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丰能源研究报告:同心多元化战略明确,特气矩阵加速成长

  • 来源:中泰证券
  • 发布时间:2024/01/22
  • 浏览次数:283
  • 举报

一、从清洁能源服务到大气体运营服务

1、核心变化:基于“同心多元化”,由清洁能源向能服及特气拓展

公司深耕清洁能源服务三十载,结合多年积累形成的“资源+运营+终端” 的经验优势,基于“同心多元化”战略开始向能源服务以及特种气体业 务进行拓展。2021 年购建 LNG 运输船,持续布局产业环节核心资产; 2022 年收购森泰能源等,夯实主业“海气+陆气”双资源池优势的同时, 延展至能源作业服务,培育气体生产运营的经验并获得国内稀缺的国产 氦气资源;2023 年重组正拓气体 70%股权并收购艾尔希 70%股权,向 下游拓展氦气、氢气等品种的生产销售,并于年末中标国内首个商发特 气配套项目,形成了特种气体业务终端“零售+现场制气”的双突破。

基于同心多元化,形成清洁能源+能源服务+特种气体三大核心主业。清 洁能源业务主要经营 LNG 及 LPG 业务,应用工商领域;能源服务是对 上游的延展,能源作业提供资源池的补充,能源物流是对产业链多环节 核心资产的布局;特种气体是对下游的拓展,以氦气等品种的自有资源 优势切入,并持续对终端进行布局拓展。

目前清洁能源 LNG+LPG 业务贡献主要营收,能服、特气初步放量。公 司营收结构中仍以清洁能源板块的 LNG 及 LPG 业务为主,据 iFinD, 公司 LNG+LPG 业务 2018-2022 年营收合计占比均高于 95%。23H1 公 司营收口径中加入特气(包含其他化工产品)及能源物流服务板块(合 计营收占比为 5.8%),LNG+LPG 业务合计占比仍高达 94.2%。未来随 着能源服务和特种气体板块的持续放量,两块新业务的营收占比有望得 到快速提升。

能服+特气的新业务毛利率显著高于清洁能源主业,或将带来盈利能力 的快速提升。据 iFinD,公司 2022 年 LNG+LPG 业务的毛利占比高达 90%,清洁能源仍然为主要的利润贡献业务。据公司公告,23H1 公司清 洁能源/能源服务/特种气体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8.8%/19.7%/58.8%,能源 服务和特种气体业务毛利率显著高于清洁能源业务,有望随着未来规模 的持续扩大成为公司利润的新增长极。

二、一体化布局构筑“基石”,同心多元化拓展“大气体”业务

1、清洁能源:稳定的吨毛利源于“资源+资产”的一体化产业链布局

公司清洁能源业务中 LNG、LPG 的单吨毛利基本保持稳定。据公司公 告,近 10 年来天然气价格经历了多轮或大或小的周期性波动,同时卫 生事件和国际地缘扰动亦对天然气产业产生剧烈冲击。而公司清洁能源 业务中 LNG 和 LPG 业务的单吨毛利基本能保持稳定,其基本窄区间 波动于公司历年合理经营区间内,且同时两项业务营收规模整体呈持续 上升的态势。包括在 2022 及 2023 年,清洁能源业务外部形势格外严 峻,公司积极应对,依然实现了吨毛利的稳定。

公司定位一体化综合服务商,基本覆盖天然气产业链全环节。以天然 气业务为例,公司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不仅仅是对资源池的搭建,还在 船运、码头接收站、仓储、槽车物流、气站运营、终端分销等多个环节 进行了资产布局,为终端客户提供了全链条的服务。

稳定的吨毛利源于对资源池的持续构建以及全链条的资产布局。上游 资源端,公司一方面通过长约等方式实现海气资源的灵活配置、成本优 化,另一方面通过收购森泰能源切入能源作业服务布局陆气资源以实现 “海气+陆气”的互联互通双气源资源池;中游储运端,公司通过布局 船舶、码头、接收站、仓储等资产构筑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优势实现安全 高效、费用可控;下游流通端,公司自有物流槽车、气站等资产,同时 通过价价联动、背靠背交易、协议顺价等方式实现国际、国内双顺价, 最终实现稳定经营。

海气采用长约+现货的模式灵活管控成本。长约方面与马来西亚石油公 司和 ENI(意大利埃尼集团)已签订 LNG 长约采购合同,约定年度基础 提货量/计量方式/价格计算公式/结算方式等,气源为供应商所属的马来 西亚及印度尼西亚本土井口气,能最大程度保证公司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同时公司与国际市场诸多知名能源供应商达成合作协议,根据国内外气 价变动情况及需求缺口,灵活进行 LNG 和 LPG 的国际现货采购。

陆气以能源作业新业务拓展 LNG 新气源。陆气资源主要包括自产 LNG 和外购气,截至 2023H1,公司通过布局能源作业服务项目及传统 LNG 液化工厂,可以自主控制的 LNG 产能规模达到 70 万吨;外购气方面, 公司根据需求缺口及价差,灵活采购部分 LNG 及 PNG 作为补充。

2、能源服务:“资产+服务”贡献增量同时协同效应显著

能源服务是清洁能源产业链的向上延伸。能源服务主要分为能源作业服 务以及能源物流服务,在与主业协同层面分别对应上游陆气资源的扩张 以及船舶、接收站等产业链环节的资产布局。能源作业服务主要包括井 上作业服务及井下作业服务,为上游资源方提供低压低效天然气井增产 服务及天然气回收利用配套服务,并收取增产服务费或通过能源购销价 差方式结算“服务费”,能源物流主要是依托公司船舶、接收站、仓储 等核心资产提供综合服务及租赁业务。

能源作业服务不仅是由国内能源安全和增储上产所驱动的新增长,更是 对资源壁垒的补充夯实。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排在世界首位,但能 源资源自然禀赋极不平衡,特点为“富煤缺油少气”,党的二十大报告 把确保能源资源安全作为增强维护我国国家安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出国家层面对能源安全的重视。天然气是关键的民生能源,但我国仍 旧有 40%左右的进口依存率,从政策层面上有增储上产的要求,是推动 国内能源服务业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公司作业与运营结合的方式流程 地解决了上游资源方针对天然气零散资源的收集、销售难题,确保了天 然气资源“颗粒归仓”。

井上业务是对“边远井、零散井”的天然气资源全流程配套服务,主要 经营模式为“技术+投资+运营”。公司利用长期在混合制冷领域沉淀的 技术和工艺,在天然气井周边(主要为边远井、零散井等)投资建设整 套天然气分离、净化、液化整套装置及附属设施,并长期运营,为上游 资源方提供井口天然气回收利用配套服务。

井下业务是对“低压、低效井”的增产复产服务,主要经营模式为“技 术+设备+投资+数字化运营”。公司通过自主研发设计并生产相应设备 对天然气气井开展增压混输、循环气举、制氮气举、放空气回收等相关 “救井”、“复产”工作,协助气井解决气源压力衰减及效率下降问题, 体现为对其后续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治理,旨在促进天然气的回收利用, 实现天然气稳产增产、颗粒归仓。

能源作业服务及传统液厂贡献 100 万吨 LNG 陆气资源以及国产氦气资 源。通过能源作业服务及传统液厂对陆气 LNG 的布局,公司获得约 100 万吨自主掌握的陆气 LNG 资源,有效地支撑了国内资源池中自产 LNG 环节的构建,对清洁能源业务的盈利稳定性起到了较好支撑作用;同时 能源作业服务业务中,利用 LNG 生产过程伴生的氦气,经过净化去除杂 质获得高纯度氦气,拥有了国内较稀缺的国产氦气,并凭借资源优势进 一步向特种气体领域拓展。

能源物流服务是依托资产服务+租赁带来的业务增量。公司能源物流服 务主要的经营模式是“核心资产+服务”或“租赁”,公司依托于自身 LNG 船舶、LNG 接收站及仓储设施、LNG 槽车等核心资产,除自用外,为 境内外客户及第三方提供运输、物流、周转、仓储、租赁等能源基础设 施服务,并根据服务的具体内容,如 LNG 载重量及航距、LNG 接收窗 口及卸载量、LNG 槽运距离、船舶租赁市场变化等,定量结算相应服务 费。

能源物流服务更是对天然气产业链的环节补充。除依托服务+租赁带来 的业务增量外,公司提前布局储备天然气产业链环节的周转能力,也是 为未来清洁能源的海气增量提供保障,以及加强通过多资产资源调配优 化成本控制的能力。截至 2023H1,公司自主控制 8 艘船,经公司测算, 全部 LNG、LPG 船舶投运后,年周转能力预计达 400-500 万吨,LNG 接收站与仓储方面可实现 LNG、LPG 年周转能力 150 万吨,LNG 槽车 超百台。

3、特种气体:以“资源+运营+终端”的经验优势,顺利切入特气业务

从天然气到特种气体,是基于同心多元化战略。公司深耕 LNG 全产业链 多年,以“资源+运营+终端”的经营模式贯穿各个环节,而 LNG 与特种 气体在产业链各环节中对企业的能力要求存在众多共通之处。在物质属 性方面,LNG 和大部分的特种气体都属于气液双态的危化品;在资源匹 配方面,部分特气产品原料稀缺,与 LNG 相似都需要依赖进口,具备较 高资源壁垒;在模式&设备方面,两项业务的销售模式均有管道+零售, 背后均涉及到储槽、压缩机、充装钢瓶等装置技术设施;在物流运维方 面,均需要专业的渠道物流以及安全管控能力;在面向的客户方面,主 要均面向工商业。

产品端以氦和氢作为切入点,未来有望持续扩充特气品类。公司具有富 氦的天然气资源以及提氦技术储备,氦气属于特种气体中资源品属性极 强的品种且进口依赖度高,与主业天然气品种特点相似度高;氢气是未 来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公司要成为具有创造力的能源服务 商的长期战略,且短期具备气体业务属性。

以自建+整合并进为主,项目运营初步跨出重要一步。公司在 2022 年末 以收购森泰为契机取得了稀缺的富氦天然气资源,并在 2023 年下半年 通过收购艾尔希,打通以氦为主要品种的终端零售市场,并通过合作巨 正源、收购正拓,加强氢气业务布局。公司快速推进特气业务矩阵的搭 建,在 2023 年末拿下国内首个商业航空特燃特气配套项目,实现了跨 界切入特种气体后的首个运营现场制气项目的突破。

三、快速搭建特气矩阵,乘“商发火箭”之势启航

1、氦气为“气体黄金”,公司具备稀缺的国产资源优势

氦气应用广泛,半导体与面板为近年主要增量。氦是已知熔点和沸点最 低的元素,具有低密度、低溶解度、高导热率、强化学惰性等性质,因 其独特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潜艇、尖端科研、高端制造、医疗 交通等领域。2016 年以来,氦气在高端制造业、高端材料焊接等领域的 应用大幅增加,其中,氦气在气氛控制(半导体、面板)方面的应用占 比从 2016 年的 7%提升至 2021 年的 18%。

氦气主要从富氦天然气资源中提取制得。氦气生产工艺众多,有天然气 提氦、合成氨法、铀矿石法等,目前国内新兴工艺路线是通过提纯天然 气中的 BOG 尾气得到,具体方式为先将原料天然气进行脱碳、脱水、脱 苯、脱汞净化、降温液化等一系列操作,在进入 LNG 储罐前提取 BOG 尾气,再对 BOG 复热至常温后进行增压、二次降温液化,从而分离出氮 气、甲烷混合液态物料和含氢粗氦气,然后将含氢粗氦气催化脱氢、脱 水后得到粗氦气,最后将粗氦气经变压吸附脱氮气、脱氖气后得到高纯 氦气,故制氦核心在于富氦的天然气资源。

全球氦气供给高度集中,国内氦气资源占比仅 2%。据 USGS 数据,2021 年,美国地区氦气产能约为 7700 万标准立方米,占比约为 48.13%,卡 塔尔产能约为 5100 万标准立方米,占比约为 31.88%,美国与卡塔尔合 计产能占到全球接近 80%,而中国仅占约 0.63%;从全球氦资源分布来 看,美国、卡塔尔、阿尔及利亚、俄罗斯共占据全球近 90%的资源量, 中国氦气资源占比近 2%。

国内氦气市场依赖进口,且份额主要由外资主导。据《全球氦气产业链 分析与中国应对策略》,国内氦气市场 2014-2021 年进口占比均维持在 94%以上。国内氦气进口量居高不下,2017 年以来氦气进口量长期保持 在 2000 万立方米/年以上,2018 年进口量高达 2311 万立方米,约占全 球氦气产量的 14.4%。据广钢气体公司公告,国内氦气进口主要来自“六 大”外资企业,2021 年约占总进口量的 84.4%,其中林德、液化空气、 空气化工、日本岩谷得份额占比分别为 21.4%、20.3%、17.7%、13.8%。 国内仅有包括广钢气体在内的少部分企业有涉足相关业务。

国产氦产能低,自产氦气的门槛在于富氦的天然气资源。国内氦气资源 少,2021 年国内氦气产能仅占全球 0.63%,国内氦气市场自给率低。据 《浅谈中国氦气供应链技术壁垒与发展方向》,中国工业化天然气提氦 已有 50 年历史。截至 2021 年 10 月,中国在运行天然气(含 BOG) 提氦项目 5 项,其中 1 套为天然气提氦装置,4 套 LNG(液化天然气) 工厂 BOG 提氦装置设计总产氦规模 308 万方。2020 年,已建装置自 产氦产量为 57 万方,占中国氦消费量的 2.5%。

氦气产销增长显著,收购渠道未来放量可期。据公司公告,截至 2023H1, 公司高纯氦气设计产能为 36 万方/年,23Q1-Q3 公司氦气产销量为 23 万立方米,同比+63%;23H1 毛利率为 86.5%,相比于 2022 年底增长 2.45pct。基于氦气公司自制成本优势,成本端基本可控,目前正专注于 提升终端销售的消化速率。

收购艾尔希切入渠道零售,未来或将推动氦气业绩放量。对艾尔希的收 购,是公司继正拓气体后第二个工业气体落地项目,也是工业气体零售 领域首个项目。据公司公告,艾尔希是专业从事气体研发、生产、销售 为一体的综合性气体服务商,经过 10 多年的发展,艾尔希已成长为湖南 省最大的氦气零售商,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高端气体生产及供 应商之一。公司牵手艾尔希 1)可有效强化与公司在氦气、氢气资源端 的协同,实现特气业务“资源+运营+终端”模式的落地,提升业务核心 竞争力;2)可借助艾尔希的客户优势和区位优势,与株洲正拓协同推动 跨区域发展,拓展江西、贵州等相近省份市场。

效仿主业“海气+陆气”,氦气也将搭建“自产+进口”的双资源池以提 升规模及保供能力。目前国内氦气国产化进程加速,公司作为稀缺的氦 气产业玩家之一,也将持续助力打破国际垄断。据公司公告,除了现有 的 36 万方/年 BOG 提氦产能,公司也在进一步提升提氦的产能规模, 在四川泸县新建粗氦精制项目,通过收集周边的天然气工厂的氦气进行 精加工,项目设计产能为 100 万方/年;其次公司也将整合国内外先进的 管道气提氦技术与工艺,尝试进入管道气提氦领域,减少对 BOG 粗氦 资源的依赖;同时,鉴于我国“少气贫氦”,公司也将利用自身 LNG 国 际市场的协同优势,积极布局氦槽资产并推进液氦进口,实现氦气资源 的多元化布局。

2、商业航空蓝海赛道,配套项目斩获头筹

中国处于全球航天发射的前沿,已经进入常态化发射的阶段。据头豹研 究院数据,美国和中国的火箭总发射次数接近,为全球最主要的两个火 箭发射国家。中国的运载火箭发射次数呈逐年递增态势,目前已经进入 了高密度发射、高成功率的常态化阶段。

商业航天是航天领域新蓝海赛道。商业航天是采用市场化机制以获取商 业利润为首要目标而开展的航天活动,传统航天应用以卫星为主,包括 通信、导航、遥感、科研四大方向。而目前新兴应用场景则包括卫星互 联网、太空旅行、太空采矿、深空探索等,更长期的例如洲际交通运输、 太空基地、移民火星等等应用或将成为人类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商业航天的产业生态,不是航天产业的简单商业化,而是正在作为航天 产业社会化大发展的一种基本形态,建构太空文明时代的社会、经济、 文化基础。

叠加政策支持产业生态更趋完善。据《卫星与网络》,目前商业航天在 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等领域头部企业均已出现,形成了国家航天与商业 航天互补的格局,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射次数、发射载荷质量和在轨卫星 规模均居世界前列。目前来看驱动点主要在于政策端和产业化的双线推 进,2020 年卫星互联网首次被纳入了“新基建”范畴,成为贯穿“十四 五”规划的重点建设方向,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鼓励商业航天发展的政 策,2022 年明确提出要在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中发挥“新型举国体 制”的作用,使航天业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商业航 天领域,推动一批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快速发展。

液体火箭更有望成为商业航天的未来趋势,特燃特气需求将持续高增。 目前航空发射主要分为固体火箭及液体火箭,固体火箭无需加注燃料, 发射周期短于液体火箭,具有可长期储存、快速响应和发射地点灵活等 特点,更适用于军事现代化等需求,但由于其固体燃料一旦点燃就难以 关闭或重启发动机,限制了二级火箭的变轨和一级火箭的回收能力,降 低了火箭的商业价值。同时,液体火箭在运载能力方面也具备较高的比 冲和显著的运力优势,使用相同的卡车和公路运输液体火箭只需要运输 空壳,到达发射场后加注燃料,就可成为比固体火箭更强大的发射工具, 故随着卫星组网对大运载能力需求的增加,液体燃料更有望成为商业航 天的主流趋势。

液体技术路线众多,液氧甲烷短期优势明显。据头豹研究院,目前主流 的液体火箭燃料路径主要有液氧甲烷、液氧液氢、液氧煤油 3 种。从商 发角度看,降本需求需要考虑推进剂单次成本及重复使用效率,故短期 来看液氧甲烷的优势更为突出。

火箭发射用气不仅只在推进剂燃料端,在发射前的准备检查等工作中也 需要使用特气产品进行吹扫、测漏等工作。除了发射时推进剂燃料需要 使用的液氧、液态甲烷、液氢等气体品种,火箭发射前也同样需要氮气、 氦气等特气产品进行吹扫、测漏等作用。故对于提供特燃特气配套的供 应商而言,多品种供应的能力极其重要。

特气业务重要里程碑,公司拟投资 4.9 亿元建设海南商发特燃特气配套 项目。据公司公告,公司已与海南商发签署《框架合作意向协议》,将 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配套提供液氢、液氧、液氮、氦气、高纯液态甲 烷等特燃特气产品,作为火箭发射燃料推进剂、氧化剂以及相关系统的 置换、吹扫、净化等。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制氢及氢液化装置、空 分制液氧液氮装置、氦气储存及液氦气化装置、高纯液态甲烷装置等以 及配套的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项目预计 2025 年 2 月 1 日前完工并投 入运营,项目总投资约为 4.9 亿元。

发射场项目 1 号发射工位竣工,预计整体 2024 年 9 月底完成建设。据 海南省新闻办公室,截止 2023 年 12 月 29 日,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项 目 1 号发射工位正式竣工。该发射工位是国内新一代中型火箭长征八号 的专用工位,是发射中心形成发射能力的核心,是保障国家重大任务的 重要设施。2 号已完成导流槽主体封顶。1、2 号工位,年发射量各为 16 发,均使用无水污染的清洁液态能源。火箭装配厂房正在建设中,航天 城起步区 6 条路已经实现功能性通车,“三横五纵”路网工程项目已全 部交付使用。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 2022 年 7 月开工,围绕火箭 链、卫星链和数据链构建的航天城产业链生态已逐步形成,计划 2024 年 2 月 10 日完成土建施工,5 月底完成设备现场安装调试。技术区三平厂 房等配套设施建设正在有序推进,计划 2024 年 9 月底完成建设。

意义重大,不仅仅表明公司具备顺利切入特气配套项目的能力资质,更 使公司获得商发航天领域现场配套赛道的先发优势。海南文昌商发项目 是国内唯一的商业发射场,公司拟建的商发特气项目也是唯一配套海南 商发建设的气体项目,更是国内第一个配套商业航天发射领域的气体项 目;对于公司而言,是第一个综合型现场制气项目,更是公司通过“自 建”方式拓展特种气体业务的里程碑。

1)公司以“资源”优势取胜,自主可控的氦气等资源在航空航天领域重 要性显著。目前公司在氦气方面利用 LNG 生产过程中的 BOG 气体进 行提氦,在内蒙古、四川等地拥有自产高纯度氦气(纯度达 99.999%) 工厂,同步积极构建液氦槽罐进口链条资产及资源,通过“自产气氦+进 口液氦”双资源池为商发特气项目提供长期、安全、持续、稳定、高品 质的氦气资源保障。而在液氢供应方面,本项目公司拟采用甲醇制氢的 工艺路线,公司甲醇销量长期稳居华南前列,拥有华南甲醇期货交割库, 在甲醇采购、运输、保供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高纯液态甲烷方面,本 项目拟采用 LNG 提纯的工艺路线,LNG 原料可通过公司“海气+陆气” 的双资源池进行安全保供。

2)文昌项目区域重要性显著,随着商发需求增长或将持续提高特燃特气 的配套需求用量,拥有先发优势的配套企业或最先受益。将首个商业航 天发射场建在文昌源于海南省本身包括地理位置、安全性能、交通环境、 自贸港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这意味着未来随着商业航空产业发展的不断 进步以及需求增长,不排除文昌项目会新建发射工位的可能性。届时, 具备商业航空领域配套先发优势的公司或将显著受益。

四、营收利润稳步攀升,股权激励彰显信心

1、营收利润呈台阶式上升

23Q1-Q3 实现收入 195.4 亿元,同比-3.3%;实现归母净利润 11.3 亿 元,同比+20.2%。2018-2022 年营收从 114.9 亿元增长至 239.6 亿元, 期间 CAGR 为 20.2%;归母净利从 1.7 亿元增长至 10.9 亿元,期间 CAGR 为 58.1%。2021 年公司归母净利下滑,主要系 2021 年国际天然 气价格持续上升,海气价格与国内气价倒挂,影响公司业绩。23Q3 实现 营收 84.9 亿元,同比+17.2%、环比+85.7%,实现归母净利 4.2 亿元, 同比+39.9%、环比+60.5%。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主要系清洁能源业 务 LNG 以及 LPG 产品市场销售价格在上半年下降幅度较大所致,而业 绩逐季向上主要系公司能服及特气新业务贡献。

盈利能力逐步回升。据 iFinD,2021 年毛利率下滑至 6.5%,主要系国际 气价飙升影响 LNG 业务所致,2022 年公司在气价极端上涨的背景下依 托自身多气源的优势将毛利率稳定在 6.5%左右,净利率回升至 4.6%。 2023 年以来随着国际天然气价格大幅下降,以及公司不断拓展盈利能力 稳定的能源作业服务,前三季度毛利率和净利率回升至 9.0%和 5.8%。

过去几年期间费用率呈下降趋势。据 iFinD,近年公司费用率整体呈下降 趋势,2022 年期间费用下降至 2.6 亿元,期间费用率下降至 1.1%,23Q1- Q3 期间费用率略有回升至 1.9%,主要系管理费用同比提升所致。

2、股权结构清晰,员工持股计划彰显业绩信心

公司股权结构清晰,实际控制人为张建国、蔡丽红夫妇。据 Wind,截至 2023/12/31,公司第一大股东为九丰控股,张建国和蔡丽红夫妇直接持 有公司 11.54%和 4.95%的股权,通过九丰控股间接持有公司 31.88%股 权,通过盈发投资间接持有公司 3.37%的股权,合计持有公司 51.74% 的股权,为公司实际控股人。

出台员工持股计划彰显公司战略信心,未来业绩目标明确。据公司公告, 2022 年公司开展了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资金总额为 0.75 亿元,参加 对象共 23 人,受让价格为 10.77 元/股,截至 2023 年 9 月底,员工持 股占总股本的 1.13%。此项计划业绩考核指标为 2022 年度,公司实现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 2021 年度增长不低于 53.2%,即不低 于 9.5 亿元;2023 年度,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 2021 年度增长不低于 93.6%,即不低于 12 亿元;或公司 2022 年度和 2023 年度累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不低于 21.5 亿元,2024 年 度,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 2021 年度增长不低于 142.0%,即不低于 15 亿元;或公司 2022 年度、2023 年度、2024 年度 累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不低于 36.5 亿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最新文档
  • 最新精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