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芯国际发展现状及产能布局分析 中芯国际覆盖先进及成熟制程的晶圆代工与一站式服务

  • 来源:中信证券
  • 发布时间:2022/06/09
  • 浏览次数:1575
  • 举报

1.中芯国际:中国大陆晶圆代工龙头企业

中国大陆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

公司地位:中国第一、全球第五大晶圆代工厂商,全球市场占有率约 5%。公司是世 界领先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之一,是中国大陆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企 业。公司面向全球客户提供跨 0.35μm 至 14nm 的制程技术,工艺涵盖逻辑芯片,混合信 号/射频,高压芯片,闪存,EEPROM,影像传感器,电源管理,MEMS 等。公司是国内 首家提供 28nm PolySiON 和 HKMG 先进制程的晶圆代工企业,28nm HKC+已于 2018 年下半年正式量产,14nm FinFET 于 2019 年第三季度实现量产。公司于 2020 年 7 月登 陆科创板,于 A、H 股同时上市,根据公司 A 股人民币报表,2021 年收入 356.31 亿元, 同比+29.70%;归母净利润 107.33 亿美元,同比+147.75%;毛利率 29.31%,同比 +5.53pcts;净利率 31.44%。

发展历程:砥砺 22 载,致力成为国际一流集成电路制造企业。

公司立于 2000 年,上海国资及北大等资助张汝京创立,后股东更迭为国资为主。公 司于 2000 年 4 月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总部位于中国上海,主要创办人为张汝京博士。 张汝京 1948 年生于南京,毕业于台湾大学、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南方卫理公会大学, 早年在德州仪器任职,1997 年回台创办世大半导体。世大半导体是继台积电、联电后第 三家晶圆代工厂商,1999 年世大半导体的股东将世大作价 50 亿美元出售给台积电,张 汝京的中国大陆建厂计划未得到认可。2000 年张汝京来到上海创办中芯国际,得到了上 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公司自筹资金,早期股东包括上海实业、摩托罗拉、北大青鸟 (北大微电子所)、高盛、淡马锡等。后续逐渐形成大唐电信、中投公司、上海实业等国 资股东为主的格局,张汝京早期担任 CEO。2002 年公司首条 8 英寸产线量产、2005 年 首条 12 英寸产线量产,2004 年公司于香港联合交易所及纽约证券交易所同步上市。

早期艰难坎坷,台积电反复诉讼阻碍公司发展。公司早期聘请了 100 多位来自世大 半导体(当时已并入台积电)和台积电的工程师。台积电认为中芯国际早期采用了其工 艺流程,于 2005-2009 年先后四次以侵犯商业机密为由起诉中芯国际,2005 年双方和解, 公司赔偿 1.75 亿美元,2009 年和解赔偿 2 亿美元现金+10%股权,创始人张汝京辞职。 这个过程拖后了中芯的发展,2010-2019 年,台积电已逐步将所持中芯国际股份出售。

2012 年公司扭亏为盈开始,公司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11 年前电子工业部副部长、 前华虹集团董事长张文义出任公司董事长,邱慈云博士(前台积电运营高级总监,跟随 张汝京创建中芯国际,前华虹 NEC 的 CEO ,现任沪硅产业总裁)接任 CEO,公司开始 实现扭亏为盈。2012 年 40nm 量产,2013 年与北京市政府合资设立中芯北方,2014 年 与长电科技合资建立 12 英寸凸块加工(bumping)公司中芯长电。2015 年原工信部总经 济师周子学博士担任董事长,2015 年 28nm 量产,2016 年收购意大利 LFoundry 晶圆厂 进入汽车电子领域,同年上海的新 12 英寸生产线开始建设,为中芯国际的第一条 14nm 产线。2017 年 5 月原中芯国际首席运营官赵海军博士接任 CEO ,2017 年 10 月梁孟松 博士加盟并与赵海军博士共同担任联合 CEO,为 14nm FinFET 技术突破提供保障。 2018 年公司 28nm HKC+制程研发成功,2019 年公司出售 LFoundry,ADR 在美国纽交 所退市,2019 年第三季度公司 14nm FinFET 工艺实现量产。2020 年 7 月,公司成功登 陆科创板,于北京亦庄设立合资公司中芯京城。2021 年,公司于上海临港设立合资公司 中芯东方。2022 年 3 月原中芯国际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高永岗博士担任董事长。

股权结构:股权相对分散,大股东中国信科集团为国务院下属央企

股份较为分散,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控制公司 11.7%股权,为最大股东。公司于 2020 年 7 月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当前于 A 股、H 股两地上市,截至 2022 年 5 月 30 日, 港股流通股约占公司总股本 75.5%,A 股流通及限售股约占总股本 24.5%。根据公司 2022 年一季报,大唐控股通过大唐香港持有公司 10.78%股份,而大唐控股由中国信科 全资拥有,中国信科为国务院下属央企。此外,中国信科直接持有 0.92%,因此中国信 科直接或间接合计持有公司 11.7%股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拥有 15.78%、紫光 集团拥有 6.93%。公司第二大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由工信部、财政部牵头成 立,持有公司 7.81%股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亦持有公司 1.61%股权。除 此之外,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还与中芯国际合 资建立了中芯北方、中芯南方、中芯京城、中芯东方等 12 英寸代工厂子公司。

子公司布局:多地设厂并引进外部资本助力产能扩张。公司旗下子公司主要包括全 资设立的北京、上海、天津生产基地即中芯北京、中芯上海、中芯天津,与大基金及地 方资金平台合资设立的生产基地中芯深圳、中芯北方(65nm~28nm 为主)、中芯南方 (14nm 为主)、中芯京城(65nm~28nm 为主)、中芯东方等,公司与大基金、地方产业 基金合资参股设立的特种工艺生产基地中芯宁波、绍兴中芯等。公司在新设工厂时引入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地方产业基金、产业资本等外部资本注资,有助于分担建 厂初期高额投入,快速扩张产能规模。

主营业务:覆盖先进及成熟制程的晶圆代工与一站式服务

主营结构:晶圆代工为主业,12 英寸与 8 英寸晶圆收入比例为 2:1,同时拥有中国 大陆最大及最先进的内部光罩厂。2022Q1,公司营业收入约 92.5%收入来自晶圆代工, 7.5%来自光掩模制造及其他。公司 2021Q4 晶圆收入按照技术节点划分,最大为 0.15/0.18μm(28.6%),其次依次为 55/65nm(26.8%)、28nm 及 FinFET(18.6%)、 40/45nm(15.3%)、0.11/0.13μm(5.3%)、0.25/0.35μm(2.9%)、90nm(2.5%),覆 盖了先进逻辑技术、成熟逻辑技术和特殊工艺,其中 FinFET 技术代表了中国大陆自主研 发集成电路的最先进水平。按照晶圆尺寸划分,2022Q1 公司 12 英寸与 8 英寸的收入比 基本为 2:1,12 英寸占晶圆收入三分之二,8 英寸占三分之一。公司下游应用包括智能 手机(28.7%)、消费电子(23.1%)、智能家居(13.8%)以及其他品类(34.4%)。公司 致力于打造平台式的生态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设计服务与 IP 支持、光掩模制造等一站 式服务,其中光罩(光掩模)是晶圆制造流程的关键环节,中芯国际拥有中国大陆最大 及最先进的光掩模制造设施,可生产 0.5μm-14nm 的光掩模,有利于缩短从流片到芯片 制造的周期、降低光掩模在运输过程中的损伤机率、增加服务的灵活性以及减少成本等。

财务概况:营收增长显著,盈利能力改善

收入端:营收增长显著,2021 年达 356.3 亿元,2017~2011 年四年 CAGR=13.61%。 2021 年公司受益行业景气销售表现良好,营收较 2020 年增速大幅提升,依照美元报表, 全年实现营收 54.43 亿美元,同比+39.3%;依照人民币报表,全年营收 356.3 亿元,同 比+29.7%,差异源自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2021 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较 2020 年有明 显下跌,公司的晶圆销售遵循行业惯例以美元计价。我们预计 2022 年公司在持续扩产、 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状态下(2022Q1 产能利用率 100.4%),营收有望继续快速增长。

盈利能力:近三年毛利率及净利润率显著改善。公司近三年净利率大幅增长,由 2018 年 1.6%提升至 2021 年 31.4%,其中包含部分出售子公司股权和投资收益的贡献; 毛利率从 2018 年 23%提升至 2021 年 29%,受行业景气和产品结构升级拉动,同时也受 到新产能扩充带来的折旧影响。近几年 EBITDA/收入比率从 30%提升至 60%,说明在排 除折旧和摊销影响后,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改善。

2.行业分析:国内需求带来长期空间

市场空间:千亿美元大市场,国内需求广阔

全球晶圆代工市场快速成长。2021 年全球整体晶圆代工销售额为 110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6%,IC Insights 预测 2022 年晶圆代工市场将继续增长 20%, 达到 1321 亿美元。晶圆代工行业增速有望超过半导体行业整体增长,根据 WSTS 预测, 2022 年全球半导体销售规模将增长 11%。

我国集成电路市场空间广阔,看好产业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半导体销售增速快于 全球市场,带动我国半导体销售额在全球占比持续提升,2021 年我国半导体销售额已占 全球 34%~35%,而进口额占全球半导体交易量的三分之二,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中国公司产值仅覆盖国内市场 6.6%的芯片需求。2021 年中 国集成电路行业产值 312 亿美元,仅能覆盖国内 16.7%的需求,占全球集成电路市场销 售额的约 6.1%。而在中国 312 亿美元的集成电路产值中,约 39.4%是由总部位于中国的 公司生产的,中国公司仅能覆盖国内集成电路市场 6.6%的需求,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行业格局:龙头享受丰厚利润,特色工艺亦改善盈利能力

晶圆代工业头部集中效应明显。当前第一梯队台积电(52%)、三星(18%)垄断先 进工艺节点领先 2-3 代(先进制程 Top2 100%份额),定价能力强(成本加成);第二梯 队:联电(7%)、格芯(6%)、中芯国际(5%)均未继续 14nm 以下节点量产(联电、 格芯主动放弃,中芯国际受制裁限制);第三梯队对应利基市场,典型厂商如华虹半导体、 力积电、世界先进等。

中国大陆厂商份额有望提升。2021 年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厂在 全球份额从 2020 年的 7.6%提升至 8.5%,主要受益于国内扩产速度较快和新厂商的切入, 到 2026 年中国大陆厂商份额有望提升至 8.8%。

行业龙头独享丰厚利润。台积电利润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2021 年毛利率 51.6%, 净利率 37.4%;相比之下,联电毛利率 33.8%,净利率 26.5%,中芯国际毛利率 30.79%, 净利率 32.61%。第一,先进制程和领先的特色工艺利润均较为丰厚,台积电在先进制程 份额独大,超过 80%,晶圆价格从 16nm 的 5000~6000 美金/片到 7nm 的约 10000 美金, 同时,台积电的特色工艺由于同等节点开发时间较早,技术领先,台积电定价从结果看 类似成本加成,保证 50%左右的毛利率;第二是台积电工艺库全,配合开发周期短,工 艺稳定性相对更高。

后进者追赶先进制程需承担较高前期亏损压力,但发展成熟制程特色工艺可大大改 善盈利能力。以中芯国际的 14nm 节点为例,龙头厂商 2016 年量产,当时价格假定约 8500 美金/片,按 5 年折旧,每年可以降价约 9%,至 2020 年大概降至不足 6000 美金, 此时中芯国际进入量产,良率尚且较低,为吸引客户定价需始终较低,在前期成本大于 均价的阶段就需承担大额亏损,而后逐步改善技术能力以提升产品价格。另一方面,若 在成熟制程上精进工艺,深入特色工艺开发,投资折旧压力较小,同时技术能力成熟且 产品定价稳定,可在投产阶段规避成本大于均价的问题,直接进入获利阶段。

3.公司分析:产能扩张,产品及客户结构持续升级

产能布局:规划产能空间大,现有规划满产后产能将翻倍

产能方面,公司目前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四地建有 3 座 8 寸晶圆厂,4 座 12 寸晶圆厂。中芯国际总部位于上海,拥有全球化的制造和服务基地。在上海建有一座 200mm 晶圆厂(中芯上海)和一座实际控制的 300mm 先进制程晶圆厂(中芯南方);在 北京建有一座 300mm 晶圆厂(中芯北京)和一座控股的 300mm 先进制程晶圆厂(中芯 北方);在天津建有一座 200mm 晶圆厂(中芯天津),在深圳还建有一座控股的 200mm 晶圆厂和一座新建的 300mm 晶圆厂(中芯深圳)。目前中芯国际在北京亦庄、上海临港 两地正在建设两座 300mm 晶圆厂中芯京城和中芯东方。公司此前持有的意大利 200mm 晶圆厂(LFoundry)70%股份已于 2019 年 6 月底出售。公司此前持有的江阴 300mm 中 段凸块加工厂(中芯长电)的股份已于 2021 年出售。

规划扩产空间巨大,四地持续扩产,现有厂区满产后产能将翻倍。按照公司现有厂 区的规划,全部满产后产能可达到折合 8 英寸 144.25 万片/月。截至 2022Q1,公司实际 产能为折合 8 英寸 64.9125 万片,仅占规划产能的 45%,仍然有巨大的扩产空间。近期 老厂的产能扩张主要集中在中芯北方(12 英寸)、中芯天津(8 英寸)、中芯深圳(8 英寸) 等厂区,新厂项目方面(1)位于北京亦庄的中芯京城 2021 年底已结构性封顶,按计划 2022 年中洁净室交付并搬入设备、验证调试,公司预计 2022 年底陆续形成产能释放。 (2)中芯深圳 12 英寸线的厂房主体是此前已建成的新厂房,2022 年陆续搬入设备,亦 将于 2022 年底前开始形成产能释放,进度我们预计快于中芯京城。(3)位于上海临港的 中芯东方 2022 年初动工土建,按计划有望 2023 年初结构封顶并进入洁净室安装。根据公司一季度业绩交流电话会,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博士表示,公司预计到 2022 年年底, 产能总增量会超过 2021 年(2021 年产能增量折合 8 英寸晶圆为 10.025 万片/月,增幅 约 19.3%)。

总产能过去六年年均增速 13.9%。公司历史上产能释放节奏存在一定波动,与行业 景气状况有关,自 2021Q3 开始,公司产能同比增速提升至 15%~20%区间,进入快速扩 张期,主要由于 2019 年行业复苏及国产设计公司崛起推动下游需求快速成长,公司相应 增 加 了 产 线 建 设 。 2016~2021 年 , 各 年 末 公 司 总 产 能 同 比 增 速 分 别 为
42.92%/8.98%/1.94%/-0.63%/16.11%/19.25%。随着中芯北方、中芯天津、中芯深圳、 中芯京城厂产能的陆续增加,我们预计 2022 年公司产能仍有望保持 15~20%的较快增速。

付运晶圆数过去六年年均增速 14.4%。自 2021Q2 开始,公司各季度付运晶圆数量 保持在同比 20%左右的增长,主要由于公司自 2021 年起进入产能快速扩张期。公司的付 运晶圆增幅波动幅度大于总产能的波动,主要受到产能利用率和交货节奏影响, 2016~2021 年 , 公 司 付 运 晶 圆 数 量 同 比 增 速 分 别 为
31.23%/8.93%/13.03%/3.21%/13.32%/18.40%,复合增速 14.4%。

资本开支额度自 2020 年起大幅提升,产能扩张资本开支先行。2016~2021 年,公 司资本开支分别为
26.9/24.6/18.1/20.3/57.3/45 亿美金,自 2020 年起明显提升了资本开 支幅度,这与公司中芯南方扩产以及提前下单采购设备、2020 年 7 月登陆科创板等因素 有关,其中由于中芯南方主要生产 14nm 先进制程,较以往项目投资规模大幅增加。公 司于 2020 年 12 月被美国纳入实体清单限制 10nm 以下设备采购后,2021 年资本开支较 2020 年有所下调,但仍然显著高于往年水平,表明公司进入产能扩张快车道。公司预计 2022 年资本开支为 50 亿美金,同比+11.1%。

持续高资本投入,有望赶超二线大厂。相较于台积电的遥遥领先,中芯国际在规模、 盈利能力、技术等多方面与二线大厂联电的距离正在缩小。联电/中芯国际收入比已从 2004 年 4x 缩减到 2021 年的 1.4x;2012 年后中芯国际毛利率已经赶超联电(除 2021 年 由于联电大幅涨价外);在 40nm 工艺上,联电 2009 年量产,中芯国际 2013 年量产;而 28nm 工艺上,联电 2014 年量产,中芯国际 2015Q4 28nm 平台下骁龙 410 贡献收入; 在 14nm 工艺上,联电 2017Q1 实现量产,中芯国际于 2019Q3 实现量产。从新制程量 产时间上来看,中芯国际追赶台联电的时间在缩短。从资本开支来看,中芯国际在 2016 年便实现了对联电的超越,且其 2021 年资本支出为联电的 2.5 倍,后发优势明显。

我们预期中芯国际有望持续缩小与二线厂商联电差距。(1)中芯国际作为代工龙头, 集中优势资源,有望持续获得有利的政策及资本支持,并将成为大陆 Fabless 企业崛起 的最大受益者之一。(2)中芯国际产品线布局、解决方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在 40/28/14nm 等较先进工艺以及成熟制程特色工艺上与联电、Global Foundries 等大厂的 差距缩小。

平均价格:受行业景气度和产品结构升级两方面影响

产能维持满产状态,利用率超过 100%。公司近年来产能利用率较为平稳,近 6 年最 低点为 2017Q3 的 83.9%,2021Q2 以来均保持 100%左右或以上的满产状态,且公司预 计 2022 年产能利用率有望继续维持高位( 2022Q1 公司产能利用率为 100.4%)。当前行 业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紧张,中国市场的手机销售相对疲弱,出现取消订单状况,PC 此前 受益居家学习和居家办公的一轮逆势成长暂告一段落,但手机中电源管理、快充、WiFi6 相关芯片仍然紧缺,中端 CIS 取代高端和低端 CIS,PC 增加了电源管理和 WiFi6 等需求。 工业、汽车相关 MCU 仍然紧缺。8 英寸晶圆方面 MCU、PMIC、MOSFET 持续紧缺, 12 英寸晶圆方面 OLED 驱动 IC、MCU、WiFi 6 等相对紧缺,因此预计 2022 年公司产能 仍将满载运行。

晶圆平均价格逐季上涨,价格调涨与产品组合调整共同贡献。在产能供应紧张,以 及近期原材料如硅片、特种气体等涨价情况下,公司具备与客户协商价格的空间。2022 年 5 月台积电、联电、三星陆续拟从 2022 下半年 起抑或 2023 年开始上调代工报价,其中台积电或将于 2023 年 1 月起全面调涨代工价格 5%-8%。2022Q1 中芯国际的平均单价达到 926 美元/片(折合 8 英寸),环比上涨 13%, 其中涨价和产品组合调整影响大致各占一半。

在结构性景气的市场环境下,我们认为公司优势有两点体现:

(1)终端客户倾向于建立国内供应链,持续拉动国内制造需求。尽管部分下游市场 如智能手机、显示面板目前整体行业增量有限,但国产芯片应用比率仅 6%左右(IC Insights,2021),假设终端客户希望将 1/3 产能放在国内,则存在数倍的增量空间。未 来几年,国内供应链的替换需求有望持续拉动公司的产能利用。

(2)产品组合调整:公司产品平台丰富,工艺可灵活切换,在结构性景气市况下可 灵活调整生产高价产品。公司由于建厂晚于海外头部厂商(例如公司 40nm、28nm 建厂 时间均晚于海外龙头),采购设备相对较新,12 吋设备可以覆盖从 90nm 到 22nm 工艺。 其优势在于采购的 28nm 设备实际可以用于生产 40/55nm,工厂实际生产的技术节点可 以根据客户需求灵活切换。公司客户众多,产品平台十分丰富,公司可针对价格较好的 产品进行产能切换,避免在低价产品与市场其他厂商过度竞争。

工艺平台:成熟制程稳定盈利,特色工艺形成竞争优势

公司工艺技术覆盖全面,在细分市场具有优势。按照技术节点划分,公司技术覆盖 0.35μm 至 14nm。按照工艺平台划分,除普通逻辑工艺外,公司覆盖一系列具有优势的 特殊工艺,如电源管理(PMIC)、用于显示面板驱动 IC(DDIC)的高压(HV)工艺、 混合信号/射频(RF)、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eNVM)、独立非易失性存储器(NVM)、 CMOS 图像传感器(CIS)、MEMS、IGBT(授权给绍兴中芯生产)等。

8 英寸方面 PMIC 、 MCU 、 驱 动 IC 、 图 像 传 感 器 等 为 主 要 推 动 力 。 其 中 0.15/0.18μm 营收占比最大,2021Q4 占比 28.6%。该制程主要应用包括电源管理 IC(高 通等),指纹识别(汇顶、思立微、FPC 等),CMOS 图像传感器(CIS),智能卡嵌入式 存储(华大、大唐微)、MCU 等。公司在该制程平台产品最为丰富,需求较为稳定。 0.11/0.13μm 营收占比约 5.3%,主要来自 CMOS 图像传感器(CIS)、嵌入式存储。CIS 方面,格科微是公司长期合作的国内大客户,豪威 OminiVision 也是公司大客户,近年来 订单增长较快。

12 英寸方面,应用处理器、视频处理芯片、WiFi 蓝牙芯片为主要应用。根据公司 2021Q4 数据,其中 40nm 营收占比 15.3%,主要来自逻辑、射频、NAND。主要应用包 括机顶盒和数字电视应用处理器、ISP 芯片,多媒体相关应用处理器,WiFi 蓝牙芯片 (高通、博通、展锐),以及 38nm SPI NAND Flash(兆易创新)等。55/65nm 营收占 比 26.8%,主要来自逻辑、MCU、射频、NOR、eFlash 等。主要应用包括对于性能要求 较低的应用处理器如行车记录仪、多媒体平板电脑(瑞芯微、全志科技),MCU 及配套 eFlash(兆易创新),NOR Flash(兆易创新),WiFi 蓝牙芯片、通讯相关芯片(高通、 博通、展锐)、CMOS 图像传感器(豪威、格科微)等。

成熟制程、特色工艺收入贡献大。公司收入占比最大的技术节点依次为 0.18/0.15μm、 55/65nm、28nm/FinFET 以及 40/45nm,2022Q4 占比分别 28.6%、26.8%、18.6%、 15.3%。从营收结构历史变化来看,0.15/0.18μm、55/65nm 长期为公司占比较高的两类 技术节点,40/45nm、28nm/FinFET 近几年占比逐步提升。在成熟技术节点和特殊工艺 平台上,公司大力强化优势产品,包括电源管理芯片 PMIC、图像传感器 CIS、嵌入式非 易失性存储 eNVM(eEEPROM、eFlash、MTP、OTP 等)、射频 RF、面板驱动 IC 等。 成熟制程与特色工艺平台是公司保持稳定盈利的重要来源。

典型客户:国产 IC 设计崛起,国产替代趋势下受益

从客户的地区结构方面,中国内地及香港占比长期持续提升。从地区来看,近年来 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贡献的收入持续提升,2022Q1 来自中国内地及香港收入占比 68.4% (环比+0.1pct),美国收入占比 19%(环比-0.6pct),欧亚区 12.6%(环比+0.5pct)。我 们认为随着国内终端客户支持和供应链向国内转移,国产芯片设计厂商崛起有望持续拉 动公司成长,中国大陆地区收入占比上升已成为必然趋势。

客户涵盖范围较广,近年来前五大集中度有所下降。2016~2021 年,公司前五大客 户占比分别为 54.6%、51.4%、46.2%、44.3%、46.3%、31.2%,除了 2020 年外其他年 度集中度均有所下降;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 20.9%、20.5%、17.3%、18.9%、 20.7%、11.3%。近四年来,公司收入贡献超过 10%的客户数仅 1~2 家,2017 年之前公 司披露的收入贡献超过 5%的客户仅 2~3 家左右,公司小客户数量众多,有众多客户贡献 收入占比在 1%以下。

2018~2020 年华为海思曾为公司第一大客户,2021 年高通或为公司第一大客户。根 据我们的估测,2018~2020 年,公司第一大客户为华为海思,对应 2018~2020 年营收占 比分别为 17.3%/18.9%/20.7%,但由于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并升级制裁措施, 2020 年 9 月后华为海思在晶圆厂下单受到制约,我们估计原第二大客户高通于 2021 年 成为中芯国际第一大客户。华为海思在遭到制裁前主要芯片代工厂为台积电和中芯国际, 采购量较大的主要为手机终端类芯片,12 英寸方面主要为手机应用处理器、WiFi/蓝牙等 短距通信传输 SoC 等以及安防、机顶盒、数字电视等多媒体芯片,8 英寸方面主要为电 源管理芯片等。高通与中芯国际具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早在 2006 年双方就签署了半导体 制造与测试战略协议,商定中芯国际在天津工厂为高通公司提供集成电路生产服务。

国产 IC 设计厂商崛起,支撑公司收入快速增长。根据中芯国际年报,兆易创新近年 来均位列公司前五大客户之中,2021 年自公司采购额 19.03 亿元,占当年公司收入比例 约 5.3%;格科微是公司长期合作客户,早在 2008 年格科微曾经为公司最大的国内客户, 根据其招股书和年报推算,2021 年格科微在公司采购额占当年收入比例约 2.5%;另据 我们估计,近年来韦尔股份在公司收入中的贡献比例快速上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