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京东方精电研究报告 中大尺寸车载显示龙头,厚积薄发迎来业绩放量

  • 来源:光大证券
  • 发布时间:2023/01/05
  • 浏览次数:1694
  • 举报

1、 中大尺寸车载显示龙头,厚积薄发迎来 业绩放量

1.1、 京东方集团车载显示及系统运营平台

全球车载显示龙头,1H22 出货量全球第一。京东方精电(0710.HK)前身 为精电国际,成立于 1978 年,并在 1991 年于港交所挂牌上市,原是车载单色 显示屏模组的知名制造商。公司在 2016 年被全球显示面板龙头京东方集团收购, 后改名为京东方精电。目前,公司作为京东方集团车载显示及系统运营平台,已 发展成为全球车载显示行业的龙头,根据 Omdia 统计数据,2022 上半年,京 东方车载显示出货量及出货面积均为全球第一,同时 8 英寸及以上中大尺寸车载 显示面板出货量保持全球第一。

回顾历史,公司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初拓市场阶段(1978-2008):1978 年公司前身精电国际成立,并于 1991 年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1997 年公司推出首款应用于汽车的液晶显示产 品,凭借严格的研发、创新的产品设计和高生产效率,公司产品极大程度满足当 时欧美中高端汽车客户需求,并在行业内建立起知名度,2008 年公司的业务范 围已辐射至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2)初期发展阶段(2009-2016):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公司业绩在 2008-2009 年短暂受挫,2009 年开始,精电国际将业务重点转向经济影响相对 较小、汽车行业开始快速发展的中国,并通过将生产厂房集中到广东河源、精简 海外办事处架构,以及终止营运非品牌手机业务的战略调整,精简营运成本,使 得边际利润改善。2010 年,公司单色显示屏产品已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基础上, 前瞻性捕捉到 TFT(薄膜电晶体液晶)产品的潜在商机并开始布局,公司首个汽 车 TFT 项目于 2011 年投入量产,为集团开拓新的产品市场。遗憾的是,由于 TFT 的产线建设需要庞大资本投资,精电国际只能够小规模发展其 TFT 产品业 务,根据公司公告,2015 年公司 TFT 模组所占市场份额仅约 0.5%。

3)并购及资源整合阶段(2016-2018):2016 年,公司被全球显示面板龙 头京东方集团收购,后改名为京东方精电。收购实现了双赢,京东方集团借助精电长期建立的客户基础和全球营销渠道优势,加速进军车载显示行业;而精电受 益于京东方集团生产设施、研究开发技术的支持,开创性选择高代线 TFT 独立 开模,这打破当时低代数产线为主的行业格局,对整个市场格局形成了比较强的 冲击,也为公司后续大尺寸 TFT/TP 车载显示模组的龙头地位奠定坚实基础。

4)蓬勃发展与业绩兑现阶段(2019-至今):2019 年,公司与京东方集团 整合模块生产并与车厂及 Tier1 厂商开展战略性合作;19-20 年,公司相继投资 疆程技术和睿合科技,强化 HUD 和光学全贴合业务能力,并在 2021 年完成车 载系统产线建设。近几年,伴随新能源汽车的加速发展以及公司前期所获订单量 产,公司的车载显示出货排名持续前进。根据 Omdia 数据显示,1H22 公司在 车载显示出货面积、总出货量、中大尺寸出货量三项核心排名中,均位居全球第 一。

股权结构方面,公司隶属于京东方集团显示事业群,京东方集团占股比例达 53.14%。自 2016 年收购完成后,全球显示面板龙头京东方集团成为公司的控 股股东,长期持股比例超过 50%。2022 年 9 月,公司发布公告进行配售及股东 认购,筹集款项主要用于公司位于成都和河源的 TFT 及触控屏显示模组生产设 施的扩张,2022 年 10 月 21 日,配售及股东认购事项已全部完成,目前京东方 集团占 53.14%股权。

1.2、 公司聚焦汽车显示和工业显示两大领域

公司为显示模组龙头厂商,聚焦于车载与工业领域的显示及解决方案。其中, 汽车显示业务以 TFT(薄膜二极管)技术为主,1H22 营收占比 90%;工业显示 屏以被动显示技术为主,1H22 营收占比 10%。公司放眼全球化,业务布局遍及 中国、欧洲、美洲、日本及韩国多地。

1.2.1、汽车显示业务:京东方全球车载业务销售平台

公司汽车显示产品多元,基本实现全场景、全尺寸覆盖。1)产品种类方面, 公司车载产品涉及汽车仪表、中控、娱乐系统显示、HUD、电子后视镜等多种 品类,基本做到全场景覆盖。2)尺寸方面,公司车载产品小至 2 英寸的被动黑 白显示器件,大至近 50 英寸的 A 柱到 A 柱的 TFT 联屏显示,基本涵盖全尺寸产 品。3)技术方面,除传统优势的 TFT/TP 显示模组外,相继推出 AMOLED、BD Cell、Mini-LED、HUD 等多款先进显示产品和显示系统解决方案,并掌握大尺 寸、多联屏、曲面、全贴合、裸眼 3D 立体显示、切换防窥显示等技术,具备积 极响应客户需求、并灵活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的能力。

公司作为深耕车载显示 26 年的龙头企业,客户基础雄厚。公司前身精电国 际早在 1997 年就入局车载显示行业,与全球车企/Tier1 客户均建立了稳固的合 作关系,如 BBA、沃尔沃、博世、安波福、电装等。截至 2022 年 10 月,公司 与多家中国车企达成了战略合作,包括上汽通用五菱、上汽乘用车、中国一汽、 吉利集团、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广汽埃安、奇瑞集团、立胜汽车等,公司的车 载显示产品同时供货于蔚来、小鹏等新能源汽车品牌。2022 年上半年,公司为 中国前 20 家汽车制造商提供的 TFT 显示模组产品覆盖率达到 42%,对中国主 流新能源汽车客户的产品覆盖率从 2021 年的 41%进一步提升至 52%。

1.2.2、工业显示业务:欧美客户为主,布局工业仪表、医疗及消费 品领域

公司的工业显示业务主要应用于欧美地区,业务主要涉及工业仪表、医疗、 消费品及大型货车等品类。单色显示一直是公司的传统成熟技术,2017 年之前, 工业显示行业主要以被动单色显示屏为主,公司充分受益;而近年来行业呈现出 单色向 TFT 显示屏转移的趋势,为此,公司积极向高端显示市场推广中大尺寸 单色产品,并把 TFT 模组显示产品推向高端白色家电市场、家庭自动化应用领 域,开拓物联网相关的不同市场。2019 年以来,公司陆续获得了来自英国知名 高端家电品牌以及中国教育市场的 TFT 显示模组订单,2021 年,公司独特的 IBN-TFT 混合显示屏获得客户认可并将成功使用于一项船舶应用。我们认为,工 业显示与车载显示技术同源,公司可以享受协同效应,同时多元的业务种类能够 分散单一下游的波动风险,给公司带来较为稳定的现金流。

1.3、 前瞻性布局逐渐放量,规模效应开始展现

1.3.1、营收:智能汽车的蓬勃发展带动汽车业务量价齐升

通过复盘,我们可以看到公司的营收发展经历两阶段。2016 年以前,公司 主营单色显示屏业务,营收整体表现较为稳定。2016 年,受 TFT 市场扩张及产 品结构变化影响,单色显示屏业务销量下滑明显影响公司整体业绩。被收购后, 依靠京东方集团 TFT 稳定的面板供应以及产能资源,公司 TFT 业务的竞争力迅 速提升,并开始不断积累车载模组定点订单。2019 年开始,公司 TFT 模组产品 开始实现量产,受益于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强劲销售,公司整体营收迅 速提升,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突破 77 亿港元,同比增长超 70%,2016-2021 年间营收 CAGR 达 28%。1H22 增长态势延续,实现营收 48 亿港元,同比增长 51%。

1.3.2、业绩:TFT 调整转型期已过,规模效应开始展现

业绩方面,收购初期经历产能爬坡,2019 年规模效应开始展现

收购初期,公司 TFT 业务量级较小,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公司 TFT 模 组产品价格承压;此外,业务转型初期车载 TFT 模组产线扩张导致固 定成本分摊较大,影响公司 2016- 2018 年订单的边际利润,公司业绩 承压。2018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仅 0.17 亿港元,对应净利率 0.54%。

2019 年开始,伴随车载 TFT 模组逐渐放量,公司车载显示业务营收占比 逐年递增,同时产品结构持续向大尺寸 TFT 显示模组和 TP 显示模组 等 ASP 较高的产品转变,毛利率的提升以及规模效应的展现带来盈利 能力的提升。2019-2021 年公司 EBITDA 高速增长,2021 年 EBITDA 已达 4.8 亿港币,同比增幅 138%;与此同时,公司折旧占收入比例持 续下降,从 2019 年的 3.8%降至 2021 年的 2.1%,1H22 进一步下降 至 1.7%。2021 年归母净利润突破 3 亿元港币,同比增幅高达 378%, 2018-2021 年 CAGR 达 167%,1H22 公司业绩延续增长态势,归母净 利润同比增长 164%至 2.5 亿港元,对应净利率为 5.2%,达到 2016 年以来净利率新高。未来随着收入增长,我们预期公司规模经济有望 进一步释放,带动盈利水平持续提升。

2、 智能座舱加速渗透,车载显示赛道确定 性增长

2.1、 汽车智能化演进,智能座舱蓬勃发展

技术发展+新能源渗透,汽车智能化加速落地。近年来,汽车行业正经历智 能化升级,一方面,人工智能、移动通信、高精度传感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 发展;另一方面,基于电子架构并引领汽车智能化进程的新能源车型持续走高放 量,集邦咨询数据显示,2022 年第二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 219 万辆,同 比增长 54%,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出货量 419.6 万辆,同比增长 65%以上。 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双重因素融合背景下,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汽 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逐渐发展成为集出行、办公、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智 能终端。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 年全球和中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分别为6600 亿元和 2000 亿元,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和中国对应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17000 亿元和 9600 亿元,对应 2020-2025 年 CAGR 分别达 20.83%和 36.85%。

智能汽车发展主要分为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两条路径,供给+需求双重因 素,驱动智能座舱更快发展。相比于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目前技术成熟度更高, 并且有着强烈的用户需求,在智能汽车的布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根据 IHS Markit 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已超过 400 亿美元,预计 2030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681 亿美元;而中国将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智能座舱市场, 2030 年市场规模将超过 1600 亿元,全球市场份额占比将从 2021 年的 23%上 升到 2030 年的 37%。

1)供给端: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讲,智能座舱是车企打造差异化卖点、布局 售后服务变现的重要载体。 ①汽车智能化主要体现在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两大 领域,其中自动驾驶对于硬件能力和软件算法的技术门槛较高,同时在政策法规 方面仍存在不确定性,相比之下,智能座舱的商业化进度更容易推进;② 智能 座舱具备高度集成的特点,具备多屏显示、触摸交互、智能语音等诸多感知功能, 各类交互技术的融合能够给予用户充满沉浸感的驾乘体验,智能座舱直观的科技 感也成为车企寻求差异化、定位品牌特色的核心卖点;③ 随着 OTA 更新功能在 汽车上的广泛应用,汽车制造商将有能力在售后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联系、持续提 供增值服务,因此智能座舱将成为车企布局售后战略规划、实现服务变现的重要 载体。

2)需求端:智能座舱正成为影响当前消费者购车和用户体验的关键要素。 随着消费者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其对汽车的需求从单一的出行工具逐步转变为 生活中的“第三空间”,消费者对于使用电子产品的偏好有望在未来迁移到车载 娱乐信息系统上。目前,汽车座舱的智能水平逐渐成为消费者购车的关键决策因 素之一,而消费者对数字座舱类体验的支付意愿也较高。据 IHS Markit 2021 年 调研的数据显示,国内消费者购车的关键因素中,座舱智能科技配置水平是仅次 于安全配置的第二大关键因素,重要程度超过动力、价格、能耗等因素。同时, 相比于全球其他国家,中国消费者对于智能座舱的科技配置有着更高的关注度, 有 26.7%的中国用户认为座舱的智能配置程度会影响其购车决策,该比例显著 高于美国的 20.7%、日本的 17.4%、英国的 14.7%以及德国的 11.5%水平。此 外,有超过 60%的中国用户认为座舱智能的配置能够极大提升购车兴趣,近 18% 的中国用户认为座舱智能科技配置为必购需求。

2.2、 车载显示屏是智能座舱中人车交互的关键

在汽车座舱智能化变革中,车载显示屏的升级是最直观的硬件体现。回首汽 车座舱发展历史:早期的机械时代,座舱产品主要包括机械式仪表盘和简单的音 频播放设备,功能结构单一;座舱发展的第二阶段为电子化阶段,装置仍以机械 仪表为主,此外增加了导航、影音等功能;2015 年后,汽车座舱开始全面进入 智能化阶段,作为重要的人机交互界面,车载显示充分体现了汽车座舱的智能化 进程,智能座舱的发展也不断推动着车载显示产品的市场放量与技术升级。具体 体现为,大尺寸液晶中控屏和仪表盘开始取代传统机械仪表,中控屏与仪表盘一 体化的设计方案开始出现,操作方式也由物理操作间转向触屏操作,部分车型新 增 HUD 抬头显示、流媒体后视镜等。

智能座舱显示产品丰富多元,具体可分为中控显示屏、液晶仪表盘、抬头显 示器、副驾驶及后座娱乐屏、侧视屏、后视镜屏等。①中控屏是座舱内最大的车 载屏,可提供倒车影像及导航等驾驶辅助,控制空调、音频等车内设备,同时兼 具娱乐功能;②液晶仪表盘负责提供里程数等行车信息,反映车辆工作状态;③ 抬头显示器可以使驾驶者在平视前方的情况下了解车辆行驶信息,提高安全性。 ④近年来,随着智能汽车“第三空间”概念深化,车载显示不仅局限于辅助配套 驾驶功能,副驾驶和后座娱乐屏幕显示也逐渐发展起来,极大丰富驾乘体验。⑤ 电子后视镜(CMS, Camera Monitor System)采用摄像头+屏幕的组合取代传统 的光学后视镜,随着欧盟与日本开放了相关法规,电子后视镜已经实现量产,未 来随着国内外法规的陆续放开,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3、 多屏化+大屏化+高端化,车载显示升级趋势鲜明

车载显示屏作为智能座舱最重要的人车交互窗口,是提供沉浸式的驾驶体验 必不可少的器件,目前,智能座舱显示屏幕升级趋势鲜明:多屏化、大屏化的设 计愈发抢眼,多种显示技术的创新升级日益加速。

2.3.1、多屏化:HUD、后座娱乐、电子后视镜等新型屏持续渗透

车载显示的多屏化趋势明显。佐思汽研统计显示,新上市车型搭载的平均屏 幕数量从 2019 年的 1.62 块上升到 2021 年的 1.95 块,2025 年预计将达到 2.66 块,根据 IHS Markit,到 2030 年,配备 3 块屏幕及以上的汽车数量将达到 20%。

AR-HUD、电子后视镜、侧后座娱乐屏等新兴屏幕搭载率持续提升。AR-HUD、 电子后视镜、侧后座娱乐屏等新兴车载显示产品,不仅能够增加座舱信息的显示 面积,而且能够提升信息灵活性和呈现丰富度,因此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近几年发 布的新车型上。例如,2021 年 4 月上市的奥迪 E-tron 上搭载了电子后视镜,使用摄像头取代传统后视镜,体积降至原本的 1/3,大大降低风阻的同时,使得雨 天驾驶更安全;2022 年 12 月上市的宝马 7& i7 上搭载了 8K 分辨率的 31 英寸 8K 全景后排显示屏,并拥有 5G 网络连接、高清网络摄像头、128GB 内置硬盘、 蓝牙耳机以及智能遥控器等多项配置,可以实现后排听音乐、玩游戏、看电影或 者电视直播等功能;此外,AR-HUD 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前装车型上,如奔驰 S 级、红旗 E-HS9、大众 ID.4、长城 WEY 摩卡、吉利极狐 001 等。

2.3.2、大屏化:智能手机屏幕尺寸演进的历史重现

与智能手机发展类似,受到技术迭代、厂商销售、用户体验三方面因素驱动, 车载显示屏幕的大屏化为大势所趋。对于手机屏幕而言:① 智能手机的丰富功 能意味着海量的信息呈现,大屏手机更便于查看信息;②在触控屏的广泛使用下, 大屏手机更便于操作,以避免误触;③大屏往往属于高端手机的卖点,在厂商的 销售策略中,大屏幕通常对应着高性能高端产品。类似地,对于车载显示而言: ①随着汽车智能化发展,有关车辆行驶和休闲娱乐的交互信息激增,需要实现的 功能也随之增加,一次只能实现一个功能的实体按键已无法满足乘客的需求,中 控大屏是集中呈现信息、实现多种控制功能的最佳选择;②随着触控屏幕的不断 渗透,大尺寸屏幕更方便使用,乘客交互体验更好;③大屏是车载显示的重要卖 点,充满科技感的流畅大屏能给予用户最直接的视觉冲击。

数据上,智能手机一路沿着大尺寸的方向不断演进,汽车屏幕呈现类似趋势, 1H21-1H22 年新款车型配备 10 英寸以上的中控大屏的比例稳定在 50%以上。 ① 2014 年前我国手机屏幕主要是以 4-5 英寸为主;②2014 年 9 月推出的 iPhone6 和 iPhone6Plus 直接由 3.5 英寸和 4 英寸扩大至 4.7 英寸和 5.5 英寸, 开启了智能手机大屏化时代,2015-2018 年 5 英寸以上的手机成为市场主流; ③ 2019 年开始,手机技术创新进入瓶颈期,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屏幕变大 成为旗舰机最直观的升级体现,6-7 英寸手机占据近九成市场;④目前,随着屏 幕尺寸日益接近单手可握持的极限尺寸,为追求显示尺寸的进一步增加,折叠屏 形态的手机应运而生。车载屏显方面,特斯拉 Model S 是首个取消了传统机械 按键、采用集成具体操作功能大屏的汽车,其 17 英寸的中控屏幕迅速在业内掀 起热潮,越来越多的厂商陆续效仿跟进。车载屏幕尺寸从传统的 7 英寸扩大到 10 英寸,甚至 12 英寸、15 英寸的显示器成为寻常。根据汽车之家对于 2021 年 6 月-2022 年 5 月上市新车型中控屏幕尺寸的统计,配备超过 10 英寸的大尺 寸屏幕的新款车型占比已稳定在 50%以上。 车型上,新能源车型更为激进,起到引领作用。根据 CINNO Research 统 计,2021 年前三季度中国市场新能源乘用车≥12.0”的中控显示屏销量占比为 48%,较传统燃油车同尺寸段 CID 多 29 个百分点;8.0 英寸至 10.0 英寸和 12.0 英寸及以上的液晶仪表占比分别为 20%和 45%,相比燃油车搭载同尺寸段的份 额分别高出 13 个百分点和 20 个百分点,预计在电气智能化背景下新能源车型 在大屏化方面将持续起到引领作用。

2.3.3、技术升级:走向高分辨率、高对比度、人车交互智能化

当前的显示技术主要分为 TFT-LCD、OLED、Mini-LED、Micro-LED 四大类。 车载应用方面,TFT-LCD 为当前行业主流,但在智能座舱屏显高清化、高对比 度的需求驱动下,LTPS-TFT、OLED、Mini/Micro-LED 升级趋势愈加明确。

TFT-LCD 显示主要包括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两部分,其显示原理是由背光光 源发出光线,再经过偏光片、液晶材料和滤光片的处理后得到不同颜色及 亮暗的像素点,从而完成图像显示的功能。TFT-LCD 技术具备低成本、寿 命长、高解析度等优点,技术发展和配套产业链已颇为成熟,是目前车载 屏幕市场的主流选择。根据背板材料的不同,TFT-LCD 可分为 a-Si TFT、 LTPS-TFT 和金属氧化物 TFT,其中,传统的 a-Si LCD 显示屏技术成熟度 最高,但由于分辨率较低,已逐渐不能满足车载屏幕的高清化和智能化需 求;LTPS-TFT 在相同面积下分辨率最高、颜色还原性最好,也是窄边框的 技术方案;氧化物 TFT 具有制造成本低的优势,同时也是 AMOLED 显示技 术研发制造的关键技术。预计未来 LTPS-TFT 和氧化物 TFT 将对 a-Si-TFT 实现逐渐替代。

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像素级自体发光显示器技术,最大的特点是 自发光,屏幕背后的每一个像素都可以单独控制,因此亮度、对比度方面 表现出色,再加上轻薄、可弯曲的特质,能适应车内装饰的曲面结构,因 此各大面板厂商近年来都在积极布局;缺点是面临有机材料老化、“烧屏” 等问题影响屏幕寿命。近年来,主流的面板厂商正通过小幅度切换像素位 置、分区域控制亮度等方案延长屏幕寿命,尽量保证显示屏与汽车生命周 期同步。目前, OLED 技术在智能手机领域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车载领 域受成本限制,主要应用在高端车型上。

Mini LED 显示技术主要分为背光显示和 RGB 显示两大类。1)背光技术通过 将 Mini-LED 背光与 LCD 结合,实现 LCD 显示技术的改良升级。具体来讲, Mini-LED 采用了单位更小的二极管作为 LCD 面板的背光光源,将传统 LED 晶粒尺寸缩小到 100~200μm 之间,使得相同大小面板上具备更多的调光区 域、分区也更精细。因此相比于传统 LED 背光源,在亮度和对比度等方面 具有明显优势,寿命相比 OLED 更长、能耗更低,近几年成本处于逐步下 降的过程中,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2)Mini-LED RGB 直显技术与 MicroLED 发光原理类似,芯片尺寸在 100μm-300μm 之间,具有自发光、更薄、色 域更广、对比度更高、可靠性更高,寿命更长等优点,被称为 Micro LED 技术成熟前的过渡方案,众多 LED 显示上下游企业近几年纷纷布局。

Micro LED 利用微米尺寸(一般小于 50μm)的无机 LED 器件作为发光像素, 拥有自发光特性。Micro LED 完美集合了 OLED 和 Mini-LED 的优点,具备 高亮度、高对比度、高分辨率、低功耗、使用寿命长等优质性能,将会是 显示技术的发展终局,但由于技术难度大,特别是巨量转移技术瓶颈直接 影响了生产成本和良率等关键问题,目前距离 Micro LED 规模化商业量产 仍需等待进一步的技术突破和成本下探。

全球各大面板厂商调整产能重心,转向高端显示技术的开发和量产, OLED/Mini LED 有望加速渗透。韩国三星电子于 2022 年 6 月关闭了最后一条 LCD 显示面板生产线,韩国 LGD 宣布决定在 2023 年前停止为韩国市场生产 LCD 电视面板、主攻 OLED 屏幕,京东方也宣布停止 LCD 产能投资,主攻更高端的 OLED、Mini LED 及 Micro LED 等面板领域,此外,当前大陆的京东方精电、天 马、华星光电均拥有高世代 LTPS LCD 产线。我们认为,虽然目前 OLED、 Mini-LED 仍受制于高昂的成本,在车载领域渗透率还较低,但是随着主流厂商 开发进度的加速,未来 OLED/Mini LED 的技术将不断成熟,在车载领域的渗透 率有望得到提升。根据 CINNO Research 数据预测,车用 OLED 车载显示屏出 货量预计将于 2025 年达到 233 万片,渗透率 1.7%。

2.4、 行业空间:量价齐升,2028 年达 240 亿美元

智能汽车+多屏化趋势带动车载显示屏出货量的增加,大屏化+显示技术升 级趋势推动 ASP 的提升,量价齐升共同推动车载显示行业规模增长。 ①量的方面,短期内受益于电动汽车智能化进程的持续发展,车载显示市场 渗透率将持续提升;中长期考虑到一车多屏为当前行业大势所趋,单车搭载屏幕 数量有望随着 AR-HUD、电子后视镜、后座娱乐显示屏幕、智能 A 柱等新兴显 示产品而增加,带动车载显示面板/模组出货量将持续增长。根据 DIGITIMES Research 预测,2022 年全球车用显示屏幕出货将接近 2 亿片,同比增长 7.2%, 2026 年全球车用显示屏幕出货将超过 2.5 亿片,对应 2021-2026 年 CAGR 为 6.7%。 ②价的角度,近年来发布的新车型中,中控显示、仪表显示均呈现出大屏化 趋势,而 LTPS、OLED、Mini/MicroLED 等显示技术的迭代,以及配合智能座 舱升级的多联屏、全贴合、裸眼 3D、Air Touch 悬浮交互等人机交互技术的应 用,都将推动车载屏显单车价值量的提升。 量价综合影响下,车载显示行业规模有望稳定增长。根据华经情报网统计, 从细分市场来看,2020 年全球中控显示市场规模达到 65 亿美元,同比增长 8.3%;仪表显示市场规模达到 55 亿美元,同比增长 5.8%;抬头显示市场规模 为 16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1%。根据 Grand View Research 预测,2028 年全 球汽车显示市场规模将达到 240 亿美元,对应 2020-2028 年 CAGR 将超过 7%。

2.5、 屏机分离推动产业链重组,Tier2 迎来机遇

汽车显示屏产业链主要分为四个环节,从上游到下游分别是:面板厂商、显 示模组厂商、Tier 1 系统组装厂商、OEM 汽车制造厂商。上游的面板属于重资 产、高技术壁垒的产业,行业内主要厂商包括国内的京东方、深天马、华星光电 等大型企业以及 LGD、友达、JDI、三星等外资厂商。Tier 2 显示模组厂主要负 责将液晶面板与背光、触控模块、PCB 与驱动 IC 进行模块化组装,行业主要厂 商包括长信科技、华安鑫创以及龙腾光电。Tier 1 厂商负责系统组装业务,直接 向整车制造商供货,主要的 Tier 1 企业包括博世、电装、采埃孚、德赛西威、 华阳集团等。

汽车 EEA 向集中式发展,座舱域控制器的诞生为跨硬件扩展创造条件。当 前的汽车产业正迎来全新的智能化转型时期,高性能的交互功能和数据处理功能 愈发重要,汽车架构中电气和电子系统的占比和复杂程度、整车的电气化程度也 随之逐渐提高,传统基于 ECU 的分布式 EEA 日益暴露出系统复杂度过大、通信 带宽瓶颈、软硬件紧耦合等诸多问题和挑战,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由此开启从“分 布式”到“(跨)域集中式”再到“中央+区域集中式”的升级过程。基于具体 功能,博世将汽车 EEA 划分为动力域(安全)、底盘域(车辆运动)、车身域 (车身电子)、座舱域(信息娱乐)、自动驾驶域(辅助驾驶)五大域座舱域的 核心控制部件是域控制器,在基于域控制器的域集中式 EEA 中,传感器、ECU 与功能特性不再是一对一的关系,更高的集中度减少了 ECU 的数量,使得平台 的可扩展性大大提升,跨多个传感器的复杂功能也由此成为可能。

屏机分离的趋势推动产业链关系的重塑,上游面板/模组 Tier2 厂商向 Tier1 发起挑战。在传统汽车产业链中,中控屏、仪表盘等显示系统均为独立的 ECU, 屏幕和主机芯片耦合出售。现在,随着域集中式架构的渗透,软硬件解耦趋势明 显,一芯多屏、屏机分离成为可能,整车厂因此可以选择将显示硬件和显示系统 分包给不同供应商。为提升沟通效率和降低成本,整车厂倾向于在车型的开发阶 段就与上游真正掌握 Know-how 的面板/模组厂商进行合作;而由于面板/模组 厂商直接负责显示屏的硬件设计,在与整车厂的合作中能够拥有更高的优先级去 完成软硬件配套,这驱使面板/模组厂商在传统业务基础上积极布局显示系统的 集成与开发,给整车厂直接供应显示系统,对原 Tier1 发起挑战,供应链格局 逐渐从原来的垂直化转向扁平化,产业价值链条面临再分配。以京东方精电为例, 公司目标为智能座舱总成方案提供者,长期从事 HUD 的 AR 算法开发和显示屏 集成,于 2019 年和 2021 年陆续投资疆程技术,2020 年公司完成了全液晶仪表 系统的开发,2021 年完成电子外后视镜系统的开发,均获得相应的客户定点。 我们认为,由于整车厂需要的座舱显示系统(中控、仪表盘、AR-HUD 等)均 需要软件开发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掌握成熟的软件开发及系统整合能力,是未 来传统 Tier2 实现转型、提升市场份额的关键。

3、 京东方精电:产品+技术+客户+面板资源 优势明显,显示总成/智能座舱开拓长期空间

3.1、 全球车载显示龙头,顺应大屏与多屏化趋势

中大尺寸出货量及出货面积全球第一,顺应大屏化趋势。公司车载显示产 品实现 2 英寸到 48 英寸的全尺寸覆盖,其中,≥8 英寸的中大尺寸车载显示是 公司的优势领域。Omdia 最新数据显示,2022 年第二季度公司中大尺寸出货量 和出货面积持续保持全球第一,而车载显示总出货量已跃升为全球第一。其中, 公司中大尺寸车载屏出货量自 2020 年开始就持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在 2020 年/2021 年/1H22 分别占据全球 17.0%/20.2%/22.6%的市场份额,领先第二名 LGD 10 个百分点。出货面积角度,2021 年起公司车载显示出货面积排名跃居全 球第一,市场份额达 15.9%,1H22 公司车载显示出货面积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至 18.5%,且与第二名 LGD 的差距不断加大。

产品全场景覆盖,顺应多屏化趋势。公司不仅能够提供标准化车载 TFT 模 组产品,而且能够根据需求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显示解决方案,具体来讲,公司 的车载显示解决方案支持从数字仪表盘显示、中控显示、抬头显示、后座娱乐、 后视和侧视电子后视镜显示,到高度集成的数字座舱显示(自由形式)、曲线设 计、触摸集成等应用,基本做到了车载显示产品的全覆盖。此外,公司持续推进 显示系统业务布局,2019 年通过投资疆程技术以布局 HUD 业务、2020 年通过 投资睿合科技以布局光学贴合业务,2021 年公司在惠州和深圳的系统业务团队 也进一步完善,助推公司持续增加新的项目订单,同时不断开拓新客户的定点。

3.2、 背靠集团先进面板资源,产能充足进一步稳固龙头 地位

背靠集团先进面板资源,高瞻远瞩抢先布局大尺寸。凭借多年深耕汽车领 域积累的行业嗅觉,精电在 2017 年就准确捕捉到车载显示的大屏化将会是大势 所趋,背靠母公司京东方集团雄厚的资金支持和面板技术优势,精电在 2018 年 领先行业成为首家利用 8.5 代线实现大尺寸车载显示模组量产的厂商。在面板产 线中,玻璃基板的尺寸决定产线世代,玻璃基板面积越大,通过最优规划、经济 切割可获得的屏幕最大尺寸越大、生产效益越高,对应的核心工艺技术难度也越 大。京东方精电利用 8.5 代线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成本规模优势,对当时行业内传 统以 4.5-6 世代产线为主流的市场格局形成了较强的冲击,获得了大量客户的定 点订单,为公司在中大尺寸车载显示屏幕的行业龙头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 前,京东方集团进一步在南京布局氧化物 8.5 代线并进行了车规升级,有望持续 巩固公司在大尺寸车载显示领域的领先优势。

上游面板资本壁垒高筑,竞争优势能够长期维持。显示屏幕产业链价值分 布呈现典型微笑曲线,左边高毛利率的是上游基础材料(40%以上毛利率),中间 低毛利率的是中游模组制造(10-20%的毛利率),右边较高毛利率的是下游终端 产品(毛利率 20-30%)。精电作为 Tier2 厂商,经营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游 显示面板的供应稳定程度。精电的母公司京东方集团作为显示行业的资深龙头, 在面板领域有深厚的积累和优势,并依靠雄厚资金不断投建更先进产线,根据 Sigmaintell 预测,2022 年京东方集团 TFT-LCD 产能的全球份额将达到 28.9%, 位列世界第一。供应方面,京东方精电作为京东方集团内唯一车载显示及系统运 营平台,其上游面板主要向京东方采购,双方签署协议约定京东方集团将视精电 为战略客户,对其提供最优惠的价格,同时保证在行业供给短缺的时候优先满足 精电的面板供应。我们认为,显示面板及模组制造属于资本投入大、资金壁垒高 的重资产行业,竞争格局稳定,背靠京东方集团领先且供应稳定的面板资源,精 电能够在行业中保持较为持久的竞争优势。

积极扩充产能规划,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升。2021 年 8 月,精电与京东方 集团成立合资企业成都京东方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以建设第二个车载显示基地。 根据公司公告,项目总投资 25 亿元,项目占地面积约 15 万平米,预计年产能 约为 1500 万片车载 TFT 及触控模组显示器件,原计划于 2023 年年初实现一 阶段量产,目前因建设进展超预期,已于 4Q22 提前投产,我们根据公司已有产 能推测该基地预期产值达 45 亿元左右。2022 年,公司从集团收购了合资企业的剩余 40%股份,成都车载显示基地成为精电的全资子公司,集团的车载显示业 务正不断向精电整合。我们认为,作为京东方科技集团最大的车载显示产品集中 化生产基地,成都车载显示基地的新增产能将进一步完善公司的车载产业布局, 满足下游汽车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并进一步扩大公司的市场份额。

3.3、 技术储备先进,提前卡位下一代智能座舱显示技术

TFT 技术成熟完善,触控贴合业务行业领先。京东方精电自被收购后将业务 重点转向 TFT 与触控模组,公司技术团队不断在 TFT 显示产品的功能上钻研, 使产品无论在对比度、亮度、反应速度及色彩等表现不断提高,达到了汽车规格 的最高标准。近年来,公司凭借灵活的产品设计、可靠的产品质量、稳定的供应 以及富有性价比的价格,持续获得客户 TFT 与触控屏模组的定点订单。TFT 与 触控模组为公司贡献最主要营收,2021 年 TFT 模组业务及触控屏显示模组业务 占总营收比例高达 85%,2022 年上半年随着前期定点项目量产,该比例进一步 提升至 87%。

公司高端显示技术产品初步量产,不断强化技术壁垒和产品竞争力,提供营 收长期增长动力。除了传统 TFT 显示技术外,公司持续投入资源、布局产品转 型升级,目前推出柔性 AMOLED、柔性多联屏、曲面显示、全贴合显示、BD Cell、 Mini LED、超大尺寸显示等多款极具代表性的前沿技术产品,并全面应用于全球 主流汽车品牌。2019 年公司取得蔚来 12.8 英寸柔性 AMOLED 中控显示屏项目, 2021 年 1 月蔚来 ET7 正式上市,该款车搭载了公司提供的 12.8 英寸柔性 AMOLED 中控、以及 10.2 英寸 HDR Mini LED 背光数字仪表盘。22 年即将上市 的上汽飞凡 R7 搭载了 43 英寸宽幅真彩三联屏,三块屏幕均来自京东方精电, 包括 15.05 英寸的 AMOLED 中控屏、12.3 英寸的 Mini LED 副驾屏、10.25 英寸 的 Mini LED 仪表屏。在 CES 2022 展会上,公司展示了多项新技术,例如大型 曲面座舱显示器、BD 显示屏、切换防窥显示和裸眼 3D 显示等,阿斯顿•马丁 DBX 搭载的 25”仪表中控 BD Cell 曲面一体屏正是来自京东方精电,同时公司 也在 3D 显示技术方面与客户展开积极合作,目前进展顺利。

3.4、 客户资源稳固,全球布局有望享受溢出效应红利

公司深耕车载显示行业 26 年,与全球主流汽车制造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 系,既包含传统 OEM 与 Tier1 厂商,也包含新能源车企。公司前身精电国际早 在 1997 年就入局车载显示行业,具备全球渠道和客户资源,与欧美、德国、日 本等主流车企及 Tier 厂商保持长期合作关系;被京东方收购后,公司充分发挥 本土优势,在近几年国内汽车行业销售持续强劲增长的背景下,精电在中国市场 的业务迅速扩张,截至 1H22,精电在国内车载市场的覆盖率约占 38%。1)分 客户类型来看,精电对于中国 20 大车厂的产品覆盖率已达 42%,呈现逐年提升 的趋势;同时,公司积极助力新能源车企客户的显示解决方案需求,1H22 公司 对主流新能源车企产品覆盖率达 52%,相比 2021 年的 41%进一步提升。2)分 产品类型来看,公司对主要客户提供的 TFT/TP 显示模组覆盖率均超过 60%, 这些主要客户包括多款高端新能源品牌如蔚来、理想、哪吒、比亚迪、广汽埃安、 长安汽车等;此外,重点客户对于公司的系统级产品定点在持续增加,例如 2022 年 9 月上市的小鹏旗舰车型 G9,座舱内搭载的“中控+娱乐”双联屏系统级产 品即由京东方精电独家供应。

车载产品对安全性要求高、客户粘性强,公司客户壁垒深厚。相较于消费类 电子产品,车载显示产品对于性能稳定性、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的要求较高,故 产品技术难度高,质量要求严格,行业内有一系列车规级标准,如 ITAF 16949、 ISO26262 等。此外,公司产品开发周期通常较长,精电公告中介绍,公司项目 立项及样品开发阶段需历时 1.5 到 2.5 年,达到量产阶段约耗时 3 至 5 年;而且 汽车供应链关系较为稳定,客户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公司深度参与发展汽车显 示屏业务多年,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系统及运作模式,能够在切合汽车客户的要求 进行灵活、个性化设计的同时,享有较高的边际利润。因此,优质且稳固的客户 资源有助于公司持续获得定点订单,并且在未来系统级产品放量时抢占先机,进 一步提高市场份额。

公司营销网络遍布全球,中国汽车智能化快速发展的示范效应将带动海外, 公司有望享受溢出效应红利。公司在被收购前,已在全球多地拓展和开发业务, 除中国大陆外,公司的营销网络遍布欧洲、美国、印度、日本、韩国、中国港台 等地,具有良好的国际关系基础。近几年,伴随新能源车的快速放量,中国的汽 车智能化发展程度逐渐领先全球,不仅体现在 TFT 技术对于被动显示技术替代 进度,也体现在车载显示大屏化、多屏化的进程方面。京东方精电持续积极向海 外客户推广公司大尺寸 TFT 显示模组和触控屏模组产品,并获得多个项目定点。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公司有望充分利用自身的全球渠道优势,把国内汽车智能化 目前已经积累的资源优势进行复刻,为公司未来在海外市场的发展打造良好基 础。

3.5、 “三步走”战略,把握产业链重塑的时代机遇

产业链架构正在重塑,Tier2 厂商业务有望向下游延伸。汽车 EEA 正处于从 “分布式”到“(跨)域集中式”再到“中央+区域集中式”的升级和进化过程, 座舱域的出现和屏机分离的趋势使得屏幕和控制器解耦,整车厂可以越过 Tier 1 厂商直接与上游的模组厂商合作,以实现车载座舱组装屏定制开发,链式供应链 结构正向网状结构演变,Tier 2 厂商由此获得了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的发展机会。

作为传统的 Tier 2 供应商,公司抓住汽车产业链重塑的时代机遇,提出“三 步走”战略,致力向 Tier 1 系统、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

第一步:车载显示器件。发展早期,公司定位 Tier2,凭借对车载显示器件技 术和工艺的熟练运用,对客户提供性能稳定且具有价格竞争力的车载显示 器件,包括 PSV 和 TFT-LCD 显示面板、模组、触控、盖板等多种产品,该 项业务目前已发展得相当成熟。

第二步:车载显示系统。目前,公司将业务由简单的显示模组器件向更复杂的 “显示系统总成业务”拓展。屏显方面,公司的液晶仪表、中控、后排娱 乐等车载显示系统产品已初步进入收获期,在新势力车企已有量产供货, 并持续获得数家新的车企客户的定点订单。例如 2021 年公司供货小鹏 P5 的中控和仪表、2022 年供货小鹏 G9 中控+娱乐双联屏;2022 年 9 月上市 的理想 L8 座舱内,2 块 15.7 英寸的中控副驾双联屏和 1 块后排 15.7 英寸 吸顶屏均由京东方精电供应。光显(影像显示)方面,公司积极开发 AR-HUD、 透明 A 柱、电子后侧视镜等智能座舱显示产品,2022 年上半年附属公司疆 程科技为北汽魔方提供的 AR-HUD 项目已开始量产。

第三步: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公司远期目标是进军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业 务涉及座舱中屏幕以外的其他产品(如域控、传感器、软件)的整合,目 前处于布局阶段。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公司有望发挥自身在车载显示的龙 头优势,通过结合芯片、软件、各类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资源,更好地在 智能座舱产业链变革趋势中占领市场先机和竞争优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