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保险行业研究 储蓄险切合低风险偏好 的超储再配置需求

  • 来源:财通证券
  • 发布时间:2023/03/06
  • 浏览次数:528
  • 举报

1 超额储蓄预计将持续高企,储蓄险切合低风险偏好 的超储再配置需求

1.1 超额储蓄预计短期将继续高企

自 2022 年来我国居民新增存款高企。2022 年我国居民部门新增存款 17.84 万亿, 较 2021 年同比大幅提升 80.2%,推动我国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增加至 120.34 万亿,较 21 年末增长 17.4%。考虑到 2019-2021 年居民新增存款均在 10 万亿左 右,我们以 2021 年新增存款为基准,测算 2022 年超额储蓄高达 7.94 万亿。我们 判断,居民超额储蓄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1)3 年疫情影响及经济环境不景气,居民对就业和收入的预期降低,叠加房产价 值降低、银行理财大面积破净致使居民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不足,截至 22 年末, 消费者信心指数为 88.3(自 2017 年 2 月起该值始终高于 110,2022 年 4 月起降至 80+);且疫情导致消费场景受阻,居民减少消费增加了预防性储蓄,央行《2022 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去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 民占 61.8%,这一数据为有统计以来最高。

2)由于居民财富迁徙,调整资产配置结构。存量资产方面,理财产品赎回后大量 低风险偏好的理财资金回归储蓄,2022 年理财产品余额为 27.65 万亿,较年初减 少 1.35 亿;新增资产方面,房价增长势头放缓甚至下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致使 居民配置意愿下降,因此增加了存款储蓄,2022 年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26.8%, 2015 年来首次负增长,货币型/非货币型公募基金份额分别同比+9.3%、+10.4%, 增速分别较 21 年下滑 7.6pct、27.4pct。

测算 2022 年我国居民超额储蓄高达 7.94 万亿,预计主要源于消费支出、购房支 出与银行理财的减少: 1)消费支出减少,2018-2021 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平均增速为 8%,以此为基准; 假设 2022 年消费支出增速与 2022H1 保持一致(+2.5%),则消费支出减少贡献超 额储蓄 2.53 万亿(趋势值 47.52 万亿-预估值 44.98 万亿); 2)购房支出减少。2018-2021 年我国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平均增速为 2%,以此 为基准,则 2022 年疫情+地产商“暴雷”引发的系列反应共减少住宅商品房销售 面积 4.50 万平方米,以 2022 年 1.02 万/平方米的均价计算,则购房支出减少贡献 超额储蓄 4.58 万亿; 3)银行理财减少。2022 年四季度爆发理财产品“赎回潮”,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 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 年)》显示,银行理财市场 存续规模从 22Q3 的超 30 万亿减少至 27.65 万亿,预计这一部分中归属于个人理 财且除去净值下跌的部分,也有很大部分转化为了超额储蓄。

23 年 1 月我国居民部门存款新增 6.2 万亿,在 22 年高基数上继续同比多增 7900 亿。从 22 年超额储蓄来源看 23 年超额储蓄走势,我们认为,2023 年超额储蓄高 企仍将延续:

1)消费支出方面,根据消费支出理论,消费是居民收入与财富的函数,而非储蓄, 因此,超额储蓄的积累并不能直接支撑消费支出的复苏。且从经济学规律来看, 消费一旦进入低迷状态,“自我收敛机制”就会不断发挥作用,因此虽然当前我国 各项稳增长政策已密集出台,但经济增长反馈到居民预期收入提升或消费信心提 振仍需时日,即居民从消费的收敛机制和扩张机制之间转换,仍需要时间。此外, 从行为惯性来看,疫情 3 年居民消费习惯趋于保守,即使转化为消费,储蓄率(或 储蓄意愿)也将高于疫情前。

2)购房支出方面,当前房价尚未扭转下滑趋势,且居民对房价上涨的预期正持续 被打破,央行《2022 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去年四季度预期 “未来房价上涨”的居民仅占 14.0%,这一数据为有统计以来最低,楼市“投资 效应”大幅削弱。叠加 23 年“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仍未改变,预计 23 年地产 销量改善将主要来自于首套房与住房改善需求。我们认为,这将驱动 23 年居民房 产销售增速与 GDP 增速相当(wind 一致预测为 5.4%),假设 23 年居民住宅商品 房销售额增速为 5%,按 40%的首付比例计算,测算 23 年购房支出将减少居民储 蓄 4.90 万亿。因此,预计 23 年楼市需求对超额储蓄影响中性。

1.2 理财产品和基金净值波动加剧,具有保证收益的产品稀缺

银行理财产品破刚兑且竞争波动加剧。当前,资管新规实施已超一年,银行理财 产品保本刚兑属性不再,且期间净值波动明显,22 年前三季度权益市场波动使得 银行理财净值波动加剧;第四季度,随着金融 16 条出台与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 市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不断修正,债市回调带动银行理财迎来新一轮的调整破净 潮,截至 2023 年 2 月 24 日,银保理财产品近 1 年内回报为负的占比高达 33%, 今年来回报为负的产品占比也有 1%。 公募基金净值波动较大,超 64%产品收益率为负。受 22 年来我国权益市场波动 加剧影响,基金净值波动加剧,截至 23 年 2 月 22 日,开放式非货币型公募基金 近 1 年内回报为负的占比高达 64%,今年来回报为负的产品占比也有 8%。 年初以来,我国股市震荡修复,但由于缺乏趋势性主线,行业、风格快速轮动, 对投资者择时能力要求极高,考虑到银行存款客户的低风险偏好,我们判断,具 备保本保息属性的储蓄险仍具备吸引力。

1.3 存款利率下调,超额储蓄面临再配置,保险产品优势明显

存款利率下行,到期定存面临再配置。当前我国仍处于降息周期,自 22 年 9 月来, 银行存款利率已普遍下调,当前除部分小银行外,存款利率均低于 3%,预计随着 定存的到期,居民储蓄将面临再配置。保险产品收益确定,为当前市场上唯一保 本刚兑产品,预计在居民风险偏好普遍降低背景下,更能承接居民储蓄的迁徙需 求。

2 收益确定、灵活性高的增额终身险可以较好地承接 储蓄迁移需求

与其他储蓄险产品相比,增额终身寿具备收益确定、灵活性高等优势,市场需求 大幅提升,一跃成为各个寿险公司、各销售平台的热销产品。中国的第一款增额 终身寿险于 2013 年初上市,由保险经纪公司永达理推介至信泰人寿公司开发,但 在此后的 6 年增额终身寿的关注度并不高,年金险+万能险是储蓄险的主要形态。 增额终身寿险发展的契机源于 2019 年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完善人身保险业责任 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及调整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将长 期年金保险产品的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上限由之前的 4.025%降低为 3.5%,自此 预定利率为 4.025%的长期年金险退出市场。当各类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都 统一回归到 3.5%时,增额终身寿险凭借其现金价值增长速度快、灵活性和功能性 脱颖而出,成为兼顾中期资产保值增值和养老、资产传承功能的产品,逐渐受到 市场青睐。

增额终身寿险的兴起之势首先出现在经代渠道(中小公司为主),然后向银保渠 道蔓延,2022 年大型公司通过代理人渠道全面主销该产品。2020 年共上市增额终 身寿险共 139 款,主要由光大永明、百年人寿、华贵人寿、爱心人寿、信泰人寿、 横琴人寿等中小保险公司推出,产品数量占比达 96%,大多通过经代渠道销售。 大型保险公司如平安、国寿、太保虽有这类产品上市,但在代理人渠道并未作为 主推,年金险、重疾险为代理人渠道的主销产品。2021 年,银保渠道也开始大力 推动增额终身寿险,2021 年终身寿险占银保业务期缴产品年度销量前十中的七席, 成为名副其实的销售主力,拉动 2021 年新单期交同比增长 19%(2020 年同比 11%), 普通寿险新单原保险保费同比增长 26%(2020 年同比 18%)。2022 年以来,头部 险企开始在代理人渠道和银保渠道加码增额终身寿险,并将其作为业务价值新增 长点。2022 年,增额终身险在居民预防性储蓄提升、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加剧 的情况下,销售成绩亮眼。

相较于定额终身寿险偏重于保障、财富传承功能,增额终身寿险更偏重于中长期、 提供保证收益的理财功能;而相对于其他储蓄产品(如年金险、两全险),增额 终身寿险的一大特点在于,前期现金价值更高,且可以通过减保或退保的方式, 实现更加自主灵活的领取方式。具体来看:1)增额终身寿险在缴费期过后现金价 值增长较快,产品回本时间比较短,5 年交产品大部分 6-7 年现金价值已经超过所 交保费,3 年交产品 4-5 年即可回本。而年金险/两全险前期现金价值增长稍慢, 以 3 年交 8 年期高现价开门红产品为例,6 年末现金价值才高于所交保费,其他 常态化销售的非高现价产品预计回本更慢;2)增额终身寿险在保险期间可以通过 减保的方式提前支取部分现金价值,实现现金流的灵活性。而年金险/两全险只有到了约定时间(5 年末)才开始给付合同约定的金额。在增额终身寿险兴起初期, 2020 年大部分产品减保无比例限制,消费者可灵活减保,这样会存在长险短做的 风险。2020 年底监管点名了 30 家保险公司,明确指出这一问题。2021 年开始, 后续新推出的大部分产品设有“20%”的减保限制,20%减保限制主要分为 4 种 情形,即:减保对应的现金价值不得超过:①实际已交保险费的 20%,②当时累 计所交保费的 20%,③当年度期初基本保额的 20%,④合同生效时基本保额的 20%。 3)增额终身寿设计简单,近两年因疫情原因线下展业受阻,该产品很适合线上沟 通,只要给出投保金额和年龄相应的现金价值,收益展示清晰明了,便于消费者 理解。

此外,在增额终身寿险的销售中,部分客户容易将“保额以 3.5%复利递增”与“实 际收益 3.5%”混淆,亦是其热销的原因之一,目前大部分收益较好的增额终身寿 险的 IRR 在 3.2%-3.3%,部分产品低于 3.2%。

3 银保渠道凭借其客户优势,把握增额终身寿险热销 机遇,业绩表现亮眼

3.1 2020 年来三方合力驱动银保渠道进入上升通道

自 2020 年来,银保渠道发展步入上升车道。1)行业视角(行业交流数据,与银 保监口径不同):2020-2021 年,银保业务复合增速达 15.6%;2022 年前三季度, 银保渠道原保费收入已突破万亿大关,同比增长 10.47%,远高于个险渠道(-0.89%) 与行业平均水平(3.51%);2022 年上半年,银保渠道新单保费收入同比+5.5%至 6 千亿左右,超越个险成新单最大贡献渠道,其中新单期交同比+15%至 2 千亿左 右。2)公司视角:各大险企纷纷加码银保渠道建设,驱动银保新单快速增长, 2022H1,平安、国寿、太保、新华银保新单分别同比+45.0%、+38.8%、+1125.5%、 +10.4%。

银保渠道的亮眼表现主要由客户储蓄需求提升、保险公司转移业务压力发力银保 渠道、银行提高中收需求迫切驱动。

1)近年来大型公司代理人渠道承压,代理人规模大幅下滑,导致保费、价值双降, 代理人队伍改革尚需时间。为寻求新的增长点,各大型公司陆续发力银保渠道, 为整体价值提供支撑。如平安建立新银保队伍、太保重启银保渠道等。

2)中小公司在互联网人身险新规的影响下,大量公司不能销售长期储蓄险产品, 因此转向银保渠道。2021 年 10 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 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提出严 格的要求,其中规定,保险公司在互联网渠道经营十年期以上普通型寿险(除定 寿)和十年期以上普通型年金险需要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溢额、风险 综合评级、保险公司公司治理评估需要达到一定标准,能满足新规条件的保险公 司占比约四分之一,因此大量中小保险公司转战银保渠道来销售增额终身寿险、 年金险。

3)在息差不断收窄,以及资本集约化水平亟待提升的大背景下,银行对于提高中 收业务收入的需求迫切,发展银保代销业务的积极性提高。同时,银行也意识到 保险产品能够帮助满足客户生命周期的各主要阶段的保障和财富保值增值需求, 有助于银行增加客户黏性,以及客户经营深度和客均价值贡献。2022H1,建设银 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保险代理手续费分别同比+9%、+19%、+62%、 +26%。此外,财富管理业务已被多家银行定为未来的重要战略方向,保险作为客 户财富配置中的重要一环,由于手续费率高,正逐渐成为其促进中间收入增长的 重要抓手。以招商银行为例,2021 年代理保险手续费率高达 10.35%,是基金产品 手续费率的 5 倍,信托产品手续费率的 6 倍。

3.2 增额终身寿险支撑银保渠道期交保费高增长

3.2.1 增额终身寿险与银保渠道客户需求高度契合,成为其期交主力产品

2021 年起增额终身寿成银保渠道主力期交产品。从 2021 年银保渠道销量最高的 十款产品看,虽然趸交产品仍旧以分红型或者万能型两全保险为主,但期交业务 top10 的产品中,有 7 款增额终身寿险产品,银保渠道增额终身寿产品规模与占比 双升,农银人寿《银保渠道的过去与未来》显示,当前增额终身寿占银保渠道长 期期缴保费比例已达 90%,驱动 2022 年银保渠道长期期交同比+15.3%。

我们判断,银保渠道增额终身寿的热销主要源于两方面: 1)银保渠道期交转型,增额终身寿符合保险公司与渠道需求。一直以来,由于 银行更关注短期中收,保险公司银保渠道发展主要为做大保费规模,因此银保渠 道主要以中短期趸交产品为主。近年来,随着保险公司价值转型的深入,期交转 型成为关键抓手,增额终身寿是典型的长期期交产品,且价值率、佣金率相较于 长期年金产品更高,保险公司与渠道销售动力强,成为主推产品。 2)增额终身寿与银保渠道客户对于资金长期保值增值的需求高度契合。银行具 备客户资源多,以及客户触点较多且与客户联系紧密的优势,尤其是积累了大量 的中高净值客户,并且客户的风险偏好较低。虽然银行代销的金融产品丰富,但 缺乏锁定收益的长期储蓄产品,增额终身寿长期收益锁定,且大部分收益较好的 产品长期 IRR 可达 3.2%左右,在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可为银保渠道客户提供长 期财富保值的“稳定感”,此外还附加保障功能,能较好满足客户需求。

3.2.2 增额终身寿高速增长使得大型公司银保渠道贡献度提升

受益于增额终身寿高增,大型保险公司银保渠道新单保费与 NBV 贡献快速提升。 1)保费层面:2022H1,平安、国寿、太保、新华银保新单分别同比+45.0%、+38.8%、 +1125.5%、+10.4%,新单占比分别为 8.5%、12.1%、39.1%、66.8%,较 21 年底 分别提升 1.8pct、2.7pct、25.5pct、12.6pct,国寿、新华新单期交增速放缓,分别 同比-9.4%、+1.1%。2)价值层面:2022H1,平安、太保、新华银保 NBV 分别同 比+14.8%、+100.6%、-20.9%;NBV 贡献分别为 5.4%、6.1%、10.9%,较 21 年底 分别提升 0.7pct、3.8pct、2.6pct;NBV Margin 分别为 16.3%、2.0%、1.1%,较 21 年底分别-3.0pct、-2.7pct、-0.9pct,预计主要源于各险企为争取银行网点合作,趸 交业务阶段性提升所致。

4 增额终身寿险发展之势将持续,银保继续高增长可期

4.1 增额终身寿险多次整改下发展更加规范,短期仍会受到市场追捧

增额终身寿险在多次整改后,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2021 年来,监管对于增 额终身寿险多次“点名”,指出增额终身寿险存在的长险短做、部分增额终身寿 险产品增利率超过 3.5%、定价中费用率假设偏低、利润测试假设不合理等问题, 部分问题陆续得到整改。2022 年 11 月,监管划定增额寿险“三道红线”:增额 比例超过产品定价利率、利润测试的投资收益假设超过公司近 5 年平均投资收益 率水平、产品定价的附加费用率假设明显低于实际销售费用,不符合要求的产品 需停售。在多次点名与整改中,大型公司产品定价更为审慎、条款更为规范,因 此受到的影响较小。

增额终身寿险未来潜在的利差损风险犹存。虽然经过多次整改,IRR 接近 3.5%的 产品已基本下市,但部分中小公司产品定价仍较为激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 为了给客户提供更高的 IRR,很多增额寿险会在定价时激进地选择较低的附加费 用率,并且中小公司的渠道费用往往较高,则可能形成费差损,需要通过更高的 投资收益率去覆盖,对于投资端投资收益率的要求可能达到 4.5%,在利率下行的 情况下,投资压力较大。2)如果未来市场利率长期下行趋势超预期,理性的客户 会选择长期持有这张保单,甚至部分保单有加保的功能,客户可能还会选择去加 保,部分激进保单持续的要给客户派 3.3%以上的收益,在公司投资收益率承压的 情况下,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利差损。3)部分公司增额终身寿现金价值增长较快, 5-7 年就能超过所缴保费,如果短期出现大规模退保,可能会给公司现金流带来压 力。

大型公司在银保渠道销售的增额终身寿险定价较中小公司更为稳健,且渠道费用 率低于中小公司,目前发生利差损的风险较小,对于银保渠道的价值率亦有一定 的支撑。大型公司在银保渠道销售的增额终身寿险 IRR 整体低于中小公司。国寿 主销产品乐盈一生 IRR 10 年、15 年、25 年退保分别为 2.2%、2.7%、3.0%;平安 10 年、15 年、25 年退保分别为 2.5%、2.9%、3.1%;新华 10 年、15 年、25 年退 保分别为 2.3%、2.7%、3.1%。友邦、太保 IRR 相对较高,友邦 10 年、21 年退保 分别为 2.8%、3.2%;太保 10 年、16 年、24 年退保分别为 2.8%、3.1%、3.2%。 部分中小公司 10 年退保 IRR2.9%左右,20 年退保 IRR3.2%左右。并且,在银保 费用投放上,大型公司因为有品牌优势、体量优势、资源互换的优势,通常可以 获得更低手续费率的代销协议。整体来看,大型公司定价更为稳健,发生利差损 的风险较小。

预计 2023 年增额终身寿险保费仍旧保持快速增长。短期来看,在当前居民消费意 愿尚未恢复、净值产品收益波动较大、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增额终身寿险由于 具有保证收益且长期收益可达 3%以上仍极具稀缺性,预计短期仍会受到市场追捧。 长期来看,增额终身寿险的利差损风险仍是监管及保险公司重点关注的风险,预 计监管或会考虑降低该产品的预定利率,或者市场主体主动调低产品 IRR 来应对 利差损风险。后续影响上,我们认为由于增额终身寿险的刚兑属性未变,对于风 险偏好比较低的客户来说,仍具有吸引力。并且,在实际销售中,以现金流规划 为销售点,并未展示内在收益率,客户对于预定利率调低的感知度较低。但可能 会影响老客户复购的购买体验。因此对于老客户加保有一定的影响,影响预计有 限。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重疾险销售预计修复较慢,且在新的信披要求下,分红 险、万能险、投连险的演示利率下降,2023 年增额终身寿险仍会是主力险种,预 计今年储蓄险保费增速将较为可观。

4.2 银保渠道发展展望

4.2.1 整体展望:长短期发展逻辑明确,有望维持高速增长

短期来看,个人养老金加速发展,银保合作有望满足客户多元化养老需求,并以 此为触点,挖掘客户的长期储蓄需求。个人养老金长期空间广阔,银行具备①天 然的账户优势,客户第一触点与主要触点都在银行,②客户资源优势,一方面, 大型银行客户数量均已上亿,且具备数万甚至几十万的私行客户,另一方面,银 行大量个人业务均为高频交易场景,交易频度远高于寿险公司所提供的各类服务, 因此客户与银行联系更为紧密,银行客户基础深厚,③公信力优势,大众对于银 行天然更加信赖,三重优势下,银保合作在挖掘客户的个人养老金需求外,也有 望凭借银行的客户洞察,挖掘客户更为广阔的长期储蓄需求。

长期来看,居民财富向金融资产迁移是大势所趋,银行保险强强联合成效将更为 显著。对比美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配置长期被房地产挤占,2019 年我国居民金 融资产占居民总资产的比例为 36%,显著低于美国的 70%和日本的 72%,后续住 房资产向金融资产转移是大势所趋。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且居民金融资产 配置中仍以现金和银行存款为主,银行客户优势凸显,有望在居民资产配置转移 的浪潮中把握更多客户资源;另一方面,银行面临财富管理转型,客群经营蕴含 保险产品配置需求,银保合作的深化,将进一步助力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把握居 民资产配置转移的大机遇。

4.2.2 大公司展望:兼具渠道、费用、服务三重优势,发展有望显著优于中小 公司

我们认为,相较于中小型保险公司,大型公司主要具备渠道、费用、服务三重优 势,银保渠道发展将显著优于中小保险公司(银行系除外): 渠道优势:大型公司资源禀赋更强,更易与银行达成深度合作。1)大型保险公 司综合实力更强,所需银行服务也更多,除了保险代销业务外,其也可通过存款、 代发工资、结算与清算、资产托管、投融资业务等多元化的合作提升保险公司对 商业银行的综合贡献,从而调动银行合作积极性,获取网点和政策支持。2)大型 保险公司可通过股权合作,实现保险公司及其集团内各子公司之间的资源互补, 放大“银保合作”的协同效应,如平安新银保团队的建立。我们判断,未来国寿 与广发、友邦与邮储等,也有望实现进一步的优势互补、互相赋能。

费用优势:银保费用投放上,大型公司因为有品牌优势、体量优势、资源互换的 优势,通常可以获得更低手续费率的代销协议。不同规模的公司银保费用率(费 用/首年保费)差异较大,一般大型公司费用投放力度小于中小公司。 服务优势:大型保险公司服务布局更为广泛,如养老社区、保险金信托等,可赋 能银行服务客户,助力银行高价值客户留存。

1)泰康“医养服务”模式: 泰康银保聚焦银行高客,引领期交转型。泰康人寿银行保险业务始于 2002 年, 并快速成为业务发展的主要渠道。2010 年起,公司银行保险服务步入“价值主导、 期缴决胜”的成熟发展阶段,积极探索私人银行业务合作,主推高价值期缴产品, 凭借终身分红年金的长周期天然黏性实现高价值客户的长期留存,助力银行深耕 客户,提升客户价值,是我国银保期交专业化转型的引领者。公司以高客战略纽带,聚焦绩优高客,充分发挥医养战略在银保渠道的效用。2021 年公司银保渠道 新单规模增速 140%,新单价值增速 52%;在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宁波银行三 家银行中间收入排名第一,在中信银行排名第二,核心渠道招商银行保持高增长。

将虚拟保险金融产品与实体医养服务有机结合,实现面向银行客户的“全生命周 期、全流程”服务配置。泰康银保坚定践行集团大健康战略,用“长寿时代、中 国样本、泰康方案”的理念创新和销售模式创新赋能渠道,与各合作银行携手并 肩,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全财富周期的健康财富管理综合解决方案。以年 金保险与养老服务为客户构建长寿闭环;以“产品+服务+生态”的模式为客户构 建健康闭环;以投资连结险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需求,依托公司卓越的资 管能力,做好财富管理和传承安排形成财富闭环;进而实现长寿时代从支付端到 服务端的完整闭环,满足客户健康、长寿、富足三大需求。

①养老方面:泰康创造性推出专属的保险产品“幸福有约”附加养老社区保证入 住函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了高品质养老生活的一揽子解决方案,非常契合银行中 高端客户需求,近年来在各家合作银行销售业绩持续提升,逐渐成为银行经营维 护中高端客户的重要工具;针对中国 2 亿工薪白领阶层,泰康推出“幸福+”计划, 有效缓解工薪白领阶层社保退休金收入焦虑,助力工薪白领阶层社保退休金收入 增长。 ②健康管理方面:泰康推出重疾绿通就医服务,覆盖全国百强医院,为客户提供 全流程绿色就医保障。此外,泰康银保依托集团大健康产品生态体系,通过互联 网平台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向合作银行推出了泰康“家庭医生”服务,为客户 提供“七师共管”(指团队以全科医师为核心,涵盖药师、健康管理师、疾病管理 师、营养师、运动管理师、心理咨询师,打破了传统医疗层级与专业界线,灵活 组合,高效协同,共同为客户定制个性化健康指导方案)的专属健康管理。

坚持“科技赋能战略”,ABS 互动赋能平台助力零售银行全面转型。泰康银保坚 持“科技赋能战略”,追求体系获客、价值突破,着力打造 ABS 互动赋能平台, 有效助力零售银行全面转型。①A 端“泰行销”作为业务员展业承保、客户经营、 学习培训的必备助手和利器;②B 端“保银通”定位于做银行理财经理身边的保 险事务专家,赋能银行理财经理;③S 端“泰康银保私享商城”打造业务员个人 保险网店,填补银保线上获客平台空白。截止 2021 年底,系统全面上线 36 家分 公司,实现了对 31 家银行渠道,8 万合作网点的管理。

2)“保险金信托”模式: “保险金信托”兼具人身保障、资产增值、资产隔离和个性化传承功能等优势, 可有效满足高净值客户多元化需求。“保险金信托”,是指委托人为保护、传承和管理财富,将人身保险合同的相关权利及对应的利益和资金等作为信托财产,按 保险约定直接将相应资金划付至对应信托专户的财富管理工具。通过将信托与保 险及法律工具的有效结合,“保险金信托”同时具备人身保障、资产增值、资产隔 离和个性化传承功能等优势,深受高净值人群,尤其是尚无法满足家族信托业务 门槛要求的高净值客户的青睐。 紧抓财富管理红利机遇,各保险公司加速布局保险金信托业务。根据财联社统计, 我国保险金信托服务供给快速增强,通过战略协议与股权合作等方式,当前已有 超 30 家寿险公司入局保险金信托业务,全国 68 家信托公司过半开始与保险公司 合作保险金信托产品,设立保险金信托的客户也从 2014 年 10 位飙升至 2022 年的 1 万余人,涉及信托资产总规模超过 50 亿元。2023 年来,保险金信托业务增长更 为强劲,中国信托登记最新数据显示,2023 年 1 月,新增保险金信托规模 89.74 亿元,环比暴增 67.05%,规模创下近 11 个月新高。

4.3 测算 22 年超额储蓄释放预计贡献 23 年银保新单 938 亿,其中增额 终身寿贡献 240 亿

2021年,我国居民个人存款中定期存款占比约75%,且该比例近两年来快速提升, 假设22年该比例提升至78%,且定期存款中久期为1年以下的存款占比约为63%, 则 2023 年将有 3.90 万亿的超额储蓄面临再配置: 1)考虑到居民从消费的收敛机制和扩张机制之间转换需要一定时间,我们预计 23 年居民消费较 22 年有所修复但整体仍偏谨慎,假设 23 年消费支出可由 23 年 收入覆盖,不占用 22 年超额储蓄; 2)假设 23 年购房款中的 25%即 1.23 万亿将由释放的超额储蓄中支付(1.1 部分 测算); 3)受居民收入预期下降、金融产品和房价回报预期低迷、贷款利差导致金融套利 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22 年来,我国居民提前还贷热情高涨。人民银行《2022 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2 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 38.8 万亿元,较上年末(21 年末 38.32 万亿)增加 0.48 万亿,结合国家统计局公 布的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个人按揭贷款 2022 年新增 2.38 万亿,以此倒推出 2022 年个人按揭贷款本金偿还额度为 1.9 万亿。当前,我国居民提前还贷热情依旧, 假设 22 年超额储蓄中将有 1 万亿用于 23 年提前还贷; 4)则预计仍有 1.68 万亿超额储蓄将流向各类金融资产。

4.3.1 超额储蓄对行业新单保费的贡献测算

静态视角下,预计 22 年超额储蓄对 2023 年寿险公司新单保费贡献为 1341 亿。 根据《2019 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中, 存款、理财产品、股票、基金、保险配置比例分别为 39.1%、26.6%、6.4%、3.5%、 6.6%,综合考虑近年来资本市场与公募基金的高速发展对股票、基金的正面影响; 净值化转型下理财产品净值波动、22 年来权益市场波动加剧的银行理财、股票、 基金负面影响;以及居民风险偏好降低,保险产品具备保底收益、可实现保值增 值等特点在一众资管产品中具有优势的综合影响,预计 2023 年面临再配置的超额 储蓄流向存款、理财产品、股票、基金、保险配置比例分别为 60%、20%、6%、 6%、8%,规模分别为 10055、3352、1006、1006、1341 亿。假设存量续期保费 由非超额储蓄、居民收入或其他部分覆盖,22 年超额储蓄流入保险部分均为新单 保费,则 22 年超额储蓄对 2023 年寿险公司新单保费贡献为 1341 亿,预计对 23 年增速贡献为 10%。

我们测算,超额储蓄对 2023 年银保新单贡献的增量为 938 亿,其中增额终身寿 新单 240 亿: 1)22 年超额储蓄对 23 年银保新单贡献有望达到 938 亿,预计对 23 年增速贡献 约 9%。从行业交流数据来看,得益于银保渠道快速发展,截至 22Q3 银保总保费 占比已达 37.17%,低于个险渠道的 51.4%,主要源于个险渠道的续期拉动远高于 银保,但在仅考虑新单的情况下,2022H1 银保新单便已超个险。因此,我们假设 2023 年银保新单贡献为 70%,则 22 年超额储蓄对 23 年银保新单贡献有望达到 938 亿。 2)22 年超额储蓄对 23 年银保渠道增额终身寿新单贡献有望达到 240 亿,预计对 23 年增速贡献约为 10%。农银人寿《银保渠道的过去与未来》报告显示,2021 年,银保长期期交中 90%左右是增额终身寿,而银保长期期交占期交新单的 84%, 则可得 2021 年银保期交中增额终身寿占比约为 75.7%。考虑到当前保险公司期交 转型正持续深入,且 22 年来增额终身寿热销更胜 21 年,因此,我们假设 2023 年银保期交占比、增额终身寿占期交比例分别提升 1.8pct、2.0pct 至 32%、80%, 以此测算出 22 年超额储蓄对 23 年银保渠道增额终身寿原保费收入贡献有望达到 240 亿,对 23 年增速贡献为 9.7%。

4.3.2 超额储蓄对上市公司新单保费及 NBV 的贡献测算

1)银保新单保费贡献测算: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 年银行代理渠 道业务发展报告》,当前我国银保市场集中度偏低,新单 CR10 仅 50.82%,且呈 现下降趋势,叠加大型险企近两年才开始重新发力银保渠道,预计市占率偏低, 我们预估国寿、平安、太保、新华银保新单保费市占率分别为 5.5%、2.5%、3.5%、 3.7%,以此测算 22 年超额储蓄对国寿、平安、太保、新华 23 年银保新单保费贡 献分别为 51.6 、23.5、32.8、34.7 亿,对 23 年银保新单增速贡献分别为 19.1%、 23.5%、11.3%、12.0%。

2)银保增额终身寿新单保费贡献测算:相较于其他险企,平安具备综合金融优势, 且已通过平安银行打造“平安银行家”保险销售队伍,预计期交能力更强,推动 其期交业务市占率高于新单保费,假设平安银保期交市占率为 4.0%;国寿当前为 争取更多银行网点做了较多趸交业务,假设其期交市占率为 5.2%,略低于新单; 太保、新华当前银保业务规模诉求更强,预计趸交业务占比更高,因此预计太保、 新华期交业务市占率分别为 2.5%、3.4%,以此测算 22 年超额储蓄对国寿、平安、 太保、新华 23 年银保渠道增额终身寿新单保费贡献分别为 12.5、9.6、6.0、8.2 亿,对期交新单增速贡献分别为 8.4%、10.9%、18.2%、10.6%。

3)银保 NBV 贡献测算:基于期交占比,我们假设国寿、平安、太保、新华银保 新单 NBV Margin 分别为 7.9%、21.6%、5.1%、2.3%,则 22 年超额储蓄流入对 23 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 NBV 贡献分别为 4.1、5.1、1.7、0.8 亿,对银保 NBV 增速贡献分别为 15.8%、26.2%、24.8%、21.8%,对整体 NBV 增速贡献分别 为 1.1%、1.7%、1.8%、2.4%。

4.3.3 2023 年上市公司分渠道 NBV 预估

动态视角下,23 年保险销售环境与 22 年类似,即超额储蓄持续高企+存款利率下调+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净值波动+房地产投资价值降低,因此储蓄险将依旧热销。 并且我们认为,在不考虑 22 年超额储蓄再配置的前提下,23 年上市公司银保仍 将实现高增长,且个险渠道增速大幅改善,核心支撑如下:

1)预计 22 年 11-12 月的“破净潮”下,居民对现阶段银行理财产品风险较高的 预期已形成,低风险偏好+财富增值需求将支撑更多资金自然流入保险产品。22 年 2 月与 11-12 月分别出现了理财产品的赎回潮,但相较 11-12 月而言,2 月赎回 潮影响范围较小,对投资者信心冲击相对有限,因为,我们预计在 22Q2 权益市 场回暖+降息周期利好下,居民仍有较多资金流入银行理财(银行理财余额 21 年 末、22Q2、22Q3、22Q4 分别为 29.00 万亿、29.15 万亿、超 30 万亿、27.65 万亿)。 但在 11-12 月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潮”的冲击下,预计居民已形成当前阶段银行 理财产品风险较高的心理预期,22Q4 末银行理财余额较 Q3 末下降超 2 万亿,在 居民风险偏好降低的背景下,相较于 22 年将有更多资金自然流入保险产品。

2)银行大范围降息发生在 22 年 9 月及之后,对 22 年 1-8 月居民资产配置未产生 影响,但将影响 23 年 1-8 月居民资产配置行为,预计同样具备保本收益且 IRR 更高的增额终身寿等产品,将吸引更多资金。

3)代理人底部企稳,个险渠道人力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幅消除。代理人在经 历了 2021 年的大幅调整后,2022 年下半年开始降幅收窄,当前活动率等先行指 标已有所回暖,我们判断 2023 年负债端增长表现较好的公司代理人规模将率先企 稳,助力寿险行业在低基数下实现正增长。

综合考虑 23 年储蓄险销售环境与 2022 年类似,且代理人底部企稳,叠加 22 年 超额储蓄流入带来的增量,我们判断,23 年上市保险公司 NBV 将全面实现正增 长,得益于个险同比增速大幅好转的支撑,以及银保高增长的拉动。我们预计,2023Q1 预计国寿、平安、太保、新华 NBV 增速分别为 5%、3%、8%、5%;2023 年全年增速分别为 9%、3%、5%、3%,其中银保同比增速分别为 51%、93%、 107%、82%。

5 投资分析

自 2020 年来,客户储蓄需求提升、保险公司转移业务压力发力银保渠道、银行提 高中收需求迫切,共同驱动银保渠道迈入快速上升通道。期交转型下,收益确定、 灵活性高的增额终身由于与银行客户资金长期保值增值需求高度契合,成为银保 渠道的主力期交产品。

展望 2023,考虑到居民消费意愿尚未恢复、房产“投资效应”减弱,预计 23 年 超额储蓄仍将高企,叠加存款利率的下调,我们判断,随着定存的到期,居民储 蓄将面临二次配置需求,保险产品为当前市场上唯一保本刚兑产品,预计在居民 风险偏好普遍降低背景下,更能承接居民储蓄的迁徙需求。其中增额终身寿由于 具有保证收益且长期收益可达 3%以上仍极具稀缺性,预计仍会是主力险种,而银 行具备客户优势,预计仍能抓住增额终身寿热销机遇,驱动银保渠道快速发展。 我们测算,22 年超额储蓄的释放有望贡献银保新单 938 亿,其中增额终身寿 240 亿,对国寿、平安、太保、新华整体 NBV 增速贡献分别为 1%、2%、2%、2%。

综合考虑 23 年储蓄险销售环境与 2022 年趋同,且代理人底部企稳,叠加 22 年超 额储蓄流入带来的增量,我们判断,23 年上市保险公司 NBV 同比增速有望全面 实现正增长,2023Q1 预计国寿、平安、太保、新华 NBV 增速分别为 5%、3%、 8%、5%,2023 年全年增速分别为 9%、3%、5%、3%,其中银保同比增速分别为 51%、93%、107%、82%。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