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宏观经济展望:砥砺前行,苦尽甘来

  • 来源:中航证券
  • 发布时间:2024/01/08
  • 浏览次数:8272
  • 举报

为何海外通胀,国内通缩?

为何中国此轮通胀水平明显弱于欧美日?

2021年开始,欧美日通胀开始大幅攀升,中国通胀虽也有反弹,但幅度和持续性相对较弱,特别是核心CPI走势,明显 弱于欧美日。 历史上看,中国CPI和核心CPI水平与欧美日相比并未体现出明显的趋势差异,且多数时候,中国CPI水平是相对更高的。 为何疫情后中国通胀开始明显偏弱,甚至在海外通胀依然偏高的情况下步入通缩? 海外通胀,国内通缩,这意味着内外部供需错配,无法形成良好的匹配互补,可视为“脱钩”的一种表征。另一个重要 的原因是:疫情后,中国在货币和财政政策上保持克制和谨慎,与欧美日形成明显差异。

货币政策上,中国与欧美日的差异

从各国央行资产规模增速对比来看,疫情后欧美日央行均进行了大规模的扩表,相应驱动了通胀的抬升,欧美央行在 2022年四季度开始进入缩表,日本央行在2022年短暂缩表后,2023年再次加速扩表。 中国央行资产规模近年来则持续处于温和扩张状态,总资产增速的波动性明显小于欧美日,我国货币政策体现出了相当 高的克制力和独立性。

财政政策上,中国与欧美日的差异

同时,中国财政政策也体现出了相对西方更加谨慎的特点。 根据IMF的统计数据,疫情后,美日德法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在2020年均出现大幅上涨,此后有不同程度回落,但截 至2022年均仍高于2019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在2020年虽也有上升,但并未明显偏离原有趋势,且在此后两年 出现回落,2022年该指标低于2019年。 根据我国财政部和统计局的数据,我国财政两本账的财政支出(公共财政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占GDP的比例近几年 持续下降,2023年前三季度的数据进一步走低,显示财政支出力度实际上并不强。

政策差异的另一个结果:中西方经济表现的差异

疫情后政策选择的不同,也体现为经济表现的差异。从PMI表现看,强刺激下,欧美日经济出现了一轮较强的复苏,21 年见顶后逐步走缓。同期中国经济表现更加平缓。23年以来,除欧元区经济继续明显走弱外,美、日、中以及全球制造业PMI均基本走平,中国在防控放开后并未体现出 具有持续性的强势复苏,相较发达国家并未体现出明显的优势,经济“东升西落”的预期并未兑现。

低通胀的内部因素——产能利用率偏低,本质还是需求不足

近两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保持在75%附近波动,较2018、2019年水平出现降档,压制了PPI的表现。 从PMI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来看,其与工业产能利用率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目前虽较低位有所修复,但 尚未体现出持续回升的迹象。

美国经济前景——消费能否继续强劲?

个人消费支出增长是为美国经济提供韧性的重要因素

美国前三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分别为2.2%、2.1%和4.9%,总体表现好于市场预期。 与2022年对比,2023年美国净出口对经济的影响明显减弱,政府消费和支出对经济持续提供正向拉动且较为稳定,私 人投资经历了从弱到强的转变,而个人消费支出对经济的正贡献出现明显提升。

个税缩减推动可支配收入高增,进而支撑消费

美国财政补贴等刺激政策造成私人部门净储蓄在疫情期间出现跳涨,成为推动美国疫情后消费强劲的主要动力之一。目 前私人净储蓄已经大幅回落,低于疫情前水平和原先的长期趋势水平,净储蓄增长对消费的支撑作用已经消耗殆尽。 2023年支撑消费的主要是较高的居民收入增速,由于美国国税局大幅调高了2023年的个税标准扣除额,使得个人所得 税同比下降,推动2023年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速处于7%-9%区间,处于近三年较高水平,且高于疫情前。

美国劳动力参与率可能已经基本完成了向上修复的过程

美国总体的劳动参与率尚未恢复到疫情前,但从结构来看,主要拖累在于55岁以上人 群(劳动力人口占比约23%)劳动力参与率偏低,而25-54岁的主力就业人群(占比 约64%)和16-24岁人群(占比约13%)的劳动参与率均已回到甚至超过疫情前。 而55岁以上人群可能是受到疫情导致的身体原因的影响,大量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 且这种退出可能是不可逆的。这可能意味着,美国劳动力参与率已经基本完成了向上 的修复过程,未来劳动力增长的弹性有限。

私人部门收入增长大概率放缓,进而对消费的带动效应降低

薪资增长主要源于美国劳动力市场依然偏紧。此前劳动力参与率向上修复的过程,虽然增加了就业,但并未显著缓解劳动 力市场的紧张局面,使得薪资增长维持了较快的速度,配合就业人数增加,提升了美国私人总收入,进而刺激消费。 由于目前劳动力参与率修复过程可能已经基本完毕,则后续就业人数增长或放缓。而职位空缺持续下降,但仍处800万以 上较高水平,这可能导致薪资增速的回落相对更加缓慢。后续职位空缺数的回落或将更多体现高利率下劳动力需求端的走 弱。 总体而言,预计2024年私人部门收入增长大概率放缓,进而对消费的带动效应降低,而消费动能放缓大概率驱动美国经 济走弱。

美联储政策走向——通胀与增长之间的再平衡

2024年通胀预计继续缓慢回落,需警惕中东地缘局势的扰动

从美国通胀来看,PCE同比处于回落趋势,能源通胀已经开始拉低通胀,食品通 胀已经非常接近2%目标值,核心PCE仍高。从商品和服务分类来看,商品主要 贡献通胀弹性,服务则贡献韧性,主要受就业市场仍偏紧影响。 展望2024年,美国通胀水平预计进一步走低。服务通胀预计仍缓慢回落,制约 核心PCE回落速度,能源价格2023年形成低基数,2024年同比预计会有所回升。 中东地区地缘冲突是全球通胀的不稳定因素,如果巴以冲突进一步激化和扩散, 能源价格可能会扰动明年通胀回落和美联储转向宽松的进程。

预计2024年美联储政策由紧到松平缓过渡,目前市场预期可能过于激进

站在美联储的角度,2024年面对的形势是:经济 动能大概率放缓,难有2023年的超预期表现,但 更偏向于软着陆,严重衰退风险较小,政策上需要 避免高利率紧缩效应的过度积累;通胀大概率继续 走低,但速度可能依然较慢,特别是与薪资高度相 关的服务和核心通胀,同时地缘风险对通胀的影响 也需要警惕,政策上对紧缩的诉求将持续降低。 综合来看,2024年美联储将进行通胀与经济目标 的再平衡,政策大概率实现由紧到松的转向,但极 速转向的必要性并不强,在转向宽松的态度上或偏 谨慎。 12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点阵图指引为2024年或降息 75BP,而CME 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的,截至12月 24日的市场预期为2024年降息150BP。 市场预期大幅超前,可能过于乐观,需警惕预期回 摆引发资本市场波动调整。

国内需求——消费、地产的制约因素

2023年居民信贷无明显改善,居民中长期贷款进一步走弱

2022年住户贷款较2021年大幅下滑,是2022年 宽信用的主要拖累因素,主要体现了疫情和房地 产行业出现长周期拐点对居民部门消费和购房的 冲击。 2023年虽然疫情防控放开、房地产利好政策持 续积累,但居民信贷并未出现明显改善。短期贷 款虽有回升,但仍弱于17-21年,中长期贷款则 进一步走弱,对应房地产销售持续疲弱。 企业部门信贷在2023年延续了回升势头,特别 是中长期贷款修复明显,对应制造业投资增速保 持在高于名义GDP增速的水平。

当前通缩风险甚于通胀,财政加大居民部门现金补贴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

从经济循环来看,居民部门消费倾向抬升既是居民部门收入和未来预期改善的“果”,同时也是“因”。从政策面 来看,通常难以直接调节居民消费倾向,因此应将重点放在提振居民部门收入和预期上,应加强财政上的补贴、减 税等能够改善收入的措施,同时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加强保交楼,化解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 各界对于财政对居民实施现金补贴的讨论较多,担忧会导致通胀风险是重要的一个因素,而鉴于当前我国通缩风 险甚于通胀,且改善居民收入也缺少其他较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我们认为2024年对居民部门实施较大力度的现金 补贴是同时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财政政策选项。

政府财政——地方债务基本情况与风险化解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攀升,隐性债务问题突出

地方政府债务可分为一般债、专项债以及隐性债务。2015年新《预算法》允许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有两类:地方政府一般 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专项债还款来源是相对应的投资项目的收入,不会给地方政府财政增加额外负担,其发行限额逐年 升高,并在2020年超过一半债务成为地方政府筹措投资资金的重要渠道。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后,地方政府通过企业等 主体进行变相举债,满足自身资金需求,形成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其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券占地方政府隐性债的最大部 分,典型方式是发行城投债。

城投债结构不合理,期限短、成本高的债务占比较高

当前地方隐性债压力仍较大。从规模看,截止2023年12月18日,城投债余额11.9万亿元,自有数据统计的2014年以来持 续保持增长。2020年以来城投债余额重回高速增长态势,发行总额跃升至3.5万亿。2023年地方债到期规模达3.7万亿,创 历史新高,部分区域偿付压力较大。叠加地方土地收入下滑,财政收入乏力而支出高增,债务化解形势较为严峻。 从期限来看,截止2023年12月17日,城投债发行期限大部分集中在3-5年以及5-7年,债券余额中72.3%集中在这一时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2024年政策信号

政策基调——继续“稳”字当头,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先立后破,工具创新

会议强调,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 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 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货币政策——延续偏宽松基调,2024年利率有望进一步调降

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 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 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 的基本稳定。

2024年经济形势总结

中美比较:2024年走向靠拢与收敛

2023年美国经济强、通胀高,货币政策大幅收紧,中国经济弱、通胀低,货币政策持续宽松。 2024年这一状况将明显改变,中美在经济、通胀、货币政策方面预计会全面走向靠拢与收敛。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最新文档
  • 最新精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