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光威复材研究报告:国内碳纤维领军企业,军民双驱动并行发展

  • 来源:财通证券
  • 发布时间:2023/09/05
  • 浏览次数:498
  • 举报

1 公司概况:全产业链布局的国内碳纤维龙头企业

1.1 深耕碳纤维领域三十余载,逐步完善产业链布局

公司是碳纤维国产化领军企业,三十余年内实现国内碳纤维领域多项第一。公司 前身是 1992 年 2 月 5 日设立的威海市碳素渔竿厂,经过数年发展,光威集团 于 1997 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钓具生产企业。2002 年,公司全资子公司拓展纤维成 立,开始研制碳纤维,2005 年,公司 GQ3522 碳纤维各项指标达到 T300 水平, 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碳纤维工程化的企业,2008 年公司建成国内第一条碳纤维千 吨级生产线,初步实现航空用碳纤维国产化目标。2011 年,公司作为行业领军企 业,主持起草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碳纤维预浸料》两项国家标准。2017 年,公司成功于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碳纤维第一家上市企业。

立足碳纤维主营业务,战略布局全产业链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公司致力于碳 纤维的国产化和碳纤维产品升级和系列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相继开发并量产 了 T300/700/800/1000 级,M50J 级、M55J 级等规格碳纤维,在此基础上,公司亦 开发出了 50 多种规格牌号的经编布产品和 100 多种规格牌号的机织物产品以满 足市场需求,2023H1,公司碳纤维及织物营收占比 62.75%,毛利率 60.94%,为公司核心产品。以碳纤维为原材料,公司积极布局下游产品,形成了以碳梁、预 浸料以及复合材料为主要产品的下游产品格局。此外,公司亦积极布局上游生产 设备,全资子公司威海光威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具备碳纤维设备、预浸料设备、纤 维缠绕设备、铺丝铺带设备、地面保障装备和航空航天工装模具等系列产品生产 能力,实现了碳纤维装备自主保障。

公司股权结构相对集中且清晰。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威海光威集团,创始人之子 陈亮及陈洞均持有威海光威集团 39.89%股份,其中陈亮担任威海光威集团董事长、 公司董事,陈洞担任威海光威集团副董事长。2021 年 3 月 7 日陈亮与陈洞签署了 《一致行动及股权表决权委托协议》,陈洞与陈亮保持一致行动,并将其持有的光 威集团全部股权表决权委托给陈亮行使。陈亮通过威海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控 制公司,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公司股权结构相对稳定且清晰,有利于公司经营 发展。

两次股权激励计划,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及创造性。2018 年至今,为充分调动员 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司合计实施两次股权激励计划。2018 年 11 月,公司实施 第一次股权激励计划,授予对象为 8 名公司任职董事及高管和 11 名核心技术人 员,合计授出 225 万股,授予价格 19.95 元,2018-2020 年,公司实际归母净利润 相比 2017 年分别增长 58.76%、119.98%和 170.54%,超额完成公司设定的解锁条 件。2022 年 5 月,公司实施第二次股权激励计划,授予对象为 138 位公司核心骨 干人员,首次授予 500 万股,预留授予 125 万股份,授予价格 26.67 元,对于首 次授予和预留的限制性股票,2023-2025 年净利润增长目标值分别为 40%、70%、 100%,触发值分别为 35%、60%、90%。本次授予的限制性股权覆盖范围更广, 股份更多,有利于提升核心团队凝聚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1.2 上市以来业绩稳定增长,近两年受降价因素影响略有下滑

公司上市以来营收及归母净利润总体平稳增长,近两年受降价因素影响略有下滑。 2018 年至 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由 13.64 亿元增长至 26.0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24.12%,2022 年,公司传统定型碳纤维继前一年降价基础上再次降价,对公司经 营业绩造成较大影响,2022 年因降价影响相比 2021 年减少收入 4.46 亿元,最终 导致公司 2022 年营业收入有所下降,2023H1,受重大合同发货节奏及产品降价 因素影响,公司营收同比下降 6.91%。2018 年至 2022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由 3.77 亿元增长至 9.3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26.28%,2023H1,受到产品降价因素影响, 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18.25%。

碳纤维及织物占据公司营收半壁江山,下游客户以航空航天及新能源等高端领域 为主。公司产品结构相对稳定,碳纤维及织物营业收入占据公司总营收的一半左右,碳梁为公司营收第二位,其次分别为碳纤维预浸料及制品与其他。在下游客 户方面,航空领域以 41.29%的比例占据第一位,其次为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领域 占据 30.54%比例。

公司三大费率总体保持较低水平,较高研发费用构建公司技术壁垒。2018 年至 2021年,公司控制费用成效显著,销售、管理及财务费用率之和由7.16%降至4.69%, 2022 年,受美元升值影响,公司获得较多汇兑收益,带动三大费用率之和进一步 下行。2023H1,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加 46.26%,管理费用同比增加 34.18%,均 主要系股份支付费用及职工薪酬增加所致。上市以来,公司研发费用基本保持在 每年 2 亿元左右,较高的研发费用使得公司技术地位得以维持。2023H1,公司研 发费用同比下降 43.61 %,主要系研发过程中产出的产品对外销售冲减研发支出 增加营业成本所致。

公司存货规模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合同负债虽有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2022 年 末,公司存货规模同比增加 56.57%,主要系外购碳梁生产用碳纤维及自产民品碳 纤维增加所致,2023H1,公司存货规模相比 2022 年末下降 11.43%,主要系碳梁 用碳纤维生产消耗所致。随着公司业务的逐渐开展,公司存货有望稳步转化为营 业收入。2023H1 年,公司合同负债+预收账款科目合计为 2456 万元,处于较高水 平,间接反映下游较为旺盛的需求。

2 碳纤维及其制品性能优异,军民应用空间广阔

2.1 碳纤维及其制品性能优异,传统金属材料有力替代者

碳纤维具有比模量高、比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等一系列优点。碳纤维是是由聚 丙烯腈(PAN)(或沥青、粘胶)等有机纤维在高温环境下裂解碳化形成的含碳量 高于 90%的碳主链结构无机纤维。碳纤维具备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密 度比铝低、强度比钢高,是目前已大量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具有最高比强度和最 高比模量的纤维,具有质轻、高强度、高模量、导电、导热、耐腐蚀、耐疲劳、 耐高温、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其他材料所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

目前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占碳纤维总量的 90%以上。碳纤维可以按照原丝 种类、力学性能、丝束规格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按照原丝种类,可以分为聚丙 烯腈(PAN)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和粘胶基碳纤维,目前聚丙烯腈(PAN)基 碳纤维占据碳纤维总量的 90%以上,因此,目前碳纤维一般指 PAN 基碳纤维。按 照力学性能,PAN 碳纤维分为高强型、高强中模型、高模型、高强高模型四类; 按照每束碳纤维中单丝根数,碳纤维可以分为小丝束和大丝束两大类别,早期小 丝束碳纤维以 1K、3K、6K 为主,逐渐发展出 12K 和 24K,小丝束碳纤维性能优 异但价格较高,一般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以及体育用品中产品附加值较 高的产品类别。一般认为 40K 以上的型号为大丝束,包括 48K、50K、60K 等, 大丝束产品性能相对较差但制备成本亦较低,因此往往运用于基础工业领域。

碳纤维自问世以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下降,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已成为传 统金属的有力替代者。整个碳纤维市场发展大致经历了起步、成长、扩张和全面 扩张四个阶段。起步阶段(1971-1983),碳纤维主要应用于钓鱼竿、飞机次承力结 构领域;成长阶段(1984-1993),碳纤维应用领域扩大至网球拍、高尔夫球杆、飞 机主承力结构的应用上,在这段时期内,碳纤维产品增加、成型技术逐渐进步; 扩张时期(1994-2003),碳纤维工业应用开始起步,碳纤维产品开始进入压力容 器、工业机器、船艇、土木工程和建筑、修复和补强等领域,在这段时期内碳纤 维生产成本也开始降低;2004 年以后,碳纤维市场进入全面扩张时期,飞机应用 不断扩大,并逐渐发展到压力容器和汽车等工业领域的应用。

公司处于产业链中游环节,原材料为丙烯腈,产成品为碳纤维及其制品。碳纤维 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供应主要为丙烯腈,中游产品主要为碳纤维原丝、碳纤维、复 合材料等,下游为体育用品、航空航天零部件、风力发电组件等制品。公司产品 主要有碳纤维及其织物、碳梁、预浸料及复合材料等产品,公司处于碳纤维产业 链中游环节。

预浸料是复合材料的重要中间材料,具有强度高、密度小等特点。预浸料(Prepreg) 是把基体(Matrix)浸渍在强化纤维(Reinforced Fiber)中制成的预浸片材产品, 是复合材料的中间材料。碳纤维预浸料的强度可以达到钢材的 6-12 倍,密度只有 钢材四分之一;具有可塑性好,可根据模具形状做成任何形状,成型容易,便于 加工,具有耐腐蚀,寿命长等特点。预浸料所用基体主要有环氧、酚醛、双马来 酰亚胺、热塑性、聚酰亚胺、氰酸脂等。

预浸料的制备主要有溶液法和热熔法,实际生产中多采用热熔法生产工艺。热熔 法工艺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把相应的纤维或织物和符合要求的树脂胶膜经 过热熔浸胶机进行热压浸渍,形成的材料就是热熔预浸料。热熔法工艺分为两步: 涂膜过程和复合过程。涂膜过程是将树脂放在胶槽中在一定的温度下熔融,然后 由涂胶辊将树脂涂在离型纸上,之后铺覆 PE 膜收卷,供复合使用。复合过程是用 树脂浸渍纤维或织物,即将树脂膜和纤维或织物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叠合,使 树脂充分浸渍纤维或织物,形成“三明治结构”。

碳纤维复合材料以树脂基复合材料为主,占全部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份额的 90% 以上。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 在宏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 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纤维复合材 料由基体材料和增强纤维材料组成:①基体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金属 基体常用的有铝、镁、铜、钛及其合金,非金属基体主要有合成树脂、橡胶、陶 瓷、石墨、碳等;②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 化硅纤维、石棉纤维、晶须、金属丝等。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以树脂基复合材料 (CFRP)为主,占全部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份额的 90%以上。

2.2 碳纤维下游需求旺盛,行业有望维持高速增长态势

碳纤维下游需求领域不断扩大,旺盛需求推动行业持续增长。2008 年到 2022 年, 全球碳纤维需求由 3.64 万吨增长至 13.5 万吨,年复合增速约 9.81%,其中,2022 年增速达到 14.4%。根据林刚《2022 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预测,预 计全球碳纤维需求量会在 2025 年达到 18.84 万吨,2030 年达到 34.17 万吨,预计 2022-2025 年复合增速达到 11.75%,预计 2022-2030 年复合增速达到 12.31%。

从碳纤维类型来看,标模碳纤维占据全球碳纤维需求的大部分份额。将碳纤维根 据模量区分为标准模量(230-265GPa)、中等模量(270-315GPa)和高模量 (>315GPa),根据丝束大小分为小丝束(1-24K)和大丝束(>24K)。2022 年,全 球四种类型碳纤维中,标模-大丝束重量占比达到 50.04%,其次为标模-小丝束重 量占比为 37.66%,中模量和高模量产品主要适用于高端领域,价格较高,因此重 量占比相对较小,分别为 11.56%和 0.74%。2022 年,在标模-大丝束、标模-小丝 束、中模量和高模量领域,国产碳纤维在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为 36.4%、33.6%、19.1% 和 39%,国产碳纤维市场地位提升明显。

从下游应用领域来看,航空航天、体育休闲以及风电叶片目前为碳纤维应用的最 大领域。2022 年,航空航天军工、风电叶片及体育休闲成为了全球碳纤维应用最 广的领域,按照数量份额,分别占据了全球 14.90%、25.70%和 17.80%的市场份 额。需要注意的是,航空航天军工领域所用碳纤维均为高端碳纤维,因此平均价 格显著高于其他领域碳纤维,按照需求金额来看,2022 年航空航天军工、风电叶 片及体育休闲领域所占金额百分比分别为 36.30%、14.60%和 16.60%。

碳纤维很少直接应用,大多是经过深加工制成中间产物或者复合材料使用,碳纤 维复合材料作为结构件或功能件现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工业和体育休闲用品 三大领域。

2.2.1 复合材料是增强减重的理想材料,先进航空器上的用量占比不断提升

碳纤维以其质轻、高强度、高模量、耐高低温和耐腐蚀等特点最早应用于航空航 天及国防领域。碳纤维很少直接应用,大多是经过深加工制成中间产物或者复合 材料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是大型整体化结构的理想材料,与常规材料相比可使 飞机减重 20%-40%;复合材料还克服了金属材料容易出现疲劳和被腐蚀的缺点, 增加了飞机的耐用性;复合材料的良好成型性可以使结构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大 幅度降低。 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结构轻量化中无可替代的材料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 用得到了快速发展。自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国外军用飞机从最初将复合材料用 于尾翼级的部件制造到今天用于机翼、口盖、前机身、中机身、整流罩等。从 1969 年美国 F14A 战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仅有 1%,到美国 F-22 和 F35 为代表的第 四代战斗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达到 24%和 36%。民用飞机方面,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碳纤维复合材料开始应用在客机上的非承力构件,在早期的 A310、 B757 和 B767 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占比仅为 5%-6%,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其 质量占比也开始逐步提升,到 A380 时,复合材料占比达到 23%,而最新的 B787 和 A350,复合材料的用量达到了 50%以上,有更多部件使用碳纤维,例如机头、 尾翼、机翼蒙皮等,使用量大大提升。

疫情负面影响逐渐散去,世界航空市场稳步复苏,未来航空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有 望维持高速增长。根据 Cirium 数据库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商用飞机交付量达到 1141,同比增长 10.3%;新增确认订单 2013 架,同比 2021 年增加 19.8%。对于复 材飞机,根据波音公司网站信息:2022 年交付 31 架波音 787,比 2021 的 14 架有 较大增长,但还低于 2020 年 53 架的交付量,与其疫情前百架以上的交付水平更 是相去甚远;另据空客网站信息:2022 年交付 60 架 A350 飞机,对比 2021 年的 55 架有一定增长。这些数据表明,商用航空在继续回暖,2023 年加速回暖,有望 回到 2019 年的水平。其他航空市场,如无人机、军机等受疫情影响不大,依然保 持较高速稳定增长。根据奥赛碳纤维预测,预计到 2025 年,航空航天市场碳纤维 需求有望从 2022 年的 2.01 万吨增长至 2025 年的 2.82 万吨,2022-2025 年复合增 长率 12%。

2.2.2 低碳经济推动风电蓬勃发展,风机大型化驱动碳纤维需求提升

世界风电装机规模不断增加,海上风电占比持续扩大。近年来全球风电产业迅猛 发展,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统计,2001 年至 2022 年,世界风电总装机 量实现三个发个发展阶段:2001-2010 年,陆上风电迅猛发展,海上风电占比较低, 总体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6%;2010-2015 年,陆上风电持续发展,海上风电初具规 模,占比由上一阶段的 1%增长至 2%,此阶段的风电总装机量年复合增速为 17%; 2015-2022 年,总装机量实现了 11%的年复合增长率,2022 年海上风电装机量占 比提升至 7%。

世界新风电装机量有望维持高增长,海上风电占比有望稳步提升。根据 GWEC 预 测,2022-2027 年,世界新风电装机量有望从 78 GW 增长至 157 GW,实现 15% 的年复合增长率。其中海上风电有望从 9GW 增长至 36GW,实现 31.95%的年复 合增长率。

风电机组退补,海上风电占比提升的背景下,风电机组大型化成为整机厂商实现 风机降本的主要方向。随着国家对风力发电机组的退补,风力发电电价平价上网 已成为趋势,单位功率的提高,相同容量的风场可以有效减少装机机位数量,降 低基础投资。此外,受海上自然条件制约,海上风机的安装和维修费用较高,风 力发电机组单机容量大型化提高风能利用率已成为国内外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发 展趋势。

风电叶片的大型化,将有力推动碳纤维在风电叶片上的用量占比提升。叶片越长 整体柔性变形就越大,控制叶尖挠度变形可以确保叶片与塔架之间具有足够的安 全距离,否则很容易发生扫塔事故。目前风电叶片所用纤维主要为玻璃纤维和碳 纤维,与玻璃纤维相比,碳纤维的比模量和比强度均大幅增加,其模量比玻璃纤 维高 3~8 倍、比重约小 30%。随着叶片尺寸的增加,其重量也越来越大,全玻璃 纤维叶片无法满足机组大型化和轻量化的要求,碳纤维将成为实现超大型叶片轻 质高强要求的理想选择材料。 风电用碳纤维有望快速走出低谷,未来有望恢复高增长态势。2022 年,风电市场 相对低迷,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专业委员会(CWEA)数据显示:2022 年全 国新增风电吊装容量同比下降约 11%,其中海上风电同比下降超六成;国家能源 局发布的 2022 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新增并网风电装机 3763万千瓦,同比减少 21%。低迷的风电市场叠加较高的碳纤维价格,造成了国内风 电用碳纤维两年来增长乏力。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 年度全国电 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预计,2023 年风电新增装机将达到 6500 万千瓦,对 比 2022 年有巨大增幅,2023 年,常规的碳纤维的价格已经在历史低位,两个行 业紧密配合,有望使风电碳纤维重回高增长。

2.2.3 体育器材、压力容器、碳碳复材等领域碳纤维需求亦有望持续旺盛

碳纤维以其良好的力学性能及减重效果而被广泛应用于高端体育器材中。体育运 动中,器材的质量往往影响着使用者的发挥水平和实力,因此良好的触感和稳定 性至关重要,由于碳纤维增强塑料具有质量轻、力学性优异、安全环保等诸多优 点,在目前的体育运动器材制备中已经较为普遍。在全球范围内,2022 年,体育 领域碳纤维合计需求量为 2.4 万吨,相较于 2021 年增长 29.7%,下游应用领域主 要为钓鱼竿、高尔夫和自行车领域,三者合计占据 77.08%比例的市场份额。根据 奥赛碳纤维预测,2025 年全球体育用碳纤维有望达到 3.19 万吨,2022-2025 年复 合增速有望达到 10.00%。

压力容器、碳碳复材等领域亦将成为未来碳纤维需求的较大增量市场。根据奥赛 碳纤维数据,2004 年至 2022 年,全球压力容器用碳纤维需求从 1025 吨/年增长至 14800 吨/年,年复合增长率为 15.99%,预计 2025 年需求将达到 28906 吨/年, 2022-2025 年复合增速将为 25.00%。碳碳复材的下游市场主要为刹车盘市场、航 天部件、热场部件以及碳毡等,根据奥赛碳纤维数据,2004-2022 年,全球碳碳复 材需求从 608 吨/年增长至 9000 吨/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6.15%,预计 2025 年 全球碳碳复材所用碳纤维需求将达到 15552 吨/年,年复合增速将达到 20.00%。

2.3 国产碳纤维需求逐渐增长,国产替代进程稳步推进

中国碳纤维市场过去数年维持较快增速,国产替代进程逐步推进。根据奥赛碳纤 维数据,2014-2022 年,中国碳纤维需求量从 14834 吨/年增长至 74429 吨/年,年 复合增长率为 22.34%,其中,国产碳纤维从 2014 年的 2001.67 吨/年增长至 2022 年的 45000 吨/年,年复合增速达到 53.80%,远高于整体增速。2022 年,国产碳 纤维使用量首次超越进口碳纤维,达到国内碳纤维需求总量的 60.46%,国产化进 程迈出了一大步。

国内碳纤维市场景气度有望持续,国产化替代进程有望继续推进。根据奥赛碳纤 维预测,预计到 2025 年,国产碳纤维有望达到 110717 吨/年,2022-2025 年国产 碳纤维年复合增速有望达到 35%。同期,国产化进程有望更进一步,根据奥赛碳 纤维预测,国产碳纤维占国内市场比例有望从 2022 年的 60.46%增长至 2025 年的 83.77%。

3 中国碳纤维后来居上,公司在小丝束碳纤维领域占 据核心位置

3.1 碳纤维早期优先发展于美日,中国碳纤维逐渐实现赶超

碳纤维最先发迹于美国,逐渐成熟于日本。1880 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首先将竹 子纤维碳化成丝,作为电灯泡内发光灯丝,开启了碳纤维的先河。1959 年,美国 U.C.C.公司开发出碳纤维,弹性率约 40GPa,强度约为 0.7GPa。1962 年,日本大 阪工业技术试验所及东洋人造丝(东丽公司前身)以 PAN 为原料,得到弹性率为 160GPa、强度为 0.7GPa 的碳纤维。经过 70-80 年代的稳定发展以及 90 年代的飞 速发展,到 21 世纪初其生产工艺已经成熟。目前,世界碳纤维技术主要掌握在日 本公司手中,其生产的纤维质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东丽更是世界上高性能 碳纤维研究与生产的“领头羊”。

中国碳纤维经过长期自主发展,已经打破国外技术装备封锁,碳纤维产业化成果 显著。中国碳纤维工业起步时间可以追溯到 1962 年,总体与日本碳纤维的研发同 步进行,但在后续的发展中却逐步落后。2005 年,我国碳纤维行业总共仅有 10 家 企业,合计产能仅占全球总产能的 1%左右;2008 年,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大量工 业企业涌入碳纤维行业,但大多数企业在一些关键技术上无任何突破,生产线运 行及产品质量极不稳定,导致“有产能,无产量”的现象出现;2010 年,国内碳纤 维生产能力仅占世界高性能碳纤维总产量的 0.4%左右,碳纤维严重依赖进口。经 过长期自主发展,中国碳纤维终于打破国外技术装备封锁,产业化实现了显著成 果。2022 年,中国大陆地区碳纤维产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产能地区。

3.2 行业技术壁垒高企,公司依靠全面的产品线占据核心位置

碳纤维行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壁垒高。碳纤维属于高技术密集型 产品,涉及精馏纯化、高分子合成、化纤纺制、高温处理、表面处理及界面科学 等多学科交叉,产业链长,产品系列多,生产技术复杂,产业发展涉及产、学、 研、用各个环节。特别是在航空航天领域,由于应用的特殊性,碳纤维产品的质 量标准高、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行业壁垒高,同时对稳定性有非常苛刻的 要求。

中国碳纤维企业已经逐渐实现技术突破,部分企业产能已经逐步赶超国际水平。 2022 年,中国产能发展迅速,全球产能十大企业中,中国大陆有四家,吉林化纤、 中复神鹰、新创碳谷及吉林宝旌,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四家公司中,吉林化纤、 新创碳谷以及吉林宝旌均主要生产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小丝束领域,国内产能 较高的上市公司主要为中复神鹰、光威复材、恒神股份以及中简科技,其中,公 司在小丝束碳纤维企业中,碳纤维型号齐全,多数产品已经稳定供货多年。

3.3 军品验证持续推进,民用领域稳定拓展

T300 级碳纤维稳定供应,更多高端型号持续验证定型。公司与客户 A 形成了良 好稳定的供货关系,2018 年至今,公司连续 5 年与客户 A 签订供货合同,持续的 供货合同保障公司军品业绩稳定释放。公司 T300 级碳纤维 2008 年通过评审,成 为当时国产碳纤维在航空领域的唯一供应商,2011 年,T300 产品通过“国产碳纤 维应用研究和工程化验证项目”材料鉴定,T300 级碳纤维进入稳定供货阶段。2022 年 8 月,公司 CCF700G(T700 级)碳纤维通过装机评审,未来有望成为定型产品 中的重要增长点。此外,根据公司公告,公司 T800H 级碳纤维预计将在本年内完 成验证,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大军品业绩规模。

民用领域稳定拓展,多领域发力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公司在民用多领域持续发 力,2018 年 10 月与世界风电巨头维斯塔斯风力技术公司签署了《关于与维斯塔 斯风力技术公司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公告》,双方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公司碳梁业务目前已经成为公司第二大营收来源,随着风电市场逐渐回暖,公司 碳梁业务有望深度受益。此外,公司亦积极布局民用航空、压力容器、轨道交通 等多领域,通过多领域布局,公司民品业务有望实现长期稳定增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最新文档
  • 最新精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