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质生产力深度解读与投资推演

  • 来源:浙商证券
  • 发布时间:2024/01/31
  • 浏览次数:1259
  • 举报

1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在哪?

1.1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是什么?

2023 年 12 月,中央经 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 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从构成上看,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未来产业。其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具有 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十四五规划中曾指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 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 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未来产业是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 先机的关键所在,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是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 重要抓手。“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并指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 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 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1.2 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区别是什么?对应二级市场赛道划分如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包括四个维度:一是新劳 动者。不同于传统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能够充 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二是新劳动 对象。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高端智能设备,还 包括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和新劳动对象。三是新劳动工具,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 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四是新型基础设施,要适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模式重构的新 需求,统筹布局大科学装置,围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升级传统基础 设施,完善新型基础设施。”上述“四新标准”我们认为可以作为区分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 产力的标准。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 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 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呈现 出颠覆性创新驱动、产业链条新、发展质量高等特征。从宏观角度看,在新型举国体制的构 建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新型 举国体制强调将政府、市场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 关。不论是攻克“卡脖子”难题,还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都迫切需要我们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技术攻关,在创新发展中占据主动。从行业划分标准看,新质生产力涵盖的二级市场赛道包括计算机、电子、通信等大科技行业; 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国防军工、汽车等大制造行业;医药生物等大健康行业。

对应新质生产力,传统生产力即过去更多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 力发展方式。其中包括:一是传统周期类行业,从定义上看主要源于并未充分使用新的“劳 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我们认为,从申万行业指数以及行业划分标准看,主要包括大金融(银 行、非银金融)、农林牧渔、基础化工、钢铁、有色金属、房地产、建筑材料、建筑装饰、 石油石化、煤炭、交通运输等。二是传统消费类行业,从定义上看主要同样源于并未充分使 用新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和“新型基础设施”。我们认为,从申万行业指数以及行业 划分标准看,主要包括家用电器、食品饮料、纺织服饰等。三是传统服务类行业,从定义上 看主要源于为充分使用“新劳动者”,我们认为,从申万行业指数以及行业划分标准看,主 要包括商贸零售、社会服务、公用事业等。需要指出的是,伴随行业升级转换,传统生产力 中“四新要素”(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新型基础设施)的渗透率可能逐步 提高,行业划分与格局也将持续动态变化。

2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如何起源和诞生的?

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可能源自军事领域的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更多表现为统筹发展与 安全背景下,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 模式、新动能。根据“十四五”规划对于国防现代化的阐述,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指向以机械 化为基础、信息化为主导、智能化为方向,在推进智能化进程中发展高度发达的机械化和更 高水平的信息化,这也与新质生产力强调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的内 涵一致。 当前,大国战略博弈明显升温,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 量已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和制胜未来的关键力量。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 国防实力同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适应,需要采取有力举措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科技 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我军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仍存在差距,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我军打现代化战争能力、各级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能力亟 待提高。

我们认为,随着军事博弈的物理空间已经超出传统的领陆、领海和领空,不断向深海、 太空、电磁等领域拓展,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实质上是前沿技术突破和国际军事力量深刻调整 的结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打造强大战 略威慑力量体系,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 值得关注的是,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 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 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对于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变化,将会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催生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一大批战 略性新兴产业和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培 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

3 新质生产力把握的关键点在哪?

生产力即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新时代背景下, 劳动者、生产资料及其相对应的生产关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从以下 三个方向着手: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二是掌握和用好新型生产工具,三是塑造适应新 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3.1 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需要打造新型劳动者团队。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 两个方面:一是能够驱动科技创新、创造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型人才,二是能够与时俱进,熟 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打造新型劳动队伍,重点从以下两点着手: 首先,加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力度,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培养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 的科技型人才。基础学科人才是基础研究的核心。引导全社会尊重基础学科、重视基础研究, 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构建全方位基础学科教育体系,推进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其次,针对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新产业、新业态,培养一批能够熟练应用新质生产资料的 应用型人才。伴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的产业和新的业态不断迭代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将蓬勃发展。产业结构的变迁需要人才结构与之匹配,应建立学 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 料的应用型人才。

3.2 掌握和用好新型生产工具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掌握和用好新型生产工具是发 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其中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重中之重。 制度层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通过“揭榜挂帅”、“赛马” 等制度鼓励科技创新;持续实施“专精特新”计划,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鼓励发展创 业投资、股权投资,强化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 技术层面,要补短板、锻长板,重视通用技术。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攻克“卡脖子”难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 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持续增强高 铁、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高端制造业领域全产业链优势。 产业层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 新型生产工具发挥作用提供更大舞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 服务业新体系;激励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现代 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3.3 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 匹配。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保障 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通。 首先,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使得科技创新的收益最大化, 有助于新质生产力的推广和应用。例如,破除地方保护,降低综合物流成本,统一数据要素 标准,建设全国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 其次,打通束缚要素流通的堵点卡点,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等。 第三,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给予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回报。 第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让全球共同参与新质生产 力的培育,共享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福利提升。

4 发展新质生产力举措如何度量?

2023 年 12 月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详解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六大方面政策举措:一 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大胆创新的 良好氛围。二是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 主体,让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三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激励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四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 市场,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真正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应用场景丰富和创新收益放大 的独特优势。五是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 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导向。六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改 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与全球企业和人才 共享中国的发展红利。我们认为,从生产到消费分配的经济运行视角来看,以上六大政策举 措可大致归纳为四大方面,即分别从新质生产力的潜力、供给侧、需求侧及要素分配四个方 面实施相应的政策支持。

为了能更好地度量和跟踪新质生产力政策举措带来的实际效果,我们构建了潜力指标、 供给指标、生产指标和分配指标四大类指标。其中,潜力指标对应第一和第二大类政策举措, 侧重于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和潜力;供给指标对应第三大类政策,随着供给侧支持举措 的落地,新质生产力的供给能力及趋势有望提升;需求指标对应第四和第六大类政策,侧重 于新质生产力与内需及外需的需求市场;分配指标对应第五大类政策,体现新质生产力发展 过程中,对人力资本、数据要素、资本要素等要素的合理分配情况。由于我国新质生产力方 兴未艾,相关官方数据尚未完善,因此,当前我们的重点在于先建立起符合经济逻辑的指标 体系框架,具体指标随着官方数据的完善或在未来会做相应的调入或调出。

4.1 潜力指标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发展潜力部分,潜力指标反映了我国在前瞻布局未来赛道,塑造 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水平。我们分别人才、资金、载体和数字化水平四个维度出发,选择了 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测度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潜力水平,指标说明如下:

第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 指标,指 R&D 全时人员(全年从事 R&D 活动累积工作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 90%,及以 上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 我们认为该指标能较好地测量我国 R&D 人力投入强度,将其作为潜在指标中人才维度 下的测量指标。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 R&D 人员数据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按全 时当量统计,我国参与 R&D 人员总数为 635.4 万人,同比增长 11.2%。就增长趋势来看, 自 2015 年以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增速已步入稳步上行区间,足以 见我国在高质量人才储备上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研发支出占 GDP 比重可以衡量我国新质生产力的研发能力和资金支持力度。研 发支出,指为了获取新知识、探索新规律、改进现有及开发新的产品、工艺、材料所发生的 费用支出。研发支出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三方面。 研发活动是创新的主要源泉,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自 2000 年以来研发支出在 GDP 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增速高于欧盟等地区,2022 年已 超过 2.5%。研发支出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培育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高新技术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供给载体,可作为衡量新质生产力供给能力潜力的 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 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 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在推动技 术突破、培育新兴产业以及驱动经济转型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也被看作是新质生产力 的重要载体。 高新技术产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其增长和扩张不仅为市场带来更多先进的产品和 服务,还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知识共享和技术传播,从而在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起到了不可 或缺的作用。自 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也保持高速增长,2018 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速更是达到 31.87%,为近十年的最高水平, 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第四,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是衡量我国制造业企业 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的关键指标。两项指标均由工信部发布,其中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 工具普及率是指制造企业在制造关键工序中过程控制系统、数控系统的应用覆盖率;关键工 序数控化率是指制造企业开展产品设计时使用数字化建模、仿真、验证等功能软件的普及率。 我国数字化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23 年 12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7 年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 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 90%、70%。截至 2023 年,两项指标最新的占比分 别为 79%与 60.9%,距离 2027 年所规划的目标仍有较大的潜力空间。

4.2 供给指标

供给指标反映了基于目前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水平我国新质生产力的供给能力,随着新质 生产力在供给侧政策举措的落地,未来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由于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创 新性、融合性,现有通行较成熟的行业分类,如高技术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和数字经济核 心产业等与其有重合但并不完全相等,因此当前暂用相关产业数据作为替代变量,待官方数 据更成熟匹配后将做进一步更新。

我们分别从产值和产量两个维度出发,选择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测度我国新质生 产力发展的潜力水平,指标说明如下:

第一,新兴战略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有望进一步提高,新兴战略产业生产能力的发 展是新质生产力的供给能力重要体现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 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 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先进产业。十四五规划将其列为九大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 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革的方向,也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根据“十四五”规 划纲要,2025 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将有望超过 17%。通过关注新兴 战略产业增加值的占比,可以更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方面的 创新能力和供给能力。

第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反映了新质生产力潜力的数字化水平。数 字经济核心产业是指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 以及完全依赖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各类经济活动,主要包括数字化产业和产业数字化。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是引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产业。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 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十 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5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0%,数字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第三,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体现新质生产力在知识经济上的供给能力。 专利密集型产业,指发明专利密集度、规模达到规定的标准,依靠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 符合创新发展导向的产业集合,按照经济活动性质分为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信息通信技术 服务业,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医药医疗产业,环保产业,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 业等七大类。 知识经济时代,专利被视为国家的战略资源。专利密集型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产 业,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特点。“十四五”规划将“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 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国家知识产权局预期到 2025 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比将达到 13%。专利密集型产业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知识密集度,通过专利 保护实现了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

第四,机器人、“新三样”等产品产量是新质生产力供给量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经 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工信部等 15 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中将我国研发的机器人分为三类,分别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因特种机 器人细分过于繁杂且有关披露数据较少,所以选取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产量来作为我 国机器人总体产量水平的衡量标准。“新三样”是指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这三种能代表中国制造业新技术的新产品,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和新优势。

4.3 需求指标

我们认为,需求带动是新质生产力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从支持政策举措来看,新 质生产力在需求侧的重要举措主要在于:一方面,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真正发挥我国 超大规模市场的应用场景丰富和创新收益放大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内外需求兼顾,提升新 产品、高技术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也要扩大开放提升出口。 2023 年 6 月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出建设统一大市场的 重点工作在于:聚焦市场基础制度、市场设施联通、要素和资源市场、商品和服务市场、市 场监管等领域,推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 条例等立法进程,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研究制定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标准指引,推动政 策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同时,完善适应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长效体制机制,以构建全国统 一大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完善财税、统计以及地方政绩考核制度,加强对重大生产力布局的 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强化产业政策统筹,推动构建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高质量发展的区 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由于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暂无适用的跟踪指标,当前暂从新质生产相关产品的内需及 外需角度构建需求指标。其中内需指标使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和新能源汽车渗 透率,外需指标使用“新三样”出口量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人形机器人等代表性产品需求在有官方数据后将纳入指标体系。

第一,我国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逐步提高,体现企业需求结构更多地以新产 品销售带动。据国家统计局,新产品销售收入是反映企业创新成果,即将新产品成功推向市 场的指标,可用于反映创新对产品结构调整的效果,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第二,新质生产力新产品的渗透率情况,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新能源汽车销量在汽车 销量中的比重,其比重值越高,表明新能源在需求上被接受普及的程度越高。由于官方暂未 公布直接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数据,我们使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及汽 车销量进行计算,计算得到 2023 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约为 37.7%,呈现不断提升态 势。

第三,我国“新三样”具备国际竞争优势,随着全球碳中和的推进,其外需有望向好。 2023 年“新三样”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 29.9%,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在国际市场具备 较强竞争力。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领跑世界,光伏产品出口量保持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出 海势头远超传统燃油汽车,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

第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体现我国出口结构高质量转型程度,随着新质生产力 的提升,以及我国外需竞争力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有望向好。从国家统计局编制 的高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指数来看,我国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呈现波动态势,体现 外需转型仍待加力。

4.4 分配指标

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 产力,需要较强的创新性,因此其初次分配过程应更加注重效率,这样才能激发劳动、知识、 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导向。本指标体 系构建主要考虑的是初次分配环节。

第一,随着新质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的发展,传统的劳动与资本要素在初次分配过程中 亦将有所变化,结构上或将更加突出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和资本要素回报。在劳动要素方 面,新质生产力更多地基于人力资本的脑力劳动形成,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应注重对脑力劳动 者进行适当的分配,以激励人才对创新的积极性。在资本要素方面,结构上更多地向新质生 产力领域倾斜流动,通过支持新质生产力来获得资本回报。由于数据所限,暂无法构建直接 表征脑力劳动及投向新质生产力的资本要素回报指标。据国家统计局的表述,工资性收入和 财产性收入体现了要素的分配过程,因此,本指标体系暂用居民工资性收入跟踪劳动要素分 配情况,使用居民财产净收入跟踪资本要素分配情况。

第二,数据要素参与分配是我国在分配理论及实践上的重大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 本质要求。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各环节,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我国数据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建设正在发 展之中,暂无适用的指标进行跟踪,但值得持续关注。 2022 年 12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 意见》对数据要素的分配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一是,建立保障权益、合规使用的数据产权 制度,探索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 营权“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二是,建立合规高效、场内外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 和交易制度,从规则、市场、生态、跨境等四个方面构建适应我国制度优势的数据要素市场 体系;三是,建立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阶段,按照“谁 投入、谁贡献、谁受益”原则,推动数据要素收益向数据价值和使用价值创造者合理倾斜。 最后,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的良 性发展也需要注重对知识、技术、管理在初次分配上的合理分配。这有助于激发知识、技术、 管理等要素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需关注政策举措对相关要素的支持,但由于当前数据 所限,需待官方数据更为完善后加入指标体系。

5 发展新质生产力从研发到产业化如何跟踪?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过程,本部分我们介绍几项可用于跟踪从研 发到产业化的相关指标。其中,研发阶段可跟踪研发支出强度、基础研究强度;研发到产业 化的过渡阶段可跟踪高技术产业专利数目、科技类上市公司资本开支数据;产业化进度可跟 踪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数字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等指标。

5.1 研发支出强度、基础研究强度

研发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可称为研发支出强度,2000 年以来我国研发支出强度震荡提 升,2022 年末达到 2.54%,是 1999 年水平的 3.1 倍。但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目前研发支出 强度位于全球中游水平,仍明显落后于日韩德美等发达国家。

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基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现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可称为基础研究强度。2022 年我国基础研究强度为 6.6%,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的基础研究强度长期落后于国际发达国家,美欧韩日等发 达国家基础研究强度均是我国的 2-4 倍。

5.2 专利数目

各领域的专利是研发及科技创新落地的初期成果,我们认为其数量可作为从研发到产 业化过渡阶段的中间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数据,2021 年我国规上工业企业中的高技 术产业有效专利数目达到 68.5 万件,是 2006 年数据的逾 84 倍,2020、2021 年连续两年同 比增速超20%。结构中,2021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有效专利49万件,占比最大为71.5%; 其次为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有效专利 6.9 万件,占比 10.1%;计算机及办公设备 制造业有效专利 4 万件,占比 5.8%。 此外,十四五规划要求“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在 2025 年达到 12 件,该指标 较十三五规划“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更强调“高价值”,即高质量创新,也将是未来 重要的跟踪指标。

5.3 高技术企业资本开支

高技术企业资本开支也可作为重要的跟踪指标。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期间美国的经 济结构特征来看,资本积累对经济的带动先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抬升,我们认为,从科技发展 到产业化应用,离不开规模效应的助力,这是一个通过大量资本积累推动的由量变到质变的 过程,因此,我们认为科技领域企业的资本开支数据是一个较好的中间环节跟踪指标。 结合上文的专利数据,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有效专利数目占比最大,我们选择我国 电子及通信行业上市公司作为跟踪样本,统计其中可得数据的 364 家企业年度资本开支数 据。2022 年,样本企业合计资本开支 6522 亿元,是 2013 年的 1.7 倍,2014-2022 年的年复 合增速为 6.2%,其中,2014-2018 年增速中枢约在 10%,近几年略有回落。

5.4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领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是一个较好的跟踪指标。2010 年以 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扩张,工业领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绝大多数时期高于总体工业 增加值增速,仅 2023 年数据略低,截至 2023 年末,前者录得 2.7%,后者为 4.6%。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字产业增加值及占 GDP 比重也较有代表性。据中国信通院,数字 产业化规模(增加值)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电信业、互联网行业和软件服务业增加值, 其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 年)》披露,2022 年我国数字产业增加值达 9.2 万亿元,占 GDP 比重为 7.6%,较上年提高 0.3 个百分点,我们认为未来仍有提升空间。

6 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布局有哪些?

我们已于上文指出,从定义上看,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 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物质技术基 础的重要举措。从构成上看,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未来产业。 2023 年 8 月 22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印发《新产业 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 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文中指出:“新产业 是指应用新技术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 等特征,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局。”我们认为其定义与新质生产力 极为接近。

在《实施方案》中进一步指出:“以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和抢抓未来产业发展先机为 目标,以完善高效协同的新产业标准化工作体系为抓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 8 大新兴产业, 以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 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 9 大未来产业”。

6.1 新兴产业包括哪些?

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第五代移动通信(5G)、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新兴数 字领域。《实施方案》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面向重点场景和行业应用,优化完善 5G 标 准。研制集成电路、基础器件、能源电子、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电子信息标准。研制基 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等软件标准。研制大数据、物联网、算力、云计算、人工智能、 区块链、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新兴数字领域标准。 二是新能源,主要包括新能源发电、新能源并网和新能源关键设备。《实施方案》指出: 新能源主要是研制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标准,优化完善新能源并网 标准,研制光储发电系统、光热发电系统、风电装备等关键设备标准。 三是新材料,主要包括先进石化化工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及稀土材料、先进 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实施方案》指出:新材料主 要是研制先进石化化工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及稀土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 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标准。面向产业融合发展需求和应用场景探索, 开展前沿新材料标准预研。。

四是高端装备,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农机装备、工程机械、医疗装备、 智能检测装备和增材制造装备。《实施方案》指出:高端装备主要是研制工业机器人基础共 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标准。研制高端数控机床关键共性技术、整机、数字化控制与核心 部件标准。研制农机装备基础通用、关键技术以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标准。研制工程机械 基础通用、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电动化以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标准。研制医疗装备关键 材料、核心部件、运行服务与集成应用标准。研制智能检测装备基础、关键技术和互联互通 标准。研制增材制造装备核心工艺和部件、关键技术、测试评估等标准。研制装备数字化和 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典型行业应用等标准。 五是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部件系统、核心元器件、智能网联技 术和充换电基础设施。《实施方案》指出:主要聚焦新能源汽车领域,研制动力性测试、安 全性规范、经济性评价等整车标准,驱动电机系统、动力蓄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等关键 部件系统标准,汽车芯片、传感器等核心元器件标准,自动驾驶系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 等智能网联技术标准,以及传导充电、无线充电、加氢等充换电基础设施相关标准。 六是绿色环保,主要包括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制造、工业节能、工业节水、工业环保和 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指出:绿色环保主要聚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研制温 室气体基础通用、核算核查、技术与装备、监测、管理与评价标准。优化完善绿色产品、绿 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等标准。研制工业节能、工业节水、工业环保、工业资 源综合利用等标准。

七是民用航空,主要包括航空器、发动机、机载系统和通用基础与运营支持。《实施方 案》指出:民用航空主要聚焦研制商用飞机、水陆两栖飞机、直升机、无人机以及新动力、 新构型航空器等航空器标准。研制整机、关键重要部件、适航符合性、客户服务等发动机标准。研制航空电子系统、飞行控制系统与机电系统等机载系统标准。研制基础产品、全生命 周期数据、生产制造等航空通用基础标准,以及运营支持标准。 八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主要包括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实施方案》指出: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主要聚焦高技术船舶领域,研制重点船型总体设计、总装建造标准,关 键零部件和系统标准,以及绿色管理标准。聚焦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研制总体设计、总装建 造、关键系统标准,研制潜水器标准。

6.2 未来产业包括哪些?

一是元宇宙。《实施方案》指出:开展元宇宙标准化路线图研究。加快研制元宇宙术语、 分类、标识等基础通用标准,元宇宙身份体系、数字内容生成、跨域互操作、技术集成等关 键技术标准,虚拟数字人、数字资产流转、数字内容确权、数据资产保护等服务标准,开展 工业元宇宙、城市元宇宙、商业元宇宙、文娱元宇宙等应用标准研究,以及隐私保护、内容 监管、数据安全等标准预研。 二是脑机接口。《实施方案》指出:开展脑机接口标准化路线图研究。加快研制脑机接 口术语、参考架构等基础共性标准。开展脑信息读取与写入等输入输出接口标准,数据格式、 传输、存储、表示及预处理标准,脑信息编解码算法标准研究。开展制造、医疗健康、教育、 娱乐等行业应用以及安全伦理标准预研。

三是量子信息。《实施方案》指出:开展量子信息技术标准化路线图研究。加快研制量 子信息术语定义、功能模型、参考架构、基准测评等基础共性标准。聚焦量子计算领域,研 制量子计算处理器、量子编译器、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量子云平台、量子人工智能、量子 优化、量子仿真等标准。聚焦量子通信领域,研制量子通信器件、系统、网络、协议、运维、 服务、测试等标准。聚焦量子测量领域,研制量子超高精度定位、量子导航和授时、量子高 灵敏度探测与目标识别等标准。 四是人形机器人。《实施方案》指出:研制人形机器人术语、通用本体、整机结构、社 会伦理等基础标准。开展人形机器人专用结构零部件、驱动部件、机电系统零部件、控制器、 高性能计算芯片及模组、能源供给组件等基础标准预研。研制人形机器人感知系统、定位导 航、人机交互、自主决策、集群控制等智能感知决策和控制标准。开展人形机器人运动、操 作、交互、智能能力分级分类与性能评估等系统评测标准预研。开展机电系统、人机交互、 数据隐私等安全标准预研。面向工业、家庭服务、公共服务、特种作业等场景,开展人形机 器人应用标准预研。

五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实施方案》指出:围绕多模态和跨模态数据集,研制视频、图 像、语言、语音等数据集和语料库的标注要求、质量评价、管理能力、开源共享、交易流通 等基础标准。围绕大模型关键技术领域,研制通用技术要求、能力评价指标、参考架构,以 及训练、推理、部署、接口等技术标准。围绕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应用及服务, 面向应用平台、数据接入、服务质量及应用可信等重点方向,研制 AIGC 模型能力、服务平 台技术要求、应用生态框架、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估、生成内容评价等应用标准。在工业、医 疗、金融、交通等重点行业开展 AIGC 产品及服务的风险管理、伦理符合等标准预研。 六是生物制造。《实施方案》指出:研制传感器等关键元器件,生物反应器等生产设备, 生产技术规范等工艺标准。优化完善生物制造食品、药品、精细化学品等应用领域的产品、 检测和评价方法等标准。

七是未来显示。《实施方案》指出:开展量子点显示、全息显示、视网膜显示等先进技 术标准预研。研制 Micro-LED 显示、激光显示、印刷显示等关键技术标准,新一代显示材料、专用设备、工艺器件等关键产品标准,以及面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终端等场景 的应用标准。 八是未来网络。开展 6G 基础理论、愿景需求、典型应用、关键能力等标准预研。面向 下一代互联网升级演进,构建“IPv6+”技术标准体系,开展分段路由(SRv6)、应用感知网 络(APN6)、随路检测(iFit)等核心技术标准研制;面向产业数字化转型紧迫需求,加快确 定性网络、数字孪生网络、算网融合/算力网络、自智网络、网络内生安全等关键网络技术标 准研制;面向海空天地一体化、高通量全息通信、海量人机物通信等新场景,开展新型网络 体系结构、路由协议、智能管控等标准预研。开展 Web3.0 相关标准预研,研制术语、参考 架构等基础类标准,跨链技术要求、分布式数字身份分发等技术类标准,以及面向数据资产 交易、数字身份认证、数字藏品管理等场景的应用类标准。 九是新型储能。聚焦锂离子电池领域,研制电池碳足迹、溯源管理等基础通用标准,正 负极材料、保护器件等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标准,以及回收利用标准。面向钠离子电池、氢 储能/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趋势,加快研究术语定义、运输安全等基础 通用标准,便携式、小型动力、储能等电池产品标准。

7 新质生产力的支持政策有哪些?

7.1 货币金融政策

近几年,重大会议及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强化货币、金融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2021 年 12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别强调“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 循环”以及“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金融监管部门也持续强化政策落地见效:2021 年 3 月,央行召开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座谈会, 强调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制造业的支持,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增加高新技术制造业信 贷投放。 2023 年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强化。2023 年 7 月 24 日,政治局会议 强调“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 展”,202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 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科技创新”居于首位,体现政策基调的强化。

货币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政策主要涉及加强顶层设计、支持科技贷款、拓宽融资渠 道、推广跨境融资和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五个方面。 1、我国科创金融制度和市场体系持续健全。金融管理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金 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框架,优化市场机制、丰富金融支持工具,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包 括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创业投资、保险和融资担保等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 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2、推动科技型企业贷款保持较快增速。首先,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2022 年 4 月、9 月,央行先后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截至 2023 年三 季度末余额分别为 3456、1672 亿元,较 2022 年末分别增加 1456、863 亿元。其中,科技创 新再贷款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 项冠军企业等科技创新企业,该资金也能够起到一定杠杆作用,央行在 2023 年 8 月新闻发 布会上披露,截至 2023 年 6 月末,科技创新再贷款余额 3200 亿元,撬动金融机构发放科技 型企业贷款约 1.75 万亿元。

其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服务科技创新的专营组织架构、专门风控制度、专业产 品体系、专项考核机制,推动信贷资源向科创领域倾斜。从商业银行的实践看,设立了多种 创新型信贷产品,例如:技术提升支持贷款、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购置贷款、科创贷等。截 至 2023 年末,我国“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分别是 18.6%和 21.9%。制造业中 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31.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达到 34%,均显著高于 10.6%的全部贷款增速。

3、资本市场创新制度及产品助力新质生产力。设立科创板、北交所,深化新三板改革。 推出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等债券产品,拓宽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根据 wind 数据, 截至 2024 年 1 月 26 日,我国科创公司债余额约 5042 亿元,科创票据余额约 2990 亿元,合 计约 8032 亿元。 4、推动科技型企业跨境融资便利。部分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由于自身净资产小而面临 无法获得更多跨境融资等难题,为此,从 2018 年起,国家外汇局持续加强和完善面向科技 创新的外汇政策供给,出台针对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的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允许其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大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此外,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外 汇管理试点,鼓励和引导外资通过私募股权基金参与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优化跨国公司跨 境资金的集中化便利政策,帮助科技型企业提高资金应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 2023 年 12 月,外管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 促进跨境贸易投资 便利化的通知》,从主体范围、试点地区、试点额度等方面升级了科技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 政策,一是在以往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的基础上,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试点主体,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二是政策覆盖范围从此前的 17 个省(市)扩展至全国;三 是将此前 17 个省(市)的便利化额度提高至等值 1000 万美元,其余地区的便利化额度暂定 为等值 500 万美元,便利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跨境融资,同时防范企 业债务风险。 5、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稳步推进。截至目前,我国已在北京、上海、济南等 7 地设立 了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有利于助力科创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助力 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相关政策包括提高科创企业获贷率;支持科创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强化数字赋能,引领科创金融技术突破等。

7.2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积极配合产业政策及科技政策发展,主要从项目资金、财政贴息、减税降费等 方向给予支持。二十大后财政政策基调重点强调协同发力,202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明 确要求“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 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 力、形成合力”。我们认为,产业政策驱动经济结构转型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线,但转 型过程中可能面临财政收入不足、货币政策宽信用体量不够、经济增速承压等问题,核心解 决之道在于财政货币的有效配合,未来将逐步形成产业政策驱动财政、货币协同发力的政策 格局。由此来看,财政政策将重点围绕产业及科技政策发力,主要通过一般公共预算、专项 债资金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财政贴息配合信用扩张,以及结构性减税降费促进产业政策积 极落地。

一般公共预算及专项债资金加强对科创领域的支持力度。财政资金积极发力促进科创 事业发展,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角度来看,与科创发展相关度极高的科学技术、教育及文体 传媒领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近 25%,其中教育支出对基础创新、产学研转换等提供重 要支撑作用,文体传媒则对创新科普、科创宣传等有所帮助。此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2023 年新增新能源基建及新型基础设施项目,2022 年 10 月 13 日, 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 《关于组织申报 2023 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的通知》,明确 2023 年专项债投向扩大到 11 个领域,增加新能源项目和新型基础设施 2 个领域,其中新能源项 目并入能源项目大类。

财政贴息也是重要财政工具。近年来我国加大了财政贴息对特定领域的支持力度。2022 年 5 月起,5 月以来先后对教育、民族贸易及特需商品、初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高校医院 等进行贴息支出;2023 年 9 月则推出创业担保贷款,对贷款实际利率的 50%利息进行财政 贴息。财政贴息有助于降低特定领域的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也是重要支撑。2023 年 8 月起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积极出台,重 点在于降低科制造业、高技术企业、中小微及个体工商户、出口和跨境电商等企业经营压力, 促进企业积极参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先后出台了对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正常测、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设备器具扣除有关所得税政策、研发机构采购设备增值税减免政策、 创业创新有关的税收政策等等,我们预计 2024 年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进 一步加大对科创、绿色、数字等领域的支持。

7.3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将坚持创新推动,一方面依托新型兴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另一方面强化企 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202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 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 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 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 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 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 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未来产业创新任务通过揭榜挂帅有望落在实处。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未来产 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面向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 4 个重点方向, 聚焦核心基础、重点产品、公共支撑、示范应用等创新任务,发掘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 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优势单位,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 用。

抢立标准,充分发挥新产业标准对推动技术进步、服务企业发展、加强行业指导、引领 产业升级的先导性作用。据《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 年)》要求,到 2025 年,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标准加快形成。 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成果的比例达到 60%以上,标准与产业科技 创新的联动更加高效。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2000 项以上,培育先进团体标准 300 项 以上,以标准指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有力。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 10000 家以上,以标准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效更加凸显。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300 项以上,重点领 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 90%,支撑和引领新产业国际化发展。到 2035 年,满足新产业高质 量发展需求的标准供给更加充分,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开放融合的新产业标准化工作体系 全面形成。新产业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巩固,以标准引领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全面显现, 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国家高新区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未来需要关注更多国家高新区的建立及 其招商引资。据工信部数据,截至 2023 年 11 月国家高新区总数达 178 家。据《“十四五”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十四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将达到 220 家左右。

从基地平台看,国家高新区聚集了近 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 心、78%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从研发投入看,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万亿元,占 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一半。从成果产出看,国家高新区企业拥有发明专利占全国接近一 半;智能机器人、卫星导航等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在高新区加速产业化,第一枚人工智能芯 片、第一个量子通信卫星等均诞生在高新区。2022 年,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 17.3 万亿 元,创造了全国 14.3%的 GDP,贡献了全国 13.6%的税收。 为顺应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调整目录有望进一步鼓励更多新兴产业和未来 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政府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实施 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 年本)》大力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构建产业发展新引擎。 从当前目录内容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鼓励类涉及较多,在元宇宙、 脑机接口、量子信息和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鼓励类相对较少,未来或有望进一步增强。

坚持先立后破,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等改造升级。据工信部等八部门 《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要求,要坚持先立后破、有保有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 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到 2027 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 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增强。工业企业数字 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 90%、70%,工业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 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 2023 年下降 13%左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 合利用率超过 57%。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最新文档
  • 最新精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