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证券行业2023年报总结:投资业绩定分化,格局优化定机遇

  • 来源:广发证券
  • 发布时间:2024/04/11
  • 浏览次数:476
  • 举报

一、行业整体与格局变化

(一)低基数下,行业基本面盈利基本持平

受多重压力、市场下行等因素影响,2023年证券行业复苏有限,业绩同比保持稳定。 据证券业协会数据,2023年全行业145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59.02亿元,同比 +2.77%;实现净利润1378.33亿元,同比-3.14%。截至2023年末,行业总资产为11.83 万亿元,净资产为2.95万亿元,净资本2.18万亿元,同比增长6.96%、5.73%、4.31%。

剔除客户资金余额的杠杆水平略有回升,证券公司扩表速度亦加快。2023年末剔除 客户资金余额的杠杆水平达到3.41倍,较上年同期+0.12;行业ROE为4.67%,较 上年同期-0.43pct。

自2019年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以来,行业净利润率曾由2019年的34.15%提升到2021年的38.04%,但此后两年连续下滑,2023年行业利润率降至33.96%,略低于2019 年的水平。 分业务来看,2023年全行业证券投资收入1217.13亿元,同比+100.06%,收入占比 30%取代了证券经纪业务升至第一,在2023年证券行业其他业务业绩全面下滑的情 况下,一改上年的拖累业绩形象,成为收入增长的主力。与之相对,受市场动荡和监 管趋严影响,投资银行业务收入、资产管理、资本中介业务和证券经纪净收入分别 同比减少18%、19%、16%和13%,占比分别下滑至13%、6%、13%和28%。

(二)行业格局持续优化,头部券商更具韧性

截至2024年4月1日,共有34家上市券商披露2023年年报/业绩快报数据,净利润排 名前10的头部券商年报悉数披露完毕。34家上市券商2023年归母净利润合计 1191.47亿元,同比-3.70%,营业收入合计4135.65亿元,同比-2.2%。本篇主要利用 已披露公司及行业数据来分析行业发展及格局情况。 头部券商资本优势得以延续,且2023年扩表提速。总资产、净资产规模的整体集中 度维持较高水平,从净资产来看头部券商资本补充优势更为凸显,2023年净资产CR5 与CR10相比2022年分别提升0.35pcts、0.58pcts。而总资产集中度较为稳定,投资 端改革背景下,头部券商扩表意愿增强,加大了金融投资资产的配比,杠杆水平相 应提升。2023年总资产CR5与CR10分别为30.5%、48.7%,相较2022年分别+0.7pcts、 0.2pcts。

行业盈利集中度有所回落,但头部券商仍具稳定性优势。2023年,营收、净利润的 行业集中度有所回落。2023年证券行业营业收入的CR5/CR10在经历2022年的大幅 提升后,2023年弹性有限、集中度有所下滑,分别较上年下滑2.2pct、3.7pct达到 25.9%、41.3%,不及2021年水平;净利润的CR5/CR10也同样呈现下滑趋势,分别 较上年降低5.2pct、6.6pct达到33.3%、51.9%,但比起2021年仍有一定的增长。背 后的原因在于自营类业务占比提升,头部券商在自营上较难体现优势。不过,头部 券商具有更强的资产摆布能力、更稳健的业务盈利能力以及更强的成本管控能力。

行业ROE分化持续,头部高ROE优势有所减弱。头部券商具有业务资质、客群积累、 业务协同优势,使得其ROE常年高于行业其他券商,但前十大券商的ROE均值与第 十一到二十名券商的ROE均值差额连续减少,2023年降至2.6个百分点。

二、泛自营业务:整体业绩胜负手

泛自营业务在资产结构和利润贡献中地位逐渐提升,2023年成为业绩分化的胜负手, 展望2024年,在高存量占比与市场逐渐回暖下,泛自营业务有望继续成为业绩增长 与分化的引擎。本节从报表等披露中试图总结2023年泛自营业务在自营金融投资、 做市业务、场外衍生品存量的分化所在。

(一)自营业务:券商分化加剧,收益率普遍回升

近年来,资产负债表中金融投资资产占比逐年提升,头部券商2023年较2022年均有 明显提升。但分化较大,2023年申万宏源、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和华泰证券的金融 投资资产占比高达60.43%、56.11%、55.47%和53%,五年累计增加了21pct、1.5pct、 10.12pct和12.6pct。

2023年,27家上市券商投资收益(含公允)合计同比+51%,达到1181亿元,占营 收29%。营收前十的券商中,华泰证券、中信建投和申万宏源等进步显著,投资收 益(含公允)分别同比提升97%、95%、51%和64%。

2023年经测算的自营收益率显著回暖。从泛自营投资收益率指标横向对比来看, 各家公司分化显著,中信证券、国泰君安、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优势显著,高于前 十家平均。2023年较2022年变化来看,合并口径的自营收益率华泰证券、国泰君 安和中信建投进步显著,分别提升了3.6pct、1.9pct和1.1pct。

(二)做市业务:头部券商稳健发展,债券做市助力新增长

方向性自营投资波动性大,投资收益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存在不稳定性,影响 券商的股本回报率(ROE)和市场估值。相比之下,去方向性的做市业务波动性较 低,可以提升券商整体业绩的稳定性与韧性,和财富管理、信用、机构、投行等业 务线均有形成协同效应的空间。 不少综合实力较强的券商纷纷加大对做市业务的投入,包括申请业务相关资格、设 立业务团队、建设制度体系、配备专业技术设备以及人才团队等。截止2023年末, 已有17家券商获批上市证券做市交易业务资格,包括光大证券、西部证券、中泰证 券、东方财富证券正在积极申请中。同时,已有18家券商获批股票期权做市业务资 格、13家券商获批股指期权做市业务资格、15家券商获批交易所债券做市业务资格。 股票做市方面,以新三板及科创板业务开展情况为例,头部券商实力凸显。2023年, 在新三板,申万宏源、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做市股票数量均超50只,分别为87只、 84只、50只。在科创板,中信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位居前三,做市股票数量 分别为29只、29只、27只。

债券做市方面,2023年2月交易所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债券做市业务,首批共有12家 证券公司参与做市,包括安信证券、东方证券、国泰君安、国信证券、华泰证券、 申万宏源、银河证券、招商证券、中信建投、中信证券、财通证券和国金证券12家 证券公司。沪深交易所将稳步推进债券做市业务,扩大做市商群体,拓宽做市券种 范围,持续完善债券做市支持机制。做市商基于专业性及中介性,对公司估值相对客观,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有助于提供债券市场定价效率,形成有效的债券收 益曲线,为金融资产定价提供参考。各券商抢抓债券做市业务先机,据国际金融报 新闻报道,中国银河已在FICC业务总部下设FICC做市部,专门负责各类FICC品种 的做市报价;国金证券将做市业务视为交易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层面成立了 做市业务管理委员会,对公司各条线做市业务战略规划、经营策略、经营计划及重 大风险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2024年,券商将继续优化做市业务策略,可能会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 进技术的应用,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做市报价模型的精准度和响应速度。同时,券商 亦将不断优化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在做市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风险,提升做市业务 的效率和盈利能力。

(三)场外衍生品业务:监管创新引领,跨境开拓新蓝海

“两强两严”的监管环境下,场外衍生品业务面临阶段性的调整与规范。 2023年场外衍生品业务的监管与时俱进。多空收益互换(DMA)业务受到了监管 层的关注,DMA是私募基金与证券公司开展的市场中性策略交易,私募基金多头选 择一篮子股票,同时使用股指期货套期保值,获得对冲后的选股收益。前期,私募 基金因策略拥挤在市场波动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净值回撤,证券公司和私募基金等主 动加强风险防控,稳步降杠杆、降规模,风险得到了一定程度消化。证监会新闻发 言人在2024年2月28日的发言中指出,证监会将对DMA等场外衍生品业务继续强化 监管、完善制度。这一措施旨在指导行业控制好业务规模和杠杆,严厉打击违法违 规行为,维护市场平稳运行。根据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数据,2024年 春节后开市以来DMA业务规模稳步下降,日均成交量占全市场成交比例约3%。 场外衍生品主要包括收益互换和场外期权两大类产品,截止2023年11月,券商场 外衍生品持仓名义本金存量达到23833亿元,较年初增长14%。其中场外期权占比 58%,收益互换占比42%。2023年证券公司场外衍生品累计新增名义本金 80,498.11亿元,同比下滑3%。

从标的类型来看,场外期权以股指类为主,达到8036.73亿元,占比58%,收益互换 标的较为分散,以商品类(34%)及其他类(44%)为主。从交易对手来看,2023 年新增的场外期权名义本金中,商业银行(41%)、私募基金(24%)代替同业证券 公司及其子公司,成为主要交易对手;2023年新增的收益互换名义本金中,私募基 金(53%)依然为主要交易对手。

随着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深化,境内外客户跨境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需求不断提 升,跨境业务及其中的跨境衍生品成为券商业务发展的新蓝海。截至2023年11月末, 券商跨境业务存续规模已突破万亿元,达到10214.09亿元(不包括跨境ETF做市业 务、结售汇业务和债券“南向通”业务,下同)。其中,跨境衍生品业务存续名义本 金约8254.27亿元,环比增幅为8.48%,占总跨境业务收入的81%。跨境衍生品业务 中,场外期权占比38%,收益互换占比61%,信用凭证占比0.5%。 截至2023年11月末,证券公司跨境业务规模排名前三的试点券商,合计规模占比 72.67%;规模排名前五的券商分别是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证券、中信建 投证券、中金公司。2023年,华泰证券通过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和柜台市场发行私 募产品3,563只,合计规模人民币211.89亿元;国泰君安的跨境衍生品累计新增名义 本金4,469.80亿元、同比增长87.6%,2023年末跨境衍生品名义本金余额1,630.35亿 元、较上年末增长188.4%。

三、泛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分化,静待回暖

(一)经纪及财富管理业务:分化及发展进行时

2023年市场交易有所回落。2023年市场日均成交额略有下滑5%。证券投资者数量 持续增加,但新增投资者速率趋缓。据证券业协会披露,截至2023年末,证券公司 服务投资者数量达到2.2亿,较上年末增长4.79%。 随着市场“赚钱效应”逐渐显 现,新开户数量及交易活跃度有望同步提升。

2023年,23家上市券商合计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同比-12%,达到757.35亿 元。各家收入下滑幅度分化不大,头部券商优势较为稳固。

头部券商发力零售获客。近年来,招商证券、国泰君安、中信建投股基市占率持续 提升,据年报数据,国泰君安以超过220万户的新增客户增长量领先同业,中国银 河证券客户数增长了约150万户,此外,中信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中信建 投、海通证券2023年新增客户数均超100万户。 证券经纪佣金率持续下滑,经测算部分券商证券经纪净佣金率下滑至万2-万2.3左 右。

证券公司面向零售客群进行金融产品代销和资产配置,成为行业财富管理转型的关 键发力领域。据中证协数据,2023年证券公司代理销售金融产品保有规模2.89万亿 元。 头部证券公司代销净收入及占比整体下滑,各家占比及增速分化发展。 由于公募基金销售遇冷,并且传统代销模式正在经历向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买方财 富管理模式转型,2023年头部券商中,除了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和广发 证券,其余券商的代销收入均呈现负增长,华泰/银河/海通/中泰等的代销收入的下 滑程度均超过了25%。

代销产品结构与代销收入分化发展

中金公司发力买方投顾,销售规模下滑但保有规模及收入逆势提升。2023年代销金 融产品金额总计3398.42亿元,同比下滑4.7%,其中基金/其他金融产品分别占比 72%/28%。财富管理业务的产品保有规模约3,500亿元,规模连续四年正增长;由 中国50、微50、公募50、股票50、ETF50等产品与服务组成的买方投顾体系不断 完善。2023年代销金融产品收入12.55亿元,同比+1.6%。 华泰证券配置规模延续增长,但销售规模下滑。2023年金融产品保有数量(除现金 管理产品“天天发”外)11070只,同比上涨21%,金融产品销售规模4435亿元, 同比下降13.42%。据基金业协会,23Q4华泰证券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人 民币1,345亿元、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人民币1,597亿元,均排名证券行业 第二。2023年代销金融产品收入6.46亿元,同比-33.35%。 国泰君安销售规模小幅增长,但销售收入下滑趋势延续。2023年金融产品销售额 7444亿元,同比增长1.2%,金融产品月均保有量2423亿元,同比增长13.3%。 2023年代销金融产品收入7.18亿元,同比-7.94%。

(二)资管业务:降费落地、市场表现压制业绩改善

2023年,23家上市券商合计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同比+2%,达到394.9亿元。其中 增幅显著的国泰君安、中泰证券和国联证券分别增长149%、260%和129%,主因 通过收购/增持旗下公募基金,旗下华安基金、万家基金和国联基金纳入合并报表 所致。

1. 券商资管:收入规模下滑,发力公募化转型

券商资管规模和收入同比下降。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2023年末券商资管规模为 6.1万亿元,同比下降11.4%,资管产品数量总计1.9万个,同比上涨2%。截至 2023年四季度,头部证券公司私募资管月均规模出现大规模下滑,且下滑程度几乎 均在30%以上。券商资管净收入亦承压,下滑幅度略有分化。

券商资管子公司设立加速,公募业务布局驶入快车道。距离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已近两年时间,券商通过设立资管子公司,申 请公募牌照和增持公募股权等方式持续发力公募业务。2023年间,证监会官网显示 共有5家资管子公司陆续获批,券商资管子公司达到 30 家,另有多家券商申请设 立资管子公司。截至 2023 年末,已具备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券商资管子公司达到 11 家,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先后取得公募牌照,广发资管、光证资管、安信资管 和国金资管正在排队申请公募资格。

2.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深化,规模、结构静待回暖

2023年7月,证监会公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拟在两年内采取15 项举措全面优化公募基金费率模式,稳步降低公募基金行业综合费率水平,规定自 2023年7月7日起,新注册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统一执行“管理费率不超过1.2%、托 管费率不超过0.2%”的上限标准。 2023年12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管理的规 定》,并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公募基金行业第二阶段费率改革工作正式启动。第 二阶段的降费工作为避免费率“陡升陡降”,按照“管理费用-交易费用-销售费 用”的实施路径分阶段推进,工作内容包含四个方面:降低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 费率;降低证券交易佣金分配比例上限;强化内部制度约束和外部监督制约;进一 步优化信息披露内容和要求。

公募基金规模增速提升,但远不及2021年前水平,混合型基金规模占比及收入下 降明显。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2023年末公募基金资产净值达27.60万亿元, 同比增速+6%;结构上,受市场波动影响,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债券+货币市场 型等相对稳健型的产品受到投资者青睐,债券型基金占比上升至33%,货币型基金 上升至41%。

从基金公司非货规模排名来看,头部机构较为稳定,排名变化不大。前三十中天弘 基金、华泰柏瑞基金、永赢基金和国投瑞银基金非货规模及其排名近三年来进步显 著。由于产品结构恶化及业绩因素影响,基金公司盈利较为稳健增幅有限,但多数 盈利实现显著提升。

(三)资本中介业务:两融结构及利息率承压

2023年,23家上市券商合计利息净收入同比-23%,达到367.6亿元。其中增幅显著 的红塔证券和申万宏源分别增长394%和259%,主因债券利息收入提升。

活跃资本市场下融资融券制度持续调整优化。2023年8月27日,上交所、深交所、 北交所共同发布通知,对《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进行了修订,将投资者融资买 入证券时的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 2023年10月14日,证监会通知调整优化融券相关制度:一是为了合理分配券源并 改善市场投资结构,证监会决定在前期降低融资保证金的基础上,对融券保证金进 行调整优化。普通融券的保证金比例由50%提高至80%,对于私募机构的融券保证 金进行差异化提升,即由50%提高至100%;二是针对上市公司高管与核心员工参 与战略配售后阶段性出借股票的规则进行了优化调整。此次调整取消了上市公司高 管、核心员工通过参与战略配售专项资管进行出借;三是增加了不得融券卖出的情 形:①上市公司限售股份,②战略配售股份,③以大宗交易方式受让的大股东或特 定股东减持股份。 2024年1月28日,证监会进一步优化了融券机制,一是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二是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对融券效率进行限制。因涉 及系统调整等因素,第一项措施自1月29日起实施,第二项措施自3月18日起实 施。 2023年市场融资融券余额较为稳定,其中融券余额下行显著。2023年末,融资余 额15793亿元,较年初+9%;融券余额716亿元,较年初下滑25%,融券余额占比 由6%下滑至4%。转融资余额较为稳定,受到政策影响转融券余额2023年先升后 降,自2023年8月以来持续下滑,截止2024年2月底为691亿元,较2023年8月的 1427亿元下滑52%。

头部券商两融利息率持续下滑。2023年,市场风险偏好遇冷、两融业务竞争趋于 激烈叠加流动性宽松下金融市场降低融资成本,证券公司的融资融券利息率普遍下 滑。

四、投行业务:监管强化下的压力与转型

(一)827 新政后:境内股权承销下行,头部优势更为凸显

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发布三条公告(“827新政”),分别涉及优化IPO、再融 资监管安排,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以及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此外,财政部税 务总局公告,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

A股IPO企业数量及规模持续下降,2023年全市场共计313家企业完成IPO,同比下 降27%,其中,仅70家IPO为新政实施后完成,合计发行规模3565亿元,同比下降 39%。再融资发行有所回落,合计再融资规模4027.08亿元,同比下降39.8%。 海外市场来看,港股市场探底,美股市场趋于活跃。据wind数据,2023年,港股一 级市场方面,港股IPO共完成67单,融资规模58.88亿港元,同比下降56% ;港股再 融资和减持共完成204单,交易规模126.03亿美元,同比增长19.6%。美股股权融资 规模提升,市场 IPO 融资规模 277.46 亿美元,同比增加 11.36%, 增发融资规 模 937.10 亿美元,同比增加 84.52%。中资企业美股IPO共完成33单,融资规模 61.16亿元,同比增长40.41%。

投行业务收入整体下滑,头部券商展现韧性。随着“阶段性收紧IPO节奏”的监管政 策实施,“827新政”推行后的三个月,仅有24个IPO项目注册生效,券商投行业务 空间受到挤压,2023年证券行业投行业务收入542.88亿元,同比-18%。

头部券商深受政策环境影响,投行业务收入整体增速减缓。2023年,22家上市券商 投行业务收入合计同比-25%,达到347亿元。其中中金公司、东兴证券下滑显著,投 行业务收入分别同比下滑47%、49%。

头部券商依托其出色的政策理解、资源配置和业务执行能力,持续推动投行业务市 场集中度提高。尽管2023年投行业务整体出现下滑,头部券商依然保持竞争优势, 券商股权承销规模及家数集中度进一步上升,且规模集中度高于家数集中度。投行 业务收入集中度略微下滑,2023年CR5/CR10分别达到40%/56%。2023年中信、建 投、中金IPO承销规模市占率分别为14%/11%/9%,投行净收入市占率分别为 12%/9%/7%,同比略微下降,但依然稳居行业前三。

债券市场方面,2023年债券承销保持稳健,券商债券总承销规模13.4万亿,同比增 加28%,前五券商的增速及份额基本稳定,2023年债券承销规模排名前二十名的海 通证券、国开证券和银河证券增长显著,承销规模分别同比提升49%、63%和42%, 市场份额均有所提升。

(二)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并购业务有望迎来战略机遇

“827新政”对资本市场监管提出更为严格的标准,特别是在信息披露、财务真实性、 发行审核等方面。这导致了IPO和再融资项目的审核过程更加细致和深入,延长了项 目的上市周期,增加了投行业务的不确定性。

“827新政”后市场IPO规模明显收缩,投行业务迎来重要战略整顿期。IPO项目数 及募资规模缩小,投行业务严格把关, 23年9-12月IPO募资金额仅占全年的14.3%。 IPO审核速度放缓投行业务周期延长,项目合规及经营前景受到更严格的考验。

为了应对监管政策的变化,券商需要及时调整其业务策略。包括加强对市场动态的 监测和分析,优化项目筛选机制,注重项目的质量和合规性,提升内部控制和风险 管理水平。投行业务作为链接一级、二级业务的枢纽与服务企业客户的核心环节, 需要适应市场变化,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随着全面注册制的实施,券商投行业务正逐步向“投行+”模式转型,其中另类投资 业务成为关键的战略重点,为券商提供了新的盈利渠道和业务增长点。2023年,多 家券商在定增预案中新增了对另类投资业务的投入。例如,中泰证券和南京证券在 定增方案中分别计划投入不超过10亿元和6亿元资金用于另类投资业务。

作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工具,并购重组被各级监管机构高度重视,不断出台 相关支持性新政,有助于激发并购市场活力。 2024年2月,证监会上市司召开座谈会,就进一步优化并购重组监管机制、大力支持 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升投资价值征求部分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意见建议。旨在 进一步优化并购重组监管机制、大力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升投资价值,明 确了并购重组五大发展方向,提出了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效并购优质资产及支持“两 创”公司产业并购等举措。2023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提高上市公司质 量暨并购重组工作专题会以来,国有资本相关企业在资本市场更为活跃,在主流方 向与成功实践的影响下,2024年央企、国企公司将进一步通过开展在自身传统领域 与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并购行动以实现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 据wind数据统计,并购业务方面,2023年中国并购市场并购案例数量2,654 起,同 比增加5%,交易金额人民币 9848亿元,同比减少3%。中金、中信参与并购交易数 量43/44起,交易金额2517/1877亿元,市占率30%/22%。头部券商有望凭借国企合 作禀赋以及企业客户基础打开并购业务的发展窗口。

尽管2023年券商投行业务收入整体承压,但长期来看,更为严格透明的监管政策有 助于提升整个资本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从入口端、出口端持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为投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投行业务仍然是券商高质量服务实 体经济的代表性业务。

五、国际化业务:境内外一体化与业务转型加速

头部券商不断加大对海外子公司的资本投入、业务布局及地域覆盖优化,形成差异 化的国际化之路。以国际子公司资产规模排序来看,上市券商中中信证券、华泰证 券、中金公司显著为第一梯队,海通国际、招商国际、中国银河国际等紧跟其后。

其中华泰国际以51%的CAGR实现了从2019年的368亿资产向2023年的1851亿资产 的量级跨越,总资产扩表增长十分迅速;由于收购,净资产增速领先的是中国银河 国际,CAGR40%。 在头部券商海外子资产普遍扩张的情况下,海通国际资产的大规模缩减显得尤为突 出,2022年尚有2428亿元的总资产,一年之后仅余984亿元,这是海通证券特殊的 私有化战略所致。

从海外子公司的盈利来看,2023年普遍收入和净利润齐增长,海外布局小有成 效。 头部券商海外子公司2023年表现来看,除了海通国际巨亏、申万宏源香港、广发控 股香港小亏,净亏损分别达到-25.52亿元、-1.74亿元和-1.59亿元,其他家头部券 商海外子均实现盈利,中信国际、中金国际和华泰国际盈利提升显著,2023年海外 子公司净利润占合并报表比重分别升至8%、53%和14%,领先优势凸显。

跨境业务:境内外协同一体化或成未来国际化业务主流,投行业务、机构业务、财 富管理业务为主要转型方向 华泰证券:国际业务稳步进阶,跨境一体化联动不断增强。2023年,公司国际业务 业绩稳居香港中资券商头部。港股 IPO保荐项目数量完成10单,位居市场第二; GDR 发行项目数量6单,位居市场首位 ;Asset Mark平台资产总规模突破 1,000 亿美元,市场占有率10.8%。 国泰君安:集团国际业务有效推进跨境一体化,机构与衍生品业务快速增长。2023 年跨境衍生品累计新增名义本金4,469.80 亿元、同比增长87.6%;2023年末,跨 境衍生品名义本金余额 1,630.35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88.4%。国泰君安国际沉 着应对市场变化,加强风险防范,优化资产质量,提升跨境协作能力,投行完成 4 单 IPO 项目和 2 单 GDR 项目,金融产品、股票承销及利息收入显著增长,业 绩表现优异,综合竞争力继续保持在港中资券商前列。国际化布局取得积极进展, 先后完成澳门子公司设立及新加坡子公司增资,2023年12月,英国子公司获英国 金融行为监管局批准取得投资公司牌照。

中信证券:2023年,境外资产管理规模稳步提升,成功发行两只公募基金,上线跨 境理财通产品。境外股权融资方面,2023 年公司完成32单境外股权项目,其中, 香港市场IPO项目12单,承销规模1.53亿美元;再融资项目6单,承销规模7.36亿 美元,香港市场股权融资业务排名中资证券公司第二;在欧洲市场完成GDR项目7 单,承销规模4.45亿美元,排名中资证券公司第二;在东南亚等其他海外市场完成 股权融资项目7单,承销规模4.47亿美元。2023年实现境外分地区收入94.04亿元, 同比+14.78%。 中金公司:股权融资方面,2023年完成港股IPO23单,主承销金额5.29亿美元,港 股再融资项目8单,主承销金额5.66亿美元;完成中资美股IPO项目2单,主承销金 额0.37亿美元,再融资项目1单,主承销金额0.21亿美元。债券融资方面,境外债 券承销规模为51.89亿美元,同比上升2.2%。中金公司中资企业境外债券承销规模 连续三年排名中资券商第一。2023年完成跨境及境外并购交易14宗,涉及交易总 额约174.13亿美元。合计实现境外业务收入60.75亿元,同比+16.79%。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最新文档
  • 最新精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