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基础化工行业新材料年度策略:寻找成长空间,聚焦化工新材料投资

  • 来源:东海证券
  • 发布时间:2023/12/19
  • 浏览次数:160
  • 举报

一、特种助剂、添加剂

据统计,2021年全球润滑油添加剂市场规模169亿美元,2013-2021年CAGR为1.01%;我国消耗量2013-2021年CAGR 为2.99%。 润滑油单剂中,分散剂、清洁剂、粘度指数改进剂三种单剂的消费量最大,在总消费量中的占比合计已接近70%。 终端消费结构来看,润滑油添加剂在重负荷发动机油中的消费量最大,在总消费量中的占比为33%左右;其次是乘用车发动 机油,在总消费量中的占比为27%左右;金属加工液和工业发动机油占比分别为14%和13%。

海外龙头拥有产品技术壁垒,及稳定的供应链条,基本垄断润滑油添加剂市场。当前全球润滑油添加剂市场格局由国际四大 添加剂公司——Lubrizol(路博润)、Infineum(润英联)、Chevron Oronite(雪佛龙奥伦耐)和Afton(雅富顿)主导, 四大公司占据约85%的份额,此外Chemtura、BASF、Rohmax等企业凭借特色产品占据部分市场份额。

四大龙头企业战略重心普遍为欧美地区为主,并逐 步扩大亚太地区的供应版图。中国作为亚洲第一需 求大国,更是重点布局对象,四大企业在华均设有 生产工厂及销售点。从四大企业最新投资策略来看,新加披有望成为亚 太地区另一大中心枢纽,通过新加坡厂区向东盟国 家分销,可显著缩短交货时间并增强供应安全。此 外,路博润2023年在南亚两国展开研发及销售中心 的拓展,看好南亚地区市场潜力。

近年我国润滑油添加剂进口依存度维持在30%以上。2022年我国进口润滑油添加剂25.33万吨,同比-9.55万吨;出口0.45万 吨,同比+0.15万吨。2023年截至9月,进口15.24万吨,出口0.3万吨,进口依赖度有所下降。进出口价差始终在800-1000 美元/吨左右,表明我国产品进出口结构存在较大差别。

我们认为国产化的突围之路在于整个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完善,形成油品添加剂配方开发和生产、油公司用于油品调配、汽车应 用的产业分工合作机制。目前我国添加剂行业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具有三大看点:

1)原料供应保障优势,重点原料国产供应加速。近年来,我国炼化能力不断攀升,大多数基础化工原料都能够充分满足国内 生产的需求;此外生产高端制剂的重点原料方面也有较大突破。

2)技术认证突破,企业走出国门。API认证是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认证的标准,一旦通过该标准,国内企业有望渗透海外 市场。我国国营企业复剂产品均通过API检验,民企龙头认证进展顺利。

中石油全部复合剂产品均通过了API标准要求,且当前其自有品牌昆仑润滑所有的复合剂配方均为旗下兰州、大连两研发中 心自主开发,从而实现添加剂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民营龙头瑞丰新材于2022年通过SP级汽油机油复合剂检测,自建台架试 验室的同时顺利通过中石油、中石化引进的API标准台架实验。我们认为一旦有厂商率先突破API认证的壁垒,将有助于国 内实现良性认证循环。

“一带一路”建设下,有望促进润滑油相关业务市场开发。当前国内润滑油添加剂出口对象主要为东南亚和中东各国,而中 东市场还未被海外龙头完全抢占,我国有望凭借“一带一路”良好契机及中阿关系友好,进一步发展东盟和中东市场。

从终端出口情况看,以电机、电气设备为主的机电产品是中国在“一带一路”贸易中的主要出口产品。2022年,中国与18 个“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中,最大的出口品类商品是机电设备,出口总额达3535.33亿美元,同比增长11.8%,此外在车 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中也存在较高贸易顺差。我们认为大型工程机械及运输设备输出能力增加,有望带动相关油品 输出。

3)国内政策引导,产业升级推动。2023年,我 国首个自主开发的柴油机油规格国家标准通过标 准审查,有望改变中国发动机润滑油完全采用外 国标准的现状。随着我国节能措施日趋严格,对 环保型添加剂需求增加,促进企业不断调整润滑 油添加剂产品结构,适应下游降碳减排需求。

新能源产业体系国产化,为国产润滑油添加剂提 供新机会。近十余年来,尤其中国新能源汽车方 面,汽车产销量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并打造 了日渐完善的制造工业体系。电动车在变速箱、 冷却系统、制动系统等环节仍需要应用润滑油, 甚至对油品的品质需求更加升级。目前在新能源 车用油标准方面,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我 国油品企业有望凭借新能源车产业链国产化实现 “弯道超车”。

二、高端聚烯烃

高端聚烯烃通常是指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应用性能、高市场价值的聚烯烃产品。其中主要包括茂金属牌号的聚乙烯、聚丙烯 产品(mPE、mPP),聚烯烃弹性体等。高端聚烯烃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汽车零配件、医疗设备、高端管材等。 海外企业历史上引领高端聚烯烃发展。

目前,中国高端聚烯烃自给率仅41%。部分产品虽已实现国产化,但技术不成熟、成品率低,质量与进口产品仍有较大差距。 高端聚烯烃的专利主要集中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

茂金属催化剂指过渡金属原子与茂环(环戊二烯基或取代的环戊二烯基负离子)、非茂配体三部分组成的有机金属络合物。 茂金属催化剂制备技术、原料壁垒高。反应过程中需要的丁基锂,甲基铝氧烷(MAO)和氯化钛等,需要从海外进口。以 甲 基 铝 氧 烷 为 例 , 其 产 能 主 要 集 中 在 日 本 、 美 国 、 欧 洲 等 地 区 , 主 要 供 应 商 包 括 日 本 东 曹 、 Albemarle 、 Lanxess 、 Chemtura、AkzoNobel等。 国内的茂金属催化剂主要由淄博新宿化工生产(中石化齐鲁),市场占比60%左右。

α-烯烃一般指C4及C4以上的高碳烯烃,高碳α-烯烃存在工艺壁垒高,制备难度大的特点,因此我国80%以上的C6+长链α-烯 烃仍需要依赖进口。 海外Shell、ChevronPhillips、Sasol、Dow和ExxonMobil公司占据全球78%产能。目前,我国1-丁烯供应能力较强,1-己 烯产能不足但规划项目较多,1-辛烯方面,国内已有茂名石化、大庆石化和卫星化学等建成千吨级合成工业试验装置,还有多 套试验装置和工业项目正处于在建和规划阶段。

茂金属聚乙烯(mPE)由乙烯和α-烯烃(如 1-丁烯、1-己烯、1-辛烯)共聚得到。通过单活性茂金属催化剂,可精密控制 结晶结构、分子量分布、单体含量等,具有强度高、透明性好等性能优势,主要用于高端薄膜生产,以及管材、油箱等其 他领域。

整体需求来看,EVA和POE将持续受益光伏、新能源需求持续放量。其中EVA近2年内或将持续供需紧平衡,而POE则因 为更适配N型电池,叠加双玻组件渗透率提升,未来增长空间更大。按照CPIA乐观预计,我们测算2023-2024年光伏级 EVA需求增速17%/24%,POE粒子需求增速高达79%/57%。

三、高性能工程塑料

工程塑料一般具有100℃以上耐热性,而耐热性更高,在150℃以上的高温下也能够长时间使用的工程塑料被称为特种工程 塑料。热塑性树脂大致可分为结晶性树脂与非晶性树脂。如果以耐热性为主轴,则可以下图所示的金字塔型表示。 塑钢比是衡量一个国家塑料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仅为30:70,不及世界平均的50:50,更远不及发达国家如美国 的70:30和德国的63:37。

通用工程塑料一般也称做五大工程塑料, 是指在工业生产中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 的五种工程塑料材料 。 主要包括聚酰胺 (PA) 、聚碳酸酯(PC)、聚 甲醛(POM)、 热塑性聚酯(PBT)、聚苯醚(PPO)。 我国通用工程塑料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绝 大部分中低端通用工程塑料可达到供需平 衡。但部分高端产品仍处于技术和应用研 发阶段,如聚碳酸酯(PC),2022年产 能利用率仅有54%,但进口依存度依然有 50%。

我们以PBT为例,分析通用工程塑料未来发展方向为: 1)产品呈高端差异化趋势;据统计,截至2022年我国PBT进口量为15.59万吨,出口量为31.96万吨;进口均价为2924.96美元/吨,出口 均价为2731.48美元/吨。 2)出口潜力良好;伴随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及国内产能供应过剩,PBT出口量呈逐渐增加态势。 3)一体化生产优势明显;随着PBT生产和设备技术的快速发展,PBT的生产规模实现大型化,产能规模较小的产线由于不具备成本优势被 逐步淘汰。目前,行业内的产能逐步向头部企业集中,具备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生产能力的企业(如康辉新材、中化仪征、长春化工)可消 化更多的产能,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

特种高分子材料(或特种工程塑料)是指综合性能较高,长期使用温度在150℃以上的一类工程塑料,早期也被称为耐高 温高分子材料,生产规模较通用塑料更小,但因其耐温、耐光与力学等各项性能更为优异,生产工艺更为复杂。

四、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芳纶具有低密度、高模量、高强度、耐切割、耐腐蚀、耐高温、绝缘和阻燃等优异性能,芳纶产品形式多样,包括芳纶长丝、 短切纤维、浆粕、芳纶纸、芳纶布、芳纶复合材料等,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交通运输、电子通讯、轮胎等领域。

间位芳纶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耐高温、绝缘性和 化学稳定性,我国应用集中在较低端领域。目前 全 球 间 位 芳 纶 需 求 领 域 主 要 分 布 在 电 器 绝 缘 纸 (34%)、安全防护织物(29%)、高温过滤材 料 ( 20% ) 、 电气设备 ( 11% ) 和 橡 胶 增 强 (6%)。我国间位芳纶主要用于较低端的高温过 滤材料 ( 63% ) 、 安全防护 ( 26% ) 、 绝缘纸 (5%)和其它(6%)。与全球市场相比,我国 间位芳纶性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对位芳纶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磨性、耐切割 性等优异性能,主要应用于光通信、防弹衣和各 种复合材料中。对位芳纶密度仅为钢丝的五分之 一, 拉 伸 强度 是 钢 丝的 5-6 倍。 全 球 对位 芳 纶主 要需求分布在车用摩擦材料(30%)、安全防护 和 防 弹 材 料 ( 30% ) 、 光 学 纤 维 保 护 增 强 (15%)、轮胎(10%)、橡胶增强(10%)和 其 它 ( 5% ) 。 我 国主 要 用 于光 纤 增 强 ( 40%) 、 安全防护 ( 30% ) 、 汽 车 胶 管 ( 10% ) 、 绳 索 (10%)和其它(10%)。

锂电隔膜的常用基材是聚乙烯(PE),但存在浸润性、热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涂覆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动力电池安全性,提升电芯 的良品率。目前主要的涂覆方案包括无机涂覆(勃姆石、氧化铝等陶瓷)、有机+无机涂覆(陶瓷+PVDF)、有机涂覆(芳纶), 其中以无机涂覆为主,无机涂覆材料占比近年维持90%以上。 芳纶性能优异,可替代PVDF: 1)最轻薄、且唯一可单独涂覆的涂覆材料。芳纶一致性好、无颗粒,涂层很薄,1.5um左右;PVDF+陶瓷混涂厚度常在2um以上。 芳纶的密度是所有涂覆材料中最低之一,是陶瓷的40%、PVDF的80%。自身孔隙率较高,是目前唯一可以不搭配无机材料而单独涂 覆能保持高性能的有机材料。 2)综合性能突出。芳纶耐热性达400度,180度下热收缩不到5%,不易燃易爆,陶瓷隔膜170度就会收缩;电解液亲润性好:芳纶是 极性高分子有机物,与电解液亲润性高,有利于提高电池快充性能;抗穿刺性能强:芳纶最大的优势之一是机械性能好,抗穿刺性能高 于陶瓷隔膜,且提高隔膜的抗氧化性。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最新文档
  • 最新精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