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金融行业专题报告:普惠金融,以义取利,多赢之道

  • 来源:海通证券
  • 发布时间:2024/04/07
  • 浏览次数:65
  • 举报

1. 普惠金融概述

普惠金融的内涵随时代演变,着眼的金融产品从当初的储蓄账户,到后面的银行借 贷,再到如今的移动支付、数字金融服务、理财配臵,伴随着金融产业的发展,覆盖面 越来越广。

1.1 普惠金融概念

2005 年,联合国在宣传小额信贷时首次使用了“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 这一词语,最初是针对金融排斥,即由于收入较低、地理位臵较远、银行程序复杂等 原因,大量贫困人口、低收入人群、中小微企业被排斥在正规金融服务体系之外,不 能通过正常途径获得金融产品和服务而提出的。联合国 2006 年在其出版的“建设普惠 金融体系”蓝皮书中,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目标,指出“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应该不 断健全法律、政策和监管框架,构建完善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共同为弱势群体提供 其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2015 年,国务院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中,首次明确了 “普惠金融”在国家层面的定义: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 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 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 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

我们认为,普惠金融应兼具四大特性: 一是对象的下沉性。“Inclusive”一词的原意即“包罗广泛”。普惠金融应将服务群 体下沉到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等传统上金融服务较少的客户,为各类有金融服务需求 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最终达到全社会金融服务方面的“机会平等”。 二是费用的实惠性。普惠金融服务应以服务对象可负担的费用运行。避免“普而 不惠”。官方普惠金融定义中,也强调了“可负担的成本”。 三是结果的有效性。普惠金融应最终为所服务的群体整体带来正向价值。官方定 义中提到了“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要求普惠金融服务适合客户实际情况,并 切实有效。 四是商业可持续性。“可负担的成本”并不仅仅指金融服务对象承担的成本可负 担,同样也需要金融系统的成本可负担。这也是我国定义的普惠金融中“商业可持续原 则”。

1.2 国外普惠金融发展

1.2.1 普惠金融国际组织不断涌现

国际社会非常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联合国将普惠金融列入 SDGs,世界银行借助 国际开发协会的平台加大了对最贫困国家的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国际上专门成立了 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和普惠金融联盟(AFI)等组织。 联合国将普惠金融列入 SDGs(可持续发展目标)中,通过建立联合国普惠金融特 使,以及联合国金融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高级别会议提供的对话平台,来提高全球金融 包容性。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利用《G20 普惠金融行动计划》制定了以解 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为期三年的计划。普惠金融联盟(AFI)推动普惠金融的 代表性举措为以提升整个 AFI 网络的金融包容性。

1)2015 年,联合国将普惠金融列入 SDGs(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目标为在2030 年前,让所有人无论贫穷与否,皆能平等地享有运用经济资源、科技与金融服务 的权利(如微型贷款、土地与其他形式财产的所有权、继承权、控制权等)。世界银行 借助国际开发协会的平台上加大了对最贫困国家的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通过成立投资 争端国际中心 ICSID 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 MIGA 聚集全球金融资源满足发展中国家的 需求;世界银行借助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 IFC 以及扶贫协商小组 CGAP 等推进普惠金 融落地。 2)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G20 于 2009 年成立了普惠金融专业性组 织: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 GPFI。GPFI 利用《G20 普惠金融行动计划》制定了以解 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为期三年的计划。 3)普惠金融联盟(AFI)。AFI 成立于 2008 年,AFI 推动普惠金融的代表性举措为 以提升整个 AFI 网络的金融包容性,使普惠金融产品推广到更多国家和地区为目标的 “国内实施(ICI)”计划。此外,AFI 积极举办虚拟区域培训,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数字 普惠金融服务。

1.2.2 全球普惠金融的发展还很不平衡

世界银行从账户、数字支付、储蓄、借贷等多个系列变量衡量了 169 个国家和地 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情况。从这些方面分析,高收入国家普惠金融发展较好,但在储 蓄、借贷方面仍有不平衡;而低收入国家普惠金融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具体来看:金融账户持有率、数字支付方面,高收入国家不仅整体普及程度更 高,这些金融服务的贫富人群差距、城乡差距也更小。而金融储蓄、金融借贷方面, 虽然高收入国家整体普及水平更高,但这些金融服务的贫富人群差距、城乡差距并不 小,说明高收入国家的普惠金融仍有改善空间。中国这些指标更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水 准。

从金融账户持有率来看,高收入国家金融账户持有率近 100%。而低收入国家的金 融账户持有率仅有 38%,且贫富人群的金融账户持有率的差距、城乡人群的金融账户 持有率的差距较大。这意味着高收入国家的金融账户接近全覆盖,而低收入国家普惠金 融账户服务相对滞后,尤其表现在对贫困群体和乡村地区的覆盖率不足,更有空间将金 融服务普及和下沉到贫穷群体和乡村地区。

从数字支付普及率来看,欧洲高收入国家的数字支付普及率接近 100%。而低收入 国家的数字支付使用率较低,且贫富人群差距、城乡差距较大,数字支付方面的普惠金 融在低收入国家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从金融储蓄来看,高收入国家的金融机构储蓄人口占比高于收入更低的国家,其 中最高的挪威 80.93%的人口在金融机构有储蓄,但即使是高收入国家,贫富人群差 距、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从金融借贷角度来看,正规金融机构是高收入国家的主要借贷渠道,但与富人群 体相比,贫困群体的正规金融机构借贷服务相对不足。即使是高收入国家,其金融借贷 方面的贫富人群差距、城乡差距仍然不小。这意味着金融机构通过增加对贫穷群体和乡 村群体的金融供给,可以有效缓解金融供给失衡问题,从而增加金融的普惠性。而低收 入国家正规金融机构的整体覆盖率还很不足,平均覆盖率仅有 11%。

1.2.3 国际普惠金融模式不断创新

如何将普惠金融下沉到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和乡村等偏远地区,以及如何降低交 易成本、减少普惠金融交易费用是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肯尼亚的 M-PESA 手机银行模式降低了高昂的宽带使用成本,解决了低收入家庭、偏远农村农户的金融服 务需求问题;Niche 利基银行可以服务特定人群,例如退休者或年轻人或者零工经济中 工作主体;巴西的代理银行模式解决贫困地区难以触及银行网点,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 弊端;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 Green Bank 小组联保模式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事后监督 成本、后期违约成本;墨西哥的政府主导模式是扩建银行分支机构、增加 POS 机和 ATM 数量,使得贫困地区人民能够更好地获得金融服务。肯尼亚、巴西、孟加拉、秘 鲁等发展中国家的普惠金融模式无疑将为我国的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1.3 中国普惠金融政策时间线

2013 年 11 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上了日程。 为落实《决定》要求,国务院于 2015 年 12 月制定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 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的通知》,为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做了顶层设计。 为落实上述要求:2016 年 9 月,财政部印发《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的通知。2017 年 5 月,原银监会发布《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 案》,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也于当年年内全部设立完毕。 2017 年 9 月,人民银行首次实施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后面普惠金融相关货 币政策工具不断创新。2018 年 2 月原银监会印发了《推动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 质量发展的通知》(银监办发„2018‟29 号),提出了普惠金融贷款“量增两控”的要 求。 2023 年 9 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3 年 10 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于在北京举行,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 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各子行业对普惠金融的落实如 火如荼展开。

1.4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和趋势

金融账户拥有率、从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占比、金融机构的储蓄率以及数字化支付 水平等指标代表了普惠金融的普及率。贫富群体金融账户拥有率差异、从正规金融机构 的借贷占比差异、金融机构的储蓄率以及数字化支付水平差异代表了普惠金融的差异化 程度。整体来说,我国普惠金融的普及率虽然低于高收入国家均值,但是明显高于中 高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均值。从普惠金融的差异化视角来看,我 国的贫富人群的金融普惠差异性率低于高收入国家水平,但是高于中高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均值(如图 1 所示)。这意味着我国金融的普惠程度相对处 于全球前列,且普惠金融的差异化群体金融需求得到了相对平衡的满足。 我国普惠金融各领域贷款增长较快。截至 2023 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 29.4 万 亿元,同比增长 23.5%,增速比上年末低 0.3 个百分点,全年增加 5.61 万亿元,同比 多增 1.03 万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 9.24 万亿元,同比增长 18%。创业担保贷 款余额 2817 亿元,同比增长 5.2%。助学贷款余额 2184 亿元,同比增长 22.4%。全国 脱贫人口贷款余额 1.16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全年累计发放 9586 亿元。

贷款支持科创企业力度较大。截至 2023 年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21.2 万家,获贷率 46.8%,比上年末高 2.1 个百分点。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21.75 万家,获贷率为 54.2%,比上年末高 0.8 个百分点。 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 2023 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 56.6 万亿元,同比增 长 14.9%,增速比上年末高 0.9 个百分点;全年增加 7.43 万亿元,同比多增 1.21 万亿 元。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 47.26 万亿元,同比增长 15.2%,增速比上年末高 1.7 个百分点;全年增加 6.32 万亿元,同比多增 1.3 万亿元。 建立国家级普惠金融试验区。从 2018 年开始,我国建立的国家级普惠金融试验区 包括五省七地,诸如河南省兰考县、浙江省宁波市、福建省宁德市、龙岩市、江西省赣 州市、吉安市、山东省临沂市。此外,全国各地陆续设立了地区级普惠金融实验区(基 地),如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和衢 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成都数字化农村金融服务试验 区、北川数字普惠金融试验基地、西宁市数字信用信息改革试验区等。

2. 普惠金融的业务实践

2.1 银行:引导激励下深度参与,成为当前推动普惠金融的主力军

2.1.1 可得性维度

普惠金融在各层级银行落实,银行间竞争渗透到下沉市场,首贷户增加,国有大 行及地方性银行县域覆盖面普遍提升。根据原银保监会《2021 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 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贷户是指从银行业金融机构首次获得贷款的客户,人 民银行征信系统查询不到客户以往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贷款的征信记录。原银保监会 2021 年对发展小微企业首贷户提出目标任务,要求大型银行将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占 比纳入内部绩效考核的目标,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要努力实现 2021 年新增小型微型 企业首贷户数量高于 2020 年,覆盖小微企业融资供给“空白地带”。首贷户对于银行 而言是增量客户,且我们认为首贷户的后续融资需求倾向于再次选择首次给予贷款的银 行,一方面程序流程更为熟悉,另一方面有贷款记录和信用基础后预计贷款额度也会增 加。若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成长为中小企业的规模,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必将提升, 典型代表如企业结算账户中的低成本存款。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县域金融服务提供者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 县域的法人银行,主要是农商行、农合行、村镇银行等;第二类机构是其他大银行在县 上的支行。以农行为例,坚守“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军银行”定位,三农领域的覆盖面持 续扩大,2022 年将 65%新迁建网点布局到县域、城乡结合部和乡镇,截至 2023 年上 半年惠农通服务点乡镇覆盖率达到 94.8%。类似的情节也发生在各家银行机构,1 月 23 日,金融监管总局公布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成效称,目前全国县域 实现银行机构 100%覆盖;乡镇银行机构覆盖率达 97.93%;行政村基本实现金融服务 全覆盖。金融借网点网络触达千家万户。《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2 年)》显 示,截至 2022 年末,平均每万人拥有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网点 1.59 个,平均每万 人拥有 ATM 机具 6.35 台,平均每万人拥有联网 POS 机具 251.89 台,总体保持稳 定。 金融科技在客户端优化金融产品可得性和易用性的同时,在银行端能够达到节约 人工和时间成本的效果,形成“双赢”局面。我国高度重视利用金融科技的手段,推 进数字普惠金融规范可持续发展。2021 年,我国“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 纲要明确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增强金融普惠性”“稳妥发展 金融科技”。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持续加大,2022 年国有大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 行信息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平均为 3.40%。

金融科技巧解养殖户等个体工商户“贷款难”问题。“生物资产抵押品动态评估” 使用“物联网+AI+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养殖业数据信息采集、确认、溯源、验真,对 生物资产进行实时自动的远程盘点与监控,为金融机构服务养殖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了更 多可能性,为解决养殖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银行可以通过采 集物联网数据及养殖企业经营数据等,做授信评级模型、额度模型、押品监管模型、盘 点模型、生长模型、估值模型、设备预警等,实时掌握养殖场的评级、存栏数、出栏 数、生长情况、押品动态估值、设备预警等,为授信用信、押品管理、贷后还款等环节 提供风控支撑。 适老化改造持续推进,老年群体金融便利化程度提升。根据《中国普惠金融指标 分析报告(2022 年)》,截至 2022 年末,我国每万人拥有银行网点 1.59 个,全国助农 取款服务点达 74.06 万个,为有效满足城乡老年群体金融服务需求奠定了基础。同时, 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营业网点无障碍环境改造升级力度。各 金融机构积极响应,打造敬老专区、开辟绿色通道、配臵适老便民服务设施等。线上层 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推进网络终端及智能设备适老化改造,通过开发关爱模式,增 加大字服务、语音辅助、一键求助等功能,促进老年群体增强数字化适应能力。

2.1.2 产品维度

普惠金融服务的主体客户主要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等无法获得金融服务或获得金融服务不足的群体,对应的贷款大类一般为个人经营 贷、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 通常而言,传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很好地满足这类客户的需求,这些群体的日 常金融需求往往只需要简单、低成本的产品,无需多余的功能,如基础性银行账户。 基础性银行账户通常是活期账户,不用每月支付费用或费用很低,无最低存款要求或要 求很低,对每月的交易笔数有限制,具有活期账户的基本功能,而且没有诸如透支等额 外功能。普惠金融号召下,银行结算账户和银行卡人均拥有量在高位仍有小幅增长。截 至 2022 年末,全国人均拥有 9.97 个银行账户,同比增长 3.75%。针对小微企业的微 型信贷,是产品设计符合弱势主体需求的另一个常见范例。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多呈现 出“短、小、频、急”等特点,同时由于企业缺乏抵押品,在常规信贷申请路径上往往 受挫。普惠小微贷款产品利用如商誉、集团担保等,作为传统抵押品的替代,来提供 短周期信贷,更能满足非正规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金融科技可以提供针对性的解决 方案,基于其运用先进数据分析方法对现有和潜在客户进行分析的能力,设计出合适 的产品和服务。 各家银行基本均推出了申贷更易、速度更快的线上普惠贷款产品,如交行的“普 惠 e 贷”。“普惠 e 贷”包含抵押和信用两种额度的加总,基于企业缴税数据以及提供 抵押物情况,综合核定授信额度,并向其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普惠 e 贷”最高可贷 1000 万元,纯信用贷款最高可贷 300 万元。“普惠 e 贷”的申贷环节均在线操作,无 需提交任何纸质资料;通过一次申请,在线给出税务及征信授权、抵押物息(如有) 后,系统即可进行预额度核定;申请完成后即可获得系统准入及预审批结果;核实内容 标准化操作,结果一目了然;所有贷款均可通过企业网银在线提款、随借随还。

各家银行近年形成“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公司”的小微金融助贷合作模式,在互联 网贷款新规的指引下,商业银行逐步回归本源,将金融科技公司仅作为导流方,明确 各自的发展边界。我们认为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长期未能完善小微群体的触达渠道,而 助贷机构能够和小微群体有着频率更高、触角更广的商业交互。金融机构通过与助贷机 构的合作,可以通过提升触达能力提高信贷产品的可得性。助贷机构通过引入沉淀在其 体系内部的新型数据作为授信依据,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举例来说,互联网公司 通过对自身电商、社交数据的挖掘,能够更为精准地刻画线上活跃群体的画像;支付机 构通过 POS 机系统收集商户支付数据;政府机构通过民众办理公共事务收集公共数 据。这些机构能够帮助银行对下沉的客群进行画像,从而能够服务于更广大客群。同 时,在信贷资产的风险控制方面,对于助贷机构推送的客户,银行作为资金方必须自己 把控贷款审核、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主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测的全流程。 定向支持高新技术小微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画像并非完美,轻资产无抵 押、价值难评估、成立时间短等与传统授信评估方式格格不入。然而科技型小微企业行 业运营、研发成本相对更高,在创始前中期极其需要资金支持。互联网银行中的微众银 行推出“微业贷科创贷款”,通过线上大数据风控,结合企业运营状况为小微企业自动 提额,进一步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的同时,能够提供小微企业从初创期至成长期以及成 熟期等全周期服务。

2.1.3 商业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维度

资本监管中,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则执行比一般企业贷款更加优惠的风险资本权 重,中小微企业贷款通常存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激励银行从事普惠贷款业务。 2013 年资本管理办法(暂行)中单户 500 万以下的小微企业风险权重是 75%,在 2024 年实施的资本管理办法正式稿中则扩大了适用的小微企业范围,单户 1000 万以 下的小微企业风险权重则为 75%。此外,单户 1000 万以上的中小企业(年营收 3 亿以 内),只要符合国家中小微认定标准,也可以享受 85%的优惠风险权重。

央行为小微贷款提供再贷款再贴现融资支持,财政部及税务总局提供小微企业贷 款税收优惠政策。2021 年 12 月央行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后 3 个月、6 个 月、1 年期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分别为 1.7%、1.9%、2%。自 2024 年 1 月 25 日 起,分别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各 0.25 个百分点。《关于支持小微 企业融资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规定,2027 年 12 月 31 日前对金融机构向小型企业、 微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对金融机构与小型企 业、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小微企业,银行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 合作占全部分险业务的比例在九成以上,致力于支农支小。2018 年,由财政部出资并 联合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设立了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主要通过分险、注资等方式与近年 来各地财政部门设立的融资担保基金和省级再担保公司开展合作,包括构建银行与担保 机构共同参与的银担合作机制。2023 年银行分险业务规模占比达到 90.38%,较 2022 年同期提升 1.69 个百分点。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聚焦支小支农主业,2023 年新发生支小 支农业务规模 1.30 万亿元,占全部业务规模 98.89%,较上年提高 0.10 个百分点,其 中单户 500 万元及以下业务占比 72.74%,较 2022 年提高 4.76 个百分点。新发生乡村 振兴担保业务 91.37 亿元、涉及 1.63 万户,覆盖安徽、贵州、湖北等 8 个地区。举例 来说,2023 年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完成与邮储银行“担保 e 贷”产品、交通银行“普惠 e 贷”产品等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的系统直连和“线上化”升级,已在上海、 山东、云南等数家省级合作机构落地。

疫情期间暂时受困的小微企业受益于市场化延期还本付息的优惠政策。2020 年央 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 知》,对于 2020 年 6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期间到期的普惠小微贷款,按照“应延尽 延”要求,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该政策延续到 2022 年,2022 年第四季度到期 的小微企业贷款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最长可延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鉴于 2023 年二季 度后银行业整体不良率仍然延续平稳下降的趋势,我们认为延期还本付息在解决小微企 业在特殊时期资金周转问题的同时,未威胁到银行的资产质量。

2.2 保险:推进普惠保险体系建设,全面助力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

保险作为一种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经济补偿制度,具有互助共济、扶危济困的 特点,与普惠金融的内在属性具有高度一致性。2023 年 10 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 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围绕建设完善高质量普惠保险体系提出了多项具 体举措,具体包括: 1)建设农业保险高质量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扩大稻 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鼓励地方发展 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探索发展新型险种。强化科技赋能,优化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服 务,发挥农业保险在防灾减灾、灾后理赔中的作用,切实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 设。 2)发挥普惠型人身保险保障民生作用。积极发展面向老年人、农民、新市民、低 收入人口、残疾人等群体的普惠型人身保险业务,扩大覆盖面。完善商业保险机构承 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能力。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鼓励发展面 向县域居民的健康险业务,扩大县域地区覆盖范围,拓展保障内容。支持商业保险公 司因地制宜发展面向农户的意外险、定期寿险业务,提高农户抵御风险能力。 3)支持保险服务多样化养老需求。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各类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有 效对接企业(职业)年金、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参加人和其他金融产品消费者的长期领 取需求。探索开发各类投保简单、交费灵活、收益稳健、收益形式多样的商业养老年 金保险产品。在风险有效隔离的基础上,支持保险公司以适当方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探索实现长期护理、风险保障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服务有效衔接。

2.2.1 农业保险:发挥防灾减损作用,助力三农建设

农业保险是一种重要的农业风险管理工具,一般被视为分散转移农业风险、稳定 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从业务性质上看,可以进一步分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 业保险,其中前者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农业支持政策和金融支农工具。 近年来政府持续推动我国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农 险市场也不断发展成熟。我国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已由 2007 年的 6 家增加至 30 余家, 多数省份有 3 家以上机构开展竞争;全国建成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点 40 万个,基层服 务人员近 50 万人,基本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域和 95%以上的乡镇,在金融服务“三 农”中居于领先地位。2022 年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 1192 亿元,同比增长 23%,为 1.67 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 5.46 万亿元,保费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位居全球首位。

农业保险密度和深度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2019 年《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 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 2022 年我国农业保险深度达到 1%、农业保险密度达到 500 元 /人的发展目标。根据南开大学江生忠等测算,2007 年至 2022 年我国的农业保险深度 和农业保险密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分别于 2020 年和 2021 年提前实现预定发展目 标。2022 年,农业保险深度达 1.4%,较上年增长 20.7%;农业保险密度为 732 元/ 人,同比增长近 29.5%。

落实国家普惠金融战略,农业保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包括: 1)三大主粮作物保险稳步扩大。2023 年 7 月财政部发布《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 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至全国所有产粮大县的通知》,要求扩大三大 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至全国所有产粮大县。国家金融监督 管理总局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如支持保险机构稳 步开展天气指数保险、区域产量保险等试点;指导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制种保险示 范性条款,推动制种保险发展;鼓励保险机构积极采取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提高理赔 效率,确保农业保险赔款及时足额到位,支持灾后补种、抢种,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 全。截至 2023 年 10 月,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农业保险覆盖率高达 70%以上, 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基础得到巩固,呈现稳中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 2)特色农产品保险驶入“快车道”。除了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针对我国 物产丰富、种植养殖种类多的情况,越来越多特色蔬菜、水果等也被纳入农业保险承 保范围。截止 2023 年 9 月 27 日,我国农业保险已覆盖天然橡胶等 16 个大宗农产品 及 60 余个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构建了“中央保大宗,地方保特色”的农险体系。 3)“保险+期货”成重要金融创新。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稳步扩大 “保险+期货”试点。近年来“保险+期货”等创新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不断丰富对农 户收益的保障方式和保障力度,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目前“保险+期货”品种已覆盖玉 米、白糖、大豆、棉花、苹果、天然橡胶、鸡蛋、生猪等。

2.2.2 惠民保:低门槛+低保费+高保障,提供更普惠的社会健康保障

惠民保是一种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引导的新型保险模式。惠民保是一项由政府支持 引导,保险公司承保,并联合多元服务主体共同推出的,集普惠与商业属性于一体的 新型健康保险模式,以相对优惠的价格面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和职工自愿 购买,原中国银保监会将其称为“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业务被赋予了“衔接基本医保和商业健康险,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属于补 充层中补充医疗保险的一部分,有助于解决医疗保障发展不充分问题,促进医疗保障 体系更加公平、可持续。 惠民保的突出属性在于普惠性和高性价比,具备低门槛、低保费和高保障的特 点。1)低门槛:对投保年龄、职业及健康状况基本无要求。相比于普通商业保险,惠 民保的投保条件非常宽松,通常除了要求为当地医保参保人群外,在投保年龄、职业 和健康状况方面都无过多约束。2)低保费:以均一费率为主,大部分产品定价在百元 以内。根据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发布的《“惠民保”发展模式研究》, 约有 78%的产品采用均一费率,该类产品平均保费仅约 77 元,大部分产品定价区间 在 41-80 元,仅 11%的产品定价超过百元。3)高保障:保额通常在 100-300 万,可 保障特药责任。惠民保的保额通常可以达到 100-300 万元,已经接近部分百万医疗产 品的保额水平,同时惠民保在常规住院和门特医疗责任之外,多数产品还提供了特药 费用保障。根据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发布的《“惠民保”发展模式研 究》,有近 78%的惠民保产品提供特药保障,涵盖药品超过 160 种。

惠民保目前已经成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险行业贯彻落实 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重要成果。1)惠民保覆盖城市和人群不断扩大。截至 2022 年惠民保已累计上市 408 款,覆盖 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实现 2.8 亿 投保人次,累计保费收入约 307 亿元。2)惠民保有效扩展了传统商业医疗险的人群 范围。传统商业健康险投保年龄通常限制在 60 岁上下。而从医保数据上看,老年人的 医疗费用支出对于医保统筹基金和个人而言都负担巨大,老年人群以 20%的人数占 比,消耗了约 50%的住院医疗费用支出。因此,将老年人纳入商业健康险的保障范围 能够有效缓解社会的医疗负担。惠民保通过代际转移支付的方式实现了对于老年人的 保障。3)惠民保有效降低医疗费用负担。从健康体的视角来看,他们参保惠民保后, 一旦他们住院,惠民保对自负医疗花费(指医保内自付部分及医保外自费部分之和) 的减负率处于 10%-20% 之间的居多,约为商业百万医疗保险的 1/3。从年龄上看,高 龄人群的惠民保减负率要高于年轻人,这主要与平均自负医疗花费水平相关,中老年 人平均自负花费更高,所享受的惠民保减负也就越高。

2.2.3 惠民保:通过完善的机制合作、积极的产品创新等途径推动普惠保险发展

政企合作模式是普惠保险发展的主要路径。政府部门可以提供税收优惠、政府背 书增信、利用基层网格员宣传推广等方式鼓励和帮助保险机构推动普惠性保险保障方 案落地实施。保险公司需坚持“保本微利”的定价原则,充分发挥自身在商业保险领 域的队伍、服务专业优势,借助业务拓展更好地培育民众的风险保障意识,同时获取 广泛的数据基础,为后续普惠保险的提质扩面做好基础准备工作。简言之,普惠保险 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原则,政府以政策和影响力推动普惠保险发 展,保险公司以产品和服务加速惠民政策落地,最终实现人民、政府和企业的三方共 赢。 建立更专业的分险机制将助推普惠保险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促进保险公司之 间建立广泛的共保体。我国已有共保的成功实践,如地震共保体,通过产品创新、合 理竞争和专业管理,提高巨灾保障质量,降低保障成本。普惠保险领域也可参照其进 行多方联保,既可以积聚多方力量进一步打开市场,又能在理赔时形成联合支付,保 证普惠保险业务的收支平衡和稳健经营。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产业链信息实现更高 效的风险识别。例如,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通过对其上下游关联企业的联合分 析,可以获取除企业财务指标外的与经营相关的“私有信息”,帮助保险机构进行精准 风险识别,从而提供相应的增信保险服务。

构建差异化供给体系以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除已形成规模的农业保险和城市定 制型商业健康险以外,后续普惠保险应进一步向精细化、差异化发展,重点关注贫困 低收入人群和新业态从业人群等特定群体的保障缺口,深入洞察弱势群体在医疗、健 康、生活照料及从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创新产品开发机制,扩展可保风险范 围,将数据生态与健康管理、康养服务糅合,强化对特殊职业群体的服务意识,为弱 势群体构筑抵御风险的屏障,进一步增强其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解决其后顾之忧。 科技赋能打造普惠保险新业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辅助普惠保险业务脱离对传 统代理渠道的依赖,构建扁平化、灵活高效的营销管理模式,提升普惠保险的触达 性;智能合约、时间戳等技术支持将极大简化保险业务处理流程,提升普惠保险的简 洁性;区块链技术提供基于算法的“刚性”信任,助力普惠保险实现从“前信任”到 “后信任”模式的过渡,提升普惠保险产品的商业可持续性。

2.3 证券:投融资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前,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们认为证券行业正在肩负起越来越重要的 服务国民经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使命。作为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建议证券公 司应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工作,通过不断加大金融科技应用力度、拓展服务覆盖面、提升 投资者教育水平、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等多种措施,积极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向纵深领域 延伸,让更多基层群众能够平等分享金融发展的成果。

2.3.1 金融科技赋能证券公司触达长尾客户

适应时代发展潮流,证券公司勇于拥抱金融科技,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移动 金融等创新应用,为投资者带来前所未有的优质体验。线上证券交易无疑是最具代表性 的科技运用之一。各大证券商纷纷推出网上交易平台和手机证券交易 APP,打造体验 友好、功能完备的线上交易环境,极大拓展了证券服务的时空触及范围。投资者只需通 过几个简单的点击操作,就能随时随地进行证券买卖,有效降低了远程投资的交易成 本,释放了更多潜在投资需求。可以说,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为实现普惠金融夯实了坚 实的技术基础。 证券公司大力发展智能投顾等辅助性金融科技工具,为投资者提供基于大数据和 人工智能技术的个性化理财咨询和投资策略设计服务,满足差异化的金融需求。比 如,某些公司开发了面向普通用户的智能投顾系统,可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投资目 标等情况制定量身定制的投资组合方案,进而帮助投资者实现专业化的资产配臵和投资 管理。此外,部分证券公司还通过构建线上客户服务系统、网上投资者教育平台等途 径,为普通投资者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在线金融服务。金融科技不仅有利于缩小不同 地域、不同群体之间在金融服务水平上的差距,更有助于释放金融资源的内在效率和外 延潜力,为推进普惠金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通过科技手段降低证券投资门槛,是证券公司落实普惠金融的重要着力点。证券 公司还通过科技手段降低了投资者的获取金融信息和接受金融教育的门槛,使普惠金融 服务更加贴近群众、方便民众。总的来说,随着科技与证券行业的深度融合,证券公司 的普惠金融服务正在迈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服务渠道更加多元,服务方式更加智能 化,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普惠金融理念正在逐步贯彻落实。

2.3.2 持续扩大普惠服务,践行乡村振兴

证券公司不断深化业务布局战略,为偏远地区群众带去优质金融资源。近年来, 各家证券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了在中西部地区和县域地区的营业网点建设力 度。许多证券公司已主动将金融服务触角触及农村金融服务的真空区域。2023 年 2 月,中证协发布的《证券行业普惠金融探索与实践--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调研报 告》显示,截至报告发布,103 家证券公司结对帮扶了 357 个脱贫县,占脱贫县总数的 43%,其中 60 家证券公司结对帮扶 83 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占县域总数的 52%;65 家证券公司加入“促进乡村振兴公益行动”。由于证券公司帮扶脱贫县经济条 件相对欠发达,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格外突出。针对此等难 题,证券行业通过发挥资本市场配臵资源的枢纽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投向重点领域 和薄弱环节,取得积极成效。

各家券商积极探索助力乡村振兴路径。中信建投协助位于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 重点县、深度贫困县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发行人四川黄金完成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项目,募集资金 3.902 亿元。公司还携手中信银行协助丽水市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完 成 2023 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乡村振兴/革命老区)。该中期票据为浙江省首单乡村振 兴、革命老区双贴标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发行人下属子公司丽水山耕梦工 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购买农户农副产品。中金公司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巩固脱贫成 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2023 年,公司私募股权业务围绕乡村振兴等国家 战略,深入布局东三省,联合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区三级出资平台设立认缴规模人民 币 15 亿元的中金科元吉林乡村振兴产业投资基金,旨在进一步提升国家优势产业的影 响力,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快速发展。国金证券发挥行业优势和专业技能,为巩固脱贫成 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引入“金融活水”。2023 年上半年,公司承销了 2 只乡村振兴债券,承销金额 11.92 亿元;1 只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承销规模 6 亿 元。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国金证券投行在新疆地区已完成 15 只债券的发行,累计 募资 93.10 亿元,国金证券主承销金额 75.80 亿元,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资金支持, 推动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

2.3.3 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金融知识素养,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良好的金融知识素养是保障大众平等参与金融活动的前提条件。为此,证券公司普 遍高度重视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积极向普通投资者传播专业理财知识,引导其树立正 确的投资理念,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投资者教育是证券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各证券公司普遍建立了专门的 投资者教育部门,制定完善的投教工作规章制度,将投教工作纳入长效管理机制。比 如,一些公司会定期对投教资料开展审核更新,确保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 时,证券公司还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投教活动,向投资者传授基础知识。一方面,证券 公司组织面向社会大众的线上线下讲座培训,邀请内部专家、学界专家现场传授投资理 念和实操技巧;另一方面,证券公司还通过制作投资指南手册、图文视频等生动形式, 向投资者普及金融常识。部分公司还与高校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设投资者 教育基地,为在校学生等群体提供系统化的金融培训。

优质普惠的投资者教育助于提升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推动形成良性发展循环。从 行业层面来看,证券公司坚持投资者利益至上的理念,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规范透明、 及时充分的信息披露和交易服务,并通过加强投教工作,督促投资者理性参与市场,维 护证券市场秩序。从投资者角度看,他们能在投教活动中习得扎实的投资知识,掌握专 业的操作技能,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真正从资本市场的发展中 获益。 此外,证券行业的投教工作还着眼于普及金融知识,增强公众的金融意识,助力 其对金融法规政策的认识理解。通过加强风险教育,投资者可以增强规避金融风险的 意识和能力,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总的来说,投资者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强投资 者的自我保护能力,降低行业道德风险,推动形成理性有序的投资氛围,夯实资本市场 持续健康发展的群众基础。

2.3.4 丰富产品线,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产品和服务创新是证券公司努力落实普惠金融理念的重要路径。伴随大众投资理 念和需求的不断成熟,证券公司纷纷采取创新之策,加快丰富产品线,优化服务模式, 致力于为广泛投资群体提供更加差异化、契合化的金融解决方案。 证券公司积极开发面向普通投资者的特色产品和服务。一些证券公司结合互联网+ 等新模式,推出小微理财等全新产品,满足了基层大众的低风险投资需求。与此同时, 证券公司还在佣金水平、增值服务等方面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优惠待遇,比如针对员工持 股计划交易免除佣金、为老年客户提供贵宾服务等,真正实现了普惠金融服务的惠及大 众。

证券公司还在不断加强产品创新力度,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理财 渠道。财富管理是基于信任的行业,需要“温度”,但智能投顾等金融科技工具一定程 度上加深了财富管理服务效能和普惠价值。如中国银河证券着力布局智能投顾,延伸产 品矩阵,补齐业务版图,力争实现智能投顾策略向全自研转化。目前,针对长尾客户群 体,推出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体系的“财富星-AI 投顾”,该产品提供智能交易策 略和智能工具,满足投资者选股择时、个股诊断、资金流动向追踪等不同需求,辅助投 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此外,一些证券公司还积极向多元领域拓展业务版图,为客户提供 证券、基金、期货等跨市场的综合化理财服务,满足投资者"一站式"金融需求。如国泰 君安依托综合理财服务平台“君弘一户通”服务账户体系,实现经纪业务、融资融券、 资产管理以及期货 IB 等多种业务的服务集成,以统一的系统服务界面和客户服务体系 向客户提供综合化的理财服务。未来还会扩展绑定港股簿记账户、非金融服务账户。 产品和服务创新是证券公司落实普惠金融的生动实践。差异化产品设计有利于照 顾不同投资群体的差异化偏好,优惠增值服务则切实减轻了普通投资者的费用负担。与 此同时,通过提供一站式综合理财解决方案,证券公司进一步提高了服务的可及性和便 利性,有利于吸引更广泛的群众分享资本市场发展的紫萩。总的来说,证券公司将继续 顺应市场需求,在坚持普惠性和公平性的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优质金融 服务。

2.4 互联网平台企业:科技拓展普惠金融服务边界

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推进普惠金融方面不仅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有力补充,也为 广大民众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主和低收入人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服务体验,促进了金 融活力在全社会的充分释放。 依托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企业构建了高效、便捷的线上融资渠道,有效弥补 了传统金融机构在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方面的不足。阿里小贷、京东白条等知名平台专 注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小额信贷支持,缓解了他们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 的困扰。传统银行业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审核要求过于严格,且经营成本较高,难以对这 一群体提供适当金融服务。而互联网平台企业利用大数据风控技术,可以有效识别潜在 的优质客户,并通过线上自动化审批流程,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从而能以相对合理的 利率水平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资金。

在线贷款是普惠金融服务的另一重要载体。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将银行等 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普通民众、小微企业主的融资需求撮合到网络上,通过发行借 款产品,由出借人以分散化的方式为借款人提供资金,绕过了银行贷款的传统路径。同 样依靠大数据征信和风控技术,这些平台能够有效识别并为信用较低、暂时缺乏充足抵 押物的客户群体提供融资服务。当然,此类平台也存在一定监管缺失和风险隐患,近年 来监管部门已采取措施加强对网贷平台的监督。 移动支付和在线理财产品则是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普惠金融领域另一重大创新。以 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服务打通了传统金融服务缺位地区的支付通道,降 低了现金运输和使用的成本,为群众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支付手段。而余额宝等货币市场 基金产品,则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低门槛、收益稳定的理财渠道,满足了他们资金流动性 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闲臵资金的价值保值和增值。 与此同时,互联网平台企业还在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京东 数科等科技公司通过为中小银行提供金融云等技术服务外包,帮助传统金融机构提升科 技水平和服务效率,从而间接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推进普惠金融方面不仅出于商业目的,也切实响应和支持了国 家扶贫、普惠金融等重大政策号召。作为行业领军者,蚂蚁集团针对性地发起了"沪村 放心贷"等专项扶贫贷款计划,通过大数据风控技术赋能当地银行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 放无抵押小额贷款,助力脱贫攻坚。在此基础上,蚂蚁集团还联合多家银行共同成立了 "普惠金融事业部",搭建了一个综合性普惠金融服务平台,集融资、缴费、发薪、保险 等功能于一体,旨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完善、高效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服务普通百姓方面同样建树良多。京东金融推出的"大学生支付 分期"等小额信贷产品,以大数据风险定价方式为普通家庭的年轻一代提供了个人消费 信贷服务,填补了银行等传统机构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各大互联网平台企业还通过线上 申请审核等方式,为城乡蓝领阶层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小额贷款,有力缓解了他们的临时 资金周转压力。 互联网贷款更加灵活,同时利率相对更高。目前,主要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一般均 具有无抵押、无担保,随借随还、按日计息的特点,具体的额度和期限由互联网大数据 风控模型确定,主要基于互联网行为数据,如消费、社交、游戏等以及第三方数据等多 维度数据。目前,互联网金融贷款利率相对较高,年利率普遍在 7%以上,或为弥补较 高的风险溢价所致。 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传统金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联网平台企业依靠 创新的商业模式、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服务理念,有效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降低了 获取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促进了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未来在政策支持和行业自律 约束下,互联网金融将继续向纵深发展,与传统金融业形成良性互补,进一步释放普惠 金融的巨大潜能,真正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3. 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

3.1 普惠金融模式不断创新

普惠金融是指面向城乡居民、农村地区、贫困人群和小微企业主等相对经济实力较 弱的群体,提供贷款、保险、支付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普 惠金融的内涵和外延正在持续扩大。最初,普惠金融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信贷领域,即 以较低利率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贷款服务,帮助其解决融资难题。随着时间推 移,普惠金融的概念日益丰富,覆盖面也在逐步扩大。近年来,普惠保险模式在国内得 到了大范围推广,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基础的风险保障。普惠保险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民众 的风险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除此之外,普惠金融还正 在向支付结算、理财等其他领域延伸。 运用场景数据,为客户精准画像。以建设银行为例,围绕替代性数据推进数据集 成建设,完善数据交叉验证,形成小微企业立体式全息画像,持续提升客户洞察能力。 对内,深挖小微企业和企业主结算、交易、资产等行内信息数据;对外,与政府机构合 作,拓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税务、工商、司法、海关等 40 类、3000 余个数据 项,与第三方商业数据主体开展普惠金融领域合作,扩充商户经营数据来源,提升客户 画像精准度。

研发数据模型,多维快速开展客户评价分析。数据是数字普惠模式的重要生产要 素,模型则是重要生产工具,在充分收集分析数据基础上,形成信用评价要素,建立小 微企业评分卡模型,实现对小微企业偿债能力的多维快速评价,解决长尾客群用信增信 难题。同时,进一步拓展数据应用场景,围绕客户营销、申请准入、贷款审批、额度计 算、预警监测、催收处臵、续贷管理、经营管理等八类场景,建立数据模型,持续完善 普惠金融经营模式。 普惠金融模式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机构的主动作为。从政策层面 上,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明确普惠金融的概念界定、业务范围和监管导向,形成统一的 顶层设计。同时,鼓励金融机构通过科技手段降低运营成本,加大对普惠金融的投入力 度。只有模式与时俱进,普惠金融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真正惠 及民生。

3.2 更多细分产品推出,解决各类主体的金融困境

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开发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通常指用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经评估作为质押物从银行获得贷款融资,盘活科技 型小微企业闲臵的无形资产。银行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普遍面临评估贵、处 臵难及质押手续繁琐等难点,需要与政府机构跨领域合作健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 具体可通过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为银行机构提供专利价值评估报告,建立中小微企业 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补偿比例,从而引导银行提高对科创 类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 针对外贸企业,提供多样化进出口融资解决方案。以中小微为主的民营企业一直 是外贸不可或缺的“主力军”,2023 年中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417568 亿元,其中民 营企业进出口额 223601 亿元,比 2022 年增长 6.3%,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 53.5%。 但外贸企业普遍面临原材料成本上涨、跨境海运不畅、供应链瓶颈等问题,如中国银行 推出了“小微外贸荟”普惠金融解决方案,为广大小微外贸企业提供多场景、一站式普 惠金融解决方案。各地分行可根据当地外贸企业的现状和需求定制专属服务,如中国银 行东莞分行为小微外贸企业定制“惠制造”制造业客群专属授信服务方案及“外贸贷” 专属融资服务方案。

供应链金融,维稳小微企业资金链。普惠金融研究院发现,超三分之一小微企业 金融不健康。由于目前应收账款拖欠现象存在,现金储备消耗较多,同时市场需求收 缩,企业竞争激烈,使得小微企业面临较大的现金流断裂风险和市场经营风险。小微企 业普遍处于产业链较为弱势的地位,议价能力不强,现金流容易受到侵蚀。即便企业实 现盈利、收入同比增长、利润同比增长,其金融健康并不一定很高,依然存在现金储备 不足、应收账款回收困难等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应重视小微企业的现金流问题,积极 与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对接,减少应收账款确权的时间和成本,支持中小微企业高效 融资。 针对农业农民,涉农抵押贷款扩大抵押物范围。《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 见》提出要积极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但实践中难点在于抵押物难以变现,处臵 中折价太甚。银行难以找到生物资产的接续经营者,农机具在变卖时贬值明显。抵押物 的价值评估也是目前存在的难点,动植物在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价值不一样,加上 气候和自然因素,疾病和防疫问题可能造成的风险,价值评估难度加大,评估机构鱼龙 混杂。如果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资产,除了估值难还有农村土地权属关系复杂的 问题。或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制定农地经营权的评估标准,建立经营权流转交易 的平台,引导银行按照规则来评估资产价值并发放贷款。

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结合,支持绿色转型和绿色消费。农业和小微企业是重要的 碳排放源,特别是小微企业具有量小、分散、面广的特点,整体绿色减排规模可观。从 过往数据来看,普惠主体能够享受的绿色项目相关的激励措施较少,且绿色项目融资成 本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普惠主体对于绿色转型发展有效需求不足、意愿较低。为 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绿色普惠领域,部分地方政策“惠上加惠”,如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 管理局在 2020 年建立的广州市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重点对绿 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对绿色低碳等重点产业领域补偿比例由正常的 50%提高至 65%。普惠与绿色融合的案例目前多出现在金融生态水平发展较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 较为成熟的地区,有望推广至全国其他地区。浙江湖州以“金融+小微企业园区建设” 为突破口,探索以“绿色园区贷”助力小微企业入园,通过对集中入园小微企业实施优 惠利率、简化贷款程序、降低准贷门槛等方式,鼓励小微企业绿色转型,同时减少金融 机构的前期信息获取成本及后期的管理成本。 完善第三支柱,健全普惠型养老金融。养老金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难以实现自发 跨期平衡,人力资本红利在助推经济增长的同时,养老金融资源供大于求,社会养老问 题并不突出。然而,伴随人口结构变化,人口抚养比逐渐上升,养老金融资源往往会出 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目前我国养老理财处在试点阶段,发行规模持续上升。但也存在养 老理财试点范围与额度相对有限,理财产品的设计差异化不突出,投资者主动参与积极 性不高、投资者教育亟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商业银行可利用账户管理以及渠道布局等 方面的优势,加速普及个人养老金账户;另外可推进个人养老金账户与银行理财、养老 储蓄、商业养老保险以及公募基金等产品的对接,实现一站式的账户管理与配臵服务。

3.3 财富管理客户从高净值客户开始逐步下沉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财富积累的加速,中产阶层的规模正在逐步 壮大。与此同时,人们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我们认为未来财富管理服务 的重点客户群体将逐步从高净值人群向大众化、普惠化方向延伸。这对金融机构的业务 发展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国内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的财富管 理业务发展相当迅速,但服务对象仍然主要集中在高净值人群。随着中产阶层的壮大, 这一领域的市场潜力较大。根据中国银行保险报测算,我国拥有约 4 亿人以上的中等收 入群体,其投资理财的需求将持续释放。如何抓住这一重要的市场机遇,为这一群体提 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是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一大课题。

持续向下沉市场转型。长期以来,大型商业银行普遍实行“多级管理一级经营” 模式,财富管理业务主要以基层支行为主阵地,支行小而全、大而全,重视大型企业客 户的经营观念根深蒂固,对大户形成了明显的路径依赖。传统模式下,机构经营呈现明 显的“二八定律”,即遵循 20%客户贡献了约 80%收益的帕累托法则。过去十年,随着 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推进,商业银行资产业务逐步向小微客户下沉,普惠贷款占贷款总 量的比重不断上升。顺应当前经济结构和市场业态的新变化,普惠金融应进一步向以新 型农业经营主体、个体工商户、新市民、农户等群体为主的长尾市场持续下沉。这部分 市场体量更大、数量更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而且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 工智能等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长尾客户、长长尾客户的数据信息也不断丰富完 善,为商业银行持续下沉服务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撑。商业银行应不断扩展普惠金融的 服务对象和触点,从城区市场逐步下沉至县域市场,加快补齐县域乡镇、新型农业经营 主体等金融服务短板,真正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客户下沉意味着财富管理将面临更高的复杂程度和更大的风险管理压力。不同收 入水平和风险偏好的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存在明显差异化需求。金融机构需要根据 客户特征,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理财方案,而不是简单复制高端客户的模式。这就需要机 构具备更强的客户细分能力和差异化营销能力。此外,相较高净值人群,大众客户的风 险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收益预期。如何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客户 合理配臵资产,把控好风险底线,是金融机构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同时也需要完善相 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为财富管理的普惠化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3.4 落实投资者保护、适当性管理

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是普惠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对于证券业而言,切实落实中小 投资者权益保护、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将是普惠金融事业的重中之重。 证券市场向普通投资者开放,有利于提高社会资金的运用效率,但也意味着风险 程度的加大。普通投资者相较机构投资者在专业能力、风险意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很容易在证券交易过程中遭受利益损失。因此,从制度层面加强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 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小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地位,落实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也 应是证券业普惠金融的任务。中小投资者是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群体,但 处于信息弱势地位,抗风险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维护中 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证券期货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资 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适当性管理也是对中小投资者的一种保护。所谓适当性管理,是指证券期货等经 营机构应全面了解投资者情况,科学有效评估,充分揭示风险,基于投资者的不同风险 承受能力以及产品或者服务的不同风险等级等因素,提出明确的适当性匹配意见,并对 违法违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这要求经营机构有义务在对投资者合理调查基础上,要有 风险认知、承受能力等基础测试,以向其推荐相应的产品或服务。设立一定的投资者门 槛,既是对投资者的准入要求,也体现对中小投资者的一种保护,意在引导市场从散户 为主向机构为主转变。资本市场风险大,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对投资者的要求越来越 高,这使得加强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显得必要。

同时,各金融机构还应当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受理和妥善解决投资者的 合理诉求。对于涉嫌违法违规的行为,监管部门也要严肃查处,维护市场秩序。只有切 实保护好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普惠金融才能行稳致远,真正惠及 民生。

3.5 推动专业化经营和差异化发展

要真正做好普惠金融,金融机构亟需在机制层面作出相应安排。除了银行保险机构 外,其他类型的金融企业也应逐步设立专门的普惠金融团队,建立起独立的运营体系和 管理机制,制定与普惠金融相匹配的定价策略。专业化运作模式有利于金融机构更精准 地把握普惠金融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和风控政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普惠 金融市场。 普惠金融的客户群体与传统金融业务存在较大差异,需要专门的营销渠道和服务 流程。传统的营销手段和获客模式往往难以触达普惠金融客户,金融机构需要借助新兴 科技手段拓展覆盖面。比如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平台进行精准获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 合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全流程服务等。 此外,普惠金融业务具有较高风险和较低收益的特点,需要与传统金融业务分 离,建立独立的运营和管理体系。一方面要制定针对性的尽职调查和风险控制措施, 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另一方面要特事特办,建立专门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定价策略,保 证普惠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监管要求大中型商业银行建立专门的普惠金融事业部。2017 年 5 月,原银保监会 等 11 部门印发《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鼓励大中 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国有大型银行要率先做到,实行差别化考核评价办法 和支持政策,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根据该通知,普惠金融服务将 建立专门的综合服务、统计核算、风险管理、资源配臵和考核评价机制。 普惠金融事业部的设立,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在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的带动 下,整个银行业力图进一步缩短融资链条,提供差异化产品,加大资源保障,增强业务 开展动力,尤其对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体现现代金融服务的普 及性、便利性和优惠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普惠金融事业部的设立,对于促进创 业、创新和就业,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支持,脱贫攻坚,防止资金脱实向虚,进一步提 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可得性,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 未来,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也应顺应发展潮流,分门别类设立普 惠金融事业部或子公司,为其持续壮大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只有真正做到专业化运 作,普惠金融才能行稳致远,惠及更多民众。

4. 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

普惠金融扩大金融机构客群基数,让金融机构抓住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服务 机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释放城镇化内需潜力的关 键。城镇化过程中,新市民会产生贷款融资、资金结算、投资理财、信用卡、国际结算 等方面的银行业务需求。此外,保险作为一种社会共同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在新型城镇 化中预计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转移人口离开土地之后,急需统筹发展商业养老 和医疗健康保险,完善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缓解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口转移 带来的社保压力。对于保险机构来说,可以趁着时机进一步发展健康险、责任险、年金 险等保险业务,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新型城镇化带来基建投资新需求,城市化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 梁、电力、水务等。据发改委测算,每增加 1000 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带动 4000 亿元的投资需求,城镇化将带来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可以给予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一定的贷款支持,保险资金也可以通过发行资管产品介入基础设施投资。

普惠金融与科创金融联动,提升金融机构专业化、综合化服务水平。科创金融已 经成为我国银行机构重要的业务增量,其中中小客户为主体。截至 2023 年 6 月末,我 国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 2.5 万亿元,同比增长 41.5%,连续 3 年保持 30%以 上的较高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 2.36 万亿元,同比增长 25.1%,连续 3 年保 持 25%以上的较高增速;全国“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为 2.72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4%,连续 14 个月保持 20%以上的增速。 我国银行维持分业经营机制,和国际大银行相比难免在科创金融服务方面缺乏经 验,容易囿于传统的信贷思维,对科创小微企业的对接难以顺畅。打破这一局面可从知 识产权价值评估入手。科创企业大多是轻资产型企业,资产以人才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 产为主,金融机构给它们提供信贷服务,就绕不开对科创企业的知识产权评估。如微众 银行,在挖掘科创企业知识产权的金融数据价值时,不仅纳入结构化的字段,并且通过 从专利著录事项、专利说明书摘要、专利权利要求书等文献中采集大量的非结构化信 息,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组合和分析,将文字转化为具有总览、 对比、分析及预测作用的字段,构建相应的规则,用以评估企业技术的有效性、质量以 及价值等。科创贷款打开突破口后有望做更多延伸,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都 纳入到银行产品及服务的设计和升级的逻辑中去。

针对普惠客群设计系列产品,促进产品交叉销售。典型代表如成都市科技局首创 的“人才贷、研发贷、成果贷”一揽子科技信用贷款产品,对各类创新人才创办的企业 (主要包括各类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各级人才计划入选者、高校全职教授等),凭借人 才资质就可以申请“人才贷”支持;若企业开展科技项目研发(主要包括获得国家科技 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四川省重点研发计划、成都市重点研发支撑计划等各级 财政立项支持的研发项目),凭借各类项目立项资质申请“研发贷”支持;开展科技项 目研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包括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四 川省重点研发计划、成都市重点研发支撑计划等各级财政立项支持的研发项目),则能 够凭借各类项目立项资质申请“研发贷”支持。 金融机构与政府合作,建设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信息双向流通。受银企信息不对 称等因素制约,中小微企业贷款可得性不高、信用贷款占比偏低等问题仍然存在,目前 的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情况,与中小微企业融资业务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包括部分 部门和行业数据难以获取,以及信息获取成本较高等问题。对于融资信用服务平台,银 行、保险、担保、信用服务等机构应接尽接,同时深化信用信息开发利用。完善中小微 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精准画像,促进金融机构利用更多可得信息进行精准服务 决策。

促进金融机构共同作用、各展其长。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可以相互协调、彼此配 合的结构,如对科创型小微企业的一揽子服务。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 和合作性金融在我国长期并存,彼此间合理分工、联动互补、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未 来金融业的常态。金融各行业功能互补,多个金融行业通过协调配合,可以降低单一金 融行业参与普惠金融的风险与成本。 深入基层树立社会品牌,提升金融机构影响力。和银行相较,保险机构在普惠客 户中的知名度与接受度尚低。保险机构可以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特征和保险需求,丰富 保险产品供给,借助数字化技术,研发更多适配度高、性价比高、保障力强的保险产 品,提升保险服务的质效,吸引小微企业主动来购买商业保险,扩大品牌影响力。 为共同富裕做贡献,打造县域优势产业,创造良好宏观环境。近年来,电商平台 为地方特色农产品开拓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销售渠道。电商可以从平台生态体系内的数 字金融机构直接得到交易担保与信贷支持,这对于电商交易的促成与流动资金、规模扩 大均有非常大的助益。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高效率,填补“供需缺口”,对县域经济发 展起到推动作用。

5. 普惠金融改善宏观经济环境

近些年,我国普惠金融工作的不断推进,对居民、企业部门、金融行业等都 产生了积极的宏观影响。比如普惠金融发展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普及率、降低了金 融成本、促进了企业创新和发展、带动居民收入和消费改善等,这些影响共同推 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企业部门,普惠金融的发展为非金融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微企业、注 入了新的活力。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其成长的瓶 颈。普惠金融通过丰富融资渠道、创新服务模式,有效缓解了这一难题。 第一,这些年我们已经创新提供了种类繁多的针对小微企业的政策工具,有 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对于服务小微企业、农村企业,这些年创新落地的工 具类型丰富。例如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农支小再贷款、政府性融资担保、 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这四类工具正通过不同方式支持小微企业进行融资。 还比如,中央财政通过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转移支付,为多个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提供奖补资金,用于支小支农贷款贴息、支小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政府性融资担 保机构涉农业务降费奖补等方面。 从效果来看,近年来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保持较高增速。截止 2023 年末, 发放给普惠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已达到 29.4 万亿元,同比增速持续保持 20%以上 的水平。

第二,普惠金融的发展也有助于降低非金融企业的融资成本。传统金融机构 往往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或抵押担保有较高的要求,对中小企业来说就需要承担较 高的成本。而普惠金融通过创新的信贷模式和风险评估手段,降低了对企业的信 贷门槛,也能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抬高的融资成本。2023 年全年新发放的普惠小 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 4.78%,较 2017 年末已回落 312bp。 第三,普惠金融也能够带动企业创新表现。普惠金融服务不仅提供了资金支 持,还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金融知识和信息,比如普惠金融的风险评估创新也能 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而对居民部门来说,普惠金融的发展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机 会,有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首先,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升了我国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足了居 民增长的金融需求。过去,由于收入水平、信用记录、地域位臵等因素的限制, 许多居民无法享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而普惠金融通过网点下沉、移动金融、数 字普惠等方式,大幅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使得更多的居民能够方便快捷地 获得贷款、储蓄、支付、保险、理财等服务,满足了居民部门日益多元化的融资 需求。根据《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截至 2021 年末,我国居民的账户拥 有率和数字支付使用率均已高于全球水平,这几年居民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金 融服务的比例也得到显著提升。

其次,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表现,这一效果在我 国也得到了充分证实。 从直接影响来说,随着普惠金融发展,低收入人口有机会更多参与金融活 动,信贷可得性提高、财富配臵渠道增加等都有助于提升这部分群体的收入和财 富水平。从间接影响看,普惠金融可以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而低收入 群体将通过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而获益,间接减少城乡差距。比如在印度,微型 金融(Micro Finance)模式的推广对帮助农村人口、贫困人口提高收入起到了重 要作用。Burgess 和 Pande(2003)1运用印度 1977-1990 年农村地区的银行部门数 据,检验穷人直接参与金融活动对农村贫困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银行机构在 农村设立的数量每增加 1%,农村贫困发生率降低 0.34%。 回到我国,多年来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在提升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方面提供了助力。对比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截至 2023 年,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 入之比已经从 10 年前的 2.86 持续回落至 2.39;其中当然少不了普惠金融的支 持。根据李建军、彭俞超(2020)2对 2009-2016 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 现,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每提高 1 个标准差,东部地区的人均实际 GDP 增长率平均 将提高 5.1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平均将下降 10%。而且分析表 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缓解作用在通信基础设施更差或农业 GDP 占比更高的地区 更强。

对于消费的促进方面,除了通过收入增长效应改善居民消费水平外,普惠金 融对居民消费的提振作用还会通过财富效应的增强和流动性约束减少来进一步体 现。一方面,普惠金融带动广大居民资产配臵更加多元化,资产增值带来的财富 效应可以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普惠金融可以推出个性化 和智能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者的流动性约束。体现为近年来我国狭义 消费信贷渗透率不断提升,表明居民消费中贷款资金支撑力度较大。 此外,普惠金融还拓宽了消费信贷渠道,为教育、旅游、健康等新兴消费领 域提供了有力支持,引导居民更多的参与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进而帮助推动居 民部门消费结构的升级。

对整体经济来说,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这一 过程中,普惠金融在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需要对 普惠金融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力瑞等基于 2008-2019 年我国省级数据的研究已经证明,我国的普惠金融 发展正在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促进技术创新和优化资本配臵三条路径,间接发挥 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而且这种正向的推动效果在中西部地区作用强度高 于东部地区。 具体来看,普惠金融首先有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参与度、促进多层次市场构 建,最终提升资源配臵效率。其次,前面提到过普惠金融能够带动居民消费结构 升级,而需求结构的升级也有助于引发产业结构调整。再者,通过缓解企业融资 压力、强化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信息共享,能够使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 挥。因此,未来普惠金融工作的推进可以继续从这三条路径加码,帮助推动我国 产业优化升级。

最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的实现同样也离不开普惠金融 的助推。综合前面的分析,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 长、改善收入分配不平衡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既帮助实现“共同”富裕的 目标,又推动了“富裕”水平的提升。包括国内外数据对比也可以得到类似结 论:将 2007-2020 年期间 63 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富裕指数与普惠金融指数作成散 点图,结果4显示,共同富裕程度与普惠金融发展之间呈现较清晰的非线性正相关 关系。 由此,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我们应该继续加大普惠金融的推进力度。通 过加强政策引导、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式,进一步拓展 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和服务深度,让更多人、更多企业享受到金融服务的红利,共 同迈向富裕的美好未来。

6. 国力民生多赢,践行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

普惠金融类产品遵循保本微利原则,辅之以金融科技等先进技术,符合商业银行 三原则中的“安全性、盈利性”原则,具备商业可持续性。在短期内,金融科技平台 系统初步搭建,人才储备尚显欠缺,普惠金融获得的收益有限,常常“以量补价”,对 于金融机构的成本可能较高。同时,普惠金融这一领域存在着新机会,有新机会便有竞 争,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倒逼金融机构提升质效,形成新的行业稳态,有助于行业 内部优胜劣汰,强化整体竞争力。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加持下,普惠金融发 展势头强劲,仍有无限潜力待挖掘。 金融机构在引导和支持下攻坚克难,金融系统“脱虚向实”的倾向增强,防止金 融机构陷入盲目追随利润,制造泡沫的非理性循环。普惠贷款利率稳步下降,降低实 体经济融资成本;普惠型保险“惠民保”等费率低保障不低,“看病贵”问题得到保障 和缓解。金融业属于服务业,是服务于广大群众的产业之一,相比其他行业并非具有 “特殊性”“优越性”,理应成为实体经济的助推器,而非脱离甚至吸血实体经济。从资 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史与金融史来看,资本具备鲜明的逐利特征,当这一特征演绎到极致 时往往会衍生出庞大的泡沫,制造出由盛转衰的周期转折点,结局往往是金融危机甚至 经济危机,民众的财富损失巨大。而普惠金融恰恰与逐利行为相反,它往“金融精英” 不屑一顾的地方去,不为“锦上添花”之举,而行“雪中送炭”之事,利润并不丰厚, 泡沫也无从产生。普惠金融使金融业更加接地气,远离无序膨胀的风险,也是金融行业 践行政治性、人民性的必由之路。

普惠金融为小微企业等主体提供正外部性,使整个社会得到了帕累托优化,从而 增进民生福祉与国家综合实力。除了降低非金融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之外,我们研 究证实普惠金融能够为企业创新创造条件,意味着为我国的产业转型奠定了金融基础, 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更加顺畅;人民生活方面,普惠金融则能够改善居民收入、提振消 费表现、缩小收入差距,直观地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私人部门获得正外部 性,有望令我国在转型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实现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和“五篇大文章”中其他方向联动,有望统筹实现“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普惠 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首先,普惠金融与科 创金融联动,提升金融机构面向科创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其次,普惠金融与绿色 金融结合,支持绿色转型和绿色消费。农业和小微企业是重要的碳排放源,特别是小微 企业具有量小、分散、面广的特点,整体绿色减排规模可观。再次,普惠金融完善养老 体系第三支柱,支持保险服务多样化养老需求,与养老金融存在交叉。最后,数字化是 普惠金融实现的重要手段,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几乎密不可分。积极发展多目标的产品与服务,金融机构在做“五篇大文章”的过程中有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最新文档
  • 最新精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