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资中的气候风险管理

  • 来源:NRDC
  • 发布时间:2021/07/30
  • 浏览次数:829
  • 举报

一、“一带一路”国家投资潜力 巨大,但面临显著气候风险

1.1 “一带一路”国家国情概况

社会经济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019 年人口总计 46.85 亿,占全球的 61.05%( 不含中国为 42.84%);国民生产总值约为 33.72 万亿美元,占全球的 38.45%( 不含中国为 22.09%)。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约 41% 的国家人均 GDP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资源环境绩效。“一带一路”沿线是自然资源的集中生产区和消费区,沿线国家单位 GDP 能耗、原木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 50% 以上,单位 GDP 钢材消耗、水泥消耗、有色金属消耗、水耗等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 倍或 2 倍 以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全球 57.9% 的石油,54.2% 的天然气和 70.5% 的 煤炭,同时也消耗大量的一次能源以及钢材、水泥、有色金属、原木等初级生产原料。

基础设施现状。“一带一路”倡议覆盖的很多发展中国家虽然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落后;地区战略互有冲撞、地缘政治复杂、 协调难度大、经济和合同风险多,互联互通状况不容乐观;沿线各国当前低迷的经济形势和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制约了大部分国家的基础设施开发。

1.2 “一带一路”投资对全球气候影响显著

“一带一路”国家下一步发展阶段具有高度依赖能源的特征,未来十年基础设施投资将决定能源需求增长如何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趋势: 如果“一带一路”国家继续沿用传统发展模式,而全球其他国家及地区均实现“2 度温升情景”目标所要求的减排,到 2050 年,“一带一路”国家的碳排 放总量在全球碳排放总量中的占比将高达 66%,届时全球碳排放总量将是“2 度温升情 景”允许的碳排放总量的 2 倍;且即便在“历史最佳情景”下,“一带一路”国家的碳 减排仍不足以实现“2 度温升情景”发展目标,到 2050 年,其碳排放总量将比“2 度温 升情景”下的碳排放预算高出 17%。

1.3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引发高碳资产搁浅风险

“一带一路”投资面临资产搁浅风险。“一带一路”国家所在的区域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大,极端事件、降水量及模式的改变、海平面上升等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应对气候变化也是沿线各国的重要关切。在联合国框架下, 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都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提出了到 2030 年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行动。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投资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因此越是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的投资组合就越能避免成为搁浅资产。

二、金融机构面临气候风险的来源和传导机制

2.1 金融机构面临气候风险的风险来源

金融机构面临的气候风险来源分为两大类: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

物理风险是指气候事件(如极端天气事件)导致的风险,以及气候事件引发的生态系统平衡大范围改变(如海平面上升、土壤质量下降或海洋生态失衡)导致的风险。

转型风险是指由社会各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而导致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公共政 策、技术变化、公众情绪和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

2.2 气候风险导致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一般在监管机构的风险监管政策下进行,其风险分析和管理框架一般将金融风险分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承保风险等。理解气候风险导致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对于气候风险被充分纳入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在一些情况下,金融机构会直接暴露于气候风险之中。除此之外,金融机构的气候风险暴露一般是间接的,来源于其客户和投资标的的气候风险暴露。

强化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资中的气候风险管理

2.3 气候风险的量化分析

一些领先的金融机构和公共部门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推动金融部门对气候风险的理解、增加方法学的可靠性并将风险 分析的结果纳入投资决策。但不论是单个资产、资产组合还是金融系统层面,气候风险 的量化分析在方法学、模型和工具方面仍亟待完善。

三、“一带一路”国家的气候物理风险及其对投资的影响

3.1 “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气候物理风险

“一带一路”倡议主要覆盖亚洲(东南亚、南亚、中亚)、非洲、欧洲等地区,沿线国家的区域分布以及 IPCC 评估报告识别的区域主要气候风险类型。不同地区对于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也显著不同。

强化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资中的气候风险管理


3.1.1 东南亚地区

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未来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东南亚的战略地位将愈发重要。东南亚地区面临的主要气候物理风险是温度、降水、蒸散、海平面变化等引致的自 然生态系统改变、资源分布变化、健康和财产的直接损失等,IPCC 评估报告对东南亚地区面临的气候物理风险进行了梳理。

3.1.2 南亚地区

南亚次大陆包含了超过 20% 的世界人口,使它成为了世上人口最多和最密集的地 域。南亚国家大部分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能源资源以煤为主。南亚地区面临的主要气候物理风险与东南亚类似,由于其地形、气候和人口分布特征,南亚地区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干旱等风险则更为严峻。

3.1.3 撒哈拉以南非洲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区域,农业领域发展较慢,粮食不能自给,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在 2DS 情景和 NDC 情景下,撒哈拉以南非洲都面临降水显著减少的风险,撒哈拉以南非洲 生态系统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特别是农业领域,粮食安全问题将进一步加剧,部分适宜种植经济作物的区域面积将不断减少,人民生计和经济都将受到威胁。

3.2 “一带一路”关键行业与部门的气候物理风险

对于生产部门和行业来说,气候变化可能显著影响其必需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主要产品的产出效率,并对生产设施和工具造成破坏。

3.2.1 能源部门

“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发展中国家仍面临能源短缺的问题,发展可再生能源既是让 “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民获得清洁的、可负担的能源的必然选择,也是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一带一路”国家可再生资源丰富,各国对于发展可再生能源亦雄心勃勃。

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对可再生能源进行了大量投资,长期来看气候变化将给可再生能源项目带来不确定性,风险不容忽视。很多“一带一路”国家的化石能源占比较高,中国在这些国家仍有较多的化石能源项目。在气候物理风险方面,化石能源部门主要面临洪水、干旱、热浪和海平面上升等气候灾害对能源基础设施的破坏。不过化石能源部门面临的气候风险主要来自政 策和技术等因素导致的转型风险。

3.2.2 农林业

农林业是很多“一带一路”国家的重点产业之一,同时未来大量的人口增长及相应的粮食需求将发生在“一带一路”国家,进一步增加这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

气候变化使作物生育期延长,种植制度有所调整,高纬度地区作物生育期延长,喜温作物界限北移。气候变化还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的范围和程度加重。气候变暖将改变昆 虫、寄主植物和天敌之间原有的物候同步性,使病虫害的治理难度加大。气候变化还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增加,农业生产损失增大。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因作物类型和区域而异。水资源是粮食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降水模式的改变叠加气温变化,不同区域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也将有所不同。

气候变化给森林生态系统和林业带来了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首先,气候变化会导致植物生长期延长,加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形成的“施肥效应”,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总体呈增加趋势。第三,森林的空间分布有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迁移的趋势。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气候事件会导致林木大量折断和死亡,森林可燃物累积增加,从而加剧了森林火灾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危害加大,促进了海拔较高地区的森林病虫害的大发生。此外,气候变化导致森林类型的位移和消失, 使生物多样性和物种格局发生改变。

3.2.3 城市

干旱缺水。全球气候变化将显著影响降水模式,将可能引起或加剧城市地区的干旱。 相对于农村来说 , 城市由于经济活动和人口密集 , 受灾之后产生的损失会被放大,干旱 造成河水流量下降、地下水位下降 , 沿海地区城市还会出现咸水倒灌、影响供水 。

沿海地区洪水、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受气候变化影响,不断上升的海平面、沿海和河岸侵蚀、或是结合风暴潮的洪水都可能会影响沿海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 沿海植被以及生态系统,威胁到经济系统的良好运转,沿海的港口设施和大型石化、能源等行业尤其容易受到影响。

城市内涝。气候变化导致的短期强降雨会对城市排水系统和雨季洪水产生重大影响, 城市将会面临更多的排洪问题和更频繁的下水道污水溢出问题。暴雨和风暴潮形成的洪 涝将会造成城市财产的损失和公共基础设施的破坏、污染水源、破坏商业活动,乃至威 胁人民的生计,同时也会增加通过水传播和与水有关的疾病的发病率。

3.3 金融机构投资活动面临的气候物理风险影响

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国家进行投资活动面临的气候物理风险主要包括:一方面,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等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上升,对金融机构在当地的 办公场所设施及人员造成直接的损害;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导致当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 源分布发生改变,给能源、农林业、城市等“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产业和部门造成不 确定性。

强化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资中的气候风险管理

四、“一带一路”国家的气候转型风险及其对投资的影响

4.1 “一带一路”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一带一路”国家有全球 3/4 的人口,产出全球 1/3 的 GDP,但能源排放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却普遍较高,是未来全球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增长源。

4.2 “一带一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目标

“一带一路”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和能力,提出了多样化的国家自主贡献减缓目标 形式。其中,大多数发达国家都设定了到 2030 年的绝对量减排目标。虽然绝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提出了国家自主贡献减缓目标,但这些目标的落实取决于国际社会在资金、技术、能 力建设方面的支持。仅仅依赖“一带一路”国家自身资源落实这些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存在较大难度,这也凸显了国际合作以支持“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

截至 2021 年 3 月,已有包括智利、哥斯达黎加、新西兰、匈牙利、新加坡、南非、乌 克兰等在内的“一带一路”国家作出了碳中和承诺 。可以预见会有越来越多的“一带 一路”国家在未来做出碳中和承诺并出台相应的绿色低碳政策。在此背景下,相比 2℃目 标下的发展路径,1.5℃路径更符合“一带一路”国家未来的发展,金融机构也因此将面 临比 2℃路径更大的转型风险。

4.3 基于BRIAM模型的“一带一 路”气候转型风险分析

在 NDC 和 2DS 情景下,与 BAU 情景相比,“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结构、碳价及对不同能源 的投资需求有显著差异,各国的气候变化政策将导致高碳行业的投资需求下降,低碳行 业的投资需求上升。

4.3.1 BRIAM 模型研究方法及相关假设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自主开发的“一带一路” 综合评估模型主要用于评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主贡献实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和贸易,可建立全球温升情景与各行业低碳转型进程、 碳价、投资贸易模式转变等之间的关系,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各层级政策制定提 供决策支撑。

强化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资中的气候风险管理

4.3.2 “一带一路”区域的气候转型风险分析

(1)不同的气候政策对能源结构的影响

在 BAU 情景下,煤炭仍将是“一带一路”国家未来主要的能源来源,能源供应主要依赖化石能源。在 NDC 情景下,“一带一路”国家的煤炭消费虽然在 2050 年前仍有小幅增长,但增速明显下降,2050 年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 36.7%。 但由于各国国家自主贡献仍主要聚焦近中期,碳捕获封存等脱碳技术的应用范围有限, 2050 年仅有 9.7% 的化石能源消费耦合碳捕获封存技术。

在 2DS 情景下,“一带一路”国家“去煤化”趋势显著。2050 年“一带一路”国 家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 44.2%,同时 44.1% 的化石能源和 56.7% 的生物质将耦合碳捕获封存技术。受益于能源结构的调整,在 NDC 情景下,“一带一路” 国家 2030 和 2050 年的单位能源碳强度分别在 2015 年的水平上降低 2.3% 和 15.4%。 在 2DS 情景下,2030 和 2050 年的单位能源碳强度将分别在 2015 年的水平上降低 20.3% 和 81.2%。

强化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资中的气候风险管理

(2)不同的气候政策对电力系统脱碳的影响

在 BAU 情景和 NDC 情景下,“一带一路”国家的装机需求基本保持一致,但结构差异较大。BAU 情景下的煤电装机将在 2060 年前保持增长,而在 NDC 情景下,煤电 装机将从 2030 年后出现下降。NDC 情景下的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的装机占 比也将显著增加。天然气(Gas)的装机无论在 BAU 情景还是在 NDC 情景下均有较大 幅度增长。

在 2DS 情景下,由于电气化水平提高以及风能 / 太阳能等年均利用小时较低的间歇 式能源发展的影响,装机需求显著增加。在 NDC 情景下,2030 年和 2050 年电力装机将分别达到 2015 年的 1.7 倍和 3.1 倍,非化石能源占电力装机的比重将分别达 30.1% 和 49.8%。而在 2DS 情景下,2030年和 2050 年电力装机将分别达到 2015 年的 1.8 倍和 3.9 倍,非化石能源占电力装机的 比重将分别达 41.6% 和 71.8%。

(3)不同的气候政策对能源供应投资的影响

在 2DS 情景下,随着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的进一步缩紧及能源结构进一步向低碳 转型,“一带一路”国家不管在投资需求还是在投资结构上都有较大变化。2050 年的投 资需求将在 NDC 情景的基础上提高 20%,同时对低碳能源和配套基础设施如智能电网 等的投资将大幅提高。

强化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资中的气候风险管理

(4)不同的气候政策对碳价的影响

“一带一路”国家的气候政策还将对碳价产生影响。随着减排力度的增加,“一带一路”国家的碳价将显著上升。在 NDC 情景下,2030 年和 2050 年的碳价将分别达到 22.6 美元 / 吨 CO2 和 24.7 美元 / 吨 CO2。而在 2DS 情景下,由 于需要实现更高的减排目标,减排成本大幅上升,2030 年和 2050 年的碳价也将相应上 升至 56.6 美元 / 吨 CO2 和 150.1 美元 / 吨 CO2。

4.4 气候转型风险或将导致高碳企业财务指标恶化和估值下降

在气候转型压力下,相较于照常情景,在 NDC 情景和 2DS 情景 下,代表性企业的财务表现在偿债能力、流动性和盈利能力等方面全面恶化,且由于2DS 情景对碳排放的要求更为严格,企业的财务指标在该情景下恶化更为严重。

在气候转型情景下,重点行业的案例企业未来十年估值下挫最高达 到 72%。若企业自身不进行战略调整,且持有“一带一路”国家相关行业资产的金融机构也不采取任何风险缓 释措施,这些金融机构将面临较高的资产减值风险。

五、案例研究——巴基斯坦电力行业气候转型风险分析

5.1 巴基斯坦能源和电力行业概况

巴基斯坦从能源资源禀赋来看资源贫瘠,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 , 但地理位置不理想。在能源生产消费方面,巴基斯坦境内油气资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一次能源供应与需求缺口较大,能源供应高度依赖进口。

巴基斯坦发电装机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和水电,且发电成本较高。巴基斯坦的电力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其电力缺口较大,严重的缺电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其次,由于发电用的燃油大量依赖进口,导致其发电成本较高。最后,较高的电网线损率也是其电力行业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

5.2 巴基斯坦电力行业面临的气候转型风险

5.2.1 国家自主贡献情景下巴基斯坦电力行业面临的气候转型风险

巴基斯坦国家自主贡献目标预计到 2025 年将向国家电网增加 25000 兆瓦的电力, 并将消除当前的能源供需缺口,优化能源结构是该政策的主要目标。此外,巴基斯坦的 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还提到了关于能源效率和替代能源的国家政策。同时,巴基斯坦国家 自主贡献目标对于不同优先等级的能源领域减缓措施选择进行了排序。

(1)装机规模

在照常情景下,到 2050 年总装机规模达到约 376GW,其中超临界的煤电将占总装机规模的 30%,光伏装机容 量占比达 18.5%,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占比为 12.6%,陆上风电装机占比达 9.6%,大型水电、核能、小型水电分别占比 8.1%、7.2% 和 8.1%。随着总装机规模的增加以及现有装机的淘汰,油电发电装机占比将从 38.1% 下降至 1.8%。伴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总装机规模将略高于照常情景下的规模,达到 约 389 兆瓦,其中火电发电装机规模有所下降,超临界的煤电装机将控制在 83GW,占 总装机规模的 21.2%,天然气发电装机为 29GW,占总装机规模比重下降至 7.7%。可 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比例有所提高,光伏和陆地风电的装机规模分别为 110GW 和 46GW,分别占比 28.5% 和 11.8%。

强化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资中的气候风险管理


(2)发电量

发电量方面,照常情景下伴随着新增装机的利用,煤电、核能、小型水电、光伏、 陆地风电、生物质能的发电量和占比将比 2015 年有显著增加,分别增加至 37%、 14%、8%、7%、5% 和 3%。国家自主贡献情景下,伴随着新能源发电技术的进一步利用,化石能源发电占比显著下降,煤电、天然气、油电发电占比分别降至 28%、8% 和 1%。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有所提高,其中核电增加至 19%,大型水电占比增加至 12%, 陆地风电增加至 7%,光伏增加至 12%。

(3)发电设施投资

在照常情景下,到 2050 年巴基斯坦电力行业固定投资约为 4300 亿美元,其中 超临界煤电约为 630 亿美元,占 14%,天然气发电约为 220 亿美元,占 5%,核电约 为 750 亿美元,占 17%,大型水电约为 421 亿美元,占 9.8%,小型水电约为 500 亿 美元,占 12%,生物质发电约为 178 亿美元,占 4%,陆地风电约为 464 亿美元,占 11%,海上风电约为 166 亿美元,占 4%,光伏发电约为 950 亿美元,占 22%。

在国家自主贡献情景下,到 2050 年巴基斯坦电力行业固定投资约为 5150 亿美元,其中超临界煤电约为 454 亿美元,占 9%,天然气发电约为 126 亿美元,占 2%,核电 约为 991 亿美元,占 19%,大型水电约为 490 亿美元,占 10%,小型水电约为 520 亿 美元,占 10%,生物质发电约为 200 亿美元,占 4%,陆地风电约为 600 亿美元,占 11%,海上风电约为 240 亿美元,占 4%,光伏发电约为 1500 亿美元,占 29%。

5.2.2 2DS 情景下巴基斯坦电力行业面临的气候转型风险

(1)装机规模

相比国家自主贡献情景,2DS 情景需要巴基斯坦进一步利用清洁能源,减少电力对 化石能源的依赖。具体来看,总装机规模达到 514GW,相比国家自主贡献情景增加 125GW,其中煤电、天然气发电装机规模显著低于国家自主贡献情景下的装机规模,分 别减少 72GW 和 1.7GW,几乎淘汰油电;非化石能源电力的装机规模则有所上升,核 电装机规模增加 17GW,小型水电的装机规模增加 2GW,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增加 2.5GW,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分别增加 77GW 和 103GW。

(2)发电量

发电量方面,2DS 情景下,伴随着非化石能源发电新增装机的利用,化石能源发电 占比将进一步下降,煤电、天然气、油电发电占比分别降至 5%、7% 和 0%。清洁能源 发电占比有所提高,其中核电增加至 26%、水电占比增加至 18%,风电增加至 18%, 光伏增加至 21%

强化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资中的气候风险管理


(3)发电设施投资

在 2DS 情景下,到 2050 年巴基斯坦电力行业固定投资约为 7824 亿美元,其中 超临界煤电约为 84 亿美元,占 1.1%,天然气发电约为 117 亿美元,占 1.5%,核电约 为 1480 亿美元,占 18.9%,大型水电约为 466 亿美元,占 6%,小型水电约为 568 亿 美元,占 7%,生物质发电约为 241 亿美元,占 3.1%,陆地风电约为 1510 亿美元,占 19.3%,海上风电约为 450 亿美元,占 3%,光伏发电约为 2910 亿美元,占 37%。

相比国家自主贡献情景,在 2DS 情景下,巴基斯坦电力行业整体投资需求进一步上 升,投资总需求约增加 2674 亿美元,煤电、气电的投资需求进一步减少的同时,光伏、 水电、风电、核电、生物质发电技术的投资需求显著上升。

5.2.3 小结

随着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气候 变化问题的日益重视,可以合理假设巴国政府会努力兑现气候政策目标。一方面,巴基斯坦的电力部门当前和未来还有很大的投资潜力,并且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下总的投资需求更高。另一方面,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背景下,煤电、气电等传统能源电力部门的投资需求下降,而光伏、水电、风电、 核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则是投资机构面临的机遇。若金融机构没有考虑到国际及巴 国的气候政策对巴国电力行业的影响,则会错过参与巴国电力能源结构转型的机遇。

5.3 巴基斯坦电力部门投资的气候转型风险压力测试

分析主要基于六种情景假设,其中,照常情景指无额外因素干预的对照参考情景,在该假设下,煤电需求不会下降,不会引入碳交易和碳税机制,新能源发电成本 的持续下降不会影响煤电的出售价格,煤电的融资成本不会受到上一年违约率变化的影 响。即,企业会按照现有的趋势和假设发展。2DS 情景是考虑了因为要实现 2℃的减排 目标可能会带来的煤电市场需求的变化(下降)、引入碳价机制且可能的碳价持续上升 导致的运用成本的增加、新能源成本的持续下降对煤电售价的影响、违约率的持续提高 抬升融资成本等风险因素的实验场景。

2DS 情景同时考虑了融资成本的变化对公司的影响。假设融资成本受两个因素驱动:公司上一年的违约率和棕色资产限制性政策的施行。显然,违约率的上升会使公司的再融资变得困难,需要付出更高的违约成本获得资金。而银行对煤电这样的棕色资产实施限制性政策可能直接提高其融资成本。

气候转型风险可能会在未来大幅度提高巴基斯坦煤电公司的违约率,单个因素以新能源价格冲击为最,使违约率从 2020 年的 1% 左右上升到 2030 年的 20% 以上。如果考虑双重因素,碳价和新能源价格的双重因素冲击 可能会使得违约率在 2030 年被推高到 35%。

强化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资中的气候风险管理


5.4 金融机构针对巴基斯坦电力部门应选择低碳投资路径

各国的投资在帮助巴基斯坦满足其发展所需的电力需求的同 时 , 也可帮助其减缓碳排放增加的速度。考虑到早期收获之外的项目仍在讨论中,存在一 些调整空间,各国投资者可以通过这些项目发挥碳排放控制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规避自己面临的气候风险。

巴基斯坦电力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旺盛的电力需求和巨大的电力供给缺口, 为电力发展提供了动力。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首先可以扩大电网输配端的合作,特别 是电网基础设施的建设,降低电网的损耗。线损率的降低具有降低电力需求的作用。

其次,扩大对小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支持。因为可再生能源的规模上灵活性,不少可再生能源的企业规模不大,“走出去”成本较高,也缺乏融资方面的支持。建议金融机构通过制定针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绿色金融政策以及相应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中小企业在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 “一带一路”国家实施小规模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最后,考虑到中巴经济走廊中包括电力部门合作在内的很多项目是基于政府的规划 和两国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建议两国的相关政府部门在进行相关合作沟通时,也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基于巴基斯坦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情况,通过电力部门投资的逐步绿色化,一方面降低中国金融机构的风险,另一方面推动巴基斯坦电力部门的绿色化转型发展。

金融机构投资巴基斯坦电力市场的短中长期投资策略建议:

1. 短期:考虑到已建成和在建的煤电项目规模及其存在的过剩风险和气候风险,以 及巴国领导人关于停止新建煤电项目的表态,建议金融机构停止投资新建煤电项目。对于拟投资的新建电力项目,了解气候变化对投资所在地的电力基础设施造成的物理风险,将其纳入项目可行性评估体系。对于在建的煤电项目,采用高效 低排的煤电技术。此外,可投资电网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线损率,从而在同等的 发电量下满足更大的用电需求、降低碳排放。

2. 中期:建议金融机构参考国家自主贡献情景下巴基斯坦电力市场结构的变化,重 新评估其在巴基斯坦电力部门的投资,降低投资组合中传统能源电力项目的比例,且将 CCS(碳捕捉及封存技术)纳入考量。研究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对 巴基斯坦电力部门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以及新能源技术发展带来的电力成本 变化,重新确定机构在巴基斯坦电力部门的投资结构,优先考虑光伏、水电、风 电、核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投资。

3. 长期:建议金融机构自上而下地进行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将气候风险纳入机构的风险管理框架,在机构战略、投资组合和单个资产的层面都切实进行气候风 险分析和管理,开发并应用相应的金融工具以降低气候风险及支持气候友好型投资。参考 2DS 情景下的巴基斯坦电力结构变化,逐步退出煤电等化石能源项目,大力开发以光伏、水电、风电、核电、生物质发电能技术为主的清洁能源项目。同时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当地的环境保护、气候变化适应与社会扶 贫活动。

强化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资中的气候风险管理


六、如何强化“一带一路” 投资中的气候风险管理

6.1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为了推动金融机构开展及改善在“一带一路”投资中的气候风险分析与管理,其所在国的政府及监管部门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提出关于金融机构与企业开展气候风险分析及相关信息披露的政策要求, 建立气候信息披露制度。目前各类金融机构对气候风险的理解和关注普遍不足,导致其 气候风险分析与管理能力欠缺,因此极有可能在“一带一路”投资中因气候物理风险和 转型风险因素遭受损失。金融机构进行气候信息披露有利于政府和公众对其经营行为进行监督,从而倒逼金融机构改善气 候风险管理。而企业在碳排放等方面的气候信息披露又是金融机构进行气候信息披露和 气候风险管理的基础。建议参与“一带一路”投资的金融机构与企业所在国政府和金融 监管部门明确提出气候风险分析及相关信息披露的政策要求,推动金融机构开展气候风 险分析并进行相关信息披露成为半强制或强制性要求。

(2)建设“一带一路”气候数据平台。各类气候数据是金融机构进行气候风 险分析与管理的基础。然而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还缺乏准确、及时、有效的气候数据来 源,或者不知道如何使用相关数据。各国应从政府层面大力推动气候数据平台的建设, 改善本国气候数据的可得性与有效性,包括与被投资的“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合作。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可考虑牵头建设“一带一路”气候数据平台,为金融部门进行气候风险 分析与管理提供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应让金融部门充分参与,了解其对于气候数据的需求,从而为金融部门提供其所需要、能够为其所用的气候数据。

(3)鼓励金融机构和研究机构针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气候相关风险开展研究。除 了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自身,大学的研究机构和各类智库也是推动金融部门改善气 候风险管理的重要力量。政府应鼓励和推动这些研究机构利用其在人才和研究力量方面 的优势,协助金融部门解决气候风险管理面临的技术障碍和能力问题。

(4)增加主权担保机构对低碳投资的担保并减少对高碳投资的担保。各国可利用政 策性融资担保机制,增加对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国家低碳投资的担保并减少对其高 碳投资的担保,从而鼓励本国金融机构调整其在“一带一路”区域的投资策略,推动其 资产组合的绿色化。

(5)建立“一带一路”绿色项目库。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企业的气候相关信 息披露程度参差不齐,大多数国家的气候信息披露机制很不完善,导致想要寻找和投资 绿色低碳企业与项目的金融机构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无法以合理的时间与金钱成本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中国可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行合作,共同建立“一带 一路”绿色项目库,为想要在“一带一路”区域进行低碳投资的各国金融机构提供便利, 从而推动更多的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进行绿色低碳投资。

(6)制定“一带一路”绿色资产与棕色资产分类标准。“绿色资产”是有利于应对 或适应气候变化的绿色低碳项目或企业,“棕色资产”是不利于应对或适应气候变化的 高碳项目或企业。建议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基于中国现有的和国际上 较权威的绿色 / 棕色资产分类标准,结合“一带一路”国家的重点投资领域,与“一带一 路”各国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制定“一带一路”绿色资产与棕色资产分类标准并纳 入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从而为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资中进行气候风险管理提供指 导,也有利于金融机构与企业在“一带一路”投资活动中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 色金融工具及享受绿色金融激励与优惠政策。

(7)结合“一带一路”国家碳中和目标推动金融机构加强气候风险管理。“一带一路”国家的碳中和目标及政策将成为在“一带一路”国家进行投 资的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气候转型风险因素。建议投资国政府及监管机构与被投资的“一 带一路”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密切关注“一带一路”国家的碳中和政策,及时更新完善针对各“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指引,指导金融机构分析“一带一路”国家碳中和 政策对其不同行业投资风险与机遇的影响,加强相关气候风险管理。

6.2 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强化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资中的气候风险管理

为了降低气候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导致的潜在损失,抓住绿色“一带一路”发展带 来的投资机遇,在“一带一路”地区进行投资的金融机构,应提高气候风险意识和气候 风险分析与管理能力,将气候风险纳入机构的整体风险管理体系与投资决策流程。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定“一带一路”绿色投资战略。将气候风险管理纳入机构的常态化流程本质 上是公司治理的问题,需要金融机构高层、董事会和决策层的积极参与。

(2)加强“一带一路”投资的气候风险分析,包括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金融机构 应针对“一带一路”气候风险分析与管理,加强与监管机构、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及同 业机构的合作,通过研究项目、学习交流项目、论坛、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学习国内外的 先进经验和案例,同时加强与各利益相关方在气候风险管理方面的合作,从而提高自身 的气候风险分析与管理能力。建议金融机构组建专业团队,加强相关能力建设,在学习 借鉴现有分析方法与工具的基础上,针对“一带一路”重点投资国家与行业,深入分析 气候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不断完善相关方法学与分析工具,从而为在“一带一路”区 域进行投资提供更好的指导。

(3)将气候风险纳入机构的国别风险管理体系与投资决策流程,将资金更多地配置 到气候风险较低的行业。金融机构应将气候风险融入机构风险管理的全流程,包括风险 识别、风险敞口、风险评估和风险缓释等,基于气候风险分析的结果,调整投资策略和 资产组合行业结构,引入行业限制以重新分配资本,针对绿色低碳行业的融资特点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等。

(4)加强气候相关信息披露。金融机构应积极主动披露自身的气候相关信息,包括 投资企业和项目的碳排放信息、投资组合的气候风险暴露等。这一方面能让金融机构接 受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倒逼金融机构管理好气候风险,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另 一方面也让各利益相关方更好地了解到机构在气候风险管理方面的实践和成果,有利于 政府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以及各利益相关方更好地就应对及适应气候变化进行合作。

(5)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引领示范作用。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是国内金融机构参与“一 带一路”建设的领头羊,因此在对“一带一路”进行绿色投资和管理气候风险方面也应 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建议政策性银行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商业贷款、优惠买 方信贷、援外贷款、出口信用保险、设立国别 / 产业基金等融资支持时,将气候风险纳入 其国别风险管理体系与投资决策流程,更多地支持气候风险较低的绿色产业,逐步退出 对高碳“棕色产业”的融资支持;在与国际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国内外商业性金融 机构合作时,在气候风险分析与管理体系建设、工具开发、信息披露等方面加强交流, 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加强与完善气候风险管理体系。


报告链接:强化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资中的气候风险管理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