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激光雷达行业专题报告:自动驾驶加速落地,激光雷达放量可期

  • 来源:方正证券
  • 发布时间:2023/12/08
  • 浏览次数:686
  • 举报

1 激光雷达应用广泛,汽车有望成最大催化

激光雷达(LiDAR)是一种主动遥感技术,通过测定传感器发出的激光在传感器与 目标物体之间的传播距离,来分析目标地物表面的反射能量大小、反射波谱的幅 度、频率和相位等信息,进而实现对目标物体的精确定位、识别以及一些特性的 检测,主要可以用于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激光发射器发射激光束,然后通过接收器接收从目标 物体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从而测量出目标物体的距离、方向、高度等信息。激 光雷达可以用于自动驾驶、机器人、测绘等领域,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高可 靠性等优点。

激光雷达按照测距方法可以分为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ToF)测距法、基于 相干探测的 FMCW 测距法、以及三角测距法等,其中 ToF 与 FMCW 能够实现室外阳 光下较远的测程(100-250m),是车载激光雷达的优选方案。ToF 是目前市场车载 中长距激光雷达的主流方案,未来随着 FMCW 激光雷达整机和上游产业链的成熟, ToF 和 FMCW 激光雷达将在市场上并存。

根据技术架构的差异,激光雷达主要分为机械式激光雷达、半固态式激光雷达以 及固态式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自诞生以来,紧跟底层器件的前沿发展,不断引入新的技术架构,从激 光器发明之初的单点激光雷达到后来的单线扫描激光雷达,以及在无人驾驶技术 中获得广泛认可的多线扫描激光雷达,再到技术方案不断创新的固态式激光雷达、 FMCW 激光雷达,技术路径持续创新。

1.1 机械式激光雷达

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通过电机带动收发阵列进行整体旋转,实现对空间水平 360° 视场范围的扫描。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的优点是扫描速度快、精度高,适用于远 距离探测和高速运动目标的跟踪。但是其结构相对复杂,维护成本高,且需要精 确的对准和校准,造成其短期可能无法在乘用车上大批量的使用。

1.2 固态激光雷达

固态激光雷达使用固态激光器,可以输出高质量而稳定的激光束,能够实时捕捉 和处理光点数据,有效提高了雷达精度;同时固态激光雷达没有机械运动部件, 相比于旋转激光雷达,其寿命更长且故障率更低。 然而,固态激光雷达也有一些缺点:探测距离相对较短:由于其工作原理的限制, 固态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一般较短,可能无法满足远距离探测的需求。固态激光 雷达的视场角一般较小,可能无法覆盖较大的角度范围。

A. Flash 激光雷达:主要通过短时间直接发射出一大片覆盖探测区域的激光, 再以高度灵敏的接收器完成对环境周围图像的绘制。其优点在于快速记录整 个场景,体积小,缺点主要在于激光功率受限、探测距离较近。

B.光学相控阵激光雷达:采用光学相控阵天线代替传统的机械扫描系统,可以实 现高速度、高精度的三维成像。其利用多个小型激光器并列排列,通过控制每个 激光器的发射时间和相位,实现激光束在空间上的合成,形成所需的扫描图案。 相比传统的机械扫描激光雷达,光学相控阵激光雷达具有更高的扫描速度和更长 的扫描距离。同时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灵活性。

然而,光学相控阵激光雷达制造工艺较为复杂,成本较高,同时其性能也受到光 源质量、光学元件质量和控制系统精度等因素的影响。

1.3 半固态激光雷达

半固态激光雷达具有一些显著的优点,例如半固态激光雷达利用多个光源组成阵 列,实现对不同方向的快速扫描,因此具有较高的扫描速度;通过控制光源的阵 列,可以实现对特定方向的光束进行精确合成,从而获得高精度的测量结果。半 固态激光雷达由于没有机械运动部件,因此体积较小,可以较好的融入到车的外 观中去,但是由于半固态激光雷达扫描的是非结构化数据,因此需要采用更为复 杂的算法进行处理,增加了数据处理的难度和计算量。 A. MEMS 振镜激光雷达:采用 MEMS 振镜作为激光光束扫描元件,反射镜以一定 谐波频率振荡,由旋转的微振镜来反射激光器的光线,从而实现扫描,具有 体积小、宏观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功耗低等优势,是目前激光雷达实现落 地应用的较合适的技术路径。 B. 转镜方案:采用转镜作为激光光束扫描元件,工作原理是将激光束照射到转 镜上,通过转镜的旋转来扫描目标物体,可以实现不同角度的扫描。具有高 精度、高分辨率、可靠性高等优点。但是由于转镜方案的制造工艺较为复 杂,因此成本相对较高。

1.4 FMCW 激光雷达

相比传统的基于飞行时间(ToF)的脉冲激光雷达,FMCW 激光雷达基于相干探测 方法,通过发出连续的激光束,并控制激光束的频率随着时间变化,形成一定的 调频曲线,可以响应目标运动引起的多普勒频移,提供目标的瞬时视向速度,FMCW 激光雷达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分辨率,同时也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FMCW 激光雷达的接收和扫描中也需要用到硅光芯片,由于硅光芯片既能导电又能 导光,因此它既具有光电探测器的功能,又具有调制解调的功能,从而使得整个 系统集成化、小型化。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编撰的《车载激 光雷达技术与应用研究报告(2023 年)》统计,截止到 2023 年第三季度,已有 36 家中国车企宣布使用激光雷达,预计国内将有高达 106 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上 市,占全球同期预计发布搭载激光雷达新车型总数量近 90%,中国车企在激光雷 达领域将持续引领着行业的创新。

2 海外巨头跟踪:洗牌加速,新技术持续落地

行业内主要的激光雷达公司包括美国的 Velodyne、Luminar、Aeva、Ouster, 以色列的 Innoviz,德国的 Ibeo,以及国内的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图达通、华 为等。在行业发展早期国外公司为技术主导,但近几年国内激光雷达公司投入大 量研发,逐步完成了技术的追赶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超越。 根据 Yole Intelligence 发布的《2023 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与技术报告》, 调高了对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激光雷达市场的中长期预测:到 2030 年,乘用车 和轻型商用车激光雷达市场将到达 53 亿美元,比去年预测的高出 10 亿美元。

从全球激光雷达市场格局来看,2022 年,禾赛以近 50%的市场份额连续两年稳居 全球车载激光雷达总营收榜首,并且其市场份额从 2021 年的 42%进一步扩大至 47%。图达通则依靠蔚来汽车的持续出货,以 15%的市场份额夺得第二名,法雷奥、 速腾聚创分别以 13%、9%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三、第四。

随着中国智能驾驶行业快速崛起,ADAS 功能量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头部车企 对激光雷达的需求猛增,Yole 预测 2023 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占率前五的厂商 中,前三名都会是中国企业,分别是禾赛、速腾聚创和图达通。剩下约 20%的份 额则由法雷奥、大疆览沃、华为、Cepton、Innoviz 等多家公司瓜分。

2.1 Innoviz:与宝马深入合作,获大众 40 亿美元订单

以色列激光雷达传感器研发商 Innoviz 成立于 2016 年,由来自以色列国防军情 报部队精英技术部门的四位联合创始人创建。该公司专注于研发固态激光雷达 (LiDAR)传感器,致力于为自动驾驶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市场提供创新 的解决方案。 Innoviz 的激光雷达传感器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已被多家知名汽车制造 商和自动驾驶技术公司选用。2017 年宣布与全球第三大代工厂 Jabil(捷普) 合作,2018 年宣布与 Magna(麦格纳)合作宝马项目,并于为宝马 2021 年推出 的 L3 量产车提供激光雷达。2022 年 8 月以色列激光雷达公司 Innoviz 宣布,将 向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 CARIAD 提供激光雷达硬件和配套软件,交易总价达 40 亿 美元,预计 2025 年开始交付。 Innoviz 旗下共有三大产品线:1)InnovizOne:最远探测距离 250 米,适用于 L3- L5 级汽车;2)InnovizTwo:成本较 InnovizOne 降低了 70%以上,同时性能显著 提升,主要针对 L2+级市场,L3-L4 亦适用,将应用于大众等品牌;3)Innoviz360: 性能、成本和耐用性都得到显著提升,最远探测距离 300m,主要针对 L4/5 级自 动驾驶,计划 2024 年量产。

2.2 Luminar:加速全球化工厂布局

Luminar 是一家美国激光雷达公司,由 Austin Russell 在 2012 年创立,专注于 MEMS 混合固态激光雷达领域。该公司在 1550nm 波长持续深耕,主要产品为 Iris 和 Hydra。其中,Hydra 是上一代激光雷达产品,主要用于测试和开发;公司最新 的车规级产品 Iris 于 2022 年量产,与沃尔沃达成供应协议,用于 2022 年上市 的自动驾驶系统。Luminar 已经与多家汽车制造商合作,包括奔驰、沃尔沃、奥 迪、丰田研究院、英特尔的 Mobileye、空客以及上汽集团 和 AV 运营商小马智 行等重要客户。

Luminar 今年三月在投资者日活动推出了新版本的 Iris 传感器,公司称其具有 300 米(984 英尺)的检测范围,Luminar 正在与梅赛德斯合作,将 Iris Plus 激 光雷达集成到其车辆中,预计将于 2025 年开始量产。同时 Luminar 计划在亚洲 开设一家制造工厂以支持生产。墨西哥工厂也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上线,Luminar 还与合同制造商 Fabrinet 一起扩建泰国的另一家工厂以生产光学组件。

2.3 Velodyne&Ouster:合并经营,竞争格局快速洗牌

美国Velodyne是一家位于加州硅谷的技术公司,以激光雷达传感器技术为核心, 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公司由 David Hall 于 1983 年创立,早期以音响业务起 家,后来逐渐将业务拓展至激光雷达领域。2021 年全年,Velodyne 出货量达到 了 15000 多个,其中有 2400 多个是固态传感器,大部分为机械激光雷达。根据 2022 年 Velodyne 官网的合并公告,Ouster 与 Velodyne 完成“对等合并”,新公 司继续使用 Ouster 的名字,合并后的公司将拥有 850 多家现有客户、丰富的专 利组合。但是后续随着图达通、法雷奥、禾赛科技、速腾、华为等厂商的快速崛 起,曾占据全球激光雷达市场 80%以上份额的 Velodyne 市占率缩水。

2.4 Aeva:FMCW 技术领先者,产品有望后年投产

Aeva 的激光雷达传感器采用先进的调频连续波(FMCW)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的 距离和速度测量,以及高分辨率的点云成像。这使得传感器能够准确检测和识别 车辆周围的所有物体,包括行人、车辆和障碍物,最远可以探测到 500 米外的物 体。2021 年 1 月,Avea 与日本电装宣布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 FMCW(调 频连续波)激光雷达的量产,目标是满足大众市场的需求。Aeva 联合创始人兼首 席执行官表示,公司已拿到全球前十车企的定点,量产车型预计在 2025 年投产。

3 下游应用加速渗透,激光雷达出货提升

3.1 远期展望百亿美金市场,伴随自动驾驶快速成长

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系统中一项关键技术,近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进入加速 发展新阶段,推动着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高速增长。2022 年全球激光雷达解决方案 市场规模为 120 亿元,近五年 CAGR 达 63%,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 年 全球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到 227 亿元,2024 增至 512 亿元。国内方 面,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持续突破和升级,受无人驾驶车队规模扩张、高级辅助驾 驶中激光雷达应用渗透率提升、以及机器人及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需求的推动, 国内激光雷达市场驶入快车道,2022 年市场规模约 26.4 亿元,预计 2026 年可增 至 139.6 亿元。

应用端智能驾驶迅速扩容,预计 24 年赶超机器人领域。据灼识咨询,在激光雷 达解决方案的诸多应用场景中,智能驾驶汽车有望从 2022 年的 34 亿元增至 2030 年破万亿人民币,CAGR 高达 103%,随之同期市场份额预计从 28.7%提升至 79.8%, 超过机器人领域(22 年占比 68.2%)占据最大份额。我们认为,随着汽车自动化 水平的提升,单车激光雷达搭载数量将不断增加,L3、L4 和 L5 级别自动驾驶或 分别需要平均搭载 1 颗、2-3 颗和 4-6 颗激光雷达,市场空间较大。

无人驾驶兴起,市场需求与日俱增。近年来,无人驾驶行业发展迅速,激光雷达 作为无人驾驶的重要传感器规模增长较快,其在无人驾驶运用原理是通过 3D 建 模进行环境感知,然后通过雷射扫描得到汽车周围环境的 3D 模型,运用相关算 法比对相邻帧数环境的变化,从而探测出周围的车辆和行人,做出相应的驾驶判 断。据 Yole 相关统计,2021 年,全球激光雷达无人驾驶领域的出货量约 24 万 个,同比增长 71.43%,预计 2025 年其出货量将达 130 万个,CAGR 达 56.2%。

3.2 自动驾驶渗透加速,激光雷达放量可期

辅助驾驶成汽车研发的重点方向,L3 为自动驾驶重要分水岭。根据 SAE 分级,自 动驾驶有 5 个级别,L0 即人工驾驶;L2 部分自动化驾驶较为普及,是大多数车 型已经具备的功能;L3 级已可由车辆完成绝大部分操作,但驾驶员仍需保持注意 力;L4 只有在特定地段才需人工操纵其余时间告别驾驶员,并且无需保持注意力; L5 完全自动化,目前还只停留在概念阶段,所有驾驶操作均可由车辆完成。

车载激光雷达被认为是 L3 级以上自动驾驶必备传感器。在积极拥抱智能驾驶技 术发展的同时,安全冗余是人们考虑的关健要素,含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方 案是智能驾驶提速的安全保障。随汽车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单车激光雷达搭载数 量将不断增加,L3、L4 和 L5 级别自动驾驶或分别需要平均搭载 1 颗、2-3 颗和 4-6 颗激光雷达。早期车载激光雷达成本高达几万美元,近期已下探至几百美元 水平,为车载激光雷达的规模商用奠定了基础。 激光雷达被作为智能驾驶的重要卖点,逐渐布局上车。从 2021 年以来,小鹏、 蔚来、理想、极狐、智己等国内车企开始逐步推出搭载了激光雷达的车型,单车 搭载量在 1-4 颗不等,越来越多的厂商也在计划布局上车,据 Yole 统计,截止 2023 年第三季度,已有 36 家中国车企宣布使用激光雷达,预计国内将有高达 106 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上市,占全球同期预计发布搭载激光雷达新车型总数量近 90%,国内激光雷达车企的数量和规模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长期领跑。

智驾汽车渗透率稳定提升,L2 向 L3+过度正当时。近年来,全球智能驾驶汽车渗 透率逐步提升,从 2020 年的 23.4%增至 2022 年 42.7%,同时带动智能驾驶汽车 出货量的增加,2022 年全球智能驾驶汽车的出货量达 3440 万台,根据中商产业 研究院的预测,2023 年出货量预计可达 4210 万台,渗透率增至 51.0%,2025 年 出货量攀升至 5430 万台,渗透率达 63.5%。国内来看,我国量产乘用车自动驾驶 等级正在由 L2 向 L3+过度,2022 年我国在售新车 L2 和 L3 渗透率分别为 35%和 9%,预计 2023 年可达 51%和 20%。部分科技公司正逐步研发 L4 级自动驾驶,并 在部分城市路段和特定场景下进行测试,但目前高级别自动驾驶仍存在政策法规、 安全性、技术成熟度等众多挑战,根据慧博资讯数据,2022 年我国 L4 渗透率为 2%,预计 2023 年将达到 11%。

燃油车动力反馈和续航不足,电动汽车更适合自动驾驶。燃油车是否适合使用智 能驾驶技术,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1)燃油车动力反馈较慢,其动力系统为一套非常复杂的机械结构,提速感相对迟钝,叠加智驾系统本身判断响应时间,在紧 急情况下危险系数会增加;2)油车车内的铅酸蓄电池在发动机运作时才会给其 供电,驻车状态下续航较短,无法很好的供应自动驾驶系统所需耗电量,勉强支 持 L2 及以下智驾系统,不利于迭代发展;3)传统燃油车的 LIN、CAN 总线网络 在自动驾驶上已经无法应付,需要升级到更快的 MOST 以及车载以太网总线,但 由于燃油车平台化、模块化的重复利用,牵连众多,很难在架构上推倒重来。

我国将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分为 5 个阶段,分别为:辅助驾驶阶段(DA,可对应 L1)、 部分自动驾驶阶段(PA,可对应 L2)、有条件自动驾驶阶段(CA,可对应 L3)、高 度自动驾驶阶段(HA,可对应 L4)和完全自动驾驶阶段(FA,可对应 L5)。2020 年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中指出: 在 2025 年,我国 PA 与 CA 级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份额占比应超 50%。(L2+L3 >50%);  到 2030 年,PA 与 CA 级份额超 70%,HA 级网联汽车份额达到 20%。(L2+L3> 70%,L4>20%); 到 2035 年,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各类网联式高度自 动驾驶车辆广泛运行于中国广大地区。

根据 IHS Markit 数据,2021 年 L2 级自动驾驶市场渗透率为 20%,L3 还未有所表 现。针对上述目标,2025 年预期实现 L2 和 L3 的市场份额超过 50%,2030 年市场 份额合计超过 70%,增量空间较大,市场表现仍值得期待。

4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厂商加速崛起

4.1 上游激光器探测器壁垒高,中游系国内优先突破口

激光雷达上游主要包含发射、接收、信息处理和扫描等四大模块。发射端的发射 光学系统包括光束控制器、激励源、激光器;不同光源成本差距较大,发射端是 激光雷达重要成本构成,占 30%-50%。接收端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主要有光 电探测器以及处理芯片,最后放大信号并使用芯片进行处理。光束控制需要扫描 系统,不同扫描方式会有不同结构设计。

具体来看,产业链上游可分为四个部分,整体海外厂商占据市场主要份额,但近 年国产替代以成本优势快速占据市场:

激光器和探测器:以海外为主,包括艾迈斯欧司朗、Lumentum、HAMAMATSU、 II-VI 等;国内的供应商有纵慧芯光、瑞波光电、华芯半导体、长江华芯等。 而光纤激光器主要供应商有海外的 Luminar、Lumibird、IPG 光电、昂纳、 以及国内的镭神智能等。探测器方面,海外供应商主要有艾迈斯欧司朗、安 森美、Firstsensor、HAMAMATSU、索尼等;国内主要为量芯集成、灵明光子、 芯视界微电子、光迅科技、阜时科技等。

FPGA:FPGA 通常被用作激光雷达的主控芯片,海外主流的供应商有赛灵思 (AMD 收购)、Altera(英特尔收购)、Lattice 等;国内主要的供应商有紫 光同创、智多晶微电子、复旦微电子、安路科技、高云半导体等。从性能上 来说,国内目前发展仍大幅落后于海外,但国内产品的逻辑资源规模和高速 接口性能,也能够满足激光雷达的需求。FPGA 虽然是目前主流方案,但随着 对性能及整体系统需求的提升,集成度更高的 SoC 可能会在未来激光雷达上 受到广泛应用,比如集成了光电探测器、前端电路、波形数字化、波形算法 处理、激光脉冲控制等功能模块的 SoC。

模拟芯片:主要是高精度 ADC,在发光控制、光电信号转换,以及电信号实 时处理等关键子系统上都需要用到。海外主流的供应商有 TI、ADI 等,国内矽力杰、圣邦微、芯海科技等都可以供应相关芯片,但与海外龙头产品在性 能上有一些差距。

光学部件:包括有 MEMS 振镜、各种光学镜片、OPA 硅光芯片等。MEMS 振镜 主要由海外厂商供应,HAMAMTSU、英飞凌、ST 等;国内波弗光电、知微传感、 英唐智控、镭神智能等都有相关产品布局或已经被应用。光学镜片方面,国 内主要厂商已有成熟技术,国内供应链在光学部件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且在成本方面具备竞争优势,基本可替代国外供应链并满足产品加工的需求。

中游企业竞争充分,国内厂商实力出众。产业链中游主要为激光雷达集成品制造 商,参与者众多,竞争较激烈。激光雷达目前尚处在量产初期,随着技术路径的 发展性能和成本优势在各家厂商存在转移的可能性,整体竞争格局尚未成型,也 是国产厂商能较好发展的切入点。当前激光雷达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厂商主要集中 在中国、美国欧洲。国内来看,速腾聚创、禾赛科技、镭神智能、华为等企业发 展迅猛,相关产品市场份额占比较前,根据 Yole 数据,2021 年速腾聚创在全球 激光雷达市场份额占比已达 10%,超过 Luminar 排名第二。

激光雷达下游产业链按照应用领域主要分为无人驾驶、高级辅助驾驶、服务机器 人和车联网行业: 无人驾驶行业:国外无人驾驶技术研究起步较早,从车队规模、技术水平以及落 地速度来看,相比国内仍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国内无人驾驶技术研究发展迅速, 不断有应用试点和项目落地,与国外公司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高级辅助驾驶行业:该行业下游企业主要包括世界各地的整车厂、Tier 1 公司及 新势力造车企业。激光雷达用于量产车项目,通常需要激光雷达公司与车厂或 Tier 1 公司达成长期合作,一般项目的周期较长。

机器人行业:国内快递和即时配送行业相比国外市场容量更大,服务机器人国内 技术发展水平与国外相当,从机器人种类的丰富度和落地场景的多样性而言,国 内企业更具优势。 车联网行业:该行业下游企业主要为车联网方案提供商。通过这些公司将包括激 光雷达在内的车联网服务整合销售给各地政府和科技园区,也存在激光雷达公司 政府和科技园区直接对接的情况。得益于“新基建”等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国 内车联网领域发展较国外更加迅速。

4.2 国产化水平大幅提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自动驾驶渗透率提升,车载激光雷达前景广阔。根据沙利文预测,2025 年全 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35.4 亿美元,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预计达 43.1 亿美元,占比 31.8%。我们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中 国将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占比,成为全球主要的激光雷达销售市场。随着智能化技 术的持续突破和升级,受无人驾驶车队规模扩张、高级辅助驾驶中激光雷达应用 渗透率提升等方面的推动,预计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实现快速扩容。2021 年我国 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达到 4.6 亿元,2025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54.7 亿元,实 现 85.8%的年复合增长率。

车载激光雷达受到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IT 桔子投融资数据库统计结果显示, 2020 年全球激光雷达投融资数量超 16 起,国内超 12 起。2021 年全球激光雷达 投融资数量超 30 起,国内超 23 起。22 年 1-8 月,全球激光雷达投融资数量超 16 起,国内超 12 起。融资金额方面,2017 年至 2021 年间中国激光雷达企业融资总 额超 120 亿元人民币,其中 2021 年全年激光雷达领域的投资金额达 56 亿元,同 比增长 47.3%。2022 年激光雷达领域的市场关注度有所下滑,国内自动驾驶领域 发生融资事件 92 起,披露融资额累计达 178 亿元,对比同期,融资起数和融资 额分别下降约 30%和 60%。

国内五巨头领衔,激光雷达市场格局初定。经过市场竞争,如今本土激光雷达供 应商率先崛起,代表企业有禾赛科技、速腾科技、图达通、大疆览沃、华为、北 醒、万集科技等。根据佐思汽研统计,2023 年 1-7 月,国内乘用车前装市场 TOP5 激光雷达企业均来自本土,其中禾赛位居榜首,市占率在 45%以上;其次是图达 通,主要服务蔚来系车型,市占率达到 25%。

固态补盲——激光雷达新赛道。2022 年 5 月,亮道智能推出首款纯固态侧向补盲 激光雷达 LDSatellite™,面向前装量产,拥有 120°×75°超大视场角。上海车 展还展出了前向+侧向补盲激光雷达的集成 DEMO 实车。随后,禾赛科技、速腾聚 创、一径科技、图达通纷纷推出补盲激光雷达,上市时间均定在 2023 年内。

芯片国产化,激光雷达规模化可期。从系统构成看,激光雷达芯片主要包括发射 端芯片、接收端芯片、信息处理芯片等。经过多年发展,国内发射端 VCSEL 芯片 已进入成熟量产阶段,但接收端 SPAD 芯片主要被索尼、安森美等企业垄断。因 此,国内 SPAD 芯片企业,包括阜时科技、识光芯科、芯视界、灵明光子等,加速 技术发展,已实现新的突破。2023 年 8 月,阜时科技发布全固态激光雷达面阵 SPAD 芯片 FL6031,采用 Stacked-BSI 工艺,集成 360x150 的 SPAD 像素阵列,有 效像素超过 50k,并满足上车要求。基于 FL6031 芯片,苏州光之矩与武汉万集已 完成全固态激光雷达的 Demo 开发。 信息处理芯片方面,以 FPGA 为主,主要实现时序控制、波形算法处理、其他功能 模块控制等。主要厂商为 Xilinx 和 Altera。速腾聚创、图达通、大疆等车载激 光雷达产品的 FPGA 芯片均来自 Xilinx。2023 年 9 月,蔚来发布自研的激光雷达 主控芯片“杨戬”(芯片型号为 NX6031)。芯片配备 8 个 9bit 的 AD 模数采样,每 通道采样频率高达 1GHz,能够高效捕获激光回波信号。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最新文档
  • 最新精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