 年 1 月 13 日,商务部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做好 2025 年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商办流通函〔2025〕6 号),旨在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消费和推动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该通知明确了对个人消费者购买高效节能家电的补贴政策,具体包括冰箱、洗衣机、电视等 12 类家电产品,并设定了补贴标准为产品最终销售价格的15%,对于能效或水效等级达到 1 级的产品,额外给予5%的补贴。每位消费者每类产品可享受一次补贴(空调产品最多可补贴 3 件),且单件产品的补贴上限为2000元。2025 年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或将推动国内小家电行业的增长。

3.3.2 小家电行业与塑料零件行业竞争格局

小家电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小家电行业经历了从简单装配到涵盖研发、生产及检测等环节的完整工业体系转变,现已具备显著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国内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小家电品牌,这些品牌不仅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也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与此同时,跨国企业如赛博集团、福维克等进入中国市场,以及美的、海尔等大家电企业的跨界参与,加剧了市场竞争。中型企业则通过扩展产品线寻求突破,使得行业竞争愈发激烈。随着大品牌和国际品牌的加入,小家电市场正朝着专业化、规模化和统一化的方向发展,品牌集中度逐渐提高。尽管如此,行业内技术差异主要体现在新产品的研发设计能力上,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相对较少。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国外品牌商更倾向于聚焦市场调研、新品设计和品牌营销,将生产制造等环节转移至具有劳动力优势的国家。凭借产业集群的成长、产业链的完善和技术的进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小家电生产基地,但生产企业地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华南和华东地区。面对成本压力和技术水平提升的双重挑战,越来越多的终端客户开始寻找能够替代进口供应商的本土企业,为国内外业务提供配套服务。

威贸电子是世界小家电巨头赛博集团的A 级供应商,主要为其旗下Rowenta、Tefal、CALOR、Krups、WMF 等高端品牌提供电熨斗、咖啡机、食品料理机所用的注塑集成件和线束组件。公司家电行业的另一个主要客户是德国福维克,公司作为核心电子供应商,为其供应扫地机器人、饮茶机、TM 料理机(“小美”)中的线束组件,打破了海外供应商对上述国外品牌长期垄断的局面。

塑料零件行业竞争格局: 塑料零件行业因其产品用途广泛和多样化的特性,导致生产企业多专注于特定行业的塑料零件制造,如家电、汽车或消费电子等领域,并且通常集中在某类塑料材质的使用上,从而形成了数目众多但定位各异的企业格局。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统计,2020 年塑料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6,592家,但行业集中度低,前十强企业市场份额仅占整个行业的5%,显示出高度分散的竞争态势。行业内竞争层次分明,高层次企业凭借强大的模具开发实力和同步设计能力,能够为国内外知名客户提供高质量塑料零部件;中低端企业则受限于较低的设计能力和工艺水平,主要通过低价策略在低端市场求生存,难以进入国际知名品牌供应链体系。当前,我国塑料加工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为主,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位置,其竞争优势主要依赖廉价劳动力。然而,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传统盈利模式面临挑战。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塑料加工业正逐步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从依赖低人工成本转向依靠技术、装备、人才和研发构建复合竞争优势,力图实现由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转型。

3.4 公司在飞行汽车与工业机器人领域布局新品

公司除了传统汽车领域与小家电领域的业务之外,还在持续拓展飞行汽车、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业务。 在飞行汽车领域,公司与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合作,控制台线束与充电系统线束组件项目处于小批量试产阶段。公司在小鹏汇天飞行汽车的陆地体与飞行体进行线束研发合作。小鹏汇天的飞行汽车涉及到陆行体和飞行体两部分,陆行体的线束产品以汽车的标准为主,而飞行体的线束还要满足航空级别的要求,产品标准和研发要求也更高。

公司目前还在机器人领域探索相关线束业务,新项目主要应用于协作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用途十分广泛,尤其是有助于制造类企业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协作机器人对于线束的耐磨性、信号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公司目前已经完成研发和打样,样品已经交付客户做整体测试,预计明年开始将根据客户的需求逐步进行产能释放。

4 客户与壁垒

4.1 前五大客户

公司前五大客户较为集中,2023 年前五大客户合计占比达56.49%。2023 年公司下游最大客户为 SEB 集团,为全球小家电及厨具公司,旗下品牌包括了 ALL-Clad、苏泊尔、WMF 等。

4.2 壁垒与竞争优势

电子线束行业的壁垒主要包括客户资源壁垒、工艺技术壁垒、资金和规模化壁垒、管理壁垒。客户资源壁垒体现在严格的供应商资质认定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新进入者难以轻易取代现有供应商。工艺技术壁垒在于行业对定制化产品设计和生产的高要求,以及不断加快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新企业短期内难以达到所需技术水平。资金和规模化壁垒表现为大规模企业在生产能力、成本控制、市场响应速度上的优势,实现规模扩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构成了较高的行业进入门槛。管理壁垒则要求企业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下具备高效的综合管理能力,包括智能化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管理,以满足全球市场的严格质量标准和持续供应需求。综上,电子线束行业的壁垒进入门槛较高。 相比于传统线束公司,威贸电子核心竞争优势在于不同于传统仅提供线束的公司,公司推行集成化、组件化的策略。通过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研发,整合线束、注塑、PCBA 等,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解决客户面临的痛点和难点。公司全程参与客户产品开发过程,从设计到原材料选型提供专业建议,致力于降本增效,并保证快速高效的响应速度,为客户提供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此外,公司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持续在设备升级、研发投入上发力,强化工程团队建设及一线员工技能培训,确保从样品到大规模生产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反映了公司在技术和管理上的能力。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最新文档
  • 最新精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