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汽车行业整车研究框架:增量、电动化空间及格局

  • 来源:中信建投证券
  • 发布时间:2023/09/12
  • 浏览次数:514
  • 举报

一.长期总量:复盘海外各国,人均保有量及销量具备提升空间

总量:增速中枢下行,周期波动下具备韧性

2017年前:经济增长&汽车下乡及购置税减征等政策刺激(2009-2010、2015-2017),国内汽车总量逐步见顶; 2018-2019年:政策阶段性透支需求&经济预期转弱,国内汽车总量持续回落; 2020-2022年:疫情冲击压制供需两端,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国内汽车总量弱复苏; 2023年至今:经济及消费复苏疲软,新能源车供给端发力&降价促销,汽车出口延续强势,汽车总量具备韧性。

总量:长期仍有增量空间,年销量稳健增长

保有量:按照国家制定的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参照美日德等国家人均汽车保有量水平, 2035年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有望由2022年226辆提升至400辆,假设人口维持14亿规模,则汽车保有量可达5.65亿辆; 年销量:参照海外国家汽车保有量/年销量水平(成熟市场置换需求下,比例约14-17),假设2035年中国汽车保有量 /年销量为14.0,则年销量有望达4千万辆,较2022年增长50%,2022-2035年CAGR约3.2%。

二.短期景气:降价增配、刺激政策托底国内总量,出口强化韧性

趋势:当前汽车消费需求受宏观环境压制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0年以来人均可支配 收入(反映居民消费能力)同比增速回落较大,这对汽车这类大宗可选消费品的需求形成明显压制;受疫情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2022年以来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处于历史低位,同比回落幅度接近三成。

趋势:当前汽车消费呈现较强韧性,Q2景气回升

月度产销量及库存是跟踪汽车行业景气度的重要高频指标,汽车消费具备较强季节性,Q1(春节后)及Q3(7-8月) 是消费淡季,Q4(金九银十及春节前)是消费旺季;国内汽车经销商库存一般1-2个月。2023年H1国内乘用车景气处于逐月回升通道,Q1消费需求弱势下主机厂降价促销,Q2新车集中上市、地方消费刺激 政策落地等因素推动产销量持续回升,汽车消费韧性显著强于房地产、消费电子等其他可选消费品。

趋势:车型降价增配、稳增长政策托底国内总量

新老车型降价增配推动汽车消费需求从观望转向释放。2023年电动化渗透率提升导致燃油车价格体系下行,Q1特斯 拉等车企大幅降价加剧了市场观望情绪;Q2新能源新车加速上市及降价增配,观望需求陆续转化为订单。8月淡季新能源在售车型再次集中降价。本轮降价暂时以在售纯电车型为主,需求增速回落或是主要原因,7月国内 新能源车销售78万辆,同比+32%,其中纯电动销售54万辆,同比+18%;此外,电池采购价格回落或也是重要推动力。

三.结构增量:增换购下中高端占比提升,25年电动化率有望超五成

总量结构:需求从首购转向换购及增购,中高端占比提升

中国汽车市场首购刚需回落(出生人口下滑&普及率提升),换购稳健增长(消费升级),增购爆发(中产阶级家庭 用车);根据乘联会统计,2016-2020年换购需求占比累计+17pct,2020-2022年增购需求占比累计+4pct。

当前中国汽车消费结构呈现K型分化特征,中高端(15万元以上)乘用车销量增速高于中低端,尤其20万元以上SUV 近两年同比增速均维持两位数;2023年1-7月售价20万元以上乘用车销量同比+18%。

电动化结构:新能源车契合增换购需求

新能源车契合增换购市场需求, 中高端SUV电动化率高。新能源 车使用成本低于燃油车,智能 化等配置更强,适合城市通勤 及家庭等增换购需求,中高端 新能源SUV成为重要增量市场。

国内乘用车售价15-30万电动化 率约四成,30万以上约三成。 2023年1-7月20-30万价格带新 能源车销量同比+79%,电动化 率约39%,同比大幅+13pct。

电动化趋势:电池价格下跌及超充普及推动纯电渗透

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动)动力电池成本高是压制性价比的关键。2023年随着上游碳酸锂以及中游锂电材料价格回 落,动力电芯售价年初至今累计下跌约0.21元/Wh(-20%~25%),以续航500+km的B级纯电动车(单车带电量约60kWh) 为例,单车电池成本下降约1.26万元。

充电时间长及充电设施少是目前限制新能源车普及的重要使用瓶颈。2023年为超充开始普及的元年,小鹏G6、理想 G6等新势力主力纯电车型均采用800V超充解决方案;8月中旬宁德时代发布神行电池超充解决方案,采用4C铁锂电池 降本,充电10min续航提升400km,年底阿维塔拟发布的E12车型有望首搭。

四.格局演变:电动化推动自主品牌崛起,新车供给加速导致竞争加剧

格局:电动化推动自主品牌崛起-市占率提升

2021年至今,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增长强劲,2022年/2023年H1市占率同比分别提升4.2/7.2个百分点;2023年 上半年自主品牌、欧系、日系、美系及韩系市占率分别约54%、20%、15%、10%、1.6%,其中日系下滑幅度较大。 新能源贡献了自主品牌绝大部分增量,2023年H1自主品牌电动化率约47%,贡献增量比例约67%,自主品牌新能源乘 用车市占率约79%;此外,美系因特斯拉降价后放量,电动化率及市占率分别提升至47%、13.5%。

总量格局:比亚迪在大众市场赶超,新势力高端市场起量

2021年至今,比亚迪及特斯拉分别在10-20万、20-30万乘用车市场销量超过大众(居第一),两家车企已实现全部 新能源化;30万以上市场,BBA仍占据领先地位,2023年H1市占率49.6%,但理想及腾势等新势力品牌销量增长较快。

新能源格局:比亚迪统治大众市场,特斯拉/理想高端市场占优

2022年至今,比亚迪在10-20万新能源乘用车市占率接近一半(埃安约12.7%),5-10万市占率大幅提升至21%;特斯 拉在20-30万价格带市占率大幅提升至46%;理想在30-50万价格带市占率约28%,蔚来及腾势分别约10.4%、8.9%。

混动格局:比亚迪及理想主导中高端市场

比亚迪是国内PHEV乘用车市场王者,2023年上半年在30万价格带市占率约73%,规模优势支撑公司插混价格带持续下 沉,秦plus冠军版是目前唯一一款售价低于10万的插混车型。理想汽车在30万以上增程乘用车市场具备统治地位。

五.竞争要素:规模化放量及降本增效是首要,智能驾驶是中长期胜负手

新车战略:丰富产品矩阵,发力高端化,巩固规模优势

长安、长城、吉利2023年 加速新能源转型,发力 15-30万混动市场,且多 以全新品牌或产品序列推 出新车型,重点车型包括 深蓝S7、启源A07、魏牌 蓝山/高山、哈弗枭龙/猛 龙、银河L7/L6等。 传统主机厂新车战略主要 对标比亚迪主力混动车型, 新车型上量是首要目标。 零跑、深蓝、启源及哪吒 同款车型同时布局增程及 纯电两种技术路线。

竞争要素:降本增效是核心,高端化及规模是胜负手

在新能源车新车供给加速及渗透率增速边际放缓的现状下,2023年车企降价增配下产销及盈利表现分化较大,核心 影响因素是车型定位(中高低端)及规模效应(产销规模):比亚迪及特斯拉分别在大众、高端新能源车市场确立领先优势,2023年比亚迪通过丰富产品矩阵及高端化,特斯拉 通过降价促销及新产能加速投放,仍实现较好销量增长及盈利表现,销量同比+50%-100%,单车净利润大幅领先行业; 蔚小理聚焦20万元以上中高端市场,2023年理想通过新车投放确立30万以上家庭用车领先优势,H1销量同比+130%, 单车净利润从亏损大幅提升至2.3万元;蔚来及小鹏6月以后通过降价及推新车等方式,逐步产生销量预期拐点。

竞争要素:中长期智驾是技术及功能端胜负手

2023年上半年标配NOA功能(L2+级城市导航辅助驾驶)的车辆交付量达到20.94万辆,同比增长109%;配置车型数量 超过50款,约为去年同期2倍多(高工智能汽车统计口径)。虽然NOA的渗透率仅约2%,但发展势头不错;一方面, 搭载NOA车型的数量增加、价格下探;另一方面,华为、小鹏、理想等更高性能的城市NOA功能逐步在今年落地。 城市智驾有望成为主机厂差异化竞争优势,当前特斯拉、华为、小鹏等研发及产业化进度领先。我们预计:2025年, L2系统渗透率有望达45%,L3系统实现量产应用,渗透率达到5%;2030年,L3系统渗透率达到40%,L4系统初步实现 量产,渗透率达到15%。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最新文档
  • 最新精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