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形机器人专题报告:特斯拉发布Optimus Gen2,传感器为最大边际变化

  • 来源:中泰证券
  • 发布时间:2024/04/22
  • 浏览次数:66
  • 举报

一、产业驱动:特斯拉发布Optimus Gen2,传感器为最大边际变化

背景:特斯拉发布Optimus Gen2,传感器为最大边际变化

特斯拉推出第二代Optimus,在减重、提速的同时,更加聚焦于控制及运动平衡的稳定性。1)手部: 全新的11个自由度灵巧手,并在手指增加触觉传感器,可精准抓取鸡蛋;2)足部:行走姿态更接近 人类,行走速度提升;3)全身:可完成90度深蹲的高难度动作,主要需要力矩传感器、IMU等以及 算法的配合。

背景:国内其他机器人厂商在传感器领域亦有突破

国内其他机器人厂商在传感器领域纷纷跟进。传感器赋予机器人视、力、触等多种感知能力,对本 体及外部环境感知均有助益,国内优必选、智元、宇树等机器人产品上亦搭载多款传感器。

二、重点传感器:触觉、力矩、 IMU、视觉,外资主导,国内加速追赶

IMU:测量机器人本体的加速度、角加速度和磁场强度,从而输出速度、位置与姿态,硬件端壁垒 为陀螺仪、软件端为算法控制。IMU主要被海外垄断,TDK、ADI、霍尼韦尔等,国内导远、华依、 芯动等逐步追赶。

力矩传感器:将力信号变为电信号,以测量外部受压力的程度,壁垒在于标定&检测以及数据解耦。 六维以外资品牌主导,国产率低。在协作机器人细分赛道上坤维等国内品牌已占据头部位置。

触觉传感器:从其他物理波形转换成电流或电压波形,处理后以电磁波的形式传输,从而感知力、 温度等变化,壁垒主要在材料、算法两方面。触觉传感器目前处于发展早期,以Canatu、Sensel、 Flexpoint等海外企业为主。国内布局相对领先的主要为汉威科技子公司能斯达、奥迪威及帕西尼。

视觉传感器:分为2D和3D两种,主要为感知成像,基恩士为行业龙头,全球市占率超50%,国内奥 普特相对领先。

触觉传感器概况:柔性方案更佳,压阻式相对主流

工作原理:触觉传感器阵列将信号从其他物理波形转换成电流或电压波形,然后通过数字电路对波形 进行处理,并以电磁波的形式传输,再由另一个传感器接收和转换成需要的信号形式。 类别及分类:主要分为柔性、和刚性(MEMS为主),其中柔性传感器根据原理不同又分为电容、电 感、压阻等5种,目前压阻式相对主流。

触觉传感器壁垒:要求挤压、扭转下正常感知,材料+制造壁垒高

壁垒主要在材料、制造两方面。1)材料端:柔性触觉传感器对材料要求较高,需解决柔性化和多维 力检测兼容性的问题;2)制造端:需满足拉伸、挤压、扭转变形情况下的正常力矩、温度等的识别。 目前由于定制化程度高,使用面积差异化明显,因此制造成本高居不下。

触觉传感器竞争格局:海外企业为主,国内尚在发展早期

触觉传感器目前处于发展早期,以Canatu、Sensel、Flexpoint等海外企业为主。国内布局相对领先的 主要为汉威科技子公司能斯达(目前已有一条年产1000 万支柔性传感器的超净印刷线和组装线)、 奥迪威及帕西尼。

力矩传感器概况:力信号变为电信号,六维效果更佳

力矩传感器原理:基于霍克定律,当力施加于弹性体感力原件上会产生形变并改变相应电阻值,经 过电桥的测量会将相应变化转化为放大电信号。 一维、三维、六维力矩传感器区别:测力方向、距离上不同,其中六维力矩传感器精度最高而一维 与三维力矩传感器在多方向、不同距离情况下所测数据失真。

力矩传感器成本拆分:BOM以应变片为主,出货量低致研发摊销高

BOM中应变片占比高,当前研发费用、制造费用仍然较高:六维力矩传感器成本可分拆为BOM+贴 片+研发+其他,其中BOM包括应变片(占比高)、弹性体、 PCB板和粘合胶。当前六维应用场景有 限,主要在工业机器人,因此出货量低,制造、研发费用摊销较高。

力矩传感器壁垒:标定&检测,数据解耦难度大

壁垒1:标定&检测,六维较一维在数据采集上有指数级难度提升。六维标定设备多为非标,主要为 实现三个正交+三个力矩方向的精确加载,因此需要六维力联合加载标定,一般为传感器厂商自研, 设备难度较大。 壁垒2:数据解耦,需保证低串扰、高精度、高准确度。六维传感器的多组数据在构建解耦矩阵时许 充分考虑重力、重心、零偏误差等因素,从而保证测试的高精度、高准度。

力矩传感器竞争格局:外资品牌主导,国产率低

外资品牌主导,国产率低。据高工机器人数据,六维力矩传感器品牌以欧美、日韩为主(ATI为行业 龙头),国产率低,主要在于串扰、耦合误差、准度等参数上与外资仍然有差距。 协作机器人细分赛道来看,坤维等国内品牌已占据头部位置。2022年,协作机器人细分领域的六维销 量来看,坤维排名第一,超过外资ATI,蓝点触控、宇立亦排名靠前。

IMU概况:输出加速度、角速度,进行姿态、位置控制

IMU实时调整物体运动策略,实现精准姿态控制:其中,加速度计、陀螺仪和大气数据中心分别测 量物体在三个轴向上的加速度、角加速度和磁场强度,进行数据处理,输出物体的速度、位置与姿 态。根据结果,实时调整,实现精确的运动轨迹规划。

IMU成本拆分及壁垒:陀螺仪成本占比高,算法控制难度大

IMU的BOM成本主要为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成本拆分来看,MEMS陀螺仪的成本最高,占比77.65%, 其次为加速度计。惯性传感组合和技术服务的成本占比较低。 IMU主要壁垒硬件端为陀螺仪、软件端为算法控制,软件集成难度更高。参考车端IMU,我们预计 机器人上的IMU较车端在精度、零偏稳定性要求高出一个等级。硬件端主要为陀螺仪,自产难度较 高。软件端壁垒为算法,主要为不同环境下的数据获取、处理能力。

视觉传感器概况:2D/3D视觉,摄像头采集信息成像

视觉传感器主要分为2D和3D两种,其中2D通过相机拍摄平面照片再通过图像分析或对比识别对象, 很大程度上由基于轮廓的图案匹配驱动。3D主要通过3D摄像头采集视野空间内每个点位的三维坐标 信息,再利用算法复原获得三维立体成像。

视觉传感器竞争格局:龙头基恩士市占率超50%,国内奥普特相对领先

全球仍以外资为主,国产自主替代稳步进行:视觉传感器全球竞争市场中外资占据主要地位,据华经 产业研究院,2021年基恩士为行业龙头,全球市占率超50%,其次为康耐视。国内视觉传感器市场较 为分散,奥普特相对领先。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