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两会的六大关注点

  • 来源:信达证券
  • 发布时间:2024/03/01
  • 浏览次数:605
  • 举报

一、经济增长目标如何设定?

2024 年目标增速来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GDP 加权平均目标增速为 5.4%。1 月开始,31 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的两会陆续召开,截至 2 月初各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已全部披露。根据各省份近年 GDP 规模占比进行加 权,2024 年加权平均增速为 5.4%,较 2023 年降低 0.2 个百分点。2019 至 2023 年,全国 GDP 增速目标低于地 方 GDP 增速目标平均值 0.3-0.8 个百分点,据此我们推断 2024 年中央 GDP 目标设定在 5.0%左右的概率较大。

大部分省份的 GDP 目标增速位于 5%至 6%之间。全国 31 个省份中有 27 个省份目标增速位于 5%至 6%之间,其中 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主要省市的目标增速均为 5%。目标高于 6%的省份有海南、西藏、新疆,分别 为 8%、8%、6.5%,2023 年三个省份的实际增速分别为 9.2%、12.0%、6.8%。天津的目标为 4.5%,是唯一一个目 标低于 5%的省份,2023 年天津基础设施投资下降 8.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 42.1%,经济动能在全国范围内相 对偏弱。

2024 年全年目标定在 5%,也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速进一步向潜在增速水平回归。2023 年全年经济增速为 5.2%, 两年平均在 4.1%左右。从潜在增速的角度,根据陈彦斌等在《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与宏观政策评价报告 2024》中的测算,2023 年前三季度的产出缺口为-1.2%(为剔除基数影响,以两年平均增速测算),文章指出产 出缺口依然为负,表明总需求仍然有所不足。根据文章作者测算,2035 年实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目标,需要 2020—2035 年的平均经济增速达到 4.83%。我们认为,将 2024 年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在 5%,短期能 够稳定微观主体的信心,长期而言有助于在 2035 年更顺利地实现远景目标。

二、财政政策如何发力?

财政政策适度加力,预计 2023 年赤字率安排 3.0%,新增专项债限额在 3.8-4 万亿。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明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目前我 国财政政策仍有较大的空间,尤其是中央杠杆率不高,中央加杠杆空间大。2023 年 10 月下旬增发一万亿元国 债,将赤字率提升至 3.8%,进一步释放中央财政发力的积极信号。截至 2 月初,万亿元增发国债项目全部下达 完毕,按照要求,国债资金支持项目需要明年 6 月底前开工建设,万亿国债资金需在 2024 年年底前使用完成。 我们预计 2024 年上半年万亿国债带来实物工作量将逐步落地。我们判断,2024 年年初预算赤字设定在 3%左 右,另外安排 1 万亿不计入赤字的特别国债,实际资金支持力度保持在比 2023 不减的水平;新增专项债规模为 3.8-4 万亿元之间。

2024 年各省加权平均的固投目标增速明显回落。近两年均公布了固投目标增速的共 22 省(自治区、直辖市), 2024 年加权平均的固投目标增速 6.1%左右,较 2023 年的固投目标增速 8.1%,回落 2.0 个百分点。在加大力度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背景下,地方对于投资增速的设定更趋谨慎,债务压力较大的省份例如广西、江西、重庆 等,固投目标增速较低,且较 2023 年下调幅度较大。22 个省份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下调的省份有 17 个, 内蒙古和山西分别上调目标 5 个和 3 个百分点。

从财政收入目标的角度,公布 2024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的省份中,超过半数 2024 年目标低于 2023 年。将 2024 年增速目标与 2023 年对比,21 个公布 2024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的省份中有 11 个省(自治区、直辖 市)下调目标增速,6 个省份 2024 年目标增速与 2023 年目标持平。下调公共预算收入目标反映地方政府对经济 的乐观程度可能弱于 2023 年,另外或是为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留出空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 2024 年积极财政政策时,提出要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减税降费能够有效 降低企业的费用支出,比如 2022 年,受益于四万亿减税降费,工业企业费用率全年都处于历史较低水平。2024 年减税降费侧重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等领域,力度大概率小于 2022 年,但仍能起到减少企业费用的作用。

三、货币政策如何定调?

1 月信贷数据“开门红”,背后是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呵护。2024 年 1 月份社融增量为 6.5 万亿元,在 2023 年同 期高基数的基础上多增 5044 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 4.92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 200 亿元。其中,企业中长 期贷款新增 3.33 万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 6272 亿元,同比多增 4041 亿元;新增票据同比多减 5605 亿元, 体现出信贷“开门红”成色较好。

当前我国通胀水平较低,低通胀导致实际利率偏高,货币政策存在放松空间。客观上,虽然 2023 年名义利率处 于历史较低位置,但减去通胀的实际利率其实并不低。使用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利率减通胀(0.4*PPI+0.6*CPI) 计算得到的实际利率处于 2017 年以来的高位,接近 2013-2014 年水平。由此可见,实体经济实际上面对着较高 的融资成本。2 月 21 日 5 年期 LPR 调降 25bps,是 LPR 报价机制调整以来最大单次降息幅度,央行引导金融支 持实体的意愿较强,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振投资意愿,也能够对稳定房地产预期起到积极的作用。

货币政策基调预计延续“灵活适度,精准有效”,重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2023 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 告指出,“目前物价水平较低背后反映的是经济有效需求不足、总供求恢复不同”。为了应对经济的下行压力, 货币政策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 2023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一中,央行提出了信贷“高质量投放”的要求,同时强调“盘活低效存量金融 资源”,反映出货币政策重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汇率对货币宽松的掣肘弱于 2023 年,但仍是央行的重要关注点。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汇率的表述为,综 合施策、稳定预期,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 平上的基本稳定。伴随 2024 年美联储紧缩政策大概率转向和国内基本面回升,人民币的贬值压力或相对缓解, 但央行对汇率关注度依然较高。2024 年开年以来,由于美国经济数据持续强劲,美联储的降息预期不断弱化, 截至 2 月 26 日,市场预期美联储最早于 2024 年 6 月开启降息,全年降息 3 次。在美联储开启降息之后,我国 货币政策宽松的阻力可能会进一步缓解。

结构上,“五篇大文章”或将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方向。2023 年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 高质量服务,并明确“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 1 月 24 日 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 相关工作。我们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出台,提高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实现融资效 率和质量的提升。

四、促消费、稳就业有什么抓手?

在高基数下,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大概率减弱。按照支出法拆解 2023 年 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 GDP 的贡献率分别为 82.5%、28.9%、-11.4%,其中最终消费对于经济的贡献率远高于往年 水平,其背后是 2023 年作为疫后正常化的第一年,居民消费集中释放,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显著。然而,2024 年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可能趋降,一是疫后消费出现脉冲式修复,2023 年的基数较高;二是社零两年 平均增速已经在四季度出现了下滑趋势,消费的降温源于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两大因素均偏弱:(1)四季度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增速由 6.2%下降至 5.3%,其中财产性收入增速距离疫情前差距较为明显。(2)三季 度居民消费倾向一度高于疫情前(2019 年)水平,但四季度居民消费倾向再次低于疫情前,显示居民的消费意 愿承压。

2024 年各省加权平均的社零目标增速普遍下调。近两年均公布了社零目标增速的共有 22 个省(自治区、直辖 市),其 2024 年加权平均目标增速 6.4%左右,较 2023 年的 7.1%下调 0.7 个百分点。大多数省份消费增长目标 高于 GDP 增长目标,公布目标的省份社零增速的目标区间为 5%-10%。与 2023 年相比,多数省份均下调消费目 标,如新疆、福建、安徽分别较 2023 年下调 4.0、3.5、2.5 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以及文旅、“国潮”等消费新业态可能是重点方向。在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 商务部提出,2024 年将以“消费促进年”为主线,推动消费持续扩大。商务部将重点做好四项促消费工作:一 是办好“消费促进年”一系列活动,与相关部门和各方一道,举办各类消费促进活动,营造浓厚消费氛围;二 是推动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三是促进国货“潮品”消费,推动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为国货“潮品” 消费厚植文化和商业基础;四是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地方两会也频频提及了促进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 以及文旅、“国潮”等消费新业态。

2023 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均超额完成。两会谋划全年工作目标时,一般会设定城镇调查 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两个指标。从全国范围来看,2023 年失业率的月度均值为 5.2%,低于目标的 5.5%;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1244 万人,高于目标的 1200 万人。分省份来看,各省份普遍达成了 2023 年目标,比如北京 市 2023 年初设定城镇调查失业率要控制在 5%以内,实际值为 4.40%;广东省 2023 年新增城镇就业 139.3 万人, 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进度高达 126.6%。

就业结构呈现出农民工就业好于城镇人口的特征。2022 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外来户籍的失业率波动较大,且绝 对值显著高于本地户籍人口。但 2023 年外来户籍人口失业率不断改善,下半年开始持续低于本地户籍人口,截 至 2024 年 1 月外来户籍、本地户籍失业率分别为 4.7%、5.4%。我们认为,农民工就业表现较好与服务业需求较 为旺盛有关,2023 年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第三产业恢复向好,吸纳外籍户籍人口就业较多。

我们预计 2024 年全年就业目标基本与 2023 年持平,稳就业的重点工作可分为四项。与 2023 年预期目标对比, 大部分省份的就业目标保持一致,其中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将失业率目标定为 5%以内;江苏将目 标定为 5%左右。依据 1 月 24 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稳就业的下一步工作可分为四项:(1)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完善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启动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推动重点企业用工 服务保障向中小企业延伸,挖掘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就业空间,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2) 健全就业服务培训体系,以数字赋能和基层治理为牵引,推出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3)完善重点群体就业 支持体系,加力拓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岗位,强化困难毕业生专项支持,加强脱贫人口、大龄劳动者就业 帮扶。(4)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制订人力资源服务业信用管理规定,推进专业性行业性人力 资源市场建设。

青年人就业难的问题仍待破解,或需要关注青年人就业偏好的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月 12 月,不 包含在校生的 16-24 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 14.9%,显著高于 25-29 岁(6.1%)、30-59 岁(3.9%)的劳动群体。 根据教育部统计,2024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 1179 万,同比增加 21 万,再创历史新高,2024 年高 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预计依然突出。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近年经济结构的变迁,青年人就业偏好也正在发生变 化。参考智联招聘的报告,高校学生的就业偏好主要了三点变化:一是求稳心态持续上升,国企成“香饽饽”, 从毕业生偏好的企业类型看,2023 年国企仍是毕业生首选,占比 46.7%,较 2022 年上升 2.3 个百分点,且连续 3 年呈上升态势。二是高校学生到制造业就业的意愿持续提升,高端制造业尤其受到青睐,有 8.1%的 2023 届毕 业生期望进入汽车生产、加工、制造行业,比 2022 年上升了 2 个百分点。三是选择房地产/建筑、教培行业的 占比进一步收缩,分别为 5.2%、5.5%,连续 3 年呈下降态势。

五、如何化解房地产风险?

2023 年下半年以来地产政策放松提速,但对房地产市场的提振效果有待观察。2023 年下半年需求端降首付、降 利率、认房不认贷政策接连落地,核心城市陆续放松“四限”政策;供给端,“三个不低于”、“房企白名单”等 房企纾困措施相继提出,帮助缓解房企的资金压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2023 年下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 比增速进一步下降,由 6 月的-5.3%下降至 12 月的-8.5%;二手房房价来看,2021 年至 2023 年两年间二三线持续下跌,一线城市在 2023 年年中之前基本横盘,下半年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截至 2023 年 12 月,一二三线二手 房价较 2021 年 8 月累计涨跌幅分别为-3.8%、-8.3%、-10.1%,和历史房价进行比较,二三线房价已跌至 2019 年 3 月的水平。2024 年开年之后,新房销售的高频数据仍处于历史低位,居民购房意愿仍待改善。

两会有望对“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做出更明确的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 险,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并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再提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体现出房地产发展新模 式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今年 1 月 26 日,住建部召开的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强调适应房地产 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长短结合、标本兼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 稳健康发展;以编制住房发展规划为抓手,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 新机制。

“三大工程”短期有助于缓解房地产的下行态势,长期有望成为构建房地产新模式的着力点。各省政府工作报 告中对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础设施着墨颇多,体现出“三大工程”在推进房地产新旧动 能转换中的重要地位。 保障性住房方面,新的保障房体系划分为配租型和配售型两种。配租型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 本身体量较大,增量可能有限。配售型则针对工薪收入群体和引进人才群体,规模相对较小,但开始得到实质 性发展,例如浙江规划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 1 万套,广西规划新开工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达到 4000 套。此外, 保障房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例如山东和四川都提到要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城中村改造方面,各地数量和目标呈现多样化,部分地区还提出了不同的改造户数和安置住房等要求,例如河 北规划建成棚改安置房 7 万套。对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方式也存在差异,包括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以及城乡 建设项目,例如上海提到了"两旧一村"的改造;天津实施 7 个城市更新项目和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 275 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辽宁要在全省 14 个地级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改造城中村项目 51 个。此外,在《广 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1~2035 年)》中,明确提到探索“房票安置”政策机制破解改造安置难等问题, 2024 年 1 月 5 日,石围塘旧城改造项目发放广州首批房票,首批共发放 8 张,房票安置与城中村改造结合有望 发挥更大的作用。 “平急两用”基础设施方面,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该部分的篇幅相对较少。

伴随着央行重启 PSL、广州房票落地等因素推动,“三大工程”配套政策预计将加速落地,并对 2024 年的房地 产投资形成一定支撑。2023 年 12 月央行重启 PSL 之后,本轮 PSL 投放已达 5000 亿。假设 PSL 的撬动乘数在 1.5-2.0 倍之间,则可以拉动全年地产投资 6.8-9.0 个百分点。

六、如何布局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自 2023 年 9 月在黑龙江首提“新质生产力”以来,习近平总 书记已多次提及。2024 年 1 月 31 日,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具有 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 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纵览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半左右的省份明确提出了发展新质 生产力,各地都有关于科技创新的部署。我们判断“新质生产力”或将成为两会的焦点之一。 具体而言,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为重点。2023 年 8 月 22 日工业和信息 化部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印发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 年)》中指 出,以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和抢抓未来产业发展先机为目标,以完善高效协同的新产业标准化工作体系为抓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 装备等 8 大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 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 9 大未来产业。

使用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资料三大维度量化我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王珏、王荣基在《新质生产力:指标 构建与时空演进》一文中,基于生产力的三大构成要件,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劳动者, 选用人均受教育程度、劳动者人力资本结构、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结构、人均 GDP、人均工资、三产从业人员比 重和创业活跃度 7 个指标衡量。二是劳动对象,包括新兴战略产业占比、机器人数量、森林覆盖率、环境保护 力度、污染物排放和工业废物治理 6 项指标。三是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包括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总 体能源消耗、可再生能源消耗、人均专利数量、R&D 投入、数字经济和企业数字化 8 个指标。

测算结果显示,2011 年以来我国总体新质生产力水平呈增长趋势,但地区差异较为明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 水平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天津 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些地区科技创新水平较高、 人力资本充裕,且较早布局前沿领域,因此更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低水平地区包括宁夏、 山西、吉林、广西、黑龙江、海南、云南、新疆、甘肃、贵州 10 个地区,这些地区难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不具 备明显产业优势,新质生产力发展较为迟缓和落后,亟须摆脱依靠大量资源投入和高能耗的生产力发展方式,向符 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过渡。

各省 2024 年对于新质生产力的部署主要围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三线并进。在地方政府工作 报告中,各省的新质生产力计划旨在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未来产业布局等措施,提高地区的经济。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比如湖北提出深入实施技改焕新行动,鼓励企业产品换代、生产换线、设备换芯, 打好汽车、钢铁、化工产业转型三大战役,推动传统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技改投资增长 10%以 上。二是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多省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产业,例如内 蒙古计划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内蒙古枢纽节点、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围绕京津冀庞大的人工智能、 大模型市场,提供有力可靠绿色算力保障,力争智算规模突破 2 万 P。三是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多省提出培育 6G、卫星应用、高端芯片、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标签
  • 相关专题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最新文档
  • 最新精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