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瑞可达研究报告:车载连接器持续高景气,新品类新客户不断突破

  • 来源:中银证券
  • 发布时间:2023/08/24
  • 浏览次数:212
  • 举报

连接器龙头底蕴深厚,精准布局卡位市场需求

国内连接器领先企业,通信新能源双轮驱动

公司创立于 2006 年,深耕连接器领域十七载,2014 年完成股改并于新三板挂牌,2021 年登陆科创 板。自设立伊始,公司以连接器产品为核心,持续开发迭代,现已具备包含连接器、组件和模块的 完整产品链供应能力。公司管理层和核心技术人员具备深厚的产业背景,拥有丰富的连接器相关技 术研发及生产管理经验。经过十余年发展,公司已成为同时具备光、电、微波、高速数据、流体连 接器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的企业之一,2020 年被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聚焦通信与新能源两大领域,前瞻布局,把握时代机遇,深度合作优质客户。公司对于产品技术的 持续钻研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探索,使其能够提供新能源汽车、通信系统(包括民用和防务)、储 能系统、工业和轨道交通等综合连接系统解决方案,具备在赛道高景气时及时兑现业绩的能力,持 续获得包括全球知名的移动通信主设备商、大型整车制造企业、电子制造服务商和电力电气制造商 等在内的主要客户的认证。在 5G 建设初期,公司前沿性开发适用于 5G 系统 MASSIVE MIMO 的板 对板射频盲插连接器、无线基站的光电模块集成连接器等多款新型连接器,成功把握 5G 通信时代 机遇,在 5G 网络建设中赢得了先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打开,公司开发丰富的车载产品、 组件和模块系列随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疆扩土,接连研发并推出乘用车及商用车换电连接器,成 为了新能源汽车连接器行业的优质供应商之一。根据年报披露,公司新能源汽车领域收入占销售比 从 2020 年的 49.16%提升到 2021 年的 77.30%。当前,随着对核心技术持续研发投入和对应用场景的 不断探索,公司产品将逐步实现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入布局,同时继续对通信和其他工业领域进行深 入扩展。

公司发展及产品演变历经三个重要阶段:1)初创阶段(2006 年-2008 年),以射频、低频连接器产 品为基础进入通信系统领域,自主研发并推出用于通信基站电调天线嵌入式控制系统的 AISG 系列 产品;2008 年起相继推出光器件及组件产品,推动公司成为国内少数能够同时提供电、微波、光连 接器产品的企业;随着公司产品系列的不断完善,公司积极开拓其他应用领域市场;2)成长阶段( 2009 年-2014 年),开始不断拓展产品应用领域: 2013 年公司成功开发适配新能源汽车的连接器及组件; 2014 年公司的射频、低频连接器进入防务领域; 2014 年 11 月公司成功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3) 快速发展阶段(2015 年至今),在通信领域,2015 年公司立项研发的“ HS 高速高密矩形印制板连 接器” 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2016 年正式成为国际天线标准化组织 AISG 协会成员,2018 年针对 5G 时代推出板对板连接器并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 2015 年起公司新 能源汽车业务逐步实现产业化,目前已成为同时具备国内主要车企一级供应商资格的连接系统方案 提供商。2021 年成功登陆科创板。未来,公司将沿着下游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 发展方向,推动新能源汽车与通信领域全面融合。

产品丰富强化核心竞争力,聚焦战略客户扩大先发优势

公司始终以连接器产品为核心,持续开发迭代,坚持客户需求导向,对产品技术的持续钻研以及应 用领域的不断探索,可为客户同时提供新能源汽车、通信系统(民用和防务)、储能系统、工业和 轨道交通等综合连接系统解决方案。

在新能源汽车连接器市场,公司开发了全系列高压大电流连接器及组件、充换电系列连接器、 PDU(Power distribution unit 电源分配单元)等组件及模块系统,各种部件及配件产品能够灵活组合, 从而构成了公司丰富的产品、组件和模块系列,逐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打开市场,成为了新能源汽 车连接器行业的优质供应商之一。经过数年的市场开拓与技术创新,公司已成功获得全球知名汽车 企业和汽车电子系统集成商的一级供应商资质并批量供货。

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应用上,公司把握时代机遇,建设了 HTTA(Hybrid to theantenna 光电混装连接 到塔)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开发了适用于 5G 系统 MASSIVE MIMO 的板对板射频盲插连接 器、无线基站的光电模块集成连接器等多款新型连接器,并申请了相应的发明专利,为公司在 5G 网 络建设中赢得了先机。公司拥有民用和防务移动通信领域的多项生产资格,同时还是国家武器装备 科研生产二级保密单位。上述资质认证为公司在通信领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户保证。此外, 公司通过工艺革新、新材料运用等方式提升了产品的综合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在储能市场, 公司为商业储能系统和家用储能系统提供全套连接器系统解决方案,产品通过了 TUV、 UL、CE 等认证,主要配套电池厂、逆变器厂、国内外储能系统集成厂商。

在工业和轨道交通领域,公司开发的工业连接器、多通道车钩连接器、重载连接器应用于工业控制、 电力、风能、轨道交通、机车空调和智能机器人等行业,对于同类型产品的国产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从下游领域看,公司当前以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为主导,预计未来包括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系统在内 的新能源领域业务将快速发展。2019-2020 年,公司充分把握 5G 建设初期行业机遇,成为中兴通讯 等大型通信设备商的重要供应商,在运营商加大 5G 建设投入及基站采购需求攀升下,通信领域业 务创收稳步增长,贡献近半数营收,带动公司业绩提升。近两年随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迅速发展, 公司新能源领域业务占比连续创新高,接棒通信业务继续推高公司业绩增长。2022 年新能源汽车及 储能市场实现营收 13.95 亿元,同比增长 101.81%,营业收入占比 85.83%创新高,较上年占比上升 9.23pct。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及海内外储能行业高景气度和公司竞争力持续凸显, 预计新能源业务有望成为未来收入主要增长引擎。2022 年通信市场实现营收 1.55 亿元,同比增长 15.43%,营业收入占比 9.56%,下滑 5.34pct,主要由于国内 5G 建设趋于平稳,海外受疫情影响需 求短期承压。但随着爱立信、诺基亚、三星等海外设备商的需求逐步释放,预计公司在移动通信业 务上将逐渐回暖。

两翼发展成就业绩增长,精细管理助净利表现

下游领域需求持续放量,公司业绩迎高速增长期。过往十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持续大 幅增长,公司近十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 39.77%,利润增长迅速。2022 年公司实现营收和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6.25 亿、2.53 亿元,同比增长 80.23%、121.91%,营收增长主要原因是产能 扩大、业务订单增加,销售规模大幅增长所致,利润大幅提升主要系销售增长带来的规模经济效 益、新能源类业务增长迅猛从而增加收入以及多领域产品成功被市场接受所致。在收入快速增 长的同时,公司在手订单也大幅增长,公司 2022 年前三季度已签订订单金额合计 15.74 亿元, 同比增长 94%,为未来营收规模增长提供有力支撑。2023 年 Q1,公司实现营收 3.29 亿元、同 比下滑 9.19%,实现归母净利润 0.41 亿元、同增下滑 26.46%,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汽车市场 需求疲软导致收入同比下滑,以及公司扩张及激励举措带来的期间费用同比大幅增长。展望 2023 年,我们认为,公司高压连接器业务将持续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同时高速连接器及储 能连接器快速开拓,业绩有望维持高速增长。

公司期间费用率长期低位不改,规模效应及管理能力业内领先。随着公司控费能力的提升,公 司各项费用率均显著下降,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由 2017 年的 4.41%/6.27%/0.71% 下降至 2022 年的 1.65%/2.46%/-0.59%,整体下落幅度明显。2023 年第一季度,受公司扩张、研 发投入增加及股权激励费用拖累,公司期间费用率快速提升,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 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2.52%/4.58%/7.04%/0.12%,研发费用创单季度新高。公司期间费用率在 2017 年处于行业中游水准,经过近几年内部管控,期间费用率持续降低,截至 2022 年处于行业 最低水平,反映了公司良好的控费能力。我们认为,短期费用率提升来自高研发投入带来的品类 扩张及客户群拓展,不断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长期来看,规模效应及良好的管理能力下, 公司期间费用率将持续处于低位。

规模效益下毛利率上扬,控费能力助净利率持续提升。过去两年,受到毛利率较低的新能源车业务 占比提升的影响,导致公司整体毛利率处于下滑趋势。2022 年,尽管新能源车业务占比进一步提升, 但随着公司销售规模的提升,期间费用中固定成本摊薄的规模效益明显,公司整体毛利率回升至 27.09%,相比 2021 年提升 2.6pcts;2023 年第一季度,没有受到车市需求疲软的扰动,公司整体毛 利率进一步提升至 27.42%。自 2019 年起,在期间费用率持续降低下公司净利率呈上升趋势;2022 年,得益于随疫情影响的减弱及行业高景气,公司销售规模扩张带动规模效益下,毛利率随之快速 回升,公司净利率提升趋势更加明显,实现净利率 15.58%,相比 2021 年提升 2.96pcts。公司整体净 利率处于行业领先位置,预计公司未来在高需求空间及费用优势下将维持利润率水平。

股权激励绑定核心人才,务实奋进团队风格稳健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核心团队产业经验丰富。截至 2022 年末,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世均直接持有 公司 3,225 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 28.5%,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公司副总经理黄博、 马剑、张杰及部分核心技术人员均直接或间接持股,利于充分调动管理团队积极性。高管人员拥有 丰富的产业链经验,核心技术人员具备多年连接器技术开发工作经验,主导过多个相关项目研究与 设计工作;核心团队多年业内资深研发销售经验,有助团队对行业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捕捉,带动 公司精准前瞻布局高景气赛道。

员工激励制度充分,长期发展动能充足。联瑞投资和经纬众恒是公司的员工持股平台,员工持股平 台建立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共享机制,对员工形成充分激励作用。此外,公司于 2022 年四季度发布限 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拟向 150 名核心骨干人员授予 100 万股(首次授予 80 万股,预留 20 万股), 合计占总股本的 0.88%。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利于公司未来持续增长。

募投项目解决产能瓶颈,境外子公司拓展海外市场

募集资金用于连接器产业化项目,旨在加大研发及扩充产能。公司于 2021 年 7 月在科创板上市,向 社会公开发行普通股 2,700 万股,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 3.5 亿元,其中 2.5 亿元投入高性能 精密连接器产业化项目,叠加公司自筹资金部分共计 3.31 亿元投入该项目,进一步完善公司的研发 体系,增强公司在高频高速通信连接器、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等高端连接器领域的技术和研发优势, 加快新产品的投放速度。根据招股书披露,本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新增销售收入年均 4.33 亿元, 年新增净利润年均 5,651.06 万元。随后,公司于 2022 年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 5,157,052 股,扣除发 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 6.7 亿元,其中 3.95 亿投入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通过建设生产厂房 及配套设施,购置先进的智能生产和仓储设备满足公司需求。根据募集书披露,达产后将实现年产 1,200 万套新能源车连接器系统的产能,公司能够进一步将核心技术产业化,紧抓下游新能源汽车市 场增长机遇。根据募集书书披露,项目完全达产后可实现年新增销售收入 6 亿元,年新增净利润 7,125.23 万元,将进一步加快公司在新能源车领域产能建设,优化国内东西部间产能布局;9,500 万 用于研发中心项目,将通过新建研发实验室、采购先进实验设备、引进科研人才,来加强在新能源、 通信、军工等领域的连接器设计研发能力。

公司产能相对饱和,产能利用率、产销率均处高位,2018-2020 年均保持在 90%以上。若募投项目 均顺利投产,公司将具备年产 6,000 万套通信连接器、2,060 万新能源连接器产能,以满足下游快 速增长需求。

下设八大子公司业务分工明确,设立海外子公司助业务出海。瑞可达下设四川瑞可达连接系统有限 公司、江苏艾立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艾立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原名绵阳瑞可达连接系统有 限公司)、苏州瑞可达连接技术有限公司 4 家全资子公司,以及亿纬康(武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1 家控股子公司,围绕公司核心业务进行发展布局。此外,瑞可达拟设立新加坡瑞可达国际全资境外 子公司,并通过新加坡瑞可达持有墨西哥瑞可达公司及美国瑞可达公司。美洲地区是公司境外销售 的主要区域之一,2018-2020 年对美洲地区销售额占海外销售额分别为 76.54%、78.99%、59.79%, 对美洲地区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和美国。2022 年海外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128.92%,增速显著高 于国内市场。2023 年瑞可达能源及墨西哥瑞可达有望进入试产阶段,在海外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及 储能需求爆发之际,公司海外布局将进一步助力连接器业务出海。

需求端优势助国内企业在主流赛道弯道超车

汽车和通信是连接器最大应用领域,需求端我国占据主要份额

连接器是一种连接电气端子以形成电路的耦合装置,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 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是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连接器 产品品类繁多,形式和结构千变万化,随着应用对象、频率、功率、应用环境等不同,有各种不同 形式的连接器。此外,连接器具有改善生产过程、易于维修、便于升级、提高设计的灵活性等特点, 现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电脑及其外设、通信、工业设备和航天及军用等相关领域。 连接器由插头、插座两个组成一对,发挥功能。插头和插座,由通电的端子、保持端子间的绝缘功 能而用塑料制成的绝缘体、保护它的外壳零部件构成。

连接器部件中最关键的端子,由导电性能高 的铜合金材料制成,一边是没有弹性的插头端子,另一边为弹性结构加工的插座端子,可使插头与 插座紧密结合。将插孔接触插头,依靠连接器的弹性结构使其紧密结合,完成连接或可以传输电力 和信号。连接器组件将连接器与相应的电缆(包括光纤光缆、电线电缆、微波同轴电缆等)整合为 相应的电路回路,实现电子设备之间信号连接与传输的组件。连接器模块将电子器件集合组装成模 块的产品,通常需要将连接器、印制线路板、保护密封装置、钣金结构件、继电器等合组装成模块

连接器种类及应用场景丰富。按照传输的介质不同,连接器可以分为电连接器、微波连接器、光连 接器和流体连接器。各种类连接器实现的功能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别连接器在设计和制造要求 的差异。

连接器制造行业上游市场主要为基础原材料市场和配件行业,其中基础原材料市场包括铜材、塑料 粒子、线缆等,这些行业生产技术相对成熟,整体产能储备充足且充分竞争,市场供应充足。中游 市场即为连接器制造行业,由制造企业通过对上游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制配组立,经过测试之后 得到连接器成品。连接器作为传递信号、交换信息的基本单元,决定了涉及电子信息领域的终端产 品均需要使用,因此连接器下游几乎涵盖电子工业全领域,按照应用占比来看,汽车和通信是当前 两个最大的下游应用领域。不同领域因终端需求差异、单品信息化程度差异等,细分连接器市场规 模有较大差别。

各下游领域对于连接器性能要求不同。汽车领域连接器需满足高电压、大电流、抗干扰等电气性能, 并且需要具备机械寿命长、抗振动冲击等长期处于动态工作环境中的良好机械性能;通信领域中应 用的连接器需实现低信号损耗、低驻波比、微波泄漏少等功能要求;计算机等消费电子领域连接器 产品呈现标准化、小型化的特点,同时要做到较好的信号屏蔽以及可靠的连接;工业及交通领域连 接器必须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军事、航天航空等特殊领域连接器经受严格的除气及余磁消 除检测,必须具备承受严峻环境条件考验的性能。

根据 Bishop & Associates 2021 年度数据,汽车和通信是全球连接器行业最大应用细分领域,合计占 比达 45.33%;其次是消费电子和工业,分别占比 13.13%、12.8%;交通和防务应用占比较小,分别 为6.96%和5.99%。汽车连接器相比其他类型连接器发展潜力巨大,在新能源汽车井喷式的发展之下, 汽车连接器有望迎来大规模放量。

连接器行业规模超全球增速,需求端行业变革助国产商发力

需求端我国占据全球近三分之一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全球连接器市场主要分为北美、欧洲、 日本、中国、亚太五大区域,占据全球市场 95%以上的份额。北美、欧洲和日本连接器市场增长缓 慢,而以中国及亚太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呈现强劲增长,2011 年中国连接器市场规模占比为 23.10%,2021 年上升至 32.03%,位列第一,市场规模是 249.78 亿美元,成为全球连接器市场规模 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通信、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应用产业在 中国发展迅速,引领全球,使得我国连接器市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全球连接器市场规模稳中有进。据 Bishop & Associates 数据统计,全球连接器市场呈现先增后降再 增长的趋势,规模由 2010 年的 479.4 亿美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642 亿美元,2020 年由于疫情影响, 市场规模降低至 627.3 亿美元,2021 年恢复增长,达到 779.9 亿美元。2011-2021 十年年均复合增速 为 4.3%,2022 年进一步增长至 798.5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全球连接器行业市场规模将会超过 900 亿美元。

国内连接器市场规模扩张增速超全球水平,新能源汽车、数据通信、电子制造等终端市场的快速发 展提振市场增长。据 Bishop & Associates 数据,2013 年我国连接器市场规模为 139 亿美元,2021 年我国连接器市场规模增长至 249.78 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 7.6%,整体维持较高增速,2022 年我国连接器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至 265 亿美元。

连接器行业海外龙头占据优势,全球行业集中度高,国内市场较为分散。从连接器市场格局变化来 看,全球连接器前十大厂商主要由欧美、日本等地企业所占据,并逐渐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其中,美国 厂商在连接器市场尤其是高端连接器产品市场占据领导地位。根据 Bishop&Associates 数据,2021 年全球前 100 家连接器制造商市场份额为 85.7%,其中前十家连接器制造商占据了全球 55.4%的市 场份额,分别为泰科电子(TE Connectivity)、安费诺(Amphenol)、莫仕(Molex)、立讯精密、 Aptiv、富士康 (FIT)、矢崎、JAE、JST 和 Hirose,两家中国企业为立讯精密、富士康,市场份额分 别为 5.1%、4.1%。泰科电子、安费诺、莫仕长期稳居前三,市场份额约占全球总体份额的 30%以 上,占比分别为 15.4%、11.0%、6.1%,其余企业市场份额均低于 5% 。

目前,我国国内连接器生产厂商数量众多,但大多规模较小,且产品差异化程度较小,导致市场集 中度较低。近年我国连接器制造市场集中度处于逐步上升的趋势,2021 年 CR4 为 25.52%,市场集 中度仍然有提升空间。

成本控制优势初现,国产替代加速占据市场

目前,国内连接器企业已经在 5G 通信、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占据了较高的市场 份额。国内自主研发厂商包括立讯精密、瑞可达、中航光电、电连技术等。相比国外知名连接器厂商,我 国连接器厂商发展起点相对较低,技术储备不足。生产的连接器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高端产品的市场占有 率较低。但受益于通信领域技术、新能源汽车、电子制造等新势力快速迭代,在国家政策利好、下游客户 需求上升的双重驱动下,国内制造商凭借贴近客户、反应迅速灵活等优势逐步扩大连接器市场份额。在制 造成本、产品品质上已经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市占率逐步上升。

汽车应用领域:全球新能源车持续放量,汽车连接器量价齐升。汽车领域是连接器的重要应用市场, 其广泛应用于传统燃油车的动力系统及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车身系统、信息控制系统等各 个方面,涉及油路、汽门、排放装置、配电系统、显示屏、仪表盘、天线等设备。近年来,随着新 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及智能汽车的开发速度加快,对汽车连接器的性能要求更为严格,带动汽车连 接器“量价齐升”。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单车所需连接器数量更多,约 800-1000 个。新能 源汽车连接器单车价值量多倍提升。传统燃油车的连接器需求相对稳定,单车使用低压连接器价值 在 1000 元左右,而新能源汽车单车价值量是传统燃油车的数倍,单车价值量将增加至 3000-5000 元。

造车新势力加速连接器市场的国产替代进程。据 Bishop & Associates 统计,2022 年为我国汽车连接 器市场规模超 419.68 亿元,占整体市场规模的 28%。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接近 200 亿元。未来新能源汽车将进一步替代燃油车,渗透率也将继续提升,有望带动新能源汽车连接 器市场规模继续扩大。

通信应用领域:5G 基站建设加速,通信连接器需求持续扩张。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5G 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预测,2020-2025 年期间我国运营商在网络设备的投资约为 1.6 万亿元。工信 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2 月底,我国累计开通 238.4 万个 5G 基站,基站总量占全球 60%以上。 国内 5G 建设有序进行,稳中求进,带动国内通信连接器厂商蓬勃发展,包括立讯精密、瑞可达、 中航光电、电连技术等,都有比较好的发展趋势。后期海外 5G 发展态势也是重点,据 Bishop & Associates 预测数据,至 2025 年全球通 信连接器市场规模将达到 215 亿美元;而我国通信连接器市 场规模预计将由 2019 年的 62.67 亿美元增至 2025 年的 95 亿美元。

成本控制优势尽显,国产厂商崭露头角。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连接器消费市场,大部分连接器厂 商主要集中在技术难度较低的中低端市场上。不过由于我国连接器需求量大,市场广阔,在各个下 游应用领域都诞生了一批头部连接器生产厂商,其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能够参与高端市 场的竞争。国产连接器在价格上更有优势,通过控制人力成本及利用地理上空间的优势,连接器的 成本可以控制在更低的范围内,且国外厂家利用技术壁垒一般会追求高额的利润,最后产品的价格 会十分昂贵,但国内的厂家普遍依靠广阔的市场优势,追求薄利多销的生存模式。除此之外,国产 连接器厂商还有配套服务优势,国产厂商更便于针对各种技术难题达成充分沟通,能够就近提供各 类售前售后及退货服务。

国产厂商已逐渐受到海内外市场认可。据海关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工业连接器进出口总额为 30.19 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 15.8 亿美元,同比增长 5%;进口额为 14.38 亿美元,同比下降 8.5%;实现 贸易顺差 1.42 亿美元。2017 年到 2022 年,中国工业连接器贸易顺差额持续扩大,主要是因为电子 制造业不断向中国转移,国内大型连接器的生产企业引进了高精尖研发、生产设备,组建了高水平 的研发团队,缩小了与国际领先企业的技术差距,竞争实力大幅加强。

新能源车引领产业变革,连接器国产替代加速推进

汽车电动化促产业变革,国产龙头快速崛起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带动车载连接器的广泛应用需求。汽车连接器作为汽车各个电子系统连接的信号 枢纽,广泛应用于动力系统、车身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安全系统、车载设备等方面,类型包括圆 形连接器、射频连接器、 FCP 连接器、 I/O 连接器等。按传输介质可大致分为传输数据信号用的 高频高速连接器以及传输电信号的高压/低压连接器。 高速连接器主要包括 FAKRA 射频连接器、 Mini-FAKRA 连接器、 HSD(High-Speed Data)连接器和以太网连接器,主要应用于摄像头、传感 器、 GPS、信息娱乐系统、导航以及 ADAS 功能(驾驶辅助系统)等。低压连接器通常用于汽车 BMS (电源管理)、车灯、空调系统等,工作电压通常为 14V。而高压连接器普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上, 在整车的高压回路系统中,实现电能传输,电压可以达到 750-1000V,电流达到 10A-300A 甚至更 高的等级传输,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 PDU(高压配电盒)、 OBC(车载充电机)、 DC/DC、 直/交流充电接口等。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对汽车的动力系统、智能驾驶座舱、电子电气系统等 均带来重要变革,对车载连接器,尤其是高压、高速连接器的需求将同步提升。

全球新能源车快速渗透,趋势有望延续。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从 2018 年至 2022 年,全球电动汽车 销量增长超五倍,2018 年全球电动车销售量为 201.8 万辆,到 2022 年超千万级别,达到了 1009.1 万辆,同比增长率 55%。根据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昊在 2023 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发言 预测,在新能源车持续高速渗透的趋势下,2023 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超过 1500 万辆。从国内 市场来看,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1 年以及 2022 年都出现了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的情 况,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 705.8 万辆和 688.7 万辆,同比增长率分别为 96.9%和 93.4%,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了 25.6%,远超 2021 年 13.5%的市占率,我们预计 2023 年有望达到更 高的增速。根据乘联会预测,2023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达 900 万辆。

按区域市场划分,欧洲和中国的强势增长成为主要推动力,2022 年中欧两大绝对市场占全球电动车 市场销量的 85%。中国 2021 年以 352 万台的电动车销量占据全球一半份额以上;2022 年销量相对 于 2021 年又增长了 93.4%,达到 688 万台,连续 8 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 年一季度以 370 万辆的销 量,占全球 59%份额。2021 年欧洲(EU27 加冰岛、挪威、英国)作为整体市场以 230 万辆电动车 销量排名第二,2022 年销量同比增长了 17.4%,达到 270 万辆;北美市场(美国、加拿大)2021 年 销售 73.5 万辆,仅为全球市场的 11%左右,2022 年占比进一步减少到 10%,逐步沦为次要市场。

短期扰动不改增长大趋势,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仍旧抢眼。从月度销售情况可见,在车购税减 半政策下,新能源汽车不仅未受到影响,反而持续走强,并连续 30 个月实现正增长。2022 年新能 源汽车单月销量屡创历史新高,特别是 12 月份 81.4 万辆的销售成绩大大超出预期;2022 年全年单 月销量同比增速延续连涨局面,即便受疫情影响较大的 4 月份同比增速仍超四成,随后快速恢复至 高位。2023 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59 万辆,同比增长 26.2%,增长趋势不改。未来 伴随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技术不断完善,用户“充电慢”、“充电难”等问题得以解决,消费者需求 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将来在政策、技术、市场需求驱动下,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将会呈现快速增 长态势。

自主崛起势不可挡,属于中国的新能源时代来临。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以国产车厂为主,趋势集中化。 2022 年总体表现稳定,各大国产车厂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整体行业增长态势向好。当年新能源 汽车销量排名前十品牌销量合计 567.6 万辆,同比增长 110%,占电动汽车总销量的 82.4%,高于上 年 5.9pcts,其中,比亚迪累计销量超过 180 万辆。2023 年一季度,比亚迪以 55.2 万辆的销量一骑绝 尘,远超其他九家总和,头部效应凸显。国内自主品牌在新车数量、竞争力方面均领先于合资企业, 同时已通过平台化主动降本,抵消特斯拉的降价影响。此外,国内整车厂纷纷发布出海战略规划。 国产车厂商有望借助新能源东风改变全球车企格局。

国内车厂的快速发展催生上游发展机遇。以车载连接器为例,国内厂商在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大幅增 长的同时业务营收快速拉升,业务发展迅速,产品快速迭代升级,性能相较国外厂商不落下风。在 传统汽车连接器行业,TE、Aptiv、Amphenol 等国际厂商优势明显,呈垄断局面。但在新能源车高 压连接器行业,局势和传统汽车大有不同。就高压大电流性能而言,国内企业已经完全不逊于这些 国际大厂,一些指标甚至可以完成超越。其中,瑞可达更是国内在高压连接器大电流性能上首屈一 指的厂商。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我国连接器在设计能力和自动化生产能力上都满足了新能源汽车 高压连接器所需的技术实力。国内厂商已占领部分新能源汽车高压连接器高地,前提是下游厂商的 国产化和技术能力充足。

未来连接器销售增长空间更大。随着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趋势拉动了高速、高压 连接器的增长。一方面随着车联网时代的开启以及自动驾驶的普及, 需要以更快速度采集并处理更 多数据。自动驾驶依托先进的传感器(如各类雷达、摄像头等)、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通过车 载环境感知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与人、车、路等的信息交换,使车辆能够自动分析车辆行驶的状 态,实现自动驾驶或辅助 驾驶功能。根据 Keysight 预测,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每天将会产生约 4TB 的数据,由此衍生的海量实时传输数据 会带动高速连接器的需求提升。另一方面,新能源车电动化 趋势增加了整车接口端数量,对高压连接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有所提高,为使驱动电机达到较大 的扭矩和扭力,需要高压电池提供相应的高电压和大电流,远超传统燃油车的 14V 电压,新能源车 的车内功能也在增多,这意味着连接器用量和价值量的另一个提升。我们预计连接器未来量价齐升 下,业绩增长空间更大。

换电模式逐步推进,待标准出台行业需求广阔

政策持续发力,推动换电步入快车道。近年充电模式诸多问题难以解决,推广受阻,政策逐渐倾向 换电模式,自 2019 年国家相关机构相继发布多项政策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双碳”目标、《新能 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 GB/T 40032-2021《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 等政策出 台,进一步推进换电相关产品、技术的标准化统一,为国内换电市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换电技术逐渐成熟,底盘换电凭借换电效率更高,安全风险系数低等优势成为市场主流模式。换电 共享正得到更多政策层面的支持,多地积极开展试点运行,为换电试点提供助力,换电共享标准统 一有望加速落地。

充电“慢”“难”问题凸显,换电市场迎来转机。用户需求与充电模式矛盾加深,使得新能源汽车“充 电难”、“充电慢”等问题越加凸显,加之超快充模式受基础设施配套难、对电池损耗大等因素影响, 难落地。与充电模式相比换电模式补能效率高、电池损耗小、空间占用少、安全性更高,技术也更 加成熟。在此背景下,换电市场迎来发展转机,多项支持政策出台,资本涌入,技术不断成熟,商 业模式逐渐成形,多方利好因素推进换电模式发展。

未来中国新能源换电汽车市场呈高速增长态势,换电商用车市场渗透率将快速提升。2021 年中国新 能源换电汽车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中汽协统计,2021 年国内新能源换电汽车销量约 16 万辆, 同比增长 162%,市场渗透率约 4.6%,其中换电乘用车销量约 15 万辆(市场占比超 90%),同比增 长 172%,市场渗透率约 4.5%,换电商用车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部分车型(换电重卡)销量大 涨,整体也呈现较快增长,2021 年,销量约 1.1 万辆,同比增长 75%,市场渗透率约 5%。2021 年, 中国新能源换电汽车保有量约 25 万辆,同比增长 178%,市场渗透率约 3.2%,其中换电乘用车保有 量约 22.4 万辆(市场占比达 95%),同比增长 199%,市场渗透率约 3.1%,换电商用车保有量约 2.6 万辆,同比增长 73%,市场渗透率约 4.4%。

换电站加速建设,市场前景不断明朗。截至 2023 年 3 月,全国换电站保有总量达到 2,049 座,同比 增长近 5 成。拥有的换电站数量前十的分别为: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吉林 省、山东省、四川省、湖北省、河北省。

目前,国内主要由蔚来、奥动新能源、杭州伯坦三家参与建设。其中蔚来换电站建设最快、规模最 大,其他主要换电运营商还有蔚来、奥动新能源和杭州伯坦,分别运营着 1344 座、597 座和 108 座 换电站,三家企业换电站建成数量占比超 90%。未来随着国内换电市场前景不断明朗,行业内企业 有望更加积极布局、规划换电站建设,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国内换电市场格局将呈现较大变革。

换电模式日趋成熟,产业龙头加速布局。蔚来计划 2023 年新增 1000 座换电站,到 2023 年底累 计建成超过 2300 座换电站,至 2025 年,在全球范围内累计建成超 4000 座换电站,“电区房” 覆盖率达到 90%,全面覆盖“九纵九横十九大城市群”高速换电网络。奥动规划至 2025 年,在全 国投运超过 10000 座换电站,为 1000 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提供换电服务。宁德时代积极布局乘用 车和重卡换电,成立 EVOGO,推出巧克力换电及 MTB 技术,覆盖全场景应用。

新能源车换电模式催生全新换电连接器市场。换电模式高需求爆发。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乘用车 领域 2022 年涨幅明显,产销分别完成 2383.6 万辆和 2356.3 万辆,同比增长 11.2%和 9.5%,高于行 业平均增幅超 7 个百分点,商用车领域国内保持低位运行,但海外市场有需求放量,表现亮眼,2022 年累计出口 58.2 万辆,同比增长 44.9%,同时换电站领域各头部企业 2025 年换电站规划量累计超过 33000 余座。换电模式在新能源重卡领域加速渗透,换电重卡有望迎来爆发。换电模式极速补能和 运营成本低的优势切合运营车辆对高运营效率和高性价比的需求,换电模式在运营车辆中加速渗透。 伴随换电重卡爆发,换电连接器需求也将爆发,瑞可达换电连接器技术具备先发优势,积累了众多 换电重卡客户,公司换电连接器收入有望得到快速增长。

换电连接器是一种高压连接器,是电池包唯一的电接口,需要同时提供高压、低压、通信及接地的 混装连接,因此对其工艺有了更高的要求。瑞可达换电连接器以金属合金为支承面板,集电源动率 传输,控制信号传输,有 X、Y、Z 三轴向浮动容差校正及导正对准功能的,高机械强度、高插拔寿 命的高压大电流连接装置。它主要应用于车载电池包与车载电源输入及电源通讯控制系统上。整车 更换电池频率乘用车一般在 1-15 次/周,商用车 7-70 次/周,换电连接器寿命一般要求 3,000-10,000 次及较低维护成本。

换电连接器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在国家政策支持、相关标准落地及企业纷纷布局换电模式的背景下, 随着新能源换电模式加速推广,换电车型快速放量将带动换电连接器规模迅速增长。根据观研报告 网发布的《中国换电连接器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分析报告》预测,2025 年换电连接器规模 将达 27 亿元。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加速渗透,2025 年销量将达 1500 万辆,新能源乘用车换电渗透 率由 2022 年 10%将逐步提升至 2025 年的 14%,规模扩张叠加渗透率的稳步提升将带动换电连接 器市场的持续性扩张。

汽车智能化带动高速连接器新生需求应运而生

车载高速连接器需求上升。 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等汽车智能化应用领域是高速连接器的主要应用场 景。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各种传感器,以及 5G、V2XS、GPS、北 斗等天线模块,ADAS 控制模块、雷达控制模块、高速网关等 ECU 与高速连接器的使用密切相关。 高速连接器主要包括 FAKRA 射频连接器、Mini-FAKRA 连接器、HSD(High-Speed Data)连接器 和以太网连接器,广泛应用于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广播天线、GPS、蓝牙、 Wi-Fi、信息娱乐系统、导航及驾驶辅助系统等。在典型的环视 ADAS 结构设计中,摄像头通过线束 与 FAKRA 连接器连接,另一端连接至 Mini-FAKRA 连接器,随后通过 HSD 连接器连接线束,将数 据传输至主机,最后通过 HSD 连接器将数据显示在屏幕上。由于高传输速率场景下的数据传输量相 较传统燃油车大幅增加,需要高速、可靠且低延时的数据传输,因此大幅催生高速连接器需求,高 速连接器迎来量增空间。

高速连接器量价齐升。考虑智能车上的硬件配置提升、传输数据增长,为实现更智能化的座舱交互、 更高水平的自动驾驶、更低延迟的智能网联,对于高速高频连接器的传输速率需求将从 150Mbps(车 辆状况报告、普通 IVI 系统等功能)逐步上升至 24Gbps(L3~L4 级别 ADAS、先进 IVI 系统等功能), 对更高频、更小型化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为高速连接器技术水平提出挑战,高性能高速连接器具有 更高的价值量。根据罗森伯格的预测,2025 年中国高速连接器市场空间有望达 135 亿,2021 至 2025 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达 19.8%。

储能市场方兴未艾,高景气高确定兵家必争

“双碳”战略推出,带动储能产业投资高潮。自“2030 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的目标提出以来, 储能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大力发展。国务院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 2025 年,新 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 30GW 以上;到 2030 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 120GW 左右,比当前 总装机分别增长 10 倍和 4 倍以上。国家电网近期提出了未来十年公司经营区域内储能建设计划, 2030 年,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装机都将分别达到 100GW,投资逾万亿。“十四五”和“十五五” 期间,南方电网将在公司经营区域内分别投产 5GW 和 15GW 抽水蓄能,以及分别投产 20GW 新 型储能。2021 年,世界主要国家也把发展储能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美国推出了“储能大挑战 (ESGC)”,欧洲提出“电池联盟 2030”。储能产业站在了全球发展的风口之上。2022 年 6 月 7 日,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通知 明确了新型储能可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鼓励配建新型储能与所属电源联合参与电力市场、 加快推动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配合电网调峰、充分发挥独立储能技术优势提供辅助服务、优化储 能调度运行机制、进一步支持用户侧储能发展、建立电网侧储能价格机制。

全球与中国储能市场装机量不断增加,储能产业发展迅速。根据 CNESA 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 统计,截至 2022 年底,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 237.2GW,年增长率 15%。抽水蓄 能累计装机规模占比首次低于 80%,与 2021 年同期相比下降 6.8 个百分点;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 达 45.7GW,是去年同期的近 2 倍,年增长率 80%,锂离子电池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年增长率超 过 85%,其在新型储能中的累计装机占比与 2021 年同期相比上升 3.5 个百分点。2022 年,全球储能 市场继续高速发展,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 30.7GW,同比增长 98%。其中,新型储能新 增投运规模首次突破 20GW,达到 20.4GW,是 2021 年同期的 2 倍。中国、欧洲和美国继续引领全 球储能市场的发展,三者合计占全球市场的 86%,比 2021 年同期上升 6 个百分点。

2022 年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 59.8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 25%,年增长率 38%。 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占比首次低于 80%,与 2021 年同期相比下降 8.3 个百分点;新型储能继续高速发 展,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 10GW,达到 13.1GW/27.1GWh,功率规模年增长率达 128%,能量规模 年增长率达 141%。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 白皮书 2023》指出,在保守场景下,预计 2027 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 97.0GW,2023 年-2027 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 49.3%;在理想场景下,预计 2027 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 138.4GW,2023 年-2027 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 60.3%;预计未来 5 年,年度新增储能装机 呈平稳上升趋势。保守场景下,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为 16.8GW;理想场景下,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 为 25.1GW。

储能产业发展,扩大储能连接器市场。2021 年,国家公布了一系列刺激储能发展的利好消息,新的 储能应用场景不断出现,储能产业呈现出势不可挡的趋势。作为储能系统里面的关键零部件,储能 连接器的市场容量出现大幅提升,对于国内储能连接器企业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预计在 未来的几十年,储能连接器的市场容量会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如今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越来越 多的国内连接器企业加入到储能产业链中。

储能连接器设计、技术、材料高要求,未来竞争空间大。储能连接器已成为电流或信号连接的关键 元器件,储能连接器产品虽然体积小,但功能一点也不简单。从设计要求来说,储能连接器强调安 全、可靠、一致和安装便捷;从技术角度来说,目前储能连接器有两个技术流派,一是快插方式, 还有一种是铜排连接;从材料使用来说,储能连接器要求高,在部分材料上可以实现国产替代。储 能产业发展带来储能连接器市场需求旺盛,加上其各方面的高要求,预期未来市场开阔、竞争激烈 且具有较高壁垒。

人工智能快速推动技术升级,海外建网需求拉动在即

通信连接器产品主要包括低频电连接器、光纤连接器、高速连接器、防务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低 频组件、微波射频组件)。电连接器应用于传输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口等;射频连接器应用于 基站 AUU 及智能手机;光纤连接器本质上属于电连接器,应用于除智能手机外的其他通信设备, 如减缓机、路由器等。通信连接器的主要应用场景是通信基站的天馈部分,在 4G 系统中,天馈部 分指 RRU(远端射频模块)和天线;在 5G 系统中则指 AAU (宏基站架构)或 MMU(微基站 架构)。

根据 Bishop & Associates, Inc.数据统计,2019 年中国通信连接器市场规模为 62.67 亿美元,到 2025 年我国通信连接器市场规模或将达到 95 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到 7.2%。

国内 5G 建设稳步推进,通信连接器发展势头良好

AI 应用对底层网络提出要求,国内 5G 建网持续推进不停歇。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底, 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 1,083 万个,其中 5G 基站为 231.2 万个,全年新建 5G 基站 88.7 万个,占 移动基站总数的 21.3%,较上年末提升 7pcts。目前,我国 5G 基站总量占全球 60%以上,已有 110 个 城市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持续深化地级市城区覆盖的同时,逐步按需向乡镇和农村地区延伸。 我国每万人拥有 5G 基站数达到 16.4 个,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 18.4 亿户,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 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十四五” 时期力争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 5G 独立组网网络,力争每万人拥有 5G 基站数达到 26 个,按当前 人口推算,我国 5G 基站到 2025 年有望突破 400 万个。2023 年人工智能热潮席卷,同时也对网络 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5G 建网预计将持续推进。

5G 时代技术升级造就通信连接器量价齐升。数量方面,考虑到 5G 网络的覆盖半径较小,在“宏 基站+小基站”组网覆盖模式下,同等覆盖情况条件,5G 基站的建设数量将大幅高于 4G 基站。此 外,5G 基站采用 32-64 通道传输,是 4G 基站的 8 倍左右,因此对连接器的需求量的提升接近了 一个数量级。根据当前 5G 通信基站的主流架构,每座宏基站需要板对板连接器 192 套(采用介质 滤波器的结构)或 384 套(采用金属滤波器的结构)。

技术方面,5G 基站对连接器的浮动容差、温度范围、频率范围等指标要求更高:(1)所有通道需 同时对准连接,要求更高的浮动容差能力;(2)AUU 温度相对于 RRU 更高,需要连接器适应更 宽的温度变化;(3)5G 频率范围 FR1 为 6GHz 以下频段,要求连接器满足更宽的频段要求。更 高的技术要求对行业新进入者形成进入门槛。

短期扰动不改通信连接器长期增长趋势。由于芯片短缺、运营商资本投入计划等因素,2020 年下半 年以来我国 5G 网络建设有所放缓。 2021 年通信连接器市场规模迅速下降,主要是因为 2021 年 上半年国内三大运营商基站集采延后,叠加移动主要集采 700M 频段的 5G 基站(主要为 4 通道, 因此对射频连接器需求较少)建设。但随着延宕的集采落地,5G 基站建设在 2022 年步入小高峰。 工信部指引 2023 年将新建 5G 基站 60 万个,累计建成超过 290 万个 5G 基站。我们预计未来至 2025 年国内 5G 网络建设将保持较大力度,连接器市场长期增长趋势稳定。

海外 5G 网络建设仍处增长期

海外 5G 网络建设仍处于增长期。根据 GSMA 的统计,截至 2020 年 9 月中旬,全球共有 129 个国 家/地区的 397 家运营商对 5G 网络进行了投资,124 家运营商已经进行 5G 网络的建设。截至 2020 年 12 月,全球 5G 基站部署总量已超过 102 万,其中:中国 5G 基站总量达到 71.8 万;韩国基站部 署超过 12.1 万个;美国 5G 基站部署量约为 10 万个;日本 5G 基站部署量超过 3.5 万个;德国 5G 基站部署量超过 4.5 万。由于网络架构和技术成熟度的挑战,终端设备芯片、RAN 软件,射频部署 等问题,以及 XR、元宇宙、可穿戴设备、工业物联网、联网汽车需求欠缺等因素,海外 5G 建设的 进展较为一般。但从目前来看,海外众多运营商已经开始规划或者初步部署,相关的 5G 网络建设 投资渐浓。

我们从亚太地区、北美地区、欧洲地区内主要国家/地区共选取了 21 家具有代表性的电信运营商。 2019 年这 21 家全球主流运营商收入 1.04 万亿美元,资本开支规模为 1616 亿美元。2010-2019 年 全球运营商营收复合增速为 5.85%,与资本开支复合增速为 3.65%,资本开支占收入比例基本稳定在 15-16%附近。亚洲、北美和欧洲是前三大区域市场,全球资本开支份额分别为 40%、34%和 24%; 从厂商格局来看,爱立信和诺基亚欧美收入为主,占比分别为 60%和 65%,华为和中兴通讯亚洲地 区收入为主,收入占比分别为 70%和 81%。2011-2019 年,全球运营商平均资本开支规模约 1480 亿 美元,预计 5G 带动资本开支提升。

全球运营商资本开支趋于稳定。根据 GSMA 的统计,2020-2025 年全球运营商移动通信资本支出共 计约 1.1 万亿美元,其中 80%用于 5G 网络。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预测,截至 2022 年底,全球 5G 连接数量超过 10 亿。到 2025 年底,全球 5G 连接数量将达到 20 亿,占移动连接总量的四分之 一左右,届时全球每 5 个人中将有超过 2 人生活在 5G 网络覆盖范围内。根据 TBR 公开表示,全球 移动运营商正在加速其 5G 网络部署计划时间表,从而将推动资本支出的增加。其中,全球移动运 营商将分别在 2018 年支出近 5 亿美元、2019 年支出 20 亿美元、2020 年支出 40 亿美元、2021 年支 出 80 亿美元、2022 年支出 120 亿美元用于部署 5G,这相较此前 TBR 的预估数字有所提高。根据 TBR 的预期,到 2020 年超过 85%的 5G 资本支出将由四个国家的运营商推动:美国、中国、日本和 韩国。

海外 5G 基站板对板射频连接器市场规模广阔。据调研机构恒州诚思(YH)研究统计,2021 年全 球 5G 基站射频器件市场规模约 127 亿元,预计未来将持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到 2028 年市场规 模将接近 278 亿元,未来六年 CAGR 为 11.9%。5G 基站数量的增加给通信连接器市场带来广阔的增 长空间,通信连接器企业迎来持续发展。

全球 AI 蓬勃发展,底层通信建设需求加大

2022 年 12 月,Open AI 的大型语言生成模型 ChatGPT 火热。随后,全球各大科技企业都在积极拥 抱 AIGC,不断推出相关技术、平台和应用。生成算法、预训练模式、多模态等 AI 技术累计融合, 催生了 AIGC 的高速发展。从时间逻辑上讲,新一代网络科技浪潮,将又是一个先网络建设,辅以 终端普及,而后推动内容与应用渗透的过程。因此网络是先行的;近年来,新兴应用的涌现,亦是 依托于新一代基础基建的逐步完善。

在国务院正式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 2030 年前我国 AI 核心产业规模或 超 1 万亿元,并提出将加强网络、大数据高效能计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升级。在 5G 移动通信系统 中引入 AI 技术,不仅能够提升和增强传统无线业务和网络服务能力,更能进一步拓展 5G 应用新场 景。随着 AI 应用提速,高速率数通设备需求提升,对连接器性能要求进一步提升。为实现通信信 号高质量传输转换,防止信号衰减和失真,要求具备高精度、高性能、防干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传输速率的提高要求连接器系统在有限的空间布置更多通讯连接器(模组),通讯连接器体积进一 步缩小,产品精细程度进一步提升等,对于原材料铜板带的性能要求也进一步提升。随着 AI 的推进、 5G 网络建设、云计算、物联网、数据中心、高级辅助驾驶、6G 网络预研的发展将推动通信连接器 技术面向高频段、模块化、小型化、高速传输、低成本等方向推进,板对板射频连接器、高速背板 连接器、I/O 连接器、光模块连接器等通信连接器未来将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展望未来,全球 AI 军 备竞赛促使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细分产业链如通信连接器有望充分受益全球 AI 大趋势以 及国内数字经济。

四大护城河公司优势尽显,充分转化行业变革红利

技术壁垒构筑第一护城河,核心技术持续引领行业

坚持技术驱动,具有核心技术优势

连接器行业技术门槛较高,连接器发展具有明显的技术壁垒。新能源汽车连接器需具备机械寿命长、 抗振动 冲击等震动工作环境中的良好机械性能以及高防护等级、抗冷热冲击、抗振动冲击等要求, 故对产品设计有较高要求。通信连接器产品对连接器厂商的设计能力 要求非常高,投资规模要求较 大,连接器性能如损耗衰减、波形干扰、浮动容差、阻抗补偿等要求高。2022 年,瑞可达新能源连 接器和通信连接器收入占比达到 95.99%,是公司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其中新能源连接器收入占比 86.37 %,收入同比增长 101.81%;通信连接器收入占比 9.62%,收入同比增长 15.43%。瑞可达作为 专业从事连接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持续深耕连接器行 业 17 年,在该行业具有较高技术壁垒。

重视研发投入,不断进行研发和技术积累。公司注重技术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2 年先后成 立成都研发中心和西安研发中心,研发投入较上年同期增长 90.43%,增长态势迅猛。其中 2020 年 研发费用减少主要系停止向导航设备及新能源电控系统领域投入资源。公司加大研发人员引进力度, 2022 年研发技术人员增至 292 人,比上年同期净增加 112 人,同比增长 62.22%,占公司员工总人数 的 21%,近年来维持稳定增长的趋势。公司重视主业研发,2022 年,瑞可达新能源储能和通信领域 的在研项目,投入金额占总研发费用的 91.46%,共计 19 项达到结案要求,均为国内先进技术水平。

公司具有多项核心技术专利,形成技术壁垒。公司通过对技术资源的整合形成了较强的研发能力, 先后创建了江苏省混合缆到塔天馈连接 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四川省企业 技术中心和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等省 级研发机构,奠定了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公司及子公司累计获得专利 201 项,其中发明专利 14 项,实用新型专利 165 项,外观 设计专利了 20 项,国外专利 2 项,同时参与国家标准修订 2 项,行业标准修订 3 项,团体标准 制定 5 项。

新能源通信技术积累,产品性能具有先进性

板对板射频连接器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产品在主要性能指标方面能达到并部分超过国际知名厂 商。公司板对板射频连接器技术先进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高频信号传输过程中,微波射频连接器的阻抗设计与补偿系产品设计工 艺中的技术难点,公司 采用多瓣绝缘体对阻抗进行补偿,能够较好地解决此问题;销量

5G MASSIVE MIMO 多通道微波射频连接器为满足 32-64 通道的信号传输, 必须具备浮动容差 功能,公司的板对板射频连接器能够实现轴向容差±1mm,径 向容差 3°,能够较好地满足 32-64 套 5G 板对板连接器的同步插合;

创新采用精密冲压代替机械加工工艺完成连接器内导体与外导体的生产, 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 提高生产效率;

采用 LCP工程塑料注塑工艺代替传统的 PTFE机械加工工艺,完成连接器 产品绝缘介质的生产, 此外,LCP 塑料具备高可塑性,更利于对射频性能进行全 方位补偿。

公司在 5G 领域研发的板对板射频盲插连接器,具有良好的信号损耗、驻波比、微波泄漏等射频性 能,在性能、稳定性、工艺复杂度和成本上实现了平衡。

高压大电流连接器主要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高压连接系统。公司高压大电流连接器技术先进性体 现在以下方面:

使用环簧大电流端子接触技术,增加接触点提高载流能力的同时,有效控制温升;

公司采用复合材料制作端子,接触区的材料采用高导电率材料,保证产品的电性能,外部则采 用弹性材料保证产品的机械性能,能够同时实现接触件高弹性以及高导电性;

防护等级能够达到 IP68;

振动环境下能够保持可靠接触,插拔寿命能够达到 10,000 次;

全屏蔽的 EMC 设计。 公司在高压大电流连接器领域具有代表性的 REG 系列和 RQA II 系列连接器与行业内主要厂商的同 类型产品指标基本趋同,不存在明显差异。

换电连接器的核心技术体现在大的浮动补偿能力、高寿命等技术指标。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应 用上,换电连接器是电池包唯一的电接口,需要同时提供高压、低压、通信及接地的混装连接。公 司换电连接器技术先进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公司在解决换电连接器浮动补偿设计上独创的 4 拉簧+4 压簧浮动结构可实现 X,Y,Z 三向高寿命 浮动,同时 X,Y 向可满足最大正负 10mm 浮动,Z 向可满足最大负 15mm 浮动,行业内一般要 求在正负 5-10mm 之间;

公司换电连接器的插拔寿命能够达到 10,000 次,且公司在商用车系列产品上创新设计了可快拆 更换端子的技术方案,在连接器使用寿命达到极限时,可通过简单的操作及时实现更换,大大 降低了换电连接器的维护难度及维护成本。

公司的高密度混装连接器主要为电气车钩连接器,可用于高铁、地铁车厢之间的连接;光电混装连 接器主要用于基站连接,同时提供光信号与电源信号。公司换电连接器技术先进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公司研发制造的产品为全自动车钩的主要构成部件,也是实现轨道车辆之间电气连接的主要部 件;

公司拥有具备光、电、微波多类型信号传输设计开发经验的研发人员团队,系高密度混装连接 器开发的重要基础。

板对板高速连接器主要应用于无线通信基站,研发设计 25Gbps 和 56Gbps 产品。公司板对板高速 连接器技术先进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公司板对板高速连接器的板间高度最小可以达到 6mm;排列间距最小可达 1.0mmx1.5mm;

精密冲压零件的模具设计制造与产品加工要求高。公司形成产品在零件 结构设计专利技术,料 带和零件之间独有的两道成八字形的 V-CUT 设计,让零件在冲压生产上和组装工艺上更高效 和稳定;

精密注塑零件的模具设计制造与产品加工要求高。零件模具设计搭配主流的模流分析软件,进 行多元化的设计思路,并进行大量的分析运算,使模具流道及模具穴数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设计, 使产品的翘曲量(平面在空间中的弯曲程度,为翘曲平面在高度方向上距离最远的两点间的距 离)最大为 0.05mm、变形值最大为 0.03mm 及尺寸公差最小做到±0.01mm,产品的精度优越, 性能优良,能够较好控制产品的一致性;

研发产品的自动化组装、测试要求高。自动化插针、装配生产良率达到 98%以上;自动化设备 中采用凸轮式结构,让插针精度达到 0.01mm,速度达到每分钟 600 次;利用高清晰感光镜头 搭配行业中成熟的自动化结构对产品正位度及共面度进行检验(用于检测各种电子元器件的针 脚垂直度、水平直线度、间隙、针脚宽度、针脚长度等指标),检验精度为 0.005mm,检验正 确率达 100%。

公司主要销售的 10Gbps 板对板高速连接器各项技术指标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同等速率产品的性能指 标相近。

储能连接器主要用于储能系统,公司生产的 REA 系列产品,为设备之间提供稳定的高压、大电流 传输。REA 单芯塑料储能连接器的特点在于,支持压接好线缆后再穿入到连接器中,方便操作、效 率高;性能可靠,成本低于绝大多数电流连接器;电极端子可以扩展为通孔、螺纹孔等,方便客户 安装;系列插头可以相对插座旋转角度,对于客户布线非常方便。2022 年,公司储能连接器产品在 研项目投入 844.20 万元,并达到结案要求。其中储能 A 型连接器的先进性在于插座具备多方向出线 并兼容铜排安装功能、拆卸寿命满足设计输入要求(≥100 次)、允许适配多种规格的线缆以满足不同 应用 场景的载流要求。储能单芯塑料连接器的先进性在于装配后满足 IP68、IPXXB、IPXXD 功能、 插头和插座具有一次和二次锁紧的功能并有声音提示、额定电压提升 1500V.DC。

客户壁垒构筑第二护城河,前瞻布局抢占先发优势

客户资源优质稳定,业绩增长有保障

专业化定制要求深度绑定客户。不同领域下游客户对于连接器的性能指标均有明确要求,因此客户 对上游供应商准入资格审核较为严苛。从初步接触到成为客户的正式供应商体系,会经历接触、技 术交流、商务体系、质量体系、技术体系等多方面的审核,进入供应商体系的时间比较长。供应商 需具备产品研发能力、过程管控能力、供货保障能力、产品试验检测能力、零部件生产保障能力和 售后服务能力。供应商一旦进入客户供应链体系,客户便不会轻易变更产品采购渠道,这样供需双 方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瑞可达凭借与下游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形 成了较强的客户壁垒。

主要客户范围广,合作关系持久稳定。在新能源汽车连接器市场,公司已成功获得全球知名汽车企 业和汽车电子系统集成商的一级供应商资质并批量供货。主要客户包括美国 T 公司、蔚来汽车、上 汽集团、 长安汽车、奇瑞汽车、宁德时代、鹏辉能源等。此外,根据近期公告披露,公司已获得欧 洲某知名车企就电芯连接系统产品的顶点通知及美国某知名光伏发电跟踪系统供应商的销售合同, 客户拓展进程不断突破。在无线通信基站系统应用上,公司已 成功获得中兴通讯、爱立信、诺基亚、 三星等全球主要通信设备制造商及 KMW 集 团、波发特等通信系统制造商的一级供应商资质。其 中中兴通讯和美国 T 公司作为公司的重要客户,公司不仅对其直接销售,还通过其配套企业向其间 接销售产品。公司对中兴通讯和美国 T 公司的整体销售收入均快速增长,其中主要通过波发特、 KMW 集团等通信设备企业向中兴通讯间接销售,通过新美亚、捷普等制造服务企业向美国 T 公司 间接销售。

公司力争进入全球主要移动通信设备集成商的供应商名录。在通信领域,公司目前系中兴通讯唯一 具有板对板射频连接器自主知识产权的供应商,还为爱立信、诺基亚及三星等全球领先移动通信设 备集成商进行配套。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已成为美国 T 公司和蔚来汽车的连接器产品供应商,并密切配合重要客户 新车型的开发,以需求为导向形成连贯持续的合作。

主要客户经营情况可观,持续合作预期带来增长动力。与公司进行合作的主要客户目前均有良好的 市场表现。根据公司公开问答中披露,2020-2021 年,中兴通讯在运营商集采中份额仅次于华为,合 计中标 376785 站;2022 年,中兴通讯移动互联产品 5G MBB&FWA 发货量保持全球第一,5G 基站 发货量全球第二。自 2016 年 4月公司成为特斯拉供应商之后,特斯拉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稳步上涨, 2022 年销量达 131.43 万辆,同比增长 40.39%。根据公司官网及业绩披露显示,截至 2023 年 2 月 21 日,蔚来在中国市场已累计建成换电站 1315 座、充电站 2340 座,接入第三方充电桩 63 万根,累计 为用户提供了超过 1800 万次换电服务,预计 2023 年累计换电站将达到 2300 座。

积极布局海外国际化战略规划。根据公司公告披露,2022 年公司新增 3 个境外子公司,分别为新加 坡瑞可达、墨西哥瑞可达及美国瑞可达。新加坡瑞可达作为投资平台和国际总部,第一个海外工厂 选址墨西哥蒙特雷市,主要服务北美市场,目前按计划在逐步有序实施和推进中,预计 2023 年下半 年投产,其业务涉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储能产品。美国工厂也在同步推进中,后续公司还 将根据国际市场开拓的需要和就近服务客户的原则设立其他的海外工厂。随着 2023 年陆续成功拓展 美国及欧洲头部客户,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布局已见成效。2023 年也将继续积极推进海外供应商体系 的认证及项目定点。海外子公司的成立,实现了供应链本地化,将为公司拓展海外市场、合作海外 客户带来极大机遇。

品牌壁垒构筑第三护城河,聚焦产品服务双抓手

产品品质有保证,质量控制体系完备

公司注重产品品质,建立完备的质量控制流程体系。公司从客户要求沟通、设计开发控制、供应商 选择、原材料入库、过程质量控制、产成品检验检测各个环节流程严格把控,取得了 ISO9001、 IATF16949、IRIS、GJB9001C 等质量 管理体系认证,生产过程中引入了 MES 系统,具备每道工 序扫码作业、自动识别、测试数据存储/记录/读取、生产状况实时监控及反馈和二维码追溯等功能。 自主开发的自动化设 备能够实现生产与检测的同步化,在保证品质生产的同时提高了制造效率。

公司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保证产品质量,实现较高良率。公司从产品设计预防开始、工 艺设计、材料承认、制程管控、成品检验、产品追溯、产品召回等过程均实现了电子化管控,不 断提升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水平,杜绝人为因素的质量隐患,同时对跟产品实物质量相关联的岗位 和人员进行质量专题检讨、质量 知识培训,宣贯全员质量意识提升。根据公司年报披露,2022 年公司进货检验良率、工程内良率、成品检验良率均达到 99.50%以上;客户产品退货率低于 20PPM(每百万件)。

生产制造能力集柔性与高效为一体。公司具备连接器产品的全流程制造能力,从源头的模具设计与 制造,金属原材料的冲压、压铸、精密机械加工,塑胶材料的注塑,到连接器部件、组件至模块等 系统产品的自动化组装。公司订单具备多型号、多批次的特点,故能够实现高效的柔性化生产。在 模具设计与制造环节,作为实现产品批量生产的前提条件,模具的设计水平和制造工艺决定了连接 器产品的精密度、良品率和生产效率。

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得到客户充分肯定和认可。公司是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接插件分会理事单位, 中国标准化协会会员单位,公司的“HS 高 速高密矩形印制板连接器”自主研发项目被列入 2015 年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电动汽车用电连接 器”被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列入 2018 年成果转化项目, 2020 年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公司荣获多个奖项,包括“蔚来汽车守望奖”、开沃集 团合作伙伴奖、2022 年第七届中国汽车零部件铃轩奖优秀奖、中国电动汽车核心零件百强、中 国 电子元件百强、苏州市质量奖、新能源汽车高压连接器产品荣获“江苏精品”认证证书等,在业界 具有良好的品质口碑。

优秀的快速响应能力造就客户资源优势

构建高度垂直供应链体系,形成快速响应能力。公司产品的定制化要求较高,着重考虑快速反应和 响应能力。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快速提升,公司逐步引入 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 管理)、MES(制造执行管理系统)、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系统,推进全面的信息化管理, 实现生产组织、供应商管理和客户维护的科学化和精细化运作。公司已构建了组织扁平化、管理平 行化的企业架构体系,积极打造平台化销售,形成高度垂直的供应链体系,努力打造快速响应核心 竞争力;根据公司年报披露,新品开发的平均速度为 2-4 周,交付速度约为 2-4 周,客户响应时间 为 24 小时。

综合性开发、生产和销售能力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公司以创新为核心,客户需求为根本,形成集 前沿研究、协同开发、工艺设计、自动制造于一体综合性研发、生产和销售能力。研发设计上,以 市场、客户为导向,形成前沿研究与客户驱动的多层次研发创新模式;采购上,以生产、研发需求 为基础开展采购活动,材料采购具有“多批次、小批量、定制化”的特点;生产上,根据客户订单或 客户需求预测进行统筹化生产,制定既能够满足客户长、短期需求又能够高效调配公司生产资源的 生产计划,使得客户响应速度和公司库存达到较好平衡;销售上,采用直销模式,由公司直接与客 户联系,确定要求、按需研发、研发样品送至客户检验和确认、试生产、批量生产、产成品直接发 送给客户、结算,每个步骤都是公司与客户的点对点开展,使得公司在产品生产和销售中拥有更大 的自主权,并且能更好满足客户需求,这也是公司维持客户合作关系的一大优势。

高效售前、售后服务为公司保驾护航。公司在为客户提供连接器产品整体解决方案的同时,也注重 及时地售前、售后跟踪服务,未来将继续完善公司营销网络,跟踪客户新项目开发,提供快速、高 效的售后服务,以实现一体化的综合配套服务。为夯实公司直销能力,公司组建了一支业务能力较 强的销售团队,直接与客户联系和沟通,对公司的连接器、组件、模块等系统产品进行推广销售。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凭借在行业内沉淀多年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在业内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 质量信誉,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客户考察、现场认证和产品询价。

人才壁垒构筑第四护城河,经验丰富指引方向共同成长

公司管理层和核心团队经验丰富。公司管理层中,公司董事长吴世均与董事马剑曾任职于四川华丰 企业集团,深耕连接器行业多年,具有丰富的连接器相关技术研发、管理和销售经验。在专业研发 团队中,公司核心技术成员寿祖刚、杨国华及夏建华 3 人,有多年连接器技术开发工作经验、主持 参与过多个连接器相关研发与设计项目,并取得代表成果若干。

在公司优秀的管理层和核心团队的带领下,瑞可达深度绑定核心客户,先发优势明显。新能源领域 方面:公司 2013 年前瞻性布局汽车连接器,2016 年起提前占位美国 T 公司、蔚来、宁德时代等新 能源汽车产业头部优质客户资源;前瞻换电连接器布局,与蔚来合作具有先发优势;公司较早开展 5G 产品预研开发,产品技术行业领先。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最新文档
  • 最新精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