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朗新科技研究报告:能源数字化+能源互联网双轨并行,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迎腾飞机遇

  • 来源:德邦证券
  • 发布时间:2023/10/25
  • 浏览次数:413
  • 举报

1. 专注能源数字化,面向消费者开拓新增长曲线

1.1. 电力能源领域领先数字化服务提供商

行业领先能源科技企业,深耕电力能源消费领域解决方案。公司初创于 1996 年,是一家专注于公共事业领域业务信息化系统的技术与服务提供商,深耕电力 信息化行业二十余年。2013年公司进行转型,开始探索能源数字化领域;2015年, 公司与蚂蚁集团合作,成立邦道科技,依托其数字能源领域优势,拓展生活缴费 业务;2017 年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2019 年完成对易视腾科 技与邦道科技的并购重组,加力能源数字化业务;2022 年公司获评“中国软件和 信息服务业十大领军企业;2023 年与国家电投达成重要战略协议,加速能源数智 化转型。作为公共事业数字化服务商,公司纵向覆盖输电、配电及电力调度智能 化业务领域,横向开拓燃气、水务及其他公用事业,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 广泛合作,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公用事业电子账单处理与支付(EBPP)平台,为消费 者提供便捷缴费服务、消费信息服务。

1.2. 股权结构稳定清晰,核心管理层人员行业经验丰富

公司股权结构集中,高管行业积淀深厚。根据公司公告,截至 2023 年半年 报,公司十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达 57.29%。公司下设子公司邦道科技、易视腾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朗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持有重要子公司新电途科技有 限公司 52.00%的股份。公司董事长徐长军先生曾任职于华北计算机技术研究所, 历任福建实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公司其他主要高管也多具备理工科背景,并长期从事电力、计算机技术、网络科 技等行业研发、生产与管理工作,具备丰富的工作和管理经验。

携手蚂蚁集团,共同布局公共服务行业。2015 年,郎新科技和蚂蚁集团联合 成立了邦道科技,聚焦公共服务行业的移动支付与互联网营销整体解决方案,通 过 B2B2C 的业务模式,为 4000 余家公共事业机构提供专业化的互联网缴费服务, 为 3 亿余用户提供便捷缴费及账单服务。2019 年,朗新科技完成重大资产重组, 收购了邦道科技 50%的股权,持有邦道科技 90%的股权;2023 年朗新科技拟收 购邦道科技全部剩余股权,增强对邦道科技的控制力,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1.3. 深耕能源科技领域,“能源数字化+能源互联网”双轮驱动发展

公司主要经营能源数字化、能源互联网与互联网电视三大业务。 1)能源数字化:主要面向 B 端客户,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客户提供用电 服务领域数字化解决方案,截至 2022 年底公司服务的电力客户覆盖全国 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超过 2.7 亿电力终端用户。 2)能源互联网:通过构建能源互联网服务平台,业务覆盖 B 端与 C 端用户。 (1)打造聚合充电服务平台新电途,截至 2022 年底已累计接入充电运营 商超 550 家,服务新能源充电车主用户超过 550 万,累计充电量超过 26 亿度;(2)构建新耀光伏云平台,为分布式光伏电站等提供软件产品和 SaaS 服务,截至 2023 年 6 月已累计接入各类光伏电站超过 35000 座, 装机容量约 12GW;(3)与支付宝等入口合作,构建生活缴费场景,截至 2023 年 6 月已为超过 4.3 亿居民和工商业用户提供水电燃热等公共事业 的“查询-缴费-账单-票据”线上闭环服务。 3)互联网电视:以“云”+“端”形式展开,通过智能终端产品带动平台运营, 实现最初用户沉淀。长期与运营商中国移动、牌照方未来电视及地方广电 合作。

营收稳定增长,净利润短期波动明显。公司营业收入由 2018 年的 26.72 亿 元增长至 2022 年 45.52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4.25%;归母净利润由 1.87 亿 元增长至 5.1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28.76%;其中 2019 年公司完成对邦道科 技与易视腾的并购重组,导致当年归母净利润大幅度增加。2023H1 公司营业收入 为 15.08 亿元,同比下降 6.02%;归母净利润为 0.86 亿元,同比下降 54.7%;其 中能源数字化业务实现收入 4.90 亿元,同比增长 13.4%,能源互联网业务实现收 入 5.59 亿元,同比增长 31.8%,而互联网电视业务实现收入 4.59 亿元,同比下 降 38.9%,主要受客户需求及采购节奏等因素影响,出现明显下滑。

毛利率小幅下滑,营销投入上升拉低净利率。公司近年毛利率总体小幅下滑, 从 2018 年的 49.8%下降至 2022 年的 39.22%,此外自 2020 年起,公司的净利 率下降明显,从费用率来看,公司销售费用显著增加,我们认为主要由于公司在 拓展新电途等C端新业务,从而拉低整体净利率。2023H1公司毛利率达42.71%, 同比上升 3.05pct。

能源数字化+互联网业务占比不断提升,战略投入增加拉低毛利率。2019 年 开始,公司探索能源数字化+能源互联网双轮驱动战略,截至 2023H1,能源数字 化+能源互联网业务占比已达 69.5%。其中,能源数字化业务从 2019 年的 14.36 亿增长至 2022 年的 21.60 亿,年复合增长率为 14.6%;能源互联网业务从 2019 年的 2.93 亿增长至 2022 年11.04 亿,年复合增长率 55.6%。毛利率方面,整体 来看能源互联网、能源数字化业务毛利率均处于较高水平;此外新电途业务处于 前期阶段,公司对新能源车主开展了市场营销和补贴投入,拉低了毛利率与净利 率。

研发投入快速增加,研发人员占比超85%。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研发人员占比始终保持在 85%左右。此外公司积极开展股权激励计划,在 2020 年、2023 年提出股权激励,计划授予管理团队与核心技术人员股权,深度绑定员 工与公司利益,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五年来公司通过持续增加研发投入, 在行业中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技术与业务能力被广泛认可。

2. 电力数字化转型提速,深度参与营销 2.0 建设

2.1. 新型电力系统需适应“双高”特性,数字化、智能化是必然要求

新能源快速发展,数字化手段可拓展消纳空间。根据中能传媒研究院,2023 年上半年我国风电、光伏累计新增并网装机突破 1 亿千瓦,其中风电新增并网容 量 2299 万千瓦,光伏新增并网 7842 万千瓦,同比增长 154%。根据《2030 年前 碳达峰行动方案》,到 2030 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要达到 12 亿千瓦 以上,为了避免大规模弃风弃光困境,提升消纳能力成为新能源开发的前置条件。 数字化手段可以聚合各类可调节负荷、储能资源,实现灵活接入、精准控制,大幅 提高电网灵活性和系统稳定性,提高新能源并网消纳能力,在风光大幅并网的背 景下应用非常迫切。

电力系统“双高”特性凸显,电网安全运行亟需数字化技术支持。 新型电力 系统将呈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特征。与传统电力 系统相比,“双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呈现明显低惯量、低阻尼、弱电压支撑等特征; 我国电网具有交直流送受端强耦合、电压层级复杂的电网形态,送受端电网之间、 高低压层级电网之间协调难度大的特点,电网安全运行面临较大挑战。因此,电 力系统亟需数字化赋能,运用“云大物移智链边”等先进技术,助力电力系统实现 高度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风险精准分析,保障电网安全运行。

新型电力系统将实行“三步走”发展战略,加速数字化转型。构建新型电力 系统是非常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参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我国新型 电力系统将按照“三步”有序推进,其中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是重点方向。 2023 年-2030 年,加速转型期。此阶段我国将加快推进电力系统清洁低碳化 转型,需要逐步建成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新型调度控制体系,发展“云大物 移智链边”等数字化技术,以及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智能化技术在 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各侧逐步融合应用,大幅提升源网荷储协调能力,以数字化转 型促进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 2030 年-2045 年,总体形成期。预计我国用电需求在 2045 年前后达到饱和, 此阶段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目标为:1)用户侧向低碳化、电气化、灵活化、智能化 变革,全社会各领域电能替代广泛普及;2)电网稳步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 方向转型,大电网、分布式智能电网等多种新型电网技术形态融合发展。 2045 年-2060 年,巩固完善期。此阶段具有全新形态的电力系统全面建成, 将实现:多种电网形态广泛并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可控性和韧性显著提升,能源系统运行灵活性与效率大幅提升。

2.2. “十四五”电网投资加速,智能电网市场规模超千亿

全国电网“十四五”资本开支预计近 3 万亿,两网竞速电网数字化转型。在 全面推进数字新基建的背景下,传统电力行业与新兴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电 网全面数字化转型。“十四五”期间,两大电网计划投资超过 2.9 万亿推进电网转 型升级,再算上地方电网公司,预计“十四五”全国电网总投资额将近 3 万亿元, 较“十三五”全国电网总投资额高出约 16.7%,较“十二五”全国电网总投资额 高出约 50.0%。 国家电网:以电网数字化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满足多元用能需求、赋能电网 生产运营。根据国网董事长辛保安,国家电网将利用先进数字技术,实现对新能 源发电全息感知、精准预测,大力提高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支撑高比例新能源并 网、高效利用;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电力精准服务、便捷服务、智能服务水 平,满足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和互动化的客户用能需求;并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在 电网各环节、各领域广泛应用,提升电网智能互动和安全运行水平。

南方电网:十四五电网总规划投资达 6700 亿,加快数字电网与新型电力系 统建设。南方电网明确配电网建设是“十四五”期间的重点,规划投资达 3200 亿 元,占总投资的近 50%,以实现智能配电网建设与配电网数字化转型。同时,南 方电网将加大电网数字化的转型力度,加强智能输电、配电、用电建设,以电网的 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促服务智慧化。根据《南方电网“十四五”电网发展规划》, 到 2025 年将全面建成数字电网,充分发挥能源电力大数据“生产要素”和“算力 +算法”叠加倍增效应,以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智能电网年投资规模超千亿,用电、配电是最主要环节。参考中商产业研究 院,我国智能电网市场空间由 2018 年的 476.1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979.4 亿 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 19.8%;预计 2023 年中国智能电网市场规模将达到 1077.2 亿元。根据《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从时间上看,智能化投资占电网总投 资比例逐渐提升,2009-2010 年、2011-2015 年、2016-2020 年分别占比达 6.2%、 11.7%、12.5%。从环节上看,用电、配电环节智能化投资比重较高,2016-2020 年用电环节占智能化投资比重达到 28.9%,配电环节占比达 26.0%。

2.3. 电力营销系统龙头,营销 2.0 上线助力业绩快速增长

电力营销系统主要面向电网及配售电企业。参考国网信通公告,电力营销系统可以为用电客户提供办电、交费、报修等服务,还可为电网及售电企业内部人 员提供业务受理、计量计费、收费账务等服务。电力营销系统可以为作业人员提 供新装办电、客户管理、电能计量、抄表收费等功能;为业务人员提供电费核算、 账务结算等功能,实现营销内部业务流程处理;为管理人员提供运行监控、市场 分析、产品策划等功能,支撑营销全业务运营管控和服务创新。

电力营销系统具备定制属性,客户粘性强。我国电价计费规则复杂,根据用 户类型、季节、波峰波谷时段形成差异化的上浮比例。在实际运行中,电力企业需 要透彻理解电力计费规则并运用于电力营销系统中,以支持数据采集、逻辑判断、 赋值计算等操作。此外,不同省份具有各自能源政策,导致电力营销系统具有定 制属性,以切合当地实际情况。因此电力营销系统在后续升级改造、二次开发的 过程中需要原厂商参与,客户粘性较强。 竞争格局:三大厂商垄断电力营销系统市场,公司市占率超 40%。 (1)朗新科技:公司核心产品电力营销系统在山东、浙江、湖北、上海、福 建、天津、河北、山西、吉林、甘肃、青海、河南等 12 个省网公司应用,覆盖电 网用户总数的 40%以上。 (2)中电普华:国网信通下属子公司,属于国家电网系统内企业,在市场准 入、项目信息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国家电网领域以外缺乏市场动力,几乎所 有的收入都来源于国家电网。 (3)东软集团:市场覆盖面大,业务种类多,客户范围从电厂、电网到煤炭 石油,业务形式上从系统集成、应用软件解决方案、服务、外包等。东软抗风险能 力强,但在电力行业领域与客户贴身服务能力相对较弱。

营销 1.0 亟待升级,营销 2.0 有望快速推广。营销 1.0 系统于 2007 年上线, 已运行十几年,基本覆盖营销专业各项业务内容。但由于系统底层架构较为陈旧, 营销 1.0 暴露出系统扩展能力差、需求响应不及时、迭代周期长、运营管理复杂、 数据一致性不强、数据模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电力营销场 景和不断扩大的数据体量。在此背景下,国家电网公司“十四五”数字化规划明确提 出要构建营销 2.0 系统,从而更好的对接客户需求,满足不断膨胀的数据规模, 力争 2023 年实现营销业务和客户服务数字化转型,从而支撑未来 5-10 年营销数 字化建设。

深度参与营销 2.0 的建设,数字化业务增速有望提升。公司曾参与过 12 个省 市的营销 1.0 的建设,其营销系统已为 40%以上的电网用户提供电力计费和客户 服务,凭借营销 1.0 的技术、客户积累,公司已深度参与多省份营销 2.0 的建设 中,成功完成营销 2.0 系统在浙江、山东、福建、天津、上海、山西等网省的上 线,并正在多个省开展营销 2.0 的推广。

营销系统升级有望带来 36 亿订单,后期升级、运维需求或较营销 1.0 更高。 参考国网信通公告,国网信通子公司北京中电普华分别于 2020 年 5 月、2023 年 8 月中标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公司营销系统 2.0 统一 设计服务,中标金额分别为 3.26 亿元、2.72 亿元。按照每个省网 3 亿元每套系统 计算,我们认为朗新有望累计获得 36 亿元左右的营销系统升级订单;此外营销 2.0 系统应用场景更加丰富,或将驱动各电力公司不断进行系统的升级、迭代,从 而催生营销系统改造、服务、运维等订单需求。

3. 新型服务运营场景加速涌现,能源互联网大有可为

3.1. 紧抓新能源车电力消费服务,“新电途”保持高速发展

3.1.1. 充电桩保有量持续提升,聚合商价值更加凸显

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带动充电桩保有量持续提升。参考中汽协数据,我国 新能源车销量从 2018 年的 125.6 万辆迅速增长至 2022 年的 688.7 万辆,年复合 增长率达53.2%。根据乘联会的预测,2023 年新能源车销量将达 850 万辆,渗透 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作为电动车的“加油站”,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同样保持高速增 长,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 179.75 万,2018 年至 2022 年年 复合增长达 56.5%。

聚合充电迅速普及,解决充电桩运营痛点。充电桩产业在发展中面临诸多难 题:1)用电成本高,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电价存在差异,加大协调的复杂度;2) 参与运营商多但标准不统一,兼容性有待提升;3)地域分布不均,利用率差异大。 传统充电是多运营商、多平台服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用户分散,供需矛盾多;而 充电聚合商兼具 B 端资源整合及 C 端流量优势,高效解决供需不匹配矛盾。对于 运营商而言,第三方聚合商能够聚合消费者,降低获客成本;对消费者而言,聚合 商能够同时查找多个运营商的充电桩资源,提高了便利程度。

聚合服务商盈利模式:从运营商服务费抽成。新能源车主缴纳的充电费包括 电费以及服务费,其中电费上缴电网公司,服务费付给充电桩运营商,而聚合服 务商从服务费中抽成。

2026 年充电聚合服务市场空间或近 60 亿元。我们测算到 2026 年充电聚合 服务的市场空间可达 58.9 亿元,具体假设如下: (1) 新能源汽车销量:参考乘联会、IDC 等数据,我们假设 2023-2026 年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 850、1040、1300、1600 万台。 (2) 单车全年充电量:参考 2022 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及全国充电总电量 数据,我们测算单车全年充电量为 1627 度。 (3) 充电服务费单价:参考北极星储能网,各地物价局批准范围不同,大 部分充电服务费为 0.5-0.8 元/kwh,我们取中值 0.65 元/kwh。 (4) 聚合商抽成比例:参考小桔充电 10%-20%的抽成比例,我们取下限 10%进行测算。

3.1.2. 三大优势助力“新电途”持续提升市占率

作为新一代智慧城市聚合充电服务平台,我们认为“新电途”具备三大优势 帮助其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

优势一:连接支付宝、微信、高德等成熟入口,流量加持“新电途”推广。 “新电途”已联合支付宝、高德、微信、百度等成熟入口获取流量,同时引入支付 宝 “花芝”体系标准,使新能源车主可通过支付宝扫码充电。

优势二:先发优势显著,市占率已近 10%。根据公司公告,2022 年“新电途” 充电量达 19.7 亿度左右,市占率达 9.2%。截止 2023 年 6 月底,“新电途”平台 已累计接入包括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头部运营商在内的约 900 家充电运营商,平台聚合充电设备数量超过 90 万,平台注册用户超过 800 万,累计充电量超过 43 亿度。

优势三:打造停充一体化项目,有望成为未来重要增长点。2023 年 6 月,李 强总理在国常会上首次提出“构建‘ 车能路云 ’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将交通、 信息技术与能源融为一体,形成全新的能源场景。公司已以“车能路云”产业生态 为牵引、以能源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支撑,为城市提供停充运营、能 源运营、用户运营、资产运营等服务。2023 年 8 月,公司公告作为承包人之一, 签订《东湖高新区静态交通(含充电桩)改造提升工程总承包 EPC 项目合同》, 合同总金额为 6.1 亿元,重点围绕城市停车、新能源车辆充电、公共出行场景,建 设“出行交通一张网”,并在此基础上聚合东湖高新区分布式光伏、储能等多种能 源类型,同步建设“能源一张网”,构建城市能源运营平台,开展光储充、微电网、 虚拟电厂以及能碳等业务,实现城市能源统一规划、统一调度。我们认为在政策 的驱动下,后续公司有望以“车能路云”产业生态为牵引,承接更多的停充一体化 项目,打造业绩重要增长点。

3.2. 深入探索综合能源服务,新耀光伏云平台助力企业效益最大化

3.2.1. 需求侧响应能力要求提升,虚拟电厂前景广阔

虚拟电厂经济效益突出,市场空间广阔。随着用电负荷特性持续恶化,电网 负荷尖峰短而高,单纯依靠增加电源来满足 100%的负荷需求需要高昂的经济成 本。根据袁家海所著的《中国电力供应安全的经济性分析与保障路径研究》,5%的 最大负荷可以由需求响应、储能和新型可调度新能源(风电+储能、光伏+储能、 光热、可再生能源集成虚拟电厂)等资源来满足。据国网测算,通过建设煤电机组 满足其经营区内 5%的峰值负荷,需要投资 4000 亿建设电厂并配套电网,而根据 36氪研究院测算,虚拟电厂的投资规模仅为 500-600 亿元。

虚拟电厂可聚合海量负荷资源,快速响应削峰填谷。虚拟电厂的核心思想就 是通过运用 IOT、云服务、AI 等信息技术和软件系统将分布式发电、需求侧和储 能资源汇聚起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形成一个虚拟的“电厂”来做统一的管理和 调度,同时作为主体参与电力市场。虚拟电厂既可以作为“正电厂”向系统供电调 峰,又可作为“负电厂”加大负荷消纳,配合系统填谷,既可快速响应指令,配合 保障系统稳定并获得经济补偿,也可等同电厂参与到电力市场交易、电力辅助服 务交易等。

预计 2025 年虚拟电厂运营市场空间可超 370 亿。我们测算 2025 年虚拟电厂 运营市场空间达 370.8 亿元,具体假设如下: (1) 全社会最大负荷:参考封红丽所著《虚拟电厂市场发展前景及实践思 考》援引权威机构预计,2025 年全社会最大负荷为 15.7 亿千瓦时。 (2) 最高负荷响应能力:根据广州工信局发布的《广州市虚拟电厂实施细则》,要求“逐步形成约占广州市统调最高负荷 3%左右的响应能力”, 我们假设 2025 年年全国虚拟电厂可调负荷占比为 3%。 (3) 响应时间及补贴价格:假设全国以广州市需求侧响应模式为例进行推 广,预测补贴价格取补贴区间均值,每天削峰响应时间为 7 小时,填 谷响应时间为 8 小时,全年虚拟电厂参与削峰填谷的天数为 120 天。 (4) 需求侧响应分成比例:假设虚拟电厂参与需求侧响应的分成比例为 25%。 (5) 分布式电源装机规模及利用小时:参考国网数据,2025 年国网区域分 布式电源装机规模为 1.8 亿千瓦,假设分布式电源发电利用小时数均 为 1100 小时。 (6) 电力市场交易分成比例:假设虚拟电厂代替用户运营分布式电源并进 行电力市场交易的分成比例为 33%。

参考封红丽所著《虚拟电厂市场发展前景及实践思考》援引权威机构预计, 2025 年全社会最大负荷为 15.7 亿千瓦时,按 3%-5%的可调节能力,单位投资成 本 1000 元/千瓦计算,我们预计 2025 年虚拟电厂投资规模将达到 471-785 亿元。

3.2.2. 供给+需求双侧覆盖,助力公司逐鹿虚拟电厂蓝海

供给侧聚合:打造“新耀光伏云”平台,助力光伏电站运营。公司旗下“新 耀光伏云”是国内首家在光伏领域推广 SaaS 和租户服务商业模式的公司,利用 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为光伏电站运营方提供数据采 集、设备监控、运维管理、运营分析、报表统计等一体化解决方案。核心优势是: 1)通过智能诊断,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创新进行故障定位与诊断,提升发电效率; 2)通过 B2C、B2B 模式实现分布式能源交易;3)通过对分布式电站实时监测, 发电功率负荷检测等实现微网能量管理。

乘分布式光伏东风,“新耀”发展势头迅猛。2016 年以来,我国分布式光伏 发电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截至 2022 年底,全国分布式光伏装机累计装机 15762 万千瓦,占光伏总装机比重 40.2%。伴随分布式光伏装机量的快速提升,“新耀光 伏云平台”也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 2023H1,“新耀光伏云平台”已累计接入各 类光伏电站超过 35000 座,装机容量约 12GW,已经聚合 820 座分布式光伏电站 参与电力市场绿电交易。

需求侧响应:构建城市级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提高能源调度能力。公司 在推动公共充电网络互联互通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光储充一体化项目,打通分布 式光伏、用户侧储能和聚合充电平台之间的桥梁,实现智慧能源联动互补。光储 充一体化充电场站采用“绿色充电,以光养桩”的运行模式,有效提高能源利用 率,降低了碳排放量。公司光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已于 2022 年落地朗新科技产业 园,一期建设分布式光伏 1.05MW、储能 630kW/1000kWh、充电设备 88 台 1268kW,并通过 EMS 系统实现光储充智慧能源联动,实现绿电从生产到存储、 再到消纳的柔性互联和完整闭环,提高能源的调度能力。

节能降耗:研发 BSE 智慧节能系统,积极参与电力负荷管理。公司通过能源 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集成研发了 BSE 智慧节能系统。该系统面向建筑能源 中心的制冷制热系统,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在舒适、安全建筑基础上实现节能降 耗,让建筑更绿色、更智慧。通过智能化管理、控制、优化等技术帮助企业提高用 电效率、减少运维人员投入,实现节能降耗,平均节能效率达 15%以上,在工业 园区等领域建立了诸多标杆项目。

3.3. 巩固互联网生活缴费地位,探索城市综合服务平台

与支付宝合作打造线上生活缴费解决方案,提供便捷惠民服务。公司生活缴 费平台将线下生活缴费的场景搬到线上,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水电燃、社区物业及广电宽带等日常生活缴费及服务体验。截至 2023H1,平台累计为超过 4.3 亿居 民和工商业用户提供水电燃热等公共事业的“查询·缴费·账单·票据”线上闭环 服务,业务覆盖全国 400+城市、连接 5700 家水电燃热等公共事业机构,生活缴 费日交易笔数近 660 万,平台日活用户超过 1440 万。

上线城市服务超级 APP,进一步拓展便民服务。公司目前已上线灵锡、北京 通、e 福州三个城市服务 APP。通过“统一用户、统一授权、统一支付、统一入 口”建设,充分挖掘新型数字城市建设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打造具有政 府公信力的、全景全要素的城市服务统一门户。凭借着长期 B 端、C 端服务经验 与城市互联网运营实践,公司也有望横向拓展,为更多城市提供优质城市服务 APP。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没有相关内容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