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种植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复杂,种业振兴为国之大者

  • 来源:财通证券
  • 发布时间:2022/11/29
  • 浏览次数:4937
  • 举报

1 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复杂,种业振兴为国之大者

1.1 种业发展历程:从政府主导走向市场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1.1.1 全球:1990 年进入全球化时期,市场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

全球种业发展历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900-1930 年是政府主导时期,种子认证系 统由政府管理,品种主要由大学和科研机构培育;1930-1970 年是立法过渡时期, 政府对种子品种进行立法保护,制种从以公立机构为主向以私立机构为主经营转 变;1971-1990 年是垄断经营时期,种子公司朝着大型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种企 开始区域性兼并收购,体量不断壮大;1990 年至今是种业全球化时期,大型种企 通过并购、政府合作、新建子公司等方式积极开展海外扩张,形成寡头垄断格局。

2020-2025 年预计全球种业市场规模复合增速为 2.6%。根据 Kynetec 统计数据, 全球种业的市场规模由 2015 年的 435 亿美元增长至 2020 年 463 亿美元,年均复 合增长率为 1.3%,预计 2025 年整体市场规模将增至 527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 率为 2.6%。

1.1.2 中国:2011 年进入深化改革时期,2020 年种子市值约 1200 亿元

我国种业发展历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8 年我国实行“依靠农业生产合作 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四自一辅)的方针,种业尚未商业化; 1979-1999 年我国实行“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以县为 单位统一供种”(四化一供)的方针,完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2000-2010 年我国 种业开展了市场化改革,民营种企参与市场化竞争;2011 年至今我国种业处于深 化改革阶段,种业成为国家战略产业,种企实力逐渐增强,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

2020 年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值约为 1200 亿元。回顾过去,农业部把 2010 年定为种 子执法年,2011 年以后我国种子市值呈现增长趋势,2012 年种子市值破 1000 亿。 2016 年供给侧改革开始,国家开展“调面积、减价格和减库存”,种子市值整体规 模每年有小幅下跌,2020 年我国种子市值达到 1199.89 亿元,同比增长 1.04%, 打破 2016 年以来的逐年下跌局面。

1.2 主要作物产区分布受限于地理条件

1.2.1 全球:水稻、小麦以亚洲为主,玉米、大豆以美洲为主

水稻:2020 年全球水稻产量为 7.6 亿吨,亚洲是水稻的主产区。产量排名前五的 国家为中国(28.2%)、印度(23.6%)、孟加拉国(7.3%)、印度尼西亚(7.2%)和 越南(5.7%)。水稻主要出口国为印度、泰国、越南。 玉米:2020 年全球玉米产量为 11.6 亿吨,美洲是玉米的主产区。产量排名前五的 国家为美国(31.0%)、中国(22.4%)、巴西(8.9%)、阿根廷(5.0%)和乌克兰 (2.6%)。玉米主要出口国为美国、阿根廷、乌克兰,主要进口国为中国、墨西哥、 日本。 大豆:2020 年全球大豆产量为 3.5 亿吨,美洲是大豆的主产区。产量排名前五的 国家为巴西(34.5%)、美国(31.8%)、阿根廷(13.8%)、中国(5.5%)和印度(3.2%)。 大豆主要出口国为巴西和美国,主要进口国为中国、欧洲和墨西哥。我国大豆较 依赖进口,主要来自于巴西和美国。 小麦:2020 年全球小麦产量为 7.6 亿吨,亚洲是小麦的主产区。产量排名前五的 国家为中国(17.6%)、印度(14.1%)、俄罗斯(11.3%)、美国(6.5%)和加拿大 (4.6%)。小麦主要出口国为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主要进口国为埃及、印 度尼西亚、土耳其。

1.2.2 中国:地域广阔,水稻、玉米、大豆遍布南北

水稻:大体上可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稻区,并可进一步划分 为六个稻作带;尽管水稻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更具备培育优质稻谷的地理条件。 玉米:北方为春玉米产区,黄淮流域为夏玉米产区,西南为春、夏玉米产区,玉米 的平均单产以宁夏、新疆、吉林最高。 大豆:以黄淮海平原和松辽平原最为集中,东北的黑、吉、辽三省和华北及豫、 督、皖、苏、冀等地是我国大豆的生产中心。 小麦: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新疆、宁 夏等地也有小块小麦种植区。

1.3 中国主要作物生长周期:同一作物生长周期在南北部存在较大差异

水稻:按照播种期早晚分为早稻(南方)和晚稻(北方)。早稻是栽培时间较早且 成熟早的南方籼稻,3 月中旬到 5 月初为播种期,5 月-7 月中旬为生长期,7 月底 为收割期;晚稻 7-8 月中旬为播种期,8 月中旬-10 月中旬为生长期,10 月中旬11 月为收割期。 玉米:按照播种时间可分为春玉米和夏玉米。春玉米主产区为我国中南部和东北 部,4 月中旬-5 月中旬播种,中南部春玉米生长期较短,生长到 8 月中旬开始收 割,8 月底收割结束;东北部春玉米生长期较长,10 月初开始收割,10 月中旬收 割结束。夏玉米从 6 月中到 6 月底播种,3 个月后收割,10 月中旬收割完毕。 小麦:按照播种期的不同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主要位于我国北部,3 月 中旬-4 月底播种,5-8 月中旬为生长期,8 月中旬-9 月底为收割期;冬小麦的播种 期为 9 月中旬-10 月底,生长期长达 220-270 天,一般于 5 月中-6 月中旬收割。 大豆:4 月中-5 月底播种,生长期为 3 个月,9-10 月中旬收割。

1.4 农作物品类结构:全球种子品种分布集中,转基因种子占比超一半

全球种子市场品类结构来看,1)按用途分,2018 年全球转基因种子市场规模占 比超半数,达 54.3%,传统蔬菜种子占比最小,仅为 13.8%;2)按种类分,全球 种子市场中玉米、大豆、蔬菜种子占据主要地位。2018 年,玉米、大豆、蔬菜、 水稻种子的市场规模占全球市场规模的比分别为 42.5%、20.3%、15.2%、5.2%, 合计达 83.2%。

我国种子市场品类结构来看,玉米、水稻、小麦占据主要地位。2020 年,玉米、 水稻、小麦、马铃薯、大豆种子市值占比分别为 22.9%、18.1%、13.3%、11.8%、 3.5%,合计约 69.6%。

1.5 农作物进出口政策:各国对粮食出口施加限制,粮食安全风险加剧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粮食安全风险加剧。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统计,在 俄乌冲突、新冠肺炎疫情等冲击之下,当前全球超过 20 个国家实施了粮食出口限 制政策。而新冠疫情造成的隔离措施和人工短缺导致运输费用大涨直接影响粮食 贸易,叠加极端天气造成的粮食减产使粮食安全再陷危机。

2 我国谷物供应基本自给,粮食行业景气度提升

2.1 玉米: 全球供需相对紧张,预计价格高位震荡

2.1.1 种子:我国历经 6 次品种变革,近年杂交玉米种子供需差缩小

我国杂交玉米种业一共经历了 6 次品种变革。第六代品种变革中表现突出的郑单 958 和先玉 335 目前仍是玉米种子市场中的主导性优质产品,但自 21 世纪初第六 代品种变革以来,我国种业尚未出现新型优质品种。

近年玉米种子需种量大于制种量,但供需差缩小。2017-2019 年期间,我国杂交玉 米制种量连年低于需种量,2018 年供需差高达 1.78 亿公斤。2020 年制种量为 10.58 亿公斤,需种量为 10.60 亿公斤,供需差为 0.02 亿公斤,市场零售价为 25.5 元/千 克,较 2019 年小幅下降。

2.1.2 供需:全球供需相对紧张,我国供需相对宽松

全球玉米供需相对紧张。USDA 数据显示,近年库消比仅 25%左右,2022/2023E 库消比预计为 25.59%,产量预期为 1168.4 百万吨,低于总需求 1175.3 百万吨。 中国供需相对宽松。USDA 数据显示,库消比大约保持在 70%左右,2022/23E 预 计产量、期末库存分别为 274、206.12 百万吨,能够较好满足总需求。

2.1.3 价格:受供需、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预计价格高位震荡

玉米价格与原油价格大多呈现类似的波动趋势。以玉米为原材料的燃料乙醇能够 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原油,原油价格上涨将拉动生物燃料的需求,同时增加玉米等 大宗商品运输成本。2020 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同时受恶劣天气、疫情的影 响,2022 年受地缘冲突影响,近年 CBOT 玉米价格持续上涨。 国内玉米价格受政策影响,有时与国际价格相背离。2013-2014 年国内外玉米价格 走势背离,国际价格下降,但国内收储量价齐升,对国内玉米价格形成支撑,价 格总体稳定。2016 年玉米期末库存达到历史高位,同时国家取消临储政策,需求 量降低,供过于求,价格失去支撑,大幅下跌。

预计未来我国玉米价格持续高位震荡。供给端来看,玉米近期惜售情绪显现,同 时受到运输不畅影响,短期玉米现货价格走高,价格高可提振种植积极性,若无 重大自然灾害,长期供应将维持正常。需求端来看,玉米饲用需求大,长期看生 猪产能逐渐恢复,预计饲用需求坚挺,同时受国内国际新能源发展影响,工业需 求有望提升,我国玉米价格可能高位震荡。后续需持续关注地缘政治冲突对玉米 产量的影响以及国际国内的运输情况,若运输缓解,国内价格可能小幅回落。

2.2 大豆:全球供应压力有所缓解,价格维持相对高位

2.2.1 供需:全球和我国大豆供应紧张压力有所缓解

全球和我国大豆供应紧张压力有所缓解。根据 USDA 预计,2022/23E 全球库消比 约为 26.87%,产量调增为 390.5 百万吨,供应压力有所缓解;我国 2022/23E 产量 为 18.4 百万吨,进口量为 98 百万吨,均有所上调,预计可满足总需求。 大豆与我国三大主粮相比,库消比一直较低。自 2016 年开始,我国三大主粮年末 库存基本都能达到年消费量的 50%及以上,而大豆库消比在 30%以下,产需缺口 较大、对外贸易依赖程度较高,气候灾害频发、国际形势动荡、国际粮价持续上 涨的背景下,我国大豆进口价格也在抬升。

2.2.2 价格:短期供给边际宽松,长期价格走势有待观察

我国大豆主要依赖进口,国内大豆价格与国际走势基本一致。11/12 年度拉尼娜现 象造成全球大豆大幅减产,USDA 数据显示 2012 年全球大豆产量同比减少 9.22%, CBOT 大豆价格因此持续上涨,至 2012 年历史高位之后回落。20/21 年拉尼娜现 象再次出现,叠加疫情因素,CBOT 大豆价格再次上涨,后因南美产量超预期, 大豆价格短暂回落。目前美国大豆收割基本结束,近期出口表现好于预期,而南 美天气仍存不确定性,但丰产预期依然较强,预计短期 CBOT 大豆价格高位震荡。 近期我国大豆价格有所回落,长期价格走势有待观察。从供给端考虑,我国大豆 播种面积和产量预期增长,但我国大豆库销比仍相对较低,仍需大量进口,近期 国内进口大豆到港量快速攀升,港口大豆库存明显回升,供给边际宽松,价格高 位回落。从需求端考虑,短期终端豆粕需求高位下降,长期看生猪产能逐渐恢复, 对大豆依然有饲用需求。短期供给边际宽松价格有所回落,长期价格走势需持续 观察南美大豆丰产程度。

2.3 小麦:我国库存较充足,价格短期高位,中长期回调可能性大

2.3.1 供需:全球供需相对紧张,我国供需宽松

全球小麦供需相对紧张。USDA 数据显示,近年库消比 35%左右,2022/23E 库消 比预计为 33.85%,产量预期为 782.7 百万吨,低于总需求 791.2 百万吨。 中国供需相对宽松。USDA 数据显示,库消比大约在 100%左右,2022/23E 预计 产量、期末库存分别为 138、144.36 百万吨,能够较好满足总需求。

2.3.2 价格:我国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价格短期高位,中长期回调可能性大

2018 年至今,CBOT 小麦期货价格持续上涨。俄乌两国均为全球小麦主产国,两 国冲突对全球小麦产量、出口量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同时受玉米价格上涨影响, 可做替代的饲用小麦需求增加,叠加极端天气、各国限制粮食出口以及反复的新 冠疫情影响,2022 年小麦价格出现新的峰值,预计短期内 CBOT 小麦期价可能继 续维持高位运行。

当前国内小麦库存处于历史高位,预计近年供给较为充足。从供给端来看,国内 小麦库存与供给充足,即使俄乌发生重大减产、我国未来进口量可能减少,但预 计国内价格受影响较小。从需求端来看,国内需求稳定,饲用消费中可替代小麦 的粮食众多,替代性粮食的价格波动将导致小麦价格变动。当前我国小麦价格在 历史高位,但我国库存与供给充足,预计未来价格承压,中长期回调可能性大。

2.4 水稻: 全球供需相对紧张,我国供需相对宽松

2.4.1 种子: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完成三次品种更迭,近年制种量一直较为充足

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完成了三次品种更迭。其中,第二代品种更迭产生了丰两优 1 号、扬两优 6 号等优质品种,第三代品种更迭产生了深两优 5814 等优质品种。目 前 “华占系”品种具备成为第四代水稻品种的潜力。2020 年,杂交稻市场售价为 59.05 元/公斤,同比下降 1.02%,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的大幅回调,库存量从最高点 回落。 2016-2020 年间,我国杂交水稻种子供需情况基本稳定。水稻制种量与需种量一直 大于需种量,供需差保持在 0.6 亿公斤以内。2020 年,我国杂交水稻制种量为 2.8 亿公斤,需种量为 2.2 亿公斤,供需差加大。

2.4.2 供需:全球大米供需相对紧张,中国供需相对宽松

全球大米供需相对紧张。USDA 数据显示,近年库消比逐年下降,2022/23E 库消 比预计为 32.64%,产量预期为 503.7 百万吨,低于总需求 517.8 百万吨。 中国大米供需相对宽松。USDA 数据显示,库消比大约在 70%左右,2022/23E 预 计产量、期末库存分别为 147、107.8 百万吨,能够较好满足预期总需求。

3 国外生物育种起步早,国内商业化进程加速

3.1 全球转基因: 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性状研发耗时耗财

3.1.1 种植面积和种植国不断增加,前五大种植国转基因应用率均达到 90%

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持续提升,转基因种植国数量不断增多。1996 年转基因作物 在美国开始商业化,随后优质育种企业发展壮大,开始海外扩张,转基因作物逐 渐推广到南美、亚洲等地,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从 1996 年 170 万公顷增长到 2019 年的 1.9 亿公顷,CAGR 为 21.7%。种植国也从 1996 年的 6 个增加到 2019 年的 29 个,平均每年都有 1 个国家加入到种植转基因作物的行列中。 2019 年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是全球前五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种 植面积分别为 7150、5280、2400、1250、1190 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 面积的 37.6%、27.7%、12.6%、6.6%、6.3%,合计占比超 9 成。并且这五个国家 的转基因应用率均达到或超过 90%,其中阿根廷已达到 100%。 从作物品类上看,印度和中国转基因作物暂未涉及主要粮食;美国和加拿大的转 基因作物种植品类最为丰富,不仅覆盖粮食,还覆盖果蔬等经济作物。

3.1.2 种植结构稳定,转基因种子以耐除草剂和复合性状为主

2008-2019 全球转基因种植结构较稳定,品类集中。2019 年转基因玉米、大豆、 棉花在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中占比分别为 32.0%、48.3%、13.5%,合计 93.8%。 其中大豆和棉花的转基因平均应用率相对较高,2019 年分别为 94%、79%。目前 转基因种子以耐除草剂和复合性状为主。2019 年耐除草剂、复合性状占比分别为 43%、45%。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至今,历经 3 次性状更迭。第一代性状表现为单一抗性,第二 代性状表现为复合抗性,第三代性状表现为品质和营养改良,代表性品种丰富性 加强。

3.1.3 发现、开发和授权一种新的性状时间和费用成本均较高

转基因性状的发现、开发和授权可分为 3 个阶段:1)发现和确定含有目标性状的 候选基因,如耐除草剂或抗虫性,包含早期发现和后期发现两个环节,目的在于 发现具有足够的生物活性的遗传性。2)遗传事件构建和测试阶段,包含载体优化、 商业化性状生产与选择、回交、转育与测试三个环节。3)监管阶段,包含监管科 学、注册登记等环节,公司就研发出的遗传性状产品向国家主管部门申请生产应 用许可或进口许可,并就知识产权申请专利注册与登记。 发现、开发和授权一种新的性状耗时长、花费高。根据 AgbioInvestor 针对拜耳、 科迪、先正达、巴斯夫展开的调查,1)从时间上看,将一个新的遗传性状推向市 场所需的平均时间是 16.5 年,平均而言棉花生物技术性状从早期发现到实现商业 化需要 13.0 年的时间,而大豆(16.6 年)和玉米(20.0 年)的过程则更长。2)从 费用上看,四家公司将一个新的遗传性状推向市场的成本平均为 1.15 亿美元,遗 传事件构建和测试阶段占总成本比例最高,为 6420 万美元(55.9%),其次是监管 阶段,花费 4320 万美元(37.6%)。

3.2 美国转基因:玉米、大豆的渗透率均超过 90%,单产均高于中国

美国转基因商业化历程开始于 1996 年。1994 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 准转基因番茄品种 FlavrSavr 的商业销售; 1996 年 1 月,美国政府正式宣布进行转 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美国正式开启转基因种子产业化,现代农业开始进入新 的阶段,随后孟山都、先锋等种业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据 USDA 数据,美国耐除 草剂大豆从商业化应用到渗透率达到 90%仅用了 12 年,2013 年美国抗除草剂玉 米、棉花、大豆的应用率均超过 80%,2022 年均达到 90%。 美国玉米、大豆的单产不断提高。1980 年代至今,美国玉米单产提升约 220 公斤 /亩,大豆单产提升约 100 公斤/亩。玉米、大豆单产均远高于中国,除了农业机械 化程度、自然环境等因素差异,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2020 年美国玉米单产比中国高约 295 公斤/亩,大豆单产比中国高约 80 公斤/亩。

3.3 我国转基因:政策陆续出台,商业化预期增强,市场潜力大

3.3.1 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已发布品种审定标准

2022 年 6 月发布品种审定标准,转基因商业化预期进一步增强。2022 年 1 月,农 业农村部修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等四部规章的部分条款;6 月,印发《国家级转基因大豆品种审定标准(试行)》 和《国家级转基因玉米品种审定标准(试行)》,目前转基因品种进入市场最后也 最关键一步在于品种审定,此次品种审定标准的印发预示转基因产业化“最后一公 里”正被打通。

3.3.2 转基因安全证书申请周期较长,转基因品种审定还未发布

转基因安全证书申请周期较长。我国转基因种子需要历经实验室研究—中间实验 —环境释放实验—生产性实验—申请安全证书,才可获批安全证书,花费约 4-6 年。获批生物安全证书后,须通过品种审定,并获得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证,才 可进入商业化生产应用。目前,我国获批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仅有抗虫棉和 抗病番木瓜。 品种审定分为以下情况:1)受体品种为已审定的品种,申请转基因品种审定,只 需开展 1 年生产试验;2)受体品种为非审定品种,需要开展 2 年区域试验、1 年 生产试验;3)尚未转育的已审定品种,在原区域审定需要 4 年时间,其中 3 年回 交转育,1 年生产试验;4)尚未转育的未审定品种,需要 6 年时间,其中 3 年回 交转育,2 年区域试验,1 年生产试验。回交转育可与安全证书申请同步进行。

3.3.3 种业企业中,大北农、隆平、先正达具有先发优势

转基因安全证书获取方面,大北农、隆平、先正达具有先发优势。获得安全证书 的申报单位中,仅有三家企业,其余为高校或研究机构。目前大北农获得安全证 书最多,共获得 4 张玉米转基因安全证书、1 张大豆安全证书,而隆平高科参股的杭州瑞丰获得 3 张玉米安全证书,2022 年先正达全资子公司中国种子集团获得 3 张转基因玉米证书。 我国插入基因种类主要为抗虫和耐除草剂。其中 cry1Ab 和 cry2Ab 为抗玉米螟等 鳞翅目害虫,epsps 为耐草甘膦除草剂,pat 为耐草铵膦除草剂,CdP450 为耐 2,4- D 和啶嘧磺隆除草剂以及 vip3Aa19 为抗草地贪夜蛾。

3.3.4 中国转基因育种:转基因技术应用扩大玉米种子行业规模

转基因玉米种子市场规模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 年全国玉米种植面 积为 6.5 亿亩,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的数据,2021 年全国玉米种子销售均价为 28.79 元/公斤,折合成亩用种成本为 51.8 元/亩。假设转基因玉米种子溢价 40%、未来 转基因玉米种子推广面积占总面积的 80%,则转基因玉米种子潜在市场规模可达 到 377.1 亿元。转基因玉米性状授权费市场规模方面,假设我国转基因性状授权 费 8 元/亩、未来转基因玉米推广率达到 80%,对应的费用规模可达到 41.6 亿元。

4 转基因带来行业扩容,龙头种企有望最先受益

4.1 转基因产业链:国内种企主要集中于制种环节,生物育种企业较少

转基因产业链分为生物育种公司、制种企业、经销商和农户。生物育种公司投入 资金、人力等资源使用转基因技术进行农作物性状研发;中游为制种企业,主要 开展传统育种制种;下游为种子经销商和农户。 大北农、隆平和先正达既是育种也是制种企业。隆平高科与大北农积极向上游探 索转基因育种,目前均已经取得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此外,正在进行 上市筹备的先正达在转基因生物育种领域已经深耕多年,拥有丰富的性状储备和 在全球市占率名列前茅的种子业务,也具有生物育种公司与制种企业双重属性。 登海种业、荃银高科、丰乐种业等持续在传统制种业务上发力。在转基因商业化 的预期增强的情况下,可能都会采取向具有生产应用证书的生物技术公司缴纳专 利费,获取将性状导入到公司的种子产品的权利。

4.2 竞争格局:全球种业集中度高,我国集中度低且竞争格局稳定

全球种业行业集中度较高,2019 年 CR5 为 53.1%。行业前五分别是拜耳(23.2%)、 科迪华(16.5%)、先正达(6.7%)、巴斯夫(3.5%)和利马格兰(3.2%)。 我国种业企业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低,2019 年 CR5 仅 9.6%。行业前五分别是 隆平高科(3.7%)、垦丰种业(1.8%)、荃银高科(1.5%)、登海种业(1.3%)、农 发种业(1.2%),市场占有率均不足 5%。 2009-2019 年,我国种业竞争格局稳定,集中度变化不大。2019 年,CR5、CR10、 CR50 有所降低,市场规模排名前 50 市占率不到 30%,企业具有同质化现象。

4.3 种企巨头:孟山都、科迪华、先正达三足鼎立,主要通过并购扩张

国际转基因育种巨头主要有孟山都、科迪华、先正达。其中,孟山都发展历史最 长,转基因育种经验最为丰富,持有的专利最多,2018 年被拜耳以 630 亿美元收 购,现为拜耳农业生物技术部门下的一部分;科迪华于 2019 年上市,由陶氏与杜 邦业务整合形成,先锋为杜邦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玉米基因组学 研究的公司;先正达集团由原瑞士先正达、中华种业业务和安道麦合并形成,集 团在全球植保行业、种子行业、在数字农业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

4.4 我国种企:大北农、隆平提前布局,荃银、登海通过合作受益

4.4.1 大北农:现代农业高科技企业,多领域综合发展,转基因研究成果突出

大北农是以邵根伙博士为代表的青年学农知识分子创立的农业高科技企业。1993 年创建,2010 年深交所挂牌上市。目前,公司业务主要分为饲料、养猪、作物、 疫苗动保、农业互联网和乳业六大板块。饲料方面,是公司的核心产业,目标为 预混料、猪料、反刍料第一;生猪方面,公司拥有 100 多家养猪公司,每年可以 提供仔猪 1000 万头。种业方面,近年来在转基因种业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 公司发展历程可分为三大阶段: 1)起步阶段:公司立足于饲料和种子业务逐步发展、壮大,同时积极探索其他相 关领域。2001 年成立金色农华公司,进入种业产业,同年成立绩溪农华进入植物 保健产业,分别于 2002 和 2003 年向动保产业和疫苗产业进军。 2)发展阶段:2010 年公司上市后,逐渐发力于生猪养殖与转基因种业。相继成立 大北农生物技术中心,于 2014 年控股南京天邦生物科技集团,于 2016 年提出“养 猪科技产业全力实现 2021 年 1000 万头、2027 年 6000 万头”的战略目标。 3)成熟阶段:公司发展进入平稳期。一方面,种业相关技术研发硕果累累,2017 年玉米品种 MC670 以 1517.11 公斤/亩的测收产量获得玉米单产第一并刷新纪录, 2019 年转基因大豆产品获得阿根廷种植许可;另一方面,生猪养殖产业稳健布局, 2019 年收购山东荣昌育种后,生猪养殖规模得到扩大。

营收方面,公司营收规模近十年 CAGR 为 12.7%,总体保持增长趋势。2021 年、 2022 前三季度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313.3、220.9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37.3%、 -5.7%。营收构成方面,2022H1 饲料产品、生猪产品、种业产品在总营收中的占 比分别为 71.4%、13.7%、1.4%。

归母净利润方面,公司 2021 与 2022 年前三季度表现不佳。2021 年公司实现归母 净利润-4.4 亿元,同比下降 122.5%,主要原因是猪价低迷,影响了公司的主要业 务,即饲料和生猪业务的盈利;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 3.3 亿元, 同比下降 405.9%,主要原因是上半年猪价处于低位,饲料原料成本处于高位,饲 料和生猪业务毛利降低,但三季度公司的生猪养殖业务已经扭亏为盈。 利润率方面,2021、2022 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分别为 10.45%、11.33%,销售 净利率分别为-2.99%、-1.45%。主要是饲料、生猪业务表现不佳导致。2022H1 营 收占比较大的饲料产品和生猪产品毛利率分别为 11.45%、1.05%,处于相对低位, 主要系猪肉价格波动及饲料原料涨价导致。 费用率方面,公司近年费用呈上升趋势。2021、2022 前三季度公司管理费用(含 研发)率分别为 6.8%、8.0%,主要系高端人才引进相关费用增加以及股权激励费 用增加等所致;2022 前三季度公司财务费用率、销售费用率分别为 1.3%、3.7%, 财务费用增加原因主要系利息支出增加。

研发方面,2021、2022 前三季度研发支出分别为 6.7、4.3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7.2%、-4.2%,研发强度分别为 2.1%、2.0%。根据公司半年报,上半年饲料类研 发最多,占比 64%,但同比减少 18.8%,种业类研发占比 13%。 转基因布局方面,公司已建成完整的转基因育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成熟体系。 在品种布局上,公司已获得 4 个转基因玉米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和 1 个转基因大豆 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生产应用区域覆盖全国各种植区,其中抗虫耐除草剂转化体 “DBN9501”为高抗草地贪夜蛾。

4.4.2 隆平高科:现代种业高科技集团,研发实力强劲,并购整合资源

隆平高科是由袁隆平院士作为主要发起人设立的现代种业高科技集团。1999 年成 立,2000 年上市,目前第一大股东为中信集团。公司具有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生物育种实力领先,其中水稻、谷子、食葵种子业务全球领先,玉米、黄瓜、辣 椒种子业务中国领先。 公司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1999-2006 年是起步阶段:公司上市并于 2003 年设立隆平种业。 2)2007-2018 年是资源整合阶段:公司在此期间先后收购亚华种业、天津德瑞特、 巴西陶氏益农、联创种业等企业,进一步丰富了种质资源,提升了研发实力和市 场规模。 3)2019 至今属于转基因布局和市场扩张阶段:隆平生物成立,转基因性状研发起 步,参股公司杭州瑞丰转基因性状瑞丰 125 成为首批获得转基因安全证书的产品, 在此期间,公司还收购了广西恒茂、海南绿谷的部分股份,进一步提升生物育种 技术和扩大市场份额。

营收方面,公司营收规模近十年 CAGR 为 8.3%,总体稳步增长。2021 年、2022 前三季度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35.0、12.8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6.5%、55.2%。 营收构成方面,杂交水稻和玉米是主要收入来源,占比分别为 43.5%、27.3%。 归母净利润方面,近年来利润下滑。2021 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0.6 亿元,同比 下降 46.1%,主要原因是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4.5 亿元;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归母 净利润亏损-7.1 亿元,同比下降 138.2%,主要是投资亏损和汇兑损益导致。 利润率方面,2022 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为 36.8%,相对去年全年略有提升, 分品种看,向日葵种子、杂谷种子毛利率较高,营收占比较大的杂交水稻和玉米 毛利率相对较低,2022H1 分别为 36.4%、40.4%。公司销售净利率为-51.6%,亏损 严重,主要原因有:1)公司因 2017 年收购陶氏益农在巴西的特定玉米种子业务 产生了美元贷款,近年人民币大幅贬值,公司产生大量汇兑损失,财务费用高达 3.3 亿元,同比增长 233.7%。2)联营企业业绩下滑导致公司产生投资损失 0.95 亿 元,拖累利润。此外,管理费用(含研发)率和销售费用率均有提升,分别为 38.1% 和 18.9%。

研发方面,近期加强投入,研发支出占总营收的比例不断提升。2021、2022 前三 季度研发支出分别为 2.8、2.0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5%、85.7%,研发强度分别 为 7.9%、15.8%,公司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进一步增加主要为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 目所致。根据公司半年报,上半年玉米同比增加研发投入 0.5 亿元,专职研发以 及研发服务人员达 484 人,占公司总人数 18.6%。 生物育种方面,公司在转基因玉米研发、基因编辑水稻、各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 种等均有研发布局。安全证书审批方面,公司玉米性状瑞丰 125、瑞丰 8 以及抗 除草剂的 nCX-1 均已获得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在南方玉米区、北方春 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北玉米区均可开展生产活动。

4.4.3 荃银高科:育种能力强,借助先正达协同发展,转基因业务前景广阔

荃银高科前身为成立于 2002 年的安徽荃银禾丰种业有限公司。2010 年上市,中 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目前是公司第一大股东,杂交水稻研发、推广及海外业务规 模均位居全国种子企业前 2 位。 公司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2002—2010 年是起步积累阶段,经过 8 年技术沉淀积累、业务不断发展,于 2010 年上市。 2)2011-2020 年是自主发展阶段,这期间公司的营收从 2.8 亿增长到 2020 年的 16.0 亿元,多个培育品种获得认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3)2020 年至今是快速扩张阶段,2020 年公司成为先正达中国种业板块重要成员, 有望借力先正达集团的渠道资源优势和转基因技术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营收方面,公司营收规模近十年 CAGR 为 22.5%,保持高速增长。2021 年、2022 前三季度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25.2、15.4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57.4%、28.1%。 营收构成方面,水稻、订单粮食作物是营收的主要来源,2022 年 H1 占比分别为 40.7%、33.2%。

归母净利润方面,近几年稳步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大幅增加。2021 年公司实 现归母净利润 1.7 亿元,同比增长 26.7%;2022 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0.4 亿元,同比高增,主要因为业绩表现突出和员工持股计划摊销减少。 利润率方面,2022 前三季度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为 20.0%,销售净利率为 2.1%,毛 利率和净利率有所下滑。分品种看,水稻和玉米毛利率较高。2021 年水稻和玉米 毛利率分别为 44.2%、42.3%,营收占比第二的订单粮食作物毛利率为 7.6%,相对 较低。2022H1 水稻和粮食作物的毛利率分别为 36.4%、4.6%,均有下降。 费用率方面,2022 年前三季度较 2021 年保持稳定。管理费用(含研发)率和销 售费用率分别为 9.1%和 8.8%。

研发支出方面,2021 年、2022 前三季度分别为 0.8、0.4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48.2%、 7.5%,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3.3%、2.7%,研发投入放缓。 生物育种方面,公司在分子育种上联合国内一流的种业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团队成 立了“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商业化分子设计育种新模式。 在转基因方面,2015 年公司牵头开展了农业部“转基因抗虫玉米‘双抗 12-5’产业化 研究项目”,已按照项目要求创制了抗虫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玉米新 品种(系),并与大北农等单位开展合作。

荃银高科 2020 年成为先正达中国种业板块重要成员,有望借力渠道资源优势和 转基因技术优势。先正达在生物技术产品研发及商业化运作方面拥有 20 多年的 丰富经验,在性状数量和质量、商业运作、抗性管理、创新与研发实力四个领域 都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性状数量和质量方面:先正达在玉米、大豆和棉花三个方面均有性状储备,数量 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并且是全球唯一一家拥有三价生物育种性状(包括 MIR162、 Bt11、GA21 三大性状)的企业,可以复合抗虫和耐除草剂,能够高抗草地贪夜蛾。 其中,MIR162 目前是世界上唯一对南美的草地贪夜蛾表现出 100%抗性的玉米性 状。创新与研发实力方面:先正达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与专利储备,以及行业领 先的育种技术和创新研发实力,可在产品的更新迭代方面保持竞争优势。

4.4.4 登海种业:玉米种子龙头,优质品种与性状公司合作有望受益

登海种业由“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李登海创立。公司产品主要分为玉米、蔬菜、 花卉、小麦和其他。2020 年,中国种子协会从近 40 年来 1.6 万多个玉米推广品种 中,以单年推广面积和累计推广面积为指标,评选出 20 个“荣誉殿堂”玉米品种, 登海种业是入选品种最多的单位。 公司发展历程可分为三大阶段: 1)1985-2005 是起步阶段:1985 年,“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李登海成立了全国第 一个产业化民营农业科研单位,2000 年设立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成功上市。 2)2005-2021 是积累发展阶段:2005 年公司上市后,专注玉米育种研发创新和高 产攻关,完成了 5 代玉米杂交种的迭代,2019 年被农村农业部认定为第六批农业 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2014-至今是迎来转基因发展机遇阶段:根据“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重大专项” 实施内容的要求,公司近几年严格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转基因玉米种子的研 究、试验, 2014 年 6 月与承担国家玉米转基因工程项目的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 有限公司合作,提供玉米种子亲本,大北农负责导入优良性状的目标基因。

营收方面,公司营收规模近五年 CAGR 为 8.2%,经历玉米市场去库存后,近年保 持增长趋势。2021 年、2022 前三季度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11.0、5.6 亿元,分 别同比增长 22.2%、10.0%。玉米种子是营收的主要来源,2022H1 玉米种子、蔬 菜种子营收在总营收中占比分别为 95.0%、2.8%。 归母净利润方面,公司近年稳步回升。2021 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2.3 亿元,同 比增长 128.3%,主要原因是业绩增长以及定期存款利息收入大幅增加;2022 年前 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1.1 亿元,同比下降 3.8%,主要是制种成本上升导致营业 成本增加、退货增多导致。 利润率方面,2021、2022 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分别为 36.3%、33.2%,销售净 利率分别为 21.7%、19.0%。主要是制种成本上升导致营业成本增加、退货增多, 净利润略有下降导致。分品种看,花卉和蔬菜种子毛利率较高,2020 年毛利率分 别为 72.0%、51.3%。2021 年玉米种子毛利率为 38.1%。 费用率方面,期间费用率呈上升趋势。2021、2022 前三季度公司管理费用分别为 1.0、0.7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6.8%、10.8%。公司财务费用率保持为负并逐年下 降是由于定期存款利息收入持续增加。

研发方面,2021、2022 前三季度研发支出分别为 0.7 亿元、0.3 亿元,分别占营业 收入比例为 6.3%、5.5%。公司拥有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国家认 定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在海南省和 公司驻地建有稳定的育种基地,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最新文档
  • 最新精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