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汽股份研究报告:汽车试验场领军企业,智能网联试验场打开业绩第二增长极

  • 来源:中国银河证券
  • 发布时间:2024/03/28
  • 浏览次数:122
  • 举报

一、汽车试验场领军企业,拥抱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浪潮

(一)国资委旗下优质汽车试验场公司,开创汽车试验场领域上市先例

A 股汽车试验场领域第一股,国内稀缺的汽车检测标的。公司主营业务为通过构建汽车场地试验环境和试验场景,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汽车检测机构、汽车底盘部件系统企业以及轮胎企业等客户提供场地试验技术服务。2011 年,中汽中心、成大实业、大丰港集团签署合资经营合同,共同出资设立 “中汽中心盐城汽车试验场有限公司”,并开始建立“盐城汽车试验场项目”,是公司在汽车试验场领域的正式起步;2015 年盐城汽车试验场建成并正式投产运营;2022 年公司正式于创业板挂牌上市,成为 A 股市场第一支上市的汽车试验场领域公司,并利用募集资金开展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建设工作。

公司控股股东为中汽中心,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公司主要股东包括中汽中心、江苏悦达、大丰港集团等,前五大股东均有国资或地方政府背景。其中,公司控股股东为中汽中心,截止 2023 年9 月 30 日,中汽中心持有公司 41.97%的股权,悦达集团、大丰港集团分别持有公司 29.25%和3.78%的股权,国务院国资委通过 100%控股中汽中心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公司拥有 1 家全资子公司中汽研酒店,为公司的试验场主营业务提供配套的住宿餐饮服务。

公司管理层业内经验丰富,多元化专业背景为公司发展保驾护航。公司董事长张嘉禾具有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和工商管理复合背景,长期在公司控股股东中汽中心内部担任要职,专业敏感度强,管理经验丰富。管理团队成员横跨工程、经济学、法学、会计及管理等领域,并在中汽中心以及汽车行业其他公司担任过关键职位,具备丰富的战略规划和领导经验。管理层团队的多元化背景和广泛经验为公司的技术创新、业务拓展以及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持续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上市后首次发布股权激励计划,绑定核心员工利益。公司 2023 年对公司内部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技术、业务骨干员工共 13 人实施股权激励,授予价格为3.99 元/股,将核心员工利益与公司进行有效绑定,激发员工积极性,为公司的可持续高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公司场地道路设施齐全,业绩实现稳健增长

公司综合汽车试验场功能齐全,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基本建成。公司目前的汽车试验场地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汽车试验场,拥有 12 条用于汽车试验的专业化道路,涵盖直线、环道、坡道,覆盖干湿道路,能够满足动力性能、NVH、稳定性、舒适性、可靠性、耐久性等全方位的汽车性能试验;第二部分是在建的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相比于现有试验场地增加了智能网联汽车所需的特色性能试验道路,能够满足智能网联汽车 AEB、ACC、LKA、LDW 等智能化功能以及车路协同等网联化功能的实车测验,共包含 7 条专业化道路,目前已基本建成,计划于今年 6 月正式投入使用。

自 主 品 牌 崛 起 助力 公 司 业 绩 触 底 回 升 。2023 年 前 三季 度, 公司 实 现营 业 收入 2.62 亿 元,同比+11.04%,实现归母净利润 1.23 亿元,同比+18.12%,自 2021 年以来,公司营收逐年回升,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 2020 年汽车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形成收入低基数;另一方面,整车生产企业对公司收入贡献值稳定在 75%以上,自 2021 年以来,自主品牌依靠领先的新能源转型驱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带动自主品牌份额提升,尽管公司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尚未建成投产,但公司现有场地仍能满足新能源车的基础性能测试,自主品牌销量增长带动公司试验场测试需求提升,推动公司营收及利润水平逐年改善。

专注试验场业务,主业毛利率稳中有升。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为基于汽车试验场开展的场地技术服务,公司自 2021 年起剥离检测业务,专注于场地技术服务业务,其他业务主要为公司下属子公司中汽研酒店为客户提供的住宿餐饮等附加服务,以提升客户在汽车试验场所接受的服务质量。公司主营业务场地技术服务毛利率保持稳中有升态势,2023 年 H1 毛利率为 76.17%,同比提升 4.44pct,主要系公司试验场利用率提升。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较高,主要是由于公司业务偏向服务业,试验场折旧年限长,摊销成本低,带来较高的业务毛利率。

客户覆盖面广,核心客户贡献稳定营收。公司汽车试验场地设施完备,能够满足多车种、多路况测试要求,与包括汽车检测机构、自主品牌乘用车主机厂、商用车主机厂、新势力、外资零部件厂商等在内的众多领域头部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已为超过 200 家客户提供了法规认证类和自主研发类场地试验技术服务。从客户结构来看,公司前两大客户中汽中心与吉利集团较为稳定,持续为公司贡献超过 40%的收入,二者比例的波动主要是由于中汽中心下属的天津检验中心在 2018 和2019 年接受吉利集团委托,为其开展部分研发试验服务,收入在会计处理上归属于中汽中心,剔除该部分影响后二者收入贡献比例变化总体较为稳定。

净利率再创新高,管理费用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净利率为 47.02%,上升至历史新高水平,主要得益于场地利用率提升带来的毛利率增长以及管理费用率的降低,前三季度公司管理费用率为 21.36%,同比下滑 1.67pct,主要是广告宣传费的降低,公司在前期投入较大力度的广告宣传以开拓市场。公司管理费用主要由职工薪酬、物业费、修理费、折旧费、劳务及服务费、无形资产摊销等组成,当前费用率绝对水平较高,但在场地建设逐渐完备的背景下,管理费用预计不会发生较大变动,未来公司业务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有望带动管理费用率的有效降低。

研发费用率保持高位,技术团队经验丰富。公司近年来研发重点投向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2021 年研发费用大增主因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建设前的技术验证,伴随技术验证成功,试验场进入全面开工,2022 年后公司研发费用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为 965.43 万元,研发费用率为 3.69%,同比提升 0.23pct。公司具有一支经验丰富且稳定的技术研发团队,截止2023 年 6 月 30 日,公司技术研发共有人员 22 人,硕士学历 5 人,本科学历 17 人,高级职称 3 人,中级职称 12 人,助理级职称 5 人,20 人在汽车行业内有五年以上技术研发经验。上市以来,公司技术研发团队较为稳定,助力公司持续巩固技术优势。

建立“1+3+N”科研管理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测评体系建设。公司在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建设中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其理论研究与业务实践能够为智能网联汽车测验体系及标准的完善提 供 重 要 的 先 行 经 验 , 公 司 在 智 能 网 联 汽 车 测 验 方 面 的 研 究 处 于 行 业 前 沿 , 为 此 公 司 专 门 建立了“1+3+N”的科研保障体系,有效支持科技创新工作的健康和可持续运行。截止 2023 年 6 月 30 日,公司有自立课题 9 项,课题围绕智能轮胎动力学特性感知与测试、汽车可靠性耐久性测试规范正向开发技术、汽车数字试验场构建及应用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纵向课题 3 项,课题围绕智能汽车复杂场景数字-物理融合模拟测试技术、智能汽车封闭场地及开放道路组合测试技术、智能网联试验场端-边- 云一体化管控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

(三)IPO 募投建设智能网联试验场,拥抱智能化机遇

顺应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趋势,IPO 募投建设智能汽车网联试验场。2022 年 3 月,公司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募集资金计划投入 7.5 个亿用于建设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项目,一方面,公司现有场地利用率能够达到较高水平,不考虑早、中、晚的过渡时间,测试道路峰值利用率能够超过 50%,具有较为可观的饱和度,表明公司已积累了一批稳定的核心客户;另一方面,公司所建设的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主要用于对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功能进行测试,顺应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的行业发展趋势,从而与现有场地形成互补优势,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测试服务内容,达到增强客户粘性、提升业绩增长潜力的作用。据公司保守测算,该项目达产稳定运行后年收入约为4.5 亿元,内部收益率为 11.15%。

二、场地规模优势明显,完备试验道路配置满足多样化测试业务需求

(一)场地规模位居行业第一梯队,试验道路种类丰富

汽车试验场主要分为第三方试验场和主机厂/零部件下属试验场,公司是市场上的头部第三方试验场企业。按照服务的主要客户来区分,汽车试验场可分为第三方试验场和主机厂/零部件下属试验场,其中第三方试验场由专门的公司进行运营管理,服务客户面向整个汽车产业,主机厂/零部件下属试验场主要用于满足其母公司的汽车测试需求。相比于下属试验场,第三方试验场由于服务客户范围更广,通常在试验场地规模、服务能力、服务全面性等方面具备优势,因而需要更多初始资金投入以建立完整的试验场地,公司是国内头部第三方试验场企业,具备明显的资金进入壁垒。

公司场地规模位居行业第一梯队,为公司试验道路布局打牢基础。在与国内其他 10 个主要的汽车试验场的对比中,公司试验道路总长度为 60km,位居第二位,襄樊汽车试验场以 100km 排名首位;公司总安全容量为 142 辆车,排名第五位,襄樊汽车试验场以 230 辆排名首位;公司总占地面积为5437 亩,排名第三,总装备部试验场以约 10000 亩排名第一。总体来看,公司场地规模位居行业第一梯队,充足的场地面积为公司布局功能齐全的道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公司场地种类较同行更为丰富,综合实力更具优势。从公司拥有的道路与同行的对比来看,公司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路种类,公司是 11 家主要汽车试验场中布局道路类型最全面的,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测试需求;二是规模,从不同类型道路的具体规模来看,公司并无明显短板,且在高速环路、标准坡道、强化耐久路、动态广场、综合耐久路的多个指标中位居首位,体现出公司的综合实力。

提供高标准配套设施,提升综合服务水平。除主营的汽车试验业务外,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汽研酒店为到公司场地进行汽车测试的客户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相比同行,公司的配套服务更全面,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综合服务水平,在汽车测试之外让客户感受到更高水平的配套服务体验,从而增强公司品牌形象,提升现有客户黏性并助力公司进一步打开市场。

(二)完备的试验道路可满足多项强制性检测与研发试验业务需要

公司试验场地可满足多项强制性检测项目需要。汽车产品市场准入需要经过工信部“公告”认证、市场监管总局“CCC”认证、交通运输部“营运车辆安全达标”考核和生态环境部的“排放(含噪声)达标”考核,这四项考核为汽车产品准入的强制性考核,其中包括制动、转向、燃料消耗量、噪声、ESP、LDW 等在内的众多检验项目需要在汽车试验场地进行测验,公司试验场地拥有功能齐全的多样化道路,可满足多项强制性检测项目需要。

公司具备一站式的研发试验服务能力。除强制性检测业务外,在新车研发阶段还需进行大量的研发试验,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强制性检测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测试车辆性能,在竞争程度日益加剧的汽车市场,主机厂为凸显自身产品竞争力,希望以测试中的定量指标作为彰显产品差异化能力的重要体现,如制动距离、爬坡性能、防滑性能、底盘稳定性等,从而产生大量的研发试验需求。公司依托完整的试验道路布局,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研发测试服务,满足客户多方位试验需要。

(三)母公司中汽中心是国内领先的汽车检测机构,为公司贡献稳定营收

中汽中心是全国 6 家全资质检测中心之一,具备行业领先的汽车检测能力。中汽中心是公司的控股股东,为公司提供了重要的业务支持。当前我国仅有 6 家机构具备全部的汽车检测资质,分别为中汽中心、重庆中心、襄阳中心、上海中心、长春中心、招商车研,其中中汽中心及其子公司共拥有6 家国家中心,与重庆中心并列行业首位,是行业领先的汽车检测机构。

中汽中心是全球 NCAP 九大成员之一,引领中国汽车测评标准发展。中汽中心于 2006 年正式发布首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以更严格、更全面的要求,对车辆进行全方位安全性能测试,包括乘员保护、行人保护、主动安全等,时至今日 C-NCAP 已完成 6 个版本的制修订,不断完善成为符合中国国情的汽车安全评价标准,中汽中心引领了中国汽车测评标准的发展。除 C-NCAP 外,为适应汽车智能化、网联化需求,中汽中心制定了 C-ICAP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规程,对包括行车辅助、泊车辅助和智能座舱在内的多维度汽车智能化功能进行评价,进一步引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标准的进步。

C-NCAP 是国内汽车测评标准标杆,主机厂以测评得分展现产品竞争力。C-NCAP 已成为我国汽车测评标准的标杆,国内主机厂通过其产品在 C-NCAP 测评中取得的良好成绩展现产品安全性能,在汽车行业竞争格局演变的过程中,主机厂力图从多方位展现自身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力,催生大量汽车测试需求,作为行业龙头,中汽中心将在此趋势下获得更大的业绩提升潜力。

中汽中心稳居公司第二大客户,其业务增长有望为公司贡献业绩增量。2018-2022 年,中汽中心始终位于公司第二大客户,仅次于吉利,来自中汽中心的收入占比始终位于 15%以上,主要受到行业波动影响,在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以及行业竞争加剧带来的测试业务需求增长的背景下,公司有望依靠与母公司牢固的合作关系,享受行业规模扩张所带来的业绩增长机遇。

三、新能源发展提速带动智能网联汽车走向标准化发展,带来业绩增长新空间

(一)新能源浪潮带动新车型发布加速,自主品牌市占率提升带动公司客户及业务规模扩张

新能源产品迭代周期缩短,新产品发布加速带动检测业务需求提升。202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949.52 万辆,同比+37.9%,渗透率为 31.55%,同比+5.92pct,超过 30%。据工信部公示的《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2023 年新能源乘用车共有 831 个新产品公布,创历史新高水平。一方面,新能源车渗透率的继续上涨有赖于新品的不断推出,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已无法依靠单纯的“价格战”取得优势地位,需要配合更具性能优势的新产品获取市场份额,推动主机厂产品迭代加速,新款产品和不断提升的产品性能都能够催动汽车检测业务需求增长,为公司带来业绩增长空间。

产品竞争力增长带动自主品牌市占率持续提升,电动化、智能化趋势驱动行业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公司客户及业务规模有望继续扩大,据 Marklines 数据,2023 年,自主品牌合计销售 1855.13 万辆,同比 23.0%,市占率为 61.74%,同比+5.59pct,凭借领先的新能源转型,近年来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合资与外资品牌产品多为已经进行过完整测试的成熟产品,对国内汽车试验场的需求较少,国内试验场客户主要为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市占率的提升有望为公司带来更大规模的客户基础。另外,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也驱动行业保持了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23 年前三季度,A 股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合计研发费用达 1034.22 亿元,研发费用率为 4.04%,同比+0.44pct,研发成果需要依托汽车试验场进行成果检验,行业研发投入的增长有望带来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

(二)智能驾驶技术收敛带动行业走向标准化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完善为检测行业打开市场空间

高阶智驾技术路线收敛,智能驾驶将进入高速发展期。伴随以特斯拉、小鹏、华为为代表的头部企业逐渐积累智能驾驶技术研发经验,当前高阶智驾技术逐渐走向收敛,形成“BEV+Transformer”+ 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高算力芯片的技术方向,在技术路线逐渐收敛后,智驾开始进入规模化上量的高速发展期。据乘联会数据,2023 年,24 万元以上的新能源产品的 L2 及以上智驾功能渗透率超过75%,L2+级渗透率快速提升至 20%以上,预计智能网联汽车主机厂将在现有的技术框架下,通过不断完善算法,推动高阶智驾渗透率的快速上行。

技术路线收敛利于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定,进一步打开智能网联汽车检测市场空间。智驾技术路线收敛有望带动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加速完善,2023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修订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 版)》,在第一阶段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框架更加完善、内容更加全面、逻辑更加清晰的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南》指出分阶段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第一阶段到 2025 年,制修订100 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涵盖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关键系统、网联基础功能及操作系统等安全标准;第二阶段到 2030 年,制修订 140 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并建立实施效果评估和动态完善机制,满足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和网联功能全场景应用需求。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建立有望带动检测需求的进一步提升,打开智能网联汽车检测市场空间。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建立进程稳步推进,核心智驾功能有“标”可依。相比于 2017 年发布的首版《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 版已经在多个核心项目上完成标准建立,如 AEB、LKA、泊车辅助、盲区监测等,并拟将 AEB、LKA 等关键性功能从推荐性质变更为强制。标准的加速建立为智能网联汽车检测提供了有力依据。考虑到智能网联汽车对乘员安全、数据安全的高要求,预计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的扩大将以更多强制性标准的出台为基础,从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检测市场的快速扩张。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