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爱柯迪研究报告:新能源中大件扩张周期,全球化战略开启新篇章

  • 来源:西部证券
  • 发布时间:2024/04/15
  • 浏览次数:112
  • 举报

一、深耕压铸件,中小件“隐形冠军”开启新篇章

1.1 中小压铸件“隐形冠军”,品类拓展+全球布局开启新篇章

公司是国内中小压铸件龙头供应商,产品品类/客户矩阵/技术路径多维拓展。2003 年 12 月,公司前身“宁波优耐特压铸有限公司”成立,2015 年 8 月完成股份制变更,并于 2017 年 11 月正式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公司早期积极拓展法雷奥、博世、大陆等全球 Tier1 客户, 2014 年在墨西哥成立首个海外生产基地,正式开启全球化战略布局。2016 年 7 月,公司 启动“IKD 精益数字化工厂战略”,集成 ERP、MES 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精益化管理。公司 前瞻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2018 年先后获得博世、大陆、联合电子等国际 Tier 1 厂商新 能源汽车项目,2021 年陆续进入理想、零跑、蔚来、北美知名新能源车企等头部主机厂 供应链体系,同时加速新能源三电、车身结构件等中大件产能部署。此外,公司持续加大 现有技术储备,2020/2022 年先后收购银宝山新、富乐太仓,实现高固相半固态成型技术、 镁合金压铸技术拓展。

公司加速新能源中大件转型升级,新能源三电及车身结构件为主要拓展方向。公司始终专 注于汽车铝合金精密压铸件的生产和销售,其中转向系统、雨刮系统、动力系统、制动系 统等传统中小件具备竞争优势,产品品类约 4000 种。公司近年来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三 电系统壳体(电驱、电控、电池)、车身结构件、热管理系统、智能驾驶系统等产品转型 升级,目标在 2025 年实现以三电系统核心零部件及结构件为代表的中大型新能源汽车产 品占比超 30%,2030 年达到 70%。

1.2 新能源业务持续发力,盈利能力保持行业领先

公司持续发力新能源业务,营收规模稳步提升。2018 年以前,公司受益于全球汽车市场 增长,营收规模由 2013 年的 11.2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 25.1 亿元,2013-2018 年 CAGR17.5%。2019-2020 年受行业政策退坡、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公司营收在 2020 年首次出现同比下滑(-1.4%)。2021 年以来,受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速提升,同时伴 随 IPO 募投产能逐步释放,2022 年实现营收 42.7 亿元,同比+33%。根据公司 2023 年 业绩预告,预计全年营收 57.6-61.6 亿元,同比+35%-44%,继续实现营收高增。 利润端来看,2021 年受原材料价格上涨、海运费大幅提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归 母净利润背离营收增长,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3.1 亿元,同比-27%。2022 年,伴随多重 外部因素改善,公司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6.5 亿元,同比+109%,实现业绩深“V”反转。 根据公司 2023 年业绩预告,预计全年归母净利润 8.85-9.45 亿元,同比+36%-46%,加 速进入业绩兑现期。

公司汽车类营收占比超 90%,由传统中小件向新能源中大件拓展,带动产品量价齐升。 2022 年公司核心业务汽车零部件营收 39.1 亿元,同比+33%,占比 92%。近年来,伴随 公司产品结构逐步向新能源中大件转型升级,产品量价整体保持增长趋势,2021 年公司 汽车零部件单价 17.1 元/件,同比+5%(2022 年产品单价下滑主要系富乐太仓并表所致)。

2022 年公司前五大客户占比下降至 40%,客户结构由国际 Tier1 向头部新能源主机厂加 速拓展。公司早期积极拓展全球领先汽车零部件 Tier1 供应池,并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 作关系,前五大客户常年由法雷奥、博世、麦格纳、耐世特、大陆、日本电产等国际 Tier1 组成。2021 年公司先后进入理想、零跑、蔚来、北美知名新能源车企等供应链体系,客 户结构加速向头部新能源主机厂 Tier1 转变,截至 2022 年年报披露,公司前五大客户仍 为国际 Tier1,但合计仅为占比 40%,较 2017 年下降 24.3pcts,整体客户结构持续优化。 内销比重持续提升,2023H1 占比 41%, 再创历史新高。伴随公司现有客户结构持续优 化,国内理想、零跑等新势力客户销量持续高增,公司内销占比加速提升,截至 2023 年 H1,公司内销占比 41%,较去年全年提升 2.4pcts。

公司毛利率稳中向好,盈利能力保持行业领先。2022 年,伴随汽车行业缺芯、海运费上 涨、汇率波动等外部影响因素逐步缓解,同时叠加公司“数字化工厂”精益生产管理实现 降本增效,公司全年实现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 27.8%/15.8%,同比+1.4/+5.7pcts,其中汽车业务毛利率为 26%,同比+2.0pcts。截至 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 分别为 29.0%和 14.5%。同行业对比来看,公司盈利能力始终处于行业领先,截至 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位列可比公司 Top1,高出可比公司毛利率均值 6.3pcts。

公司盈利能力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原材料价格、海运费、汇率波动。 原材料价格企稳回落。公司产品主要原材料为铝合金,近年来公司直接材料占成本比重始 终在 45%以上,整体原材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公司利润水平。截至 2024 年 2 月末,长江 有色 A00 铝价 1.9 万元/吨,较 2022 年峰值下降 22%,整体价格走势企稳。此外,公司 与客户就铝价波动也形成了定期的产品价格调整机制,同时 2022 年 6 月布局马来西亚, 拓展原材料供应渠道,进一步降低原材料成本。

海运费受红海局势影响持续上涨。2023 年年末红海事件导致海运市场有效运力明显缩减, 相关航线船只需通过绕行航路避免运河通行费和高昂保险成本支出,欧洲、地中海航线运 价指数持续走高,一定程度上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美元欧元汇率走强,墨西哥比索兑升值空间有望缩小,汇兑损益持续向好。截至 2023 年 H1,公司外销业务占比 58%,整体业绩受汇率波动影响较大。美元和欧元从 2023 年开始 逐渐强势并回归疫情前水平,整体汇兑表现有望趋于稳定。此外,公司墨西哥子公司以北美市场为中心开展生产业务,记账本位币为美元,当前受 “近岸外包”热潮、通胀预期 等因素影响,墨西哥比索从 2022 年 8 月持续走强,一定程度上对海外子公司应付账款和 薪酬支出带来影响。2024 年 2 月,墨西哥年化通胀率较 2022 年峰值 8.7%已持续下降至 4.4%。伴随墨西哥通胀率进一步下降,墨西哥央行或将采取降息等措施进行调控,墨西哥 比索升值空间有限,海外子公司盈利能力有望回升。

数字化生产强化内部成本控制管理,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改善。公司不断推进精益管理升级, 通过导入 MES 系统并与现有 ERP 管理系统对接,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同时公司采用扁 平化的组织架构,将信息管理系统覆盖至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产品废品率,减少制造成本。2023 年前三季度实现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 为 1.3%/5.6%/-0.9%/4.6%,同比-0.03/-0.47/+1.05/-0.15pcts,各项期间费用持续优化。 公司 2022 年相比 2021 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34%,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现 金流量为 9.1 亿元,同比+90%;投资活动现金流量-14.7 亿元,同比+23%,主要系构建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所致;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3.4 亿元。

二、产品品类持续拓展,新能源中大件扩张周期开启

2.1 汽车轻量化加速铝合金压铸向车身结构件+三电系统方向拓展

汽车轻量化趋势明确,铝合金仍是当前最佳选择。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到 2035 年,国内燃油/纯电动乘用车轻量化系数较 2019 年目标降低 25%/35%,由 高强度钢应用体系逐步转向多材料混合应用体系,并以轻质合金应用体系作为过渡方向。 铝合金作为优质轻型合金,其比重仅为钢制材料的三分之一,可实现整车减重 20-30%, 对应燃油车油耗降低约 14%-21%,新能源车提升续航里程约 12%-18%;同时,铝合金材 料在性价比、循环利用、力学性能等方面具备比较优势,仍是当前整车轻量化最佳材料。

2023-2030 年纯电乘用车单车用铝量提升空间超过 40%,车身+底盘结构件成为关键渗透 方向。根据国际铝业协会(IAI)数据,2023 年我国传统燃料/纯电动/混动乘用车单车用铝 量分别为 163/202/224kg,对应 2030 年增长空间分别为 37%/40%/18%。纯电车型单车 用铝量提升空间最大,特别是在车身开闭件、结构件以及底盘等结构部位仍然具有较大渗 透空间。未来伴随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提升,我们预计 2025/2030 年国内车用铝合金市 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1148/1395 亿元。

压铸铝合金占汽车用铝量 80%。汽车用铝在行业生产中主要以压铸、挤压、压延三种方 式投入使用,其中,压铸铝合金约占汽车用铝量的 80%,挤压铝合金和压延铝合金则各占 10%左右。车身结构件中的副车架横梁、后纵梁、A 柱等均可采用压铸铝合金制作;新能 源汽车动力总成、智能系统等核心部件均需要压铸工艺完成。我们认为,伴随单车用铝量 的稳步增长,通过调整零部件强度、拉伸率等方式,压铸工艺有望应用于更多的结构件及 覆盖件。

高压压铸是适用于汽车铝合金材料加工的高效工艺。压力铸造主要分为高压铸造、低压铸 造、差压铸造等。其中,低压铸造与差压铸造多用于发动机、底盘区域。高压压铸工艺通 过将熔融金属或金属合金高速+高压注入到模具当中,实现压铸件的快速成型。该铸造工 艺不仅可以实现大批量铝合金压铸件的高效生产,同时所生产的铝合金压铸件具有高精度、 卓越的表面光洁度、出色的均匀性和优秀的机械性能,非常适用于汽车车身结构件的生产。

2.2 三电集成化趋势明确,车身一体化引领变革趋势

2.2.1 CTB&CTC引领电池集成趋势,电驱总成系统实现“N合一“集成

CTB&CTC 引领电池集成技术趋势。早期动力电池采用典型的“电芯-模组-电池系统” 集 成方式,其显著的特点是结构件数量多、集成效率低、能量密度低。为减少或取消动力电 池内部模组和其他结构件,提升电芯整体的可用空间和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行业陆续推 出无模组式集成技术(Cell To Pack, CTP)。相较于电池内部减少结构件数量的集成设计 方案,一体化集成电池技术在整车维度下将电池包与整车车身、底盘部件进行一体化结合, 通过电池包外部连接界面集成化创新,实现整车总体质量减少,结构件数量减少,进而实 现轻量化设计。目前,一体化集成电池技术主要分为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Cell To Body, CTB)和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Cell To Chassis, CTC)。以特斯拉为例,CTC 技术的应用 可优化 370 个车身零部件,实现车身减重 10%。 电驱总成系统集成由“三合一”扩展至“N 合一”。电驱集成系统已由电机、减速器、逆 变器各自独立模块思路转变为当下成熟的“三合一”方案。电驱动“三合一”由电机、电 控和减速器组成,高压“三合一”主要由“小三电”即 OBC 车载充电器、DCDC 直流转 换器和 PDU 电源分配单元高度集成,实现电驱整体功率密度的提升。当前大趋势“多合 一”是在三合一系统基础上,根据不同技术路线选择性封装,例如“大三电”+“小三电” 集成的六合一电驱;同时在此之上,可通过增加电池管理系统、整车控制器集成实现电驱 进一步集成。

2.2.2 一体化压铸引领新一轮生产制造革命

一体化压铸颠覆传统冲压&焊接工序。传统汽车制造主要包括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 大工艺流程。较传统的冲压+焊接工序而言,一体化压铸部件一次成型,内部不需要额外 连接,因此焊接、铆接、涂胶等工艺的使用大幅减少,从而降低生产线上的人工成本,及 焊接、涂胶机器人的成本。此外,相比于传统工艺的 60%-70%的材料利用率,一体化压 铸工艺则可实现材料的反复熔炼,废品、废料均可返回熔炉再次利用,实际材料利用率可 达 90%以上,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材料成本。

特斯拉实现一体化压铸从“0”到“1”,国内新势力加速产业由“1”到“N”。2020 年 9 月,特斯拉率先在 Model Y 上成功研制一体化压铸后地板总成,实现制造成本降低 40%。 2022 年 4 月,特斯拉将 4680 电芯直接安装至底盘,并将座椅安装在电池包上盖,以 4680 CTC 方案直接取代传统中地板,实现整车减重 10%,增加续航里程 14%,降低单 位成本和单位投资 7%/8%。2023 年 4 月,工信部等 3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锻造和锻 压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 2025 年全面实现一体化压铸等先进工艺技术产业 化应用。蔚来、小鹏、问界、理想等头部新势力品牌相继引入一体化压铸技术,蔚来 ES6、 小鹏 G6、问界 M9、理想 Mega 等新车型均已实现量产。

大量资本支出制约新势力选择自制模式:一体化压铸采取自研模式,主机厂需要承担前期 大量的资本开支,后续仍然需要面临产线维护、产能爬坡等问题,特别是对于国内新势力 企业来说资金压力巨大。蔚来&理想配套文灿&多利、问界配套文灿、小鹏配套鸿图。自主品牌陆续开启技术自研:特斯拉标杆效应下,国内自主品牌凭借稳固的供应链体系和足 够的资金支持,长城&极氪配套力劲、一汽&长安配套伊之密。但伴随着一体化压铸对车 型的全面覆盖,产能爬坡&更高资本支出压力下,预计需要通过外包弥补产能缺口。 第三方压铸商享受行业高景气,加速入局一体化压铸:1)文灿股份:新一轮设备采购完 成,达产后将拥有 14 台 6000T 以上压铸机;配套蔚来、理想、问界等头部品牌多款车型, 量产节奏&压铸机布局行业领先。2)广东鸿图:具备大型模具&免热铝合金材料自研能力, 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2023 年 6 月国内最大 12000T 压铸机正式投产,配套小鹏加速量 产落地;此外,公司与力劲达成新一轮合作,将联合开发 16000T 压铸机。3)多利科技: 配套蔚来车型实现量产,同时 2023 年 9 月收到国内某头部新能源主机厂一体化压铸后地 板定点项目,实现传统冲压向一体化压铸成功转型。4)拓普集团、嵘泰股份、爱柯迪等 头部压铸商设备均已到厂,未来有望凭借与国内外优质主机厂客户的紧密绑定,率先实现 配套量产。

2.3 中小件“隐形冠军”开启新能源中大件扩张周期

2.3.1 中小件:“产品超市”品类持续拓展,深度绑定全球知名Tier1

公司中小件产品品类丰富,全球知名 Tier1 十年优质认证。公司中小压铸件产品主要应用 于汽车雨刮系统、转向系统、发动机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空调系统、后视系统等, 其中汽车雨刮系统件为公司早期核心竞争产品,2016 年全球市占率达 35%以上,主要供 应法雷奥、博世等全球知名 Tier1。2022 年,公司收购富乐太仓,其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 安全系统、电子系统、转向系统、电机系统、座椅系统、转向系统等,进一步完善公司“产 品超市“品类,带动公司 asp 持续提升。截至 2023 年半年报披露,公司产品品类约 4000 种,与法雷奥、博世、麦格纳、舍弗勒、马勒等全球知名 Tier1 均保持密切合作,能够满 足客户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订单需求,同时实现产品从先期研发、新项目开发、量产 订单生产、交付直至售后服务的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不断强化公司在行业的客户资源优势。

2.3.2 新能源中大件扩张周期,产能匹配订单需求,新一轮成长开启

新能源赋能品类拓展,公司开启中大件扩张周期。伴随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速提升,公司 前瞻布局以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车身结构件、智能驾驶、热管理系统等压铸件为主的新 能源产品矩阵,产品单价由 10-100 元(传统中小件)提升至 100-2000 元(多合一壳体、 大型车身结构件),客户结构由国际 Tier1 加速向理想、蔚来、零跑、北美知名新能源车企 等头部主机厂拓展。2022 年公司新能源汽车用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 20%,2023 年 H1, 公司新能源汽车项目寿命期内预计新增销售收入占比超 90%,其中新能源三电系统占比 40%,车身结构件占比超过 30%,智能驾驶及热管理等其他产品占比约为 20%。公司在 持续中小件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预计 2025 年新能源汽车产品占比超过 30%,2030 年达到 70%,实现公司战略转型升级。

新能源业务持续加码,多轮募资扩产匹配订单需求。截至 2023 年 9 月,公司新能源汽车 零部件产品在手订单金额约为 269 亿元,预计将在未来 4-7 年内集中转化为销售收入。为 满足新增订单需求,公司自 2017 年上市以来,先后利用 IPO、可转债、定向增发等方式 加速新能源汽车相关项目建设。目前,公司国内在柳州、宁波、马鞍山均已建设生产基地: 1)宁波慈城工厂:2022 年 11 月厂房竣工,产品覆盖新能源三电系统核心零部件、大型 车身结构件,并引入 45 台布勒压铸机,其中包括 2 台 6100T 和 2 台 8400T 超大型压铸 机,新增新能源三电系统/车身部件产能 700/10 万套,预计达产后年均收入 21.7/1.6 亿元; 2)柳州工厂:2020 年开工建设,2022 年达产后新增汽车轻量化铝合金精密压铸件年产 能 3000 万件,年均收入贡献 6 亿元。3)马鞍山工厂:2023 年 3 月正式开工建设,一期 项目投产后预计新增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年产能 1530 万件,该项目预计 2024 年 8 月完工, 2025 年 3 月正式投产。此外,公司加速全球化产能部署,目前已在墨西哥、匈牙利、马 来西亚规划建厂。

三、汽零出海浪潮已至,优异管理赋能全球化战略

3.1 墨西哥打造北美汽车供应链重镇,特斯拉新工厂加速国产转变

特斯拉新工厂落地墨西哥,官宣引入下一代全新车型。2023 年 3 月,特斯拉首次官宣将 在墨西哥新莱昂州蒙特雷设立下一代超级工厂。根据新莱昂州州长最新消息,特斯拉将在 近期正式启动墨西哥工厂建设,据此前投资规划,预计未来两年投资 150 亿美元(为此前 计划的 3 倍),目标年产能有望达到 200 万辆。我们认为,特斯拉墨西哥工厂延期动工主 要受本轮墨西哥本币升值、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素影响。而伴随上述因素持续改善, 墨西哥工厂有望在 2026 年正式投产,预计将成为下一代车型平台产能主力。 下一代平台全新车型预计 2025 年年中上市。特斯拉新平台将围绕电池动力总成、制造等 方面进一步降本优化,目标实现降低总成本 50%。2023 年 5 月,特斯拉首次展实新车型 侧影图(或为 Model Q),并宣布两款全新车型正在研发当中,目标年产能将超过 500 万 辆。根据路透社消息,特斯拉将在 2025 年年中开始生产代号“Redwood”的紧凑型跨界 车,同时受墨西哥工厂延期影响,预计该车型将率先在德州工厂小批量投产。

墨西哥打造北美汽车供应链重镇。墨西哥是全球第六大汽车生产基地,第四大轻型汽车出 口国和第五大重型汽车生产基地,主要面向北美出口。2023 年墨西哥出口美国 248 万辆, 占比 66%,其他国家出口 83 万辆,占比 22%。制造业作为墨西哥支柱产业,承担国内 80%以上的出口收入和 25%的 GDP 总值。根据 Marklines,2023 年墨西哥汽车产量 378 万辆,同比+14%,其中通用集团占比 19%、雷诺-日产占比 16%、大众集团占比 14%、 Stellantis 占比 12%、福特集团占比 10%,位列 Top5。

墨西哥建厂三驱动因素:北美政策趋严+综合成本优势+新能源汽车渗透潜力 北美政策趋严:近年来,美国实施“近岸外包”战略,同时不断强化区域性政策对外部实 体准入限制。根据 USMCA,2023 年起乘用车和轻型卡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北美区域价 值含量要求提升至 75%,其余材料要求均提升至 60%以上;2023 年 IRA 法案出台,进一 步对关键电池矿物、电池组件本土化比例提出要求,并逐步限制敏感外国实体来源,同时 新车组装必须最终在北美市场完成。 墨西哥综合成本具备优势:1)人工成本:美国制造业工资水平约为墨西哥 6.6 倍,国内 制造业工资水平高出墨西哥约 56%;2)能源成本:墨西哥天然气价格低于美国和国内水 平,水、电、原油等能源价格较高;3)土地成本:以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为例,厂房租 赁价格较美国低 28%。我们认为,墨西哥综合成本远低于美国,同时叠加北美区位优势加 持,墨西哥建厂成本端具备明显优势。 北美新能源汽车渗透潜力待释放:2023 年国内新能源渗透率 31.4%,而北美新能源汽车 渗透率仅为 8.9%,除特斯拉外,传统整车厂仍然处在转型阶段,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较 大,相关零部件厂商机会确定性强。

墨西哥建厂三大制约因素:基础设施落后+高员工流动率+文化差异问题,企业管理能力 成为出海关键胜负手。 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能源匮乏:长期以来,墨西哥始终存在城市规划、基建缺失等诸多问 题,同时叠加干旱气候、电力能源供应渠道单一,2020 年墨西哥人均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量仅为美国 38%,人均电力供应量仅为美国 18%,使得水资源紧张和电力供应不足成 为制约墨西哥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高员工流动率:以新莱昂州为例,其作为全墨西哥劳动力技能水平最高、生产效率最高的 地区,当地员工月度流失率仍为 8.4%,其中产业工人约为 6.5%,管理人员 1.8%。而传 统汽车制造业对于员工熟练度要求高,员工离职将直接影响生产进度,因此企业管理面临 巨大挑战。 中墨管理文化差异:中墨文化本身存在较大差异,需要不断提升当地公众和政府信誉度, 因此对于企业前期本土化运营模式构建、跨文化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墨西哥工厂加速向国产供应商转变,自主建厂成为特斯拉产业链变革新趋势。特斯拉产业 链经历三个阶段:上海工厂开启“特斯拉浪潮”,疫情后“特斯拉加速向中国工厂转变”, 当前正在进入“墨西哥工厂加速向国产供应商转变”新阶段。2020 年以前,均胜电子、 文灿股份、华域汽车等中国厂商主要通过收购方式获得墨西哥生产基地,2021 年以来, 自主建厂成为产业链变革新趋势,拓普集团、旭升集团、新泉股份、爱柯迪等核心供应商 均已加速墨西哥工厂建设,并陆续实现投产。

3.2 先发培养全球化基因,精益管理优势赋能出海新篇章

3.2.1 配套全球Tier1+北美知名新能源车企,墨西哥开启新一轮募资扩产

先发布局培养全球化基因,墨西哥生产经营持续改善。2014 年,公司成立墨西哥子公司 IKD MEXICO,并采取租赁方式开启海外布局探索。为满足墨西哥本土订单需求,2021 年公司购置土地并新建厂房,2023 年 7 月全面投产中小铝合金压铸件,对接全球知名 Tier1。 截至 2023 年 H1,IKD MEXICO 资产规模达 3.6 亿元,资产负债率仅为 23%。1H23 实现 营收 0.47 亿元,亏损收窄至 0.07 亿元,生产经营持续改善。 2022 年公司顺利进入北美整车厂客户供应商池,并通过定向增发加速墨西哥中大件产能 扩充。2023 年 4 月,公司通过设立 IKD New Energy 子公司新建墨西哥二期生产基地, 主打 3000T-5000T 压铸机生产的中大型铝合金压铸件,全面转向 Tier1 供应模式。墨西哥 二期工厂达产后,预计新增新能源汽车结构件和三电系统零部件产能 175/75 万件/年,对 应年均营收贡献 14.4 亿元。

3.2.2 精益管理优势赋能公司全球化拓展

公司具备行业领先的精益数字化生产模式,联合中国移动实现 5G 网络全面赋能。2016 年,公司启动“IKD 精益数字化工厂战略”,建立涵盖技术研发、产品开发、采购、制造、 销售、仓储、物流、财务、人力资源等各环节的综合管理体系。公司联合中国移动建立全 国首家全 5G 智慧工厂,同时引入 MES 系统和 ERP 管理系统,通过 MES 系统实时记录 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入库全流程的质量控制节点数据,并对接 ERP 系统实时生成管理报 表,实现全流程质量问题的追溯和定位,以及后续产品研发的持续优化。5G 智慧工厂项 目全面提升公司人均产值 17%,提升设备平均生产效率 19%,降低产品不良率 3%,提升 半成品库存周转率 35%,降低铝锭库存 40%,节约库存资金 0.6 亿元。 精益管理优势将解决墨西哥生产经营痛点。墨西哥员工流动率高、中墨管理文化差异是影 响本土化生产关键因素。公司具备海外经营近十年经验积累,叠加国内领先的综合管理水 平,当地员工全年离职率已控制在 5%-6%,远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同时,数字化生产模 式将成为跨文化管理关键路径,未来有望实现全球化管理标准统一,极大程度上提升生产 经营效率。

公司综合管理优势将成为全球化成功拓展关键基因。在国内汽车行业加速内卷的背景下, 铸造行业同样面临过度价格竞争、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目前包括旭升集团、嵘泰股份、 文灿股份等多家铸造行业上市公司均已开启海外业务布局。全球化布局对企业综合管理能 力要求较高,因此我们通过构建财务指标评价模型,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 现金保障能力、成长能力五个维度进行衡量。从结果上看,公司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较可 比公司具备显著优势,同时五个维度综合排名位列 Top1。我们认为,公司综合管理能力 将使公司成为本轮低端产能出清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将赋能公司全球化业务拓展,帮助 公司加速成长为行业新标杆。 除北美市场实现本土化生产外,公司 2023 年初宣布在匈牙利设立子公司,计划购置 2000 亩土地建立欧洲本土工厂,承接欧洲本土化采购项目。同时,公司积极拓展原料供应渠道, 2022 年 6 月,在马来西亚购入 60 亩土地,建设铝合金基础原料采购与生产基地,保障优 质铝液的稳定供应,实现制造成本进一步优化。该生产基地同时规划压铸车间和加工车间, 未来将用于直接出口美国的汽车铝合金零件生产。目前,该项目已于 2023 年 4 月动工, 预计 2024 年上半年正式投产。

四、拓展半固态&锌压铸,新技术路径赋能主业成长

4.1 收购银宝山新压铸,实现半固态压铸拓展

半固态压铸可显著提升产品性能+模具寿命,降低产品成本。半固态压铸核心技术在于半 固态浆料制备,在金属浆料凝固过程中,采取剧烈搅拌、加入晶粒细化剂、快速凝固等特 殊工艺,从而改变初生固相的形核和长大过程,得到一种液态金属母液中均匀地悬浮着一 定球状初生固相的固-液混合浆料。通过该种制浆方式可以铸造具备高机械性能、高延展 性和超低孔隙率的热处理可焊部件,同时模具寿命可达液态压铸 2 倍以上。而浆料固相含 量较高的高固相半固态混合浆液可用于制备高致密性、高力学性能的铸件,易于实现复杂 零部件成形,减少机械加工量,实现产品的低成本和高性能的结合。

收购银宝山新压铸,实现高固相半固态压铸技术拓展。银宝山新压铸是国内首家高固相半 固态压铸量产厂家,始终专注于铝合金高固相半固态成型技术开发及产品加工,具备半固 态新材料开发、产品优化设计、模具设计制造、压铸、CNC 加工、后处理等全序的制程 能力。2020 年 6 月,公司取得银宝山新压铸科技有限公司 51%的股权,2023 年 5 月更 名爱柯迪(深圳)精密部件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拥有 530T-1600T 半固态压铸设备 11 台, 年产能超 600 万件。公司产品覆盖汽车配件、轨道交通、通讯、安防等多领域,其中半固态汽车零部件年出货量超 300 万件,比亚迪、通用汽车、中国一汽等主机厂均为公司核心 客户。我们认为,公司收购银宝山新压铸是对公司现有生产技术路线的有力补充,伴随高 固相半固态成型技术在车端的逐步推广,公司将进一步增强在新领域中获取新市场、新客 户、新产品份额的竞争能力。

4.2 收购富乐太仓拓展锌合金压铸,持续完善“产品超市”品类

锌合金与铝合金在车端形成优势互补。锌合金具备熔点低、流动性好、易熔焊、易于表面 处理等优势,可通过压铸及机加工工艺,制造形状复杂、表面光滑、薄壁等精密铸件,广 泛应用于电器、通讯、消费电子等多领域。相较于铝合金在车端的广泛应用,锌合金压铸 件具备高韧性、高冲击强度及轻易电镀等特质,常用于汽车安全组件、底盘、支架和传动 部件等高耐用性和高强度要求部位。目前,新能源汽车单车用锌量约为 20kg,预计单车 价值量在 1000 元以上。 收购富乐太仓拓展锌合金压铸,带动单车价值量进一步提升。富乐太仓主要从事锌合金压 铸件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覆盖汽车、家用电器、通讯、消费电子及建筑五金等多领域, 其中车端产品主要包括汽车安全、电子、电机、座椅、转向等系统铸件,核心客户包括奥 托立夫、莫仕、博西华、恺博等全球领先企业。2022 年 6 月,公司收购其 67.5%的股权 实现控股,根据 2023 年半年报,富乐太仓 1H23 实现营收 1.8 亿元,营收占比约为 7%, 实现净利润 0.3 亿元。我们认为,本次收购将与公司现有铝合金压铸形成优势互补,进一 步拓展车端配套品类,带动单车价值量实现进一步提升;同时并表后进一步扩大公司现有 规模,增强公司持续盈利能力。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