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核建分析报告:核电建设行业龙头,双碳背景下增长空间广阔

  • 来源:中信证券
  • 发布时间:2023/12/04
  • 浏览次数:1309
  • 举报

核电建设行业龙头,积极扩展工业与民用建设领域

深耕核电建造领域 30 余年,稳居行业龙头

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核建”)深耕核电建造领域 30 余年, 成长为我国核电工程建设领域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专业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企业。公司将 核电建设的经验延伸至工业和民用工程建设业务中,覆盖石油化工、能源、冶金、建材、 房屋建筑、市政和基础设施等众多领域。2016 年,公司在上交所上市。

公司拥有建设第二代、第三代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的能力,在核电工程建设领域 处于领先地位。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公司积极参与了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建设,包括浙 江秦山核电站、山东海阳核电站、“华龙一号”国内首堆和海外首堆等。这些项目的成功 建设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核电工程领域的领导地位。 公司是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旗下的上市核电建造平台, 于 2010 年由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核建集团”)与中国信达、航 天投资、中国国新共同发起设立。2018 年中核集团与中国核建集团进行重组,中国核建 集团整体无偿划转进入中核集团。截至 2023Q3,中核集团拥有公司 56.66%的股份,实际 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

业务稳健发展,盈利稳定增长

公司在核电领域稳健发展的同时,积极扩展工业与民用工程业务。2016-2022 年公司营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22 年实现营业收入 991.38 亿元,同比增长 18.42%。其中核 电工程的营业收入为 167.48 亿元,同比增长 39.99%,占总营业收入的 17.09%;工业与 民用工程的营业收入为 752.27 亿元,同比增长 12.33%,占总营业收入的 76.75%。 2023H1,公司核电业务延续高增长态势,实现营业收入 117.32 亿元,同比增长 39.16%; 而工业与民用工程业务出现下滑,营业收入 384.57 亿元,同比减少 7.18%,拖累公司整 体营业收入的增速。

核电工程毛利率较高,公司盈利能力稳定。2016-2023H1 公司毛利率维持在 10%左 右,其中核电工程的毛利率达 12-16%,高于工业与民用工程的平均毛利率 8.5%。核电工 程的增长速度快于工业与民用工程,有望带动公司毛利率的提升。公司归母净利润随着业 务规模的扩大而提升,2022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 17.55 亿元,同比增长 14.48%。

公司期间费用率保持稳定,ROE 较为领先。公司不断提高管理能力,管理费用逐年下 降。在研发方面,公司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2 年设立中核建创新科技有限公 司(创新研究院)作为公司科技创新平台,以增强公司工程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公司的ROE 在同业公司中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随着核电业务的快速发展,有望带动公司利润率 的提升,保持高水平的 ROE。

核电助推“双碳”,发展前景可期

能源低碳化转型的压舱石,新型低碳电力系统的核心

为了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我国正努力推进能源低碳化转型。目前,我国仍 然依赖煤炭、天然气、石油等一次能源,与发达国家相比,低碳能源的占比仍有很大的提 升空间。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能源 活动约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 86.8%。因此,降低能源行业的碳排放是实现“双碳” 的关键。新型低碳电力系统的构建能够助力减排化石燃料,成为减碳主力。国际能源署预 测在 2050 年净零排放情景中,电力能够助力未减排化石燃料减少约 70 亿吨的排放量,占 总减排量的 20%。

核电是能源低碳化转型的基石。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主要有水电、风电、核电。随着我国能源转型的推进,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逐年提高,2021 年达 16.6%。 相较于水电、风电因季节、天气等因素产生的间歇性和波动性,核电具有运行稳定、可靠、 换料周期长等优势,能够成为新型低碳电力系统的基础支撑,提供稳定的电力来源。

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环保效益显著。根据周鹤良的《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我国核 电技术已经实现向三代的跨越》,一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每年可减排 600 万吨二氧化碳、 2.5 万吨二氧化硫和 1.5 万吨氮氧化物,相当于完全燃烧 2700 吨标准煤释放出的全部能量。 相较于燃煤发电,2022年我国核能发电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0948.67万吨、二氧化硫100.41 万吨、氮氧化物 87.41 万吨,减少燃烧标准煤 11812.47 万吨。核电的环保效益显著,对 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核能发电燃料成本低于燃煤发电,长期来看具有经济性。根据中国核学会发布的数据, 百万千瓦级的核电厂每年需 30 吨的核燃料,仅一辆重型卡车即可运输。而同样规模的火 电厂则需要燃煤 300 万吨,每天能够节约 40 节火车的运输量。核电站的发电成本远低于 火电,核电燃料成本约为 0.1 元/千瓦时,而火电燃料成本约为 0.3 元/千瓦时。且核电站能 够运营 60 年左右,从长期来看,核电是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并重的能源选择,为我国 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持。

低碳排放的发展趋势为核电提供了新的机遇。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要在 2050 年实 现净零排放,2030 年至 2040 年期间,核电每年新增容量规模将达到最大。到 2050 年, 核电量也将增加一倍,从 2022 年初的 413 吉瓦增加到 812 吉瓦。在积极推进“双碳”政 策的背景下,我国也将加大核电建设力度,成为全球主要的核电生产国之一。

我国核电发展后来居上,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

核电技术目前已经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核电是一种利用核燃料裂变产生的热能发 电的清洁能源,第一代核电技术为核电商业化提供了实践验证。第二代核电技术发展出了 压水堆和沸水堆两种典型的堆型,其主要区别在于压水堆相较于沸水堆多一个回路,带有 放射性的冷却剂不会直接接触涡轮机,便于设备维护。鉴于这一特点,我国在 1983 年确 定以压水堆为主要的核电技术。目前,全球大部分运行中的核电机组属于第二代核电机组。

第三代核电技术旨在构建符合美国核电用户要求文件(Utility Requirement Document, URD)和欧洲核电用户要求文件(European Utility Requirements,EUR)的核电站,以 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和经济性。作为目前最先进的主流商用核电技术,第三代核电技术受到核能大国的重视,被视为核能发展的核心技术。而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发展旨在防止核扩散 和减少废物产生量,开发更先进的核电技术。目前,钠冷快堆和高温气冷堆技术发展较为 成熟,有望能较快实现商业应用。

核电站的建设主要由核岛、常规岛和辅助厂房构成,核岛为核电站的核心,核燃料在 此进行裂变产生热能并转变为蒸汽。常规岛则由汽轮发电机组及其配套设施组成,核岛产 生的蒸汽经汽轮机和发电机转化为电能。核岛工程具有结构复杂、专业性强、交叉施工多、 工期要求紧和质量要求高等特点,是确保核电机组安全运行的核心,其建设反映了核电站 建设的技术水平。而常规岛工程与传统的火电工程相似,技术难度远小于核岛工程。

我国核电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消化吸收,逐步实现了自主化。自 1970 年开始探 索核电以来,历经 40 余年的发展,我国从最初的技术引进逐渐实现了自主研发能力。中 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在引进法国 M310 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 ACPR1000+ 三代核电技术;中核集团则在引进美国 AP1000 技术后,自主开发出 ACP1000 三代核电 技术。

从 2013 年开始,中广核和中核集团在各自技术基础上展开合作,共同开发了“华龙 一号”。2017 年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 5 号机组完成了核岛封顶,2021 年正式 投入商业运营。这一技术的成功开发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之后的第四个 拥有独立自主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同时,“华龙一号”核电技术先进性和成熟性还获 得国际认可。2020 年“华龙一号”取得 EUR 认证证书,并于 2022 年通过全球最为严苛 的核电技术审查英国通用设计(GDA)审查,成功获得设计认可确认(DAC)和设计可接 受性声明(SoDA)证书。

此外,中核集团还成功自主研发出了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 (ACP100),该堆型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能够满足城市供热和制冷、工业供汽、海水淡化、 稠油开采等多种用途的需求。2016 年,“玲龙一号”成为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安 全审查的小型压水堆技术,受到加拿大、中东等多个市场目标国家的广泛关注,有望推动 我国核电技术走向国际市场。

政策支持核电发展,发展空间可期

21 世纪初,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核电事业快速发展。2011 年,受日本福 岛核电站事故的影响,我国核电投资放慢速度,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随着国内第三代核 电技术逐渐成熟,核电建设安全性大幅提高,2019 年之后我国核电审批重启,投资额逐渐恢复。2022 年我国核准了 10 台核电机组,创下自 2009 年以来核准机组数量的最高记 录。2023 年 7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核准 6 台核电机组。2023 年 1-9 月,我国核电电 源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为 589 亿元,同比增加 46%,为我国核电事业再次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我国的核电投资更加重视核电站的安全性。国家能源局在《2023 年能源工作指 导意见》中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动沿海核电项目核准建设。我国自主研发 的“华龙一号”也在能动系统和非能动系统两方面加强了安全性设计,以确保在事故发生 时能够有效地控制辐射和防止核材料泄漏,其安全性能达到了全球最高标准。

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我国核电装机容量从 2008 年的 907.82 亿千瓦时增长至 2022 年的 5553 亿千瓦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3.81%。与此同时, 我国核电发电量也呈现出相应的增长趋势,从 2008 年的 692.19 亿千瓦时增长至 2022 年 的 4178 亿千瓦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3.70%。

与其他掌握核电核心技术的国家相比,我国核电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2 年我 国共有 55 台核电机组处于运营中,核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 7547.7 小时,平均机组能力因 子为 91.67%,这些机组累计发电量为 4178 亿千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 4.98%。虽然 我国核电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我国核电占比仍较低。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数据, 法国、俄罗斯、美国的核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比分别为 70.6%、20.6%和 19.7%。在中国核 能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3)》中,预计到 2035 年我国核能发电量在总 发电量的占比将达到 10%,相较于 2022 年将翻倍增长。通过进一步扩大核电装机容量、 促进核电技术创新,我国核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有望进一步提升。

政策支持助推核电发展,预计装机容量将大幅增加。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和 2035 远景目标纲要》,我国规划到 2025 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 7000 万千瓦,相比 2022 年 的 5553 万千瓦装机容量,还存在 26%的增长空间。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在《中国核能发展 报告(2021)》中预计到 2030 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容量达 1.2 亿千瓦。习近平主席在第 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核电装机容量 2035 年有望达到 1.5 亿千瓦。 2022 年底,我国在运和在建总装机容量约为 7745 万千瓦。根据以上数据,假设我国2030/35 年核电装机容量达 1.2/1.5 亿千瓦,按照每台核电机组 120 万千瓦计算,仍需建 设 35/60 台;单台核电机组投资金额约为 200 亿元,对应投资额为 7000/12000 亿元。

在核电设备投资中,核岛占比 58%,常规岛占比 22%,辅助系统(Balance Of Plant, BOP)占比 20%。按照我们的预测,到 2030 年,核岛/常规岛/BOP 的投资额仍有 4060/1540/1400 亿元的投资。

核电建设技术含量高,公司优势明显

中核集团业界领先,为公司提供坚实的业务支持

在《核电管理条例》中,对核电工程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实行准入制度。中核集团 借助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资源,逐渐构建了完整的核工业产业链。在我国大力发展核电 的背景下,中广核则借助法国的技术和广东的地理优势成功建设了大亚湾核电站。2007 年,中电投通过多年在核电领域的努力获得第三张核电运营牌照,2015 年中电投和国家 核电技术公司重组为国家电投。2021 年,华能集团的海南昌江核电项目获得批准,正式 入局核电运营领域。到此,中国具备核电运营资质的四家企业分别是中核集团、中国广核、 国家电投和华能集团。

中核集团是我国核电的核心运营者。截至 2023 年 3 月,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共有 55 台,中核集团控股的项目有 25 台;在建核电机组共有 23 台,中核集团控股的项目有 11 台。从在运和在建总装机容量来看,中核集团总装机容量为 3493 万千瓦,占比 43%; 中广核集团总装机容量为 3745 万千瓦,占比 46%。中核集团凭借丰富的经验、较大的规 模、强劲的实力成为我国核电运营的核心企业。

中核集团的霞浦核电站采用的是第四代钠冷快堆堆型,在建两台 600MW 钠冷快中子 反应堆中国示范快堆 CFR-600 机组。这一进展标志着中核集团核能技术的跨越发展和核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集团产业链完整,涵盖天然铀、核燃料、工程建设、先进核能利用和核技术应用等多 个领域。中核集团是我国核科技工业的主体,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 爆炸、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并网发电,以及“华龙一号” 全球首堆开工建造等重要核科技项目,建立了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在不断发展下,集团 营业收入也保持较快增长,2022 年实现营业收入 2623.08 亿元,同比增长 6%。 集团能够在核电项目、技术和产业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公司持续发展。公 司作为集团旗下建安业务的运营主体,承接了集团控股的所有核电建设项目。随着集团规 模的不断扩大,公司有望受益于集团的龙头地位,承接更多建设项目。

公司技术先进、经验丰富,稳居领先地位

核电建设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核电建设涉及混凝土、钢结构、不锈钢、机械、 电气、管道、仪表、通风等十几个领域,需要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且各个工种之间的协调 配合难度较大。建设核电站主体工程一般就需要 5 年时间,在严格遵守法规标准的要求下 完成工程具有较大挑战,

核岛的建设要求最为严格,建设方必须遵守 IAEA 标准和 HAF 法规的要求,需要具备 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民用核安全设备安装许可证》。截至 2023 年 6 月,共有 10 家单位 获得此许可证。其中,公司旗下的 5 家均获得许可,占据半壁江山。

核电业主在选择承包商时,除了必要的许可证,技术、经验、人才也是考虑的重要因 素。尤其是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后,业主更加重视承包商的建设经验。公司作为全球唯 一一家连续 38 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建造的领先企业,在核岛建设中具备明显的优势。 1)公司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三十余年的发展让公司积累了横跨二代、二代+、三代 以及四代的核电技术堆型,包括 CNP、M310、CPR1000、EPR、VVER、AP1000、CAP1400、 华龙一号、高温堆、重水堆、实验快堆、先进研究堆等。此外,公司具备自主化建造百万 千瓦级大型商用核电站的技术,代表了我国核电工程建设的最高水平。

“华龙一号”作为我国第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堆,具有先进、安全和经济的优势。 其采用创新的“177 堆芯设计”,将核电机组的发电功率提升 5%-10%,同时降低燃料的线 功率密度,实现安全性的增强。首堆机组的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设备国产化率达 88%。此外,“华龙一号”首堆机组成本比国际同类工程降低 20%-30%,在国际市场上备 受欢迎。

“玲龙一号”作为我国新一代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成本低、建设周期短、用途多。 相比于“华龙一号”,其占地面积只有三分之一,电功率为 12.5 万千瓦。模块化设计使得 零部件可以通过工厂模块化制造并在现场组装,从而实现降低成本和缩短建设周期。除了 满足城市和工业用电需求,“玲龙一号”还能被用于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将在能源领域 发挥重要作用。

“华龙一号”和“玲龙一号”共同打造公司品牌。2015 年公司承建的“华龙一号” 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电 5、6 号机组开始建设,并于 2022 年全面建成,两台机组 年发电能力近 200 亿度。同时,公司 2021 年开始在海南昌江核电基地建设全球首个陆上 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双龙技术让公司拥有了第三代核电技术和小型核电技术, 能够满足不同规模的核电需求。这两个项目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核电技术水平和实 施能力,为公司进一步参与核电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2)公司能够提供核电工程施工图设计、建设施工、系统调试、检维修等全产业链服 务,保证核电站安全平稳运行。公司旗下子公司众多,涵盖了核电站建设和后期服务的各 个领域。通过为核电项目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和专业服务,公司在核电行业获得了国际 一流的声誉,成为了核设施专业服务的领军企业。

3)公司经验丰富,承担了在运和在建核电机组的 97%的核岛安装和 94%的核岛土建 工程。在核岛安装中,除阳江核电站的 5、6 号机组由中国能建,剩余在运和在建的 76 个 机组都是由公司建造。在核岛土建工程中,除防城港核电站 3、4 号机组和惠州核电站 1、 2 号机组由中建二局,台山核电站 2 号机组由中建电力建设外,剩余在运和在建的 73 个 机组都是由公司承建。公司在核电建设方面市场占有率第一,是名副其实的行业龙头。

4)公司建设规模最大,能够同时承建超过 40 台核电机组,目前已建成及在建核电机 组数量遥遥领先。公司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核电从业人员队伍,因卓越的表现被誉为核电 建设的“国家队”、“核建铁军”。 核电工程建设市场为非完全竞争市场,行业内竞争企业数量有限。公司作为核电系统 里的老牌企业,拥有丰富的建设经验。相较之下,中建二局、浙江火电等企业的主营业务 都并非核电建设,虽然能够参与到常规岛的建设中,但在核岛建设中仍受限于经验、技术 等。

核电板块业务成长快速,在手订单逐年提升

公司 2022 年核电工程的营业收入达 167.48 亿元,同比增长 39.99%。这一增长主要 来自于福建漳州核电厂一期工程 1、2 号核岛土建工程以及国核压水堆示范工程核岛土建 施工合同等项目。此外,公司在核电工程的毛利率从 2016-2022 年一直稳定在 14%-15%, 成为公司稳定的利润来源。

公司核电板块的在手订单逐年提升,提供了稳定的业务保障。2022 年公司在核电工 程板块新签合同金额为 380 亿元,同比增长 59.66%,连续四年保持增长。同时,公司核 电工程回款情况良好。截至 2023Q1,公司在建前十大核电工程项目合同金额合计 269.90 亿元,已累计确认收入 252.47 亿元,并且已回款 262.11 亿元,公司在核电工程领域的项 目管理和资金回收出色,能够有效提升现金流。

2022 年我国一共新核准了 10 台核电机组,是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核准数目最多的 一年,公司已全部中标新项目的核岛建设。2023 年 7 月,我国再次核准 6 台核电机组, 公司有望凭借专业能力和丰富经验中标大部分项目的建设。

公司拥有多年的核电项目海外建设经验,“华龙一号”已经踏上远航之路。2021 年公 司参与建设的“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 2 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作为目 前全球核电市场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华龙一号”完全符合国际最高安全标 准,标志我国已经具备批量化建设的能力。此外,我们预计“玲龙一号”等第四代堆型也 将因其广泛的应用模式而迎来出海热潮。

2022 年阿根廷核电公司与中核集团以及中核集团中国中原、中国中原阿根廷分公司 正式签署了阿根廷阿图查三号核电站项目的设计、采购和施工合同,预计投资总额为 80 亿美元(约 508.84 亿元)。公司将积极参与此项目,境外收入有望大幅提升。

工业与民用工程协同发展,在手订单支持收入增长

建筑行业稳定发展,企业新签合同持续增长

2022 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79556 亿元,同比增长 4.9%,固定资产投资稳 定增长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也为建筑业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22 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达 311980 亿元,同比增长 6.5%,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

截至 2023 年 9 月,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减少 9%;基础设施建设投 资累计同比增加 9%。虽然房地产投资受行业景气度较差的影响出现下滑,但基础设施仍 起到了稳增长的作用。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 22%,水利管理业增长 5%。 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2008 年我国推出 4 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 基建作为排头兵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2023 年 10 月,中央财政决定在四季度增加发行的 1 万亿国债,主要用于防洪减灾工程。此次发行既能提高我国水利设施的水平,又能带动 国内需求,以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建筑 业也有望稳定发展。

2022 年我国建筑业企业利润略有下降,但新签合同额稳定增长。全国建筑业企业实 现利润 8369 亿元,比上年减少 101.81 亿元,同比减少 1.20%。尽管利润有所下降,但签 订合同总额达 715674.69 亿元,同比增长 8.95%。其中,新签合同额为 366481.35 亿元, 同比增长 6.36%。这表明我国建筑业企业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仍保持了较强的市场竞 争力和发展潜力。

多领域扩展业务范围,打造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公司将在核电建设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扩展到工业与民用工程板块。石油化工产品 的制备过程中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要求建设过程具备高水平技术和专业性。公 司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承接各种冶炼、液化天然气建设等项目。同时,公司也积极拓 展房屋建筑、市政、公路、桥梁、隧道、环保、城市轨道、水利水电建设等领域。多领域 的扩展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扩宽业务范围,提升营业收入。

公司构建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公司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包括规划咨 询、评估评审、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及管理、运行维护和投资运营、技术服务、装备制造、 建筑材料等环节,实现了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投建营一体化服务能力。这种全产业链服务 模式使得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降低了客户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沟通成本和风 险,提高了项目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公司通过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提升整体竞争力,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地位。 公司工业与民用工程板块快速发展,营业收入不断扩大。2022 年公司工业与民用工 程板块营业收入为 752.27 亿元,同比增长 12%,占总营收的 76.75%。这主要受益于蔡甸区奓山街还建社区四期(B 区)建设项目的 EPC 工程总承包(一区)、武汉蔡甸奓山街工 业园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项目一期的 EPC 工程总承包。2016-2022 年,板块的毛利率 维持在 8%-9%之间,盈利水平稳定。

公司基建项目中房屋建筑占比较大,积极开发公共建筑、新能源业务。2022 年公司 工业与民用工程业务订单主要集中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领域,其中房屋建筑合同额占比 为 66.14%,市政工程合同额占比为 6.74%。在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趋紧的背景下,公司 积极调控产品结构,主动规避风险。2022 年前三个季度,公司承接的非房地产客户合同 金额占比约为 80%。

公司积极布局清洁能源领域,承接液化天然气、风电、光伏等项目。截至 2023H1, 新签新能源项目 34 个,合同额 68.42 亿元,同比增长 45.8%。通过积极开拓新能源领域,公司进一步多元化业务结构,降低了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并在可持续能源领域获得了较 大的发展机遇,有助于公司应对行业变化,稳定业务增长。

公司在工业与民用工程板块拥有稳定的在手订单。2022 年公司新签合同额为 1010 亿 元,在执行未完成合同金额为 1437 亿元,具有充足的工程储备,为未来的收入规模提供 有力保障,有望保持业务的持续增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最新文档
  • 最新精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