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带一路贸易观察 一带一路沿线基建投资助力钢铁产能释放

  • 来源:东亚前海证券
  • 发布时间:2023/06/25
  • 浏览次数:1179
  • 举报

1.“一带一路”十周年:布局经贸合作,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1.1.“一带一路”历程与框架

“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提出增进国家战略合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涵盖基础设施、产能合作、经贸联通、科技合作等合作领域,丝路基金和亚投行的成立实现了项目开发的可持续投资以及中国与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 2023 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间“一带一路”关系网持续扩大,截至 2023 年 1 月 6 日,中国已与151 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 200 余份合作项目。

“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体框架,其中“六廊”指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六路”指交通运输、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多国多港”指众多合作国家与港口。六大方向共建经济合作走廊。 1)新亚欧大陆桥从中国东北、西北经中亚、俄罗斯延伸至波罗的海、中东欧,标志项目为中欧班列,重点发展方向为产能和能源合作;2)中蒙俄经济走廊实现了“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和蒙古国“草原之路”的融合,合作方向以能源、贸易、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投资为主; 3)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从中国向西出境,经中亚延伸至波斯湾,并在波斯湾向北非和地中海沿岸辐射,此路线以能源合作为主轴,重点合作方向包括新能源、贸易、航天卫星、基础设施等;4)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以东盟国家为合作重心,合作方向以交通基建网络为基础,串联经贸联络、项目投资、产业转移,东盟现已成为中国最主要贸易合作伙伴; 5)中巴经济走廊对接巴基斯坦,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双边合作领域重点布局能源、交通基建和产能合作,并进一步涵盖电子商务、数字经济、航天和金融合作领域; 6)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链接东亚、南亚、东南亚三大区域,经南海向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推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合作方向包括交通基建、电信基建、能源、经贸、产能合作等。

贸易互联互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布局方向,十年间在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中的重要程度提升显著。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规模占全国总额的比重从 2013 年的25%提升至2022 年的32.9%,2023 年一季度进一步提升至 34.6%。 十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规模年均复合增速达8.6%,2022 年对沿线国家实现进出口总额13.83 万亿元,同比增长19.4%,其中出口金额 7.89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拉动整体出口增长6.1pct;2023 年一季度对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为16.8%,出口金额同比增长 25.3%。

从出口规模地区分布来看,2022 年中国实现出口金额3.59万亿美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金额超1.3 万亿美元,占比超37.5%。“一带一路”沿线出口目的地份额中东盟占比最大,出口金额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为 15.8%;份额排序其次为欧洲“一带一路”国家(除俄罗斯)5.01%、非洲 4.58%、韩国 4.53%、中亚各国3.74%、俄罗斯2.12%、拉丁美洲“一带一路”国家 1.76%。 “一带一路”沿线之外,中国最大出口目的地为美国,出口金额占全国出口总额为 16.2%;其次为欧洲(除“一带一路”国家及俄罗斯)出口金额占比为 11.5%,其中英、法、德合计占比6.78%;亚洲国家中日本占主要份额,比重为 4.8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中国对外投资重要去向。2022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金额为 209.7 亿美元,增速为3.3%(折合人民币 1410.5 亿元,增长 7.7%),2015 年-2022 年投资额年均复合增速为5.08%,占同期中国全部对外投资比重为17.95%;2023 年一季度投资额同比增速为 9.5%。2022 年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主要目的地为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巴基斯坦、阿联酋、柬埔寨等。

1.2.东盟为“一带一路”沿线最大经贸合作伙伴

2017 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与新加坡、缅甸、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签署了政府间“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老挝、柬埔寨政府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双边合作规划,标志东盟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在战略框架上东盟涵盖了“一带一路”六大经济合作走廊中的“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东盟经济实现逆势增长,世界目光转向东南亚。在经贸周期下行的背景下,全球经济活动普遍放缓,世界经济形势趋于暗淡,IMF《世界经济展望》2023 年 4 月刊预测显示,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2 年的3.4%下滑至2023 年的 2.8%、及 2024 年的 3.0%,若剔除金融危机和疫情最严重时期,2023 年增速将是自 2001 年以来最为疲弱的经济表现。与此同时,根据 IMF 数据,2022 年东盟五国经济增速曲线向上穿越全球增速,且首次超过中国经济增速,录得5.47%,同期全球和中国经济增速分别为 3.42%和 3%。东盟正在享受人口红利、产业转移、前期基建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发展。

在中国人口红利放缓之际,东盟劳动力优势逐渐凸显。以东盟六国为统计口径,2013 年-2022 年的十年间东盟六国人口数量从5.31亿人增长至5.93 亿人,平均人口增长率为 1.11%,近年来在全球人口增速下滑的趋势中走出独立增势。其中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导的劳动力人口数量逐年攀升,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2022 年该比重超过50%达50.61%,良好的人口结构对地区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形成优势,市场预测东盟或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同时也对消费市场增长构成充足空间。

东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十年间我国与东盟贸易互联互通水平不断加深。2022 年我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达9753 亿美元,同比增长11.2%,2013-2022 年年均复合增速达 9.15%,出口金额实现5672亿美元,同比增长 17.7%,年均复合增速达 9.82%;2023 年一季度对东盟出口增速进一步走扩,出口金额为 1390 亿美元,同比增速录得18.6%。我国与东盟的贸易增长一方面来自东盟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消费需求的自然增长,另一方面来自产能合作中引致的间接需求。我国与东盟的产能合作主要体现在产业转移方面,中国企业向东盟转移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同时帮助东盟国家完成基础工业建设,但由于东盟产业链供应链尚不完备,在东盟承接海外转移订单时,通过供应链互补所带动的间接需求亦对中国中间产品的出口形成拉动。

东盟是中国开展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向,2021 年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金额为 197.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2.83%,2013-2021 年投资额年均复合增速达 13.3%。2021 年对东盟直接投资占当年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1%,为该年对亚洲整体投资的第二大组成部分(对亚洲投资占对外投资总额比重为 71.64%,第一大份额为中国香港的56.6%)。中国对东盟的基建投资合作主要以交通、能源等行业为主,代表工程包括东南亚最长的跨海大桥马来西亚槟城二桥、柬埔寨国家交通要道金边-暹粒6 号公路、东南亚最大的光伏项目越南油汀 500MW 光伏电厂、老挝中老铁路、中印合作旗舰项目印尼雅万高铁等。

1.3.“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贸易合作、对外投资和金融平台是“一带一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三条路径。“一带一路”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为推动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跨境结算提供良好渠道,2017 年-2021 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办理的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从 1.36 万亿元增长至5.42 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 41.29%,占同期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的比例从14.7%上升至19.6%。丝路基金和亚投行等金融平台的成立在对外投资方向有助于促进人民币跨境循环。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创造了大量以人民币计价的境外资产,沿线项目巨大的潜在再融资需求进一步扩大了人民币的适用范围,同时促进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截至2021年末,中国已与 22 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机制安排。

2.“一带一路”沿线贸易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

在欧美高通胀与加息周期的背景下,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全球经贸进入下行周期、欧美市场需求萎缩,中国出口规模中欧美份额的收缩亦印证了这一判断。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下,沿线新兴市场成为中国贸易新的增长亮点。因此我们希望探究:“一带一路”沿线外贸对欧美贸易的替代效应、哪些行业受益效果更为显著以及“一带一路”贸易发展对国内地区的影响。

2.1.国家维度

从近年分国别出口金额增速来看,对欧美市场出口出现明显下滑,对俄罗斯、中亚、中东地区、非洲、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出口增长显著。多年以来,美国和欧盟均保持为我国的第一大和第二大贸易伙伴,2021 年出口金额占比分别为 17.15%和 15.42%,2022 年东盟超越欧盟成为我国第二大出口目的地,2023 年一季度欧洲和北美出口金额出现下滑,对欧盟出口金额同比增速由 2022 年的 8.27%下滑至-7.2%,对英国出口增速由-6.35%进一步扩大至-7.57%,对美国出口增速由0.86%大幅下降至-17%,对加拿大出口增速亦同步下滑至-17%附近。尽管2023 年3 月-4月对欧美出口增速有所回升,但欧美市场需求的减少是长期趋势。新兴市场是中国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从出口金额增速情况来看,俄罗斯、沙特阿拉伯、非洲出口增速在 2023 年Q1 大幅走扩,分别由2022年的 12.82%、25.33%、11.24%提升至 2023 年Q1 的46.45%、39.38%、18.81%;中亚五国、阿联酋、东盟维持高增速,2023 年Q1 增速分别为39.61%、21.78%、17.89%。“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作用或能补足对欧美出口下滑份额。

从份额变动趋势来看,计算各国家或地区出口金额占中国总体出口额的比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中,2023 年Q1 东盟所占份额为16.93%,上升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对东盟出口的重要性自“一带一路”伊始之年便持续上行,自 2019 年起增长斜率转而陡峭;对非洲出口份额持续稳定在约 4.5%-5%之间;韩国、俄罗斯、中亚五国及中东二国等沿线重要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份额均在 2021 年或2022 年实现跳跃增长。其他国家及地区方面,近年来欧洲是“一带一路”推进的主要阵地,但经济体量靠前的英国、德国、法国尚未加入“一带一路”合作,加之疫情影响、俄乌冲突、通胀高企等不利因素的叠加,我国对欧盟的出口金额占比在 2020 年出现明显滑坡,份额由 2019 年的17.12%下滑至2020年的15.15%,从 2019 年至 2023 年 Q1 份额萎缩约2pct。美国方面,出口份额在 2019 年的明显下跌源起于中美贸易摩擦,出口金额占比由2018年的19.3%大幅滑落至 16.72%,而后相继受疫情、通胀、大幅加息等因素影响,出口份额在 2023 年 Q1 进一步下降至 14.03%,从2018 年至2023年Q1份额收缩约 5pct。

但与此同时,在尚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中,仍有部分重要潜在合作伙伴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印度出口金额占比由2020 年的 2.58%上升至 2023 年 Q1 的 3.42%,虽然印度多年来对“一带一路”倡议保持谨慎态度,但印度人口基数优势显著,消费是对华贸易需求的重要驱动力。澳大利亚方面,中国已连续14 年位居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澳贸易在能源、矿产、机电产品等方向均已深度绑定,虽然在近年合作稍有停滞,但自 2022 年上半年澳大利亚政府换届后两国的合作重获进展,多年来对澳大利亚出口份额均呈上升趋势。巴西方面,中国已连续 14 年作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中巴以矿产品、化工品、机电产品、农产品为主要贸易品类,2023 年 3 月巴西宣布与中国实行本币贸易结算,进一步促进双边贸易,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2.2.行业维度

选取东盟、欧盟和美国三大最主要出口贸易目的地作为观察样本,选取 2017 年-2023 年 Q1 作为窗口期,衡量各国家或地区各行业出口占比变动趋势。 食品方面,动物产品、农产品、农副产品及食品饮料在我国出口金额中占比较小,同时作为必选消费品受经贸周期影响有限。但农业仍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重点,项目主要形式表现为农业产业园等合作。矿产品和化工品方面,东盟矿产品占比下滑、化工品占比持平,美国两项出口份额均现下滑,欧盟方面需求增长。2022 年欧洲受俄乌冲突影响,能源危机一度发酵,欧洲与俄罗斯天然气脱钩导致化工产业面临减产停产困境,因此矿产品和化工品等化工产业链产品对华进口需求激增。

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及低附加值商品方面,包括塑料橡胶制品、木制品、纸制品、矿物制品(玻璃、陶瓷等)、箱包、纺织品及鞋帽等品类均在对东盟出口占比表现出份额上升,而对欧盟及美国出口双双出现下滑。其中,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言报道,2022 年东盟首次成为中国纺织业第一大出口市场,纺织服饰对东盟出口的高增一方面来自新兴经济体的消费需求潜力,另一方面来自我国服装加工业向东盟的大规模转移,东盟国家承接了大量服装订单的转移,但中国凭借纺织供应链的完整性优势,在服装原辅料方面仍然起到重要枢纽作用。欧美方面的下滑则一方面因经济基本面转弱而出现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部分订单出于成本考虑而流向东南亚市场。

贱金属方面,出口份额对东盟实现增长,对欧美市场出现下滑,出口产品中钢铁与钢铁制品对应在东盟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求释放对过剩产能的消化,而铜、镍、铝、铅等有色金属类目的增长则对应我国另一重要出海方向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应用、以及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设备的需求。 高附加值产品中,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光学及医疗仪器对东盟和欧盟的出口份额均保持增长,且三类产品对欧盟的出口金额份额均最大,约为 18%,此外机电产品和运输设备对美出口均现收缩。高端制造业出口表现较为强韧,一方面体现中国产业链高质量转型的成果,另一方面中国在相对低通胀环境下,以机电产品为主的优势品类更具成本竞争力。

拆分对东盟和欧美出口分化较显著且受关注度较高的高附加值产品大类和金属大类,观察细分品类出口份额变化趋势。机电产品中,核反应堆相关产品对东盟出口份额上升,对欧美出口份额下滑;电机电气设备对东盟和欧盟出口份额上升,对美份额下跌。交运设备中,铁道车辆对东盟出口份额上升,对欧美出口份额下滑;车辆和航空器对东盟和美国出口份额下降,对欧盟出口份额增长;船舶对东盟出口份额高增,对欧美出口份额下滑。金属产品中,钢铁、铜、铝均对东盟出口份额上升,对欧美下滑。

2.2.1.纺织品对东盟出口需求高增,并在向东盟产业转移中获益

我国对欧美及日本纺织品出口呈下降趋势,对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等新兴市场保持较快增长。2022 年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服装出口第三大贸易伙伴,2022 年对东盟服装出口金额为169.28 亿美元,增速23.9%,2023 年 Q1 同比增速进一步扩大至 30%;2022 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服装出口增速为 12.9%,2023 年 Q1 同比增速上升至22.4%。传统的三大服装出口市场方面,2022 年对美国、欧盟和日本服装出口金额分别为 386.1 亿美元、333.17 亿美元和 146.12 美元,同比增长-2.2%、3%、-0.3%,2023 年 Q1 同比增速进一步下滑至16.2%、-23.7%、-8%。东盟与中国纺织业供应链互补性增强。对于东盟与中国的纺织业合作,另一大趋势表现为中国纺织产业中劳动密集型加工链逐渐向东盟转移,但中国纺织供应链的完整性优势仍然在上游支撑着对东盟纺织原料的出口。中国利用东盟国家的成本和劳动力优势,将部分纺织业产能溢出至东盟国家,在东盟大量承接欧美服装订单的转移时,同时也带动了中国纱线、面料、化纤等中间产品在“间接出口”欧美市场中获益。

2.2.2.矿产品和化工品对欧盟出口规模维持

对欧盟出口的矿产品和化工品份额在2022 年出现跳跃式增长。2022年对欧盟出口矿产品金额为 64.01 亿美元,同比增长167.45%,其中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矿物燃料类目出口金额为58.72 亿元,同比增速达 216.45%;化工品方面肥料增长显著,无机化工品、有机化工品、肥料、易燃制品的出口金额分别为 43.1 亿美元、207.44 亿美元、3.19亿美元、2.35 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86.89%、33.29%、734.09%、103.86%。

欧洲能源进口依存度高,俄罗斯为过去欧洲的主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欧洲直面俄乌冲突,在与俄罗斯原油和天然气脱钩后,欧洲在能源供给短缺、输入性通胀攀升、地缘政治风险的三重压力下面临经济衰退压力。因此,矿产品方面,中国可作为欧洲能源脱离俄罗斯依赖的替代方案,拉升对华矿物燃料进口需求;化工品方面,天然气作为化工企业的电力来源和重要生产原料,能源危机对欧洲化工产业造成较大冲击,中国化工产业在氟化工等无机化工品、聚氨酯、蛋氨酸等有机化工品、民爆品等易燃制品领域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显著竞争优势;对欧出口增长显著的肥料方面,逻辑则来自俄乌冲突推升粮食安全重要性,俄罗斯和乌克兰素有“世界粮仓”之称,欧洲粮食供应链不稳抬升粮食价格,高粮价催生粮食种植意愿,提振欧洲化肥进口需求。

2.2.3.机电设备:聚焦核电出海和外贸“新三样”

核电设备方面,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核心领域,核电站是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出去”的重要抓手,当前核电已与高铁齐名,同为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国家名片”,是对国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之重器”。由中广核集团和中核集团合力研发的“华龙一号”核电技术,自 2015 年起陆续向“一带一路”沿线推进,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2号机组为“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并先后与阿根廷、埃及、巴西、沙特、部分非洲国家等达成合作意向。出口核电机组将拉动大量相关配套设备需求,能够为沿线经贸合作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电机设备方面,近年来由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组成的外贸“新三样”逐渐成为我国出口的新增长点,并以其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经济的特点为机电产业带来重要转型升级机遇。2022 年“新三样”分别实现出口金额 241.26 亿美元、463.78 亿美元、509.19 亿美元,分别增长122.2%、63%、79.2%。2023 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延续突出涨势,实现出口金额 159.69 亿美元,同比增速达 79.9%,占全国整体汽车出口比重为43.96%,体现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加速抢占海外市场成效显著。储能市场同样需求旺盛,2023 年 Q1 太阳能电池实现出口金额93.96 亿美元,同比增速为 14.9%;锂电池实现出口金额 159.69 亿美元,同比增速达79.9%,且在 2021-2022 年均维持约 79%的高增速。

2.2.4.交通运输是“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合作核心领域

2013 年-2022 年中国交通运输设备出口金额从1005.63 亿美元增长至2007.82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8%。铁道车辆方面,2017年-2023年Q1 对东盟出口金额占比由 4.64%上升至13.25%,上升幅度8.61pct;而对欧盟和美国出口占比则分别由 20.14%下降至13.28%、由29.1%下降至12.04%,下降幅度分别为 6.86pct 和 17.07pct。东盟是中国轨道交通驶向“一带一路”的缩影,中国对沿线国家及地区的轨交项目合作从坦赞铁路、蒙内铁路、中老铁路,再到匈塞铁路、雅万高铁,为轨道车辆及配套设备出口创造广阔空间。 汽车方面,2022 年汽车持续表现为出口支撑项,全年累计出口数量约333 万辆,同比增长 56.34%,我国汽车品牌在三电技术和智能驾驶领域逐步建立竞争壁垒,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2023 年1 月中国超越传统汽车出口大国日本和德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2023 年1-5 月出口数量为192.8 万辆,同比增速达 108%。当前汽车出口仍以传统能源车为主,但上文所述出口新三样中新能源汽车为出口增长点,2022 年新能源汽车出口67.9 万辆,同比增长 1.2 倍,不仅在“一带一路”沿线,欧洲正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两大增量市场,2022 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前三大市场为比利时、英国和菲律宾。

2.2.5.“一带一路”沿线基建投资助力钢铁产能释放

中国钢铁出口面临全球钢材需求收缩压力,“一带一路”沿线成为钢铁出口主要方向。近年来,我国钢材出口量整体呈收缩趋势,2016年-2022 年钢材出口量由 10849 万吨下降至6732 万吨。从出口金额来看,由于 2021 年-2022 年钢铁全球供应链受疫情、地缘冲突等不利因素扰动,钢铁价格上涨导致以出口金额为统计口径的钢铁出口出现显著上涨。但从需求端来看,2022 年 9 月以来全球制造业 PMI 持续低于荣枯线,需求乏力的状态或将持续。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作为新兴经济体,钢铁消费量潜力巨大,中国与沿线基建项目的合作为我国输出钢铁制品、释放过剩产能提供广阔空间。

2.3.外贸大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出口高增

衡量外贸对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的重要程度,以探究对“一带一路”沿线出口高增对各省市的利好影响。从外贸总量来看,各省市自治区呈两极分化态势,外贸大省集中于华东及华南沿海区域。2022 年进出口总额超3万亿元的前六大省市自治区贸易额合计占比超70%,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山东分别实现外贸总额 8.31 万亿元、5.45 万亿元、4.68万亿元、4.19 万亿元、3.64 万亿元、3.33 万亿元。从外贸依存度来看,前六位省市自治区分别为64.4%、44.3%、60.3%、93.8%、87.6%、38.1%,由此可见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具有较明显的外向型经济驱动特征,这些区域经济与外部需求关联更为紧密。

外贸作为主驱动力存在利弊,一方面外贸依存度较高,该地区或将在全球化中受益,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以外贸金额计量的经济总量部分映射在第二产业,制造业产能对外需依赖度则更高,区域经济或更易受外围经济环境影响。 当前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新兴市场的逆势增长哪些地区能够把握?从外贸总量排名来看,2022 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超万亿元的省市自治区分别为广东、浙江、北京、江苏和山东,进出口额分别录得 2.25 万亿元、1.73 万亿元、1.59 万亿元、1.49 万亿元、1.29万亿元;占进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 27.07%、36.94%、43.63%、27.37%、38.71%;增速分别为 10.3%、21.3%、28.2%、13.1%、38%。其中广东对沿线贸易总额最高,外贸结构以高新技术产品为导向;北京外贸对沿线贸易占比最重,机电产品为出口主力;而山东对沿线贸易总额增速最快,山东对沿线出口主要以钢材、化工品、塑料制品、汽车零配件等生产资料为主。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增长速度来看,2022年增速超过50%的省市自治区分别为海南、贵州、新疆、江西,增速分别录得74.6%、65.7%、63.5%、61.2%,外贸总额分别为752 亿元、281 亿元、2239亿元、2039 亿元,对沿线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分别为37.44%、35.07%、90.88%、30.37%,其中新疆在三个维度上均表现较佳,新疆作为“一带一路”向西开拓的枢纽区域,联通新亚欧大陆桥、中俄蒙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出口需求释放或将助力新疆从中国对外开放的尾部转为向西开放的前沿。

拆分各省市自治区重点出口商品,选取前述较受关注的机电产品、汽车、钢铁以及外贸“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和光伏电池,对比各地区相关产品出口竞争力。 机电产品方面,2022 年出口规模最大的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江苏,三大省市凭借制造业规模优势,出口规模较其余城市拉开较大差距,2022年出口额分别录得 3.55 万亿元、2.65 万亿元、2.30 万亿元,增速分别为1.5%、6%、7.1%。从增速来看,海南、内蒙古、新疆分别录得190.7%、75.2%、71.1%,驱动因素分别来自海南的自贸港政策红利释放;内蒙古的平板显示模组和电工器材出口支撑;新疆沿“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外需支撑。

汽车方面,2022 年汽车为中国整体出口的支撑项,各省市自治区汽车出口全线上扬(除甘肃在低基数下下跌外)。2022 年汽车出口规模最大的为上海市 1525 亿元,在高基数下仍实现78.6%的高速增长;新能源车方面上海出口规模同样位列第一,2022 年出口额为935 亿元,同比增长127.7%;汽车制造重镇上海凭借完整的产业集群,叠加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优势和品牌竞争力,已形成汽车出口的规模效应。钢铁方面,2022 年钢材出口主要集中于外贸强省江苏、上海、山东,出口金额分别为 996.4 亿元、995 亿元、838.8 亿元,驱动因素或来自1)江苏和山东为传统产钢大省,钢铁产能支撑外贸供给端;2)上海依托制造业优势进行钢材出口以及上海港运输便利优势吸引钢铁产能。

新能源汽车方面,前述上海市已在新能源车出口方面形成规模优势,此外,增速较显著的省市自治区有北京、天津、安徽、河北和广东,2022年增速分别为 948.2%、764.4%、620.1%、766.1%、470%;另一方面广西、河南、宁夏受低基数影响显示较高增速。增长力分别来自1)北京方面拥有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的品牌;2)天津方面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是重点打造产业链之一,同时天津海关推出一系列通关便利措施,助力汽车出海;3)安徽方面致力于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车之都,建立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同时拥有以蔚来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以及奇瑞、江淮汽车等本土优势品牌;4)河北方面积极引导新能源汽车出口企业对接省内中欧班列平台,同时拥有大型企业中车唐山公司,其生产的新能源轻轨车将作为我国首台出口新能源轨道车服务于阿根廷;5)广东方面凭借广汽、小鹏、比亚迪等品牌加速拓展海外市场。

储能方面,锂电池和光伏电池出口规模均集中于上海和江苏两省市,驱动力或来自省内新能源产业链优势,2022 年锂电池出口金额分别为985亿元、722.2 亿元,增速分别为 148.9%、61.1%;光伏电池出口金额分别为1139 亿元、988.8 亿元,增速分别为 43.1%、52.8%。此外,北京方面增长显著,2022 年北京对锂电池和光伏电池出口分别实现增速268.6%和2433.7%,主要原因来自北京以新能源、新材料、氢能、储能等高技术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新能源出口实现强势增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没有相关内容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