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策略专题:风起与重构,大势研判“新量价体系”

  • 来源:西部证券
  • 发布时间:2024/04/10
  • 浏览次数:72
  • 举报

一、2021年以来,基于传统研究框架的大势研判多次面临 挑战,我们提出的大势研判“新量价体系”可以作为有效 补充

过去三年的市场环境可能让大家意识到,中国宏观环境的变化,会带来市场核心定价因子 的变化,传统的大势研判和风格研判框架的效能有所降低。我们意识到,是时候做出一定 的改变,来进一步提升策略研究对于实际投资的贡献度和实用性。策略体系需要打破与重 构。

1.1 2021年以来,基于传统研究框架的大势研判频繁阶段性失效,主要原因在 于风险偏好的剧烈波动和难以捉摸

2021 年以来,随着疫情冲击、地缘冲突、大国博弈等超预期事件频发,随着资产负债表 调整、人口趋势变化、全球产业和金融脱钩成为新常态,基于传统研究框架的大势研判频 繁失效。 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分子端盈利和分母端流动性(可直观预期和研判),而是在于分母端市 场风险偏好波动的明显加大(难以直观量化和捉摸)。 此外,在中短期市场波动中,盈利预期和流动性环境往往并未发生大的改变,造成市场变 化的主要因素就是风险偏好。因此研判中短期市场时(半年以内),风险偏好是重要的影 响和分析指标。

1.2 对于风险偏好(风险溢价)和市场情绪的思考

风险偏好,或者说风险溢价,受诸多因素共同影响,难以准确定量分析。风险偏好的影响 因素有很多:宏观经济周期、产业周期、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改革政策、通 胀环境、监管环境、国际政治、市场非理性行为、储蓄率、人口年龄结构等等。 这些影响因素是风险偏好变化的“内因”。但这些影响因素的产生、以及向风险偏好的传 导,存在着一定的间接性和复杂扰动性。

市场情绪是风险偏好给市场带来的“外果”:即因为风险偏好的变动,便会直接以某一种 市场情绪的外在体现来表达。因此,尽力去捕捉市场情绪的变化,便能够从侧面提升对风 险偏好变化的认知,进而对于大势做出合理的研判。

此外,投资者风险偏好与投资组合的久期、股票定价久期呈现正相关的逻辑。风险偏好高, 久期也会变长,反之亦然。风险偏好越高,对股票定价时所依据的假设时间也越长,投资 者会更关注公司长期的成长性,对短期业绩兑现包容度较高,更关注“诗和远方”,情绪 越高涨;反之,风险偏好越低,所依据的假设时间也越短,投资者会更关注业绩短期兑现 确定性,更关注“眼前的苟且”,情绪越低迷。情绪高涨期,投资者喜欢讲市梦率、终局 估值法;情绪低迷期,投资者则喜欢看股息率、PB-ROE 等指标。对于市场情绪、风险偏 好的研究,不仅能够辅助大势研判,也能辅助风格和行业研判。

1.3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行为金融底层理论对于市场情绪的刻画,能够补充解 释传统大势研判框架无法解释和研判的金融市场异象

证券市场的典型特征: 不确定性和信息非对称性。在存在不确定性、不存在信息非对称的 假设下,学界及业界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以及 APT、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 公式)等研究资产定价问题。有效市场假说是现代标准金融理论核心与基石。 以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预期为特征的主流金融理论,无法解释很多资产价格变动的金融异 象。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人不总是以理性态度做出决策,这会影响到人们的 金融投资行为。从原来理性的观点到有限理性的转变,即行为金融理论;从市场宏观层面 的研究到微观结构的研究,即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微观结构理论主要研究股票市场的价量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可 以用来为股票价格预测服务。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以前的金融理论相比,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前的金融理论注重的是宏观分析和总量分析,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注重微观分析和 变量分析;二是以前的金融理论多用演绎法,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侧重计量模型和数据挖 掘,并同时结合运用演绎推理方法和行为分析方法,从而能够对金融市场价格变动进行更 加深入的分析。合运用演绎推理方法和行为分析方法,从而能够对金融市场价格变动进行 更加深入的分析。

市场微观结构的最新发展:高频交易。高频交易完善了资产价格反馈机制。但高频交易也 会带来一些问题:导致虚幻流动性问题;高频交易的速度让其他市场参与者处于劣势;增 加极端市场波动和发生极端流动性事件的可能性。 行为金融底层理论:理性假设受到挑战。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的投资者并不遵循理性预 期要求的理性:其信念更新不遵守贝叶斯理性(比如,启发式思维等),风险偏好不遵循传 统的期望效用函数形式(比如凸函数 risk aversion),投资者的心理和情绪对投资决策产 生显著的影响等等。 羊群效应、锚定与调整启发式理论、日历效应、韦伯定律、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等,都会 将市场上所有参与者的资产价格行为交织体现在股票的量能和价格以及形态中。比如,锚 定与调整启发式:在判断过程中,人们通常会根据最初得到的信息设定一个判断的初始值 (锚点,参考点),然后根据进一步的信息进行调整,形成比较理想的判断。人们在进行 判断时常常根据一些典型特征或过去的经验对事件的发生产生某个锚定值,调整的范围也 在该锚定值的临近领域,导致在判断中常常过分夸大或缩小事件的发生概率,出现非理性 倾向。韦伯定律:我们的细胞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当我们连续集中注意力于某事物时,我 们的注意力在递减。

1.4 “新量价体系”可以作为传统大势研判框架的有效补充

我们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行为金融底层理论”构建的大势研判框架——“新量 价体系”,旨在对市场情绪进行深度刻画,即从“外果”视角对风险偏好进行感知,最后 上升至对于大势的研判。 我们提出的“新量价体系”,最初建立于 2021.7,2004.1-2021.7 样本内表现优异,且样 本外实际能够在 2022.2.24 提出重大风险回避信号,2022.4.26 提出重大战略低吸信号, 2023.5.9 提出重大风险回避信号,2024.1.17 和 2024.2.2 提出重大战略低吸信号。且框 架包含低频体系(机会和风险信号频率为平均一年各 1-2 次)和中高频体系(机会和风险 信号频率为平均一个季度各 1-2 次),且都有明确的操作时点和操作建议,实战性强且效 果稳健,可以作为传统大势研判框架的有效补充。 此外,“新量价体系”不仅能够辅助大势研判,亦能辅助风格和行业研判。我们会在以后 的系列报告中陆续推出,本文暂不展开。

二、如何构建大势研判“新量价体系”?

我们从指标整合底层逻辑、数据运用、实际操作、后续应对四个视角,对现有研究体系进 行打破和重构,另辟蹊径,不对众多情绪指标进行融合(易丢失信息)与拟合(易带来偏 误),而是通过对量能、价格、形态指标进行筛选、组合与阈值挖掘,并与估值类、资金 类、结构类指标相互印证和策略增强,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机会挖掘机制,形成一个 完整的投资策略闭环,首创提出“新量价体系”。

2.1 当前市场有哪些基于风险偏好和市场情绪的大势研判体系?

当前基于市场风险偏好(风险溢价)和市场情绪的大势研判体系,大都采用估值类指标、 资金类和结构类指标、综合类指数体系进行研究,亦都能够在其描述的背景下对大势研判 贡献相应的价值。不过在最近三年新的宏观环境下,在实操中,可能难免会面临三大研判 陷阱:“股债收益差估值陷阱”、“资金类和结构类陷阱”和“综合类指数体系陷阱”,导致 很难实现前瞻性、实操性、精准性的完美融合。

2.1.1 估值类指标:股债收益差、股权风险溢价

市场上通常采用股权风险溢价(TTM E/P-10 年期国债利率)或股债性价比(TTM 股息率 -10 年期国债利率)来进行大势研判。通常把股债收益差触及-2X 标准差作为市场企稳的 标志,+2X 标准差作为市场见顶的标志。一些投资者亦使用风险溢价作为股票市场的顶底 信号,在风险溢价进入均值正负 1-2X 标准差以上时加减仓股票。这一简单估值反转策略 曾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回报。 但 2021 年以来表现却不尽人意:虽然风险溢价持续处于高位“极值区域”,显示股票相对 债券估值偏低,但是股票市场却依然相对平淡,而国债利率持续走低,股债估值“高的更 高、低的更低”,估值的均值回归效应并未及时出现。内在逻辑是:风险溢价的预测效力 是建立在周期性静态运行规律之上的,但在最近几年,长期结构性因素(人口增速放缓、 地产周期下行、逆全球化加深)改变了经济主体的长期预期,影响了资产估值中枢,打破 了原有的股债估值的固定运行区间,继而削弱了均值回归特征。对于风险溢价来讲,增长 中枢越低、通胀中枢越高、宏观波动越大,投资者要求的风险补偿越高,中枢上移幅度可 能越大。因此,虽然风险溢价已经在先前中枢的 1-2 倍标准差以上,但由于中枢本身可能 也已经上移,未必意味股票相对估值已经比较极限,资产价格的均值回归效应也就没有之 前显著。

2.1.2 资金类和结构类指标:融资买入占比、偏股型基金新发量、个人投资者开户数、产 业资本变化、超60MA、超买超卖指标、换手率、破净个股占比、新高新低(顶部底部分 位)占比、期权认购认沽成交比率、头部成交额总量占比

融资买入占比:指融资买入额占总成交额的比重,衡量了投资者的杠杆水平。若近期(比 如 1 个月)融资买入占比底部回暖且加速,那么说明市场看好的情绪越强烈,风险偏好程 度越高。反之亦然。 偏股型基金新发量、个人投资者开户数:若降至冰点,则可以看作进入熊市底部;若加速 冲高,则可以看作进入局部牛市顶部。 产业资本变化:若产业资本近期(比如 1 个月)转为净增持,则可以看作进入熊市底部; 若近期(比如 1 个月)净减持占流通市值比接近某一比例(比如 15%),则可以看作进入 局部牛市顶部。

超 60MA:该指标表示市场上股价超过 60 周平均线的股票占上市公司总数比例,占比越 高代表了市场越乐观的情绪。超 60MA 指标主要作用是预测市场反转情况。当超 60MA 持 续过高或者持续过低,市场情绪进入高峰或谷底时,往往预示着行情将迎来反转。 超买超卖指标:超买超卖指标的基础是 RSI 指数,衡量了市场多空力量的强弱。该指标反 映了市场总体的投资者情绪,在情绪达到高峰和低谷后市场走势有望逆转。 换手率:成交量除以总流通股数,与市场情绪有关。长期的低换手率往往成为市场的底部 区域,而过高的换手率往往预示着危机,它部分反映了投机和炒作氛围严重,意味着市场 在投资者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出现了明显的泡沫。 破净个股占比:若占比超过一定阈值(比如 10%),则可以看作进入熊市底部。 新高新低(顶部底部分位)占比:新高(顶部分位)占比对市场短期顶部有指导意义,新 低(底部分位)占比对市场短期底部有指导意义。 期权认购认沽成交比率:刻画期权市场投机情绪,使用认购合约和认沽合约的成交金额比 率计算。若比率较高,情绪过热,可能会有下跌风险。反之情绪过冷,预期会止跌反弹。 过冷或过热信号发出后,平均未来一个月会止跌上行或见顶下跌。 头部成交额总量占比:比如,成交额排名前 5%的个股的成交额占全部 A 股占比是一个观 测市场微观结构是否恶化的有效指标。

2.1.3 综合类指标体系:投资者情绪综合指数、牛熊切换极值多信号框架体系等

把上述估值类、资金类、结构类等指标体系进行合并运用,合成投资者情绪综合指数(看 指数形态),或者构建牛熊切换极值多信号框架体系(看极值信号的触发比例),进行大势 研判。

2.2 近三年市场波动加大,对基于市场风险偏好和市场情绪的大势研判体系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指标整合的底层逻辑视角:进一步充分考虑金融学逻辑对价格的作用机制,挖掘主要矛盾,适度改进由于堆积指标可能带来的金融学逻辑上的问题。不同观测指标组合运用的 方式,也会影响结果的时效性和精准度。 2. 数据运用视角:进一步提升回测长度和尺度的科学性和应用性。一方面,拉长框架回 测时间,进一步提升准确度和稳健性。另一方面,多样化度量的时间维度,尽量做到少遗 漏信息。由于时点动量的存在,除了使用周度以上级别数据进行度量,也增加对日度数据 的考量,亦可提升预测能力和时效性。 3. 实际操作视角:进一步提高策略指导实际投资的可靠性、稳定性、精准度。拓宽应用 范围、提升普适性、清晰决策指引、适度增加对操作的指引频率等。市场情绪指标存在相 对情绪高低和情绪陷阱,值得提升框架识别陷阱的能力,方能过滤掉诸多噪音。 4. 后续应对视角:进一步给出风险预警或者机会研判成功或失败后相应的市场应对策略。 一个能够表现优异的策略,应该是既包含研判正确时的后续应对措施,也应该包含如果研 判失败时的纠偏机制,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2.3 “新量价体系”大势研判框架如何构建?

我们对上述四大问题进行全面考量,去繁存简,不对众多情绪指标进行融合(易丢失信息) 与拟合(易带来偏误),而是通过对量能、价格、形态指标进行筛选、组合与阈值挖掘, 并与估值类、资金类、结构类指标相互印证和策略增强,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机会挖 掘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投资策略闭环,首创性提出的“新量价体系”。目的是在某一时 点一旦触发预警和机会研判系统,及时明确给出看空或看多建议。 该系统能够在 2022.2.24 提出重大风险回避信号,2022.4.26 提出重大战略低吸信号, 2023.5.9 提出重大风险回避信号,2024.1.17 和 2024.2.2 提出重大战略低吸信号。且框架 包含低频体系(机会和风险信号频率为平均一年各 1-2 次)和高频体系(机会和风险信号 频率为平均一个季度各 1-2 次),且都有明确的操作时点和操作建议,实战性强且效果稳 健,可以作为传统大势研判框架的有效补充。具体如何实现呢? 具体框架构建方法如下:

2.3.1 量能指标

在量能指标方面,我们底层指标选取成交额。 具体指标设置方法——预警当日成交额大于过去 N(比如 20、40、60、80、100 等)日 内最大成交额的 M(比如 1.02、1.04、1.06、1.08、1.10、1.20 等)倍。 优点?避免了什么问题?采用换手率或成交额及其长期历史分位度量量能,可能只能模糊 给出“进入危险区域”的结论。“新量价体系”把时间 N 和量能 M 匹配起来,试图发掘出 放量拥挤对于价格走势的指示意义。量能系数 M 需要大于 1,即要突破常规的“分位数” 的枷锁,挖掘更有效的信息。因为在这种极值量能下,有限理性的行为金融理论以及相关 的微观结构指标的效能就更加明确的释放出来了。此外,赋予的时间维度 N 也应适度,因 为在 M 的约束下,N 过长就会明显降低研判的频率;时间维度 N 过短会导致干扰信号的 增加及有效性的降低。

2.3.2 价格指标

在价格指标方面,我们选取日度涨跌幅和周度涨跌幅。

具体指标设置方法——为匹配量能和市场的悲观情绪,我们对日(周)度跌幅 G 的合理阈 值(比如-0.5%、-1%、-2%、-3%、-4%、-5%等)进行组合挖掘。G 应适度,过大会降 低频率,过小会降低有效性。 优点?避免了什么问题?单独或混合使用隐含风险溢价、股债收益差、破净个股占比、股 指期货升贴水、超 60 周 MA、超买超卖、N 日均线上成分股数量占比(分位)、创 N 日新 高成分股数量占比(分位)等价格类指标进行度量,在一定层面上是有效果的,但新的宏 观背景和市场环境,对这些指标在上述四大视角(指标整合的底层逻辑视角、数据运用视 角、实际操作视角、后续应对视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量价分离,亦难免会损失信息或 带来偏误。

2.3.3 形态指标

在形态指标方面,我们通过对升浪形态进行定义和识别,创建形态指标。 具体指标设置方法——我们对过去 N(5、10、20、30、60 等)日上涨幅度和加速度构建 组合指标,作为规避在主升浪中进行错误预警的代理变量。 优点?避免了什么问题?众所周知,在历史股价中枢区间震荡的市场环境下,量价的变化 会导致新方向的诞生;在历史股价底部区域,风险预警的胜率赔率难免会有所下降,机会 研判的胜率赔率当然亦会有所上升;而在箱体中高位上方上涨的过程中,如何识别某一天 的调整是上涨中继还是波段顶部,就显得尤为重要,也非常受投资者关注。因此为规避在 主升浪中做出错误的风险判断,我们对形态方面构建约束指标。

2.3.4 估值类、资金类、结构类指标

我们选取前面所述的部分估值类、资金类、结构类指标融入整个体系,与量能、价格和形 态指标形成相互印证和策略增强的效果。 总的来说,“新量价体系”能够对风险偏好、市场情绪进行深层挖掘与度量,能够对量能、 价格、形态、估值类、资金类、结构类、综合类指标形成有机统一、相互印证的整体,避 免陷入前面所述指标类别所形成的“股债收益差估值陷阱”、“资金类和结构类陷阱”、“综 合类指数体系陷阱”。亦可作为传统大势研判框架的有效补充。

2.4 如何利用“新量价体系”进行大势研判?

“新量价体系”既能预警风险,更能挖掘机会。框架应用分为 2 个步骤: 一、风险预警机制。包含常规风险预警和极端市场风险预警。 二、机会挖掘机制。我们的机会挖掘机制是建立在风险预警信号基础之上的。 两大机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势研判择时投资闭环。 除此之外,“新量价体系”亦可运用在风格和行业配置中,并且对于大势的研判结果亦可 进一步下沉到风格研判和行业配置中,形成更加全面、落地的投资链条。对于风格研判和 行业配置的“新量价体系”投资策略,我们会在未来的系列报告中依次推出,非本文重点 故暂不予展开。

2.4.1 常规市场下的机会挖掘和风险预警

“新量价体系”在决策时,分为两个情景:常规情景和极端市场情景。值得说明的一点是, 在该体系内,我们仅将 2008 年和 2015 年的两次极端牛市看作极端市场,将“过去半年 涨幅超过 100%”定义为大势进入到“极端市场中后期风险预警区间”,其他情景均视为 常规区间。这样区分的原因和目的在于,一是极端牛市下的预警策略原本就与正常市场情 境下有本质的区别,因此需要区别对待;二是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牛市情境下的风险预警 和机会研判策略提前做指引。 事前风险预警指标:量能指标、价格指标、形态指标同时满足阈值条件,并与估值类、资 金类、结构类指标相互印证,则视为触发风险预警信号。触发风险预警信号时,将仓位降 到投资人的最低要求股票仓位。

事后机会研判机制 1:战略低吸机制。预警日下一天起,当下跌幅度超 G1 以上开始战略 低吸,将仓位回补到满仓。该机制的底层逻辑在于,风险预警、市场悲观情绪经历了大幅 释放后,均值回归效应达到了钟摆的顶端并逐步开始逆转。 事后机会研判机制 2:纠偏介入机制。预警日开始 T1 日后,当收盘价连续 T2 日突破预警 日最高点且至少有一日成交额高于预警日成交额之时,启动事后机会研判机制。将仓位回 补到满仓。该机制的底层逻辑在于,风险预警、市场悲观情绪释放后,市场情绪超预期逆 转,那么及时跟上市场的实际变化。 事后机会研判机制 3:再次预警机制。当收盘价连续 T3 日跌破前一预警日最高点,启动 事后修正出局机制。将仓位降到投资人的最低要求股票仓位。该机制的底层逻辑在于,风 险预警、市场悲观情绪经历了初次形成并释放后,市场的风险偏好、情绪再次进入新的加 速释放期。

2.4.2 极端市场下的机会挖掘和风险预警

如前面所述,在该体系内,我们仅将 2008 年和 2015 年的两次极端牛市看作极端市场, 将“过去半年涨幅超过 100%”定义为大势进入到“极端市场中后期风险预警区间”,其 他情景均视为常规区间。

事前风险预警指标:量能指标、价格指标、形态指标同时满足阈值条件,并与估值类、资 金类、结构类指标相互印证,则视为触发风险预警信号。触发风险预警信号时,将仓位降 到投资人的最低要求股票仓位。 事后机会研判机制 1 :高位进出机制。突破近期前面最高点重新进场。再次触发预警信 号则离场。 事后机会研判机制 2 :战略低吸机制。大盘距离前期最高点首次跌超 G2 后,首次站上 T4 日(20、30、60 等)线进场。 然后进入正常时期风险预警及应对策略区间,按照常规策略进行。

三、“新量价体系”在大势研判上取得了突出的效果

在市场运行中,存在两个公认的市场现象。第一个市场现象是,每年能够产生大、中级别 拐点的个数屈指可数,即大波段的顶部和底部是较为稀少的。因此,一个表现优异的策略, 应该具备识别中长期大波段顶底的能力。我们推出的“新量价体系”——低频强信号系统, 便能完成这一“大”使命。第二个市场现象是,虽然一个波段的顶部到下一个波段的底部 之间是逐步向下的态势,但这并不说明在这个中期下跌过程中不具备短期局部的反弹行情。 因此,一个表现优异的策略,也应该具备识别短期小波段顶底的能力。我们推出的“新量 价体系”——高频弱信号系统,便能完成这一“小”使命。 因此,我们构建的“新量价体系”包含两大预警及机会研判信号系统:低频强信号系统; 高频弱信号系统。结果证明,对于市场上主流的宽基指数,无论是应用低频强信号系统, 还是高频弱信号系统,均可以实现四大维度的大幅改善:提升年化收益率、降低组合波动 率、降低组合回撤、提高组合夏普比率。

3.1 低频强信号系统:强买入信号和强卖出信号判断

低频强信号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辨别出强烈的做多/做空信号,作为切换进攻或者防御的号角。 在实际的市场运行中,每年能够产生大、中级别拐点的个数屈指可数,因此为了研判这些 为数不多的大、中级别拐点,本文推出了低频强(预警及机会研判)信号系统。机会和风 险信号频率为平均一年各 1-2 次。 优势:一旦出现信号,便能明确给出多/空观点,胜率在 80%+。风险预警后暴跌(预警后 一个月内最大跌幅超过-5%)次数占成功风险预警的概率为 75%。研判错误时均可被策略 机制及时修正。 劣势:频率较低,指引较少,只研判大方向,不捕捉小波段机会。

我们在 A 股十大宽基指数上应用低频强信号系统,效果优异。下表展示了十大宽基指数 及对应策略在 2004.12.31-2024.1.24 区间的风险收益比较情况。年化收益率、波动率、 夏普比率、信息比率和最大回撤均有大幅改善。展示两类策略结果情况,供不同类型投资 者参考:策略 1(空 0,多 1):根据策略提示,发出风险和机会信号,预警时将股票仓位 调到 0,提示机会时股票仓位调为 100%。比较该投资组合与基准指数的收益表现。对于 股票仓位没有硬性限制的投资者,可以参看策略 1 结果。策略 2(空 0.8,多 1):根据策 略提示,发出风险和机会信号,预警时将股票仓位调到 80%,提示机会时股票仓位调为 100%。比较该投资组合与基准指数的收益表现。对于股票仓位有硬性限制(比如股票型 基金,股票仓位有最低 80%的要求)的投资者,可以参看策略 2 结果。

策略 1(空 0,多 1)大都有 15-20%的年化复合收益率,相对基准都有超过 10%的超额 收益率。可以看出,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灵活配置型投资者的收益率。 策略 2(空 0.8,多 1)相对基准都有 2-2.5%的超额收益率。可以看出,即使是对于有股 票仓位下限要求(80%)的股票型基金,仅通过大势研判择时,也能够对组合收益带来一 定程度的稳定增厚。

3.2 高频弱信号系统:多空区分度更高的预警和机会研判体系

与低频强信号系统不同,高频弱信号系统致力于将预警体系构建区分度,即我们将预警体 系分为 5 个层级:0%,25%,50%,75%,100%,即悲观、中性悲观、中性、中性乐观、 乐观。这五个层级也分别对应着仓位观点。与低频强信号系统相比,高频弱信号系统能够 提供更高频的建议,但由于信号和噪声的增加,高频建议的准确度难免有所下降。机会和 风险信号频率为平均一个季度各 1-2 次。本文的“高”频是相对于平均一年 1-2 次“低” 频信号而言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日内、日度、周度的高频。 不能脱离强信号系统去割裂的研究弱信号系统,强弱信号系统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 比如强预警系统信号 2023.5.9 大势研判看空,所以 2023.5.9 至今(2024.1.24)趋势下行。 但是难免中间有一些短期周度/月度反抽机会。如果只依赖强预警系统、不增加弱预警高频 信号,那么虽然大势研判趋势正确,但是会丢失一些局部周度甚至月度级别的小反弹/反抽; 如果弱预警系统信号脱离强预警系统信号,片面寻求高频率信号和不同观点的更新输出, 那么容易陷入“噪声”陷阱,亦可能导致在大趋势下降中抄底在半山腰,或者在大趋势上 涨中兑现在半山腰。

具体做法:1,下调低频强预警系统阈值,形成高频弱预警信号系统,并建立高频应对机 制。2,针对低频强预警信号,建立相应的高频应对机制,形成高频加仓低吸和高频预警 减仓信号。不同信号机制对应着不同的市场仓位观点 0%,25%,50%,75%,100%,进 行相应调仓。 优势:能够提供更高频的建议。能够发挥强信号和弱信号的综合效能。既能抓大,又不放 小,能够捕捉小波段机会。系统能够弥补单一弱信号胜率不够高的劣势。 劣势:陷入“噪声”陷阱。每一个弱信号单独的胜率不如强预警系统信号,但是依然有 65.22%的胜率。 同样在 A 股十大宽基指数上应用高频弱信号系统,效果优异。下表展示了十大宽基指数及 对应策略在 2004.12.31-2024.1.24 区间的风险收益比较情况。可以看出,高频策略表现 超越了低频策略,高频策略(空 0,多 1)相对于低频策略(空 0,多 1),都有年化超过 2%的盈利增厚,波动率普遍降低,夏普比率和信息比率都有所提高,回撤也大都有一定 程度的减小。内在原因是高频弱信号策略既能抓大,又不放小,捕捉了一些小波段机会, 弥补了单一弱信号胜率不够高的劣势。

此处,值得说明一个情况,可能个别读者会有疑问,“新量价体系”的优异表现,会不会 主要是由于框架设定出极端市场风险预警情境所带来的超额收益呢?不是。从下表数据结 果可以看出(以上证指数为例):1,虽然 2008 年和 2015 年“新量价体系”都规避了风 险,取得了不错的超额收益,但是这也是以相应前一年较大幅度的负超额为代价的。该策 略也是与正确的底层投资逻辑相契合的,即所谓的“不吃鱼尾行情”、“投资要有前瞻性, 打提前量”。2,在其他大多数年份,“新量价体系”均有较为稳健的大幅超额,特别是对 于 2010、2013、2018、2022,相对基准都有两位数的超额贡献。这也凸显了“新量价体 系”较强的风险规避和机会挖掘能力。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最新文档
  • 最新精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