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氢能源行业专题报告:应用场景多点开花,燃料电池前景广阔

  • 来源:中国平安
  • 发布时间:2023/09/14
  • 浏览次数:347
  • 举报

一、氢能:零碳可持续的理想能源

能源安全和节能减排两大因素驱动一、二次能源的革新

按能源的基本形态分类,能源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即天然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的能源,如 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二次能源指由一次能源加工 转换而成的能源产品,如电力、煤气、汽油、氢能等。由 于人类现阶段面临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一次能源 和二次能源领域的革新势在必行。 可再生性是一次能源面临的重大问题。现阶段,我们应用 的能源以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为主,未来面临枯竭的危机, 因此开发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尤为重要。 二次能源的革新是解决碳排放问题的关键。二次能源是联 系一次能源和能源用户的中间纽带,但汽油等能源在燃烧 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污染物质。解决能源应用的碳排 放问题,就需要开发优质的含能体能源,如锂电和氢能。

氢能是一种优势突出、前景广阔的二次能源

氢能的开发和应用对促进节能减排、保障能源 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从应用端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氢能是一 种优质的二次能源,可以作为汽油、柴油 等能源的替代,与锂动力电池形成互补。从供给侧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氢能够以 水为原料制取,储量丰富,且理论上可循 环制取;同时,使用风电、光伏电解水制 氢可以解决弃风弃光的消纳问题,从而进 一步推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一次能源的 应用。

供需现状:全球氢气产能以灰氢为主,下游主要作为化工原料使用

目前全球氢气生产以化石燃料制氢(灰氢)为主,清 洁制氢存在替代空间。 2021年全球氢气总产量9400万吨,其中化石燃 料制氢占80%以上,清洁制氢(电解水制氢/化 石燃料制氢+CCUS)占比不到1%。 目前我国氢气产能约4100万吨/年,产量约3300 万吨,制氢规模全球领先,以化石燃料制氢为 主(近80%)。氢作为能源应用的普及程度不高,现阶段主要作为化 工原料使用。  2021年,全球氢气需求超过9400万吨。我国是 全球最大的氢气消费国,需求量约2800万吨, 占全球的30%。 分应用来看,氢气在全球范围内和我国均主要 用于化工(合成氨/合成甲醇)和炼油,作为能 源的应用程度不高。

我国政策驱动下,氢能产业开启新篇

我国国家层面日益重视氢能的战略重要性, 加强氢能布局。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 2035 年)》,明确了氢能的战略定 位,提出了氢能产业一系列发展目标。 2023年8月,六部委印发《氢能产业标 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有望解 决氢能产业标准缺乏的长期痛点,推动 产业链各环节打通。

各地纷纷出台氢能发展规划 目标。从已公布的规划目标 来看,到2025年,我国将累 计至少建成加氢站762座, 燃料电池车保有量8.8万辆, 氢能产业规模接近7000亿元。

二、氢能的四大应用场景

氢能应用领域短期以工业为主,长期在交通、电力领域发展空间广阔

工业是氢能当前的主要应用领域,长期占据可观份额。现阶段全球氢气主要应用于化工和炼油。工业领域氢气用量大、用氢技术 成熟,存在绿氢替代灰氢的减碳空间,将成为短期内氢能最主要的应用领域。 IEA预计,“净零排放”情形下,2030年全球工业用氢需求达1亿吨,占全球用氢规模的47%;2050年,全球工业用氢规模约 1.4亿吨,占全球用氢规模的26%。 我国化工产业占全球比重较大,工业用氢将占据主要规模,中国氢能联盟预计,碳中和情景下, 2060年我国工业用氢规模 7,794万吨,占氢总需求量的60%。

氢能在交通、电力等领域的应用将逐步扩展。交通和电力部门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氢能在重载交通工具、长时储能等领域 潜力巨大,但规模化推广有赖于技术成熟、产业链降本、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时间发展。 IEA预计,全球“净零排放”情形下,2030年全球交通/电力领域氢能需求分别为0.2/0.3亿吨;到2050年则大幅增至2.0/1.0亿 吨,2050年交通将成为全球氢能最大的需求领域。 中国氢能联盟预计,碳中和情景下,2060年我国交通/电力用氢规模分别为4051万吨/600万吨。

工业应用| 传统工业存量替代+新技术扩大需求,工业绿氢应用空间广阔

传统工业存量替代+新技术扩大需求,我国工业用氢增长空间广阔。 氢气作为传统化工原料,存量需求庞大(据中国氢能联盟,2019 年为2810万吨),可以使用绿氢替代灰氢来减少排放。未来,随 着新技术的成熟,氢气可以在钢铁行业逐步取代焦炭作为还原剂 和燃料,或在工业供热等场景部分替代天然气等,增量空间大。 到2060年,工业将仍是我国氢气用量最大的领域。中国氢能联盟 估计,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 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20%;其中,工业领域用氢需 求7,794万吨,占氢总需求量的60%。

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传统化工行业,绿氢渗透空间庞大。合成氨等传统化工领域用氢技术 成熟,氢气需求量大。根据中国氢能联盟数据,2019年我国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与煤化工 的氢气需求量分别为1080/910/820万吨,绿氢替代灰氢的空间广阔。 合成氨已成为现阶段绿氢应用落地的主力场景。根据我们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国内 有52个绿氢项目公布了最新进展(签约/开工/投产等),绿氢规划年产能共计65.4万吨。其 中,16个项目生产的绿氢将用于合成氨,对应绿氢年产能36.4万吨,占统计项目规模的 56%。以合成氨为代表的化工应用,或将成为大规模制氢项目的首选应用场景。

交通应用| 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突出的性能优势+ 降本潜力

氢燃料电池汽车有望与纯电动汽车形成互补发展。氢燃料电池 汽车具有续航里程长、低温性能优良、加注迅捷等优势,适用 于中长距离和重载运输,有望与纯电动汽车互补发展。 现阶段氢燃料电池汽车经济性有限,降本有望助力燃料电池汽 车推广。根据灼识咨询,2021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百公里成 本924元,远高于纯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主要原因为折旧成 本高昂。未来随着氢能产业链技术成熟和规模降本,燃料电池 汽车购置成本和用氢成本有望逐步降低,成本竞争力提升。

电力应用| 氢能在长时储能、发电等领域存在应用潜力

氢能在电力系统中存在应用潜力。氢除了作为二次能源直接应用外,理论上也可以通过电-氢-电的转化过程,用于电力系统中的储 能和发电。储能方面,氢作为能量载体,可用于长时储能,或替代输电进行远距离运输;发电方面,氢可以通过燃料电池或燃气 轮机发电,用于电网平衡(调峰)、作为分布式电源等。在电力系统长周期调节和降低碳排放的需求下,氢能作为长时储能载体 和清洁发电来源,存在推广应用的潜力。氢能电力系统发展阶段尚早,能量效率是主要瓶颈。按照ALK电解槽工作效率70-80%、PEM燃料电池工作效率45-50%估算,电-氢电两次转换的能量转化效率仅有31.5-40%;若考虑储运阶段的系统损耗,氢能电力系统的实际能量效率可能更低。目前,氢能电 力系统发展阶段尚早,各国仅有若干研发示范项目。氢能要在电力领域实现规模应用,仍需电解槽、燃料电池等技术进步。

三、燃料电池产业链简介

氢燃料电池是氢能应用的关键设备

氢燃料电池是使用氢气发电的装置。燃料电池是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用于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氢燃料电池使用氢 气或富氢气体作为燃料。在氢燃料电池中,氢气和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和水。 氢燃料电池是氢能应用的关键设备。氢气中的化学能需要转换为电能、热能等形式应用。燃料电池和内燃机是用于转化氢能的两 种装置:燃料电池将氢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内燃机则将其转化为动能、热能,或进一步转化为电能。与内燃机相比,氢燃 料电池具有效率高、环境友好、可靠性强、灵活性高等优势。因此,氢燃料电池是氢能实现应用的关键设备。

氢燃料电池技术路线:PEMFC先行,SOFC跟随

技术路线:PEMFC先行,SOFC跟随。 目前PEMFC是氢燃料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SOFC 次之。PEMFC具有结构紧凑、启停快、运行温度 低等优势,适宜车载使用,也可以用作分布式发 电;SOFC理论效率高,高温运行可同时提供电力 和热量,是建筑热电联供的优选方案。 根据E4tech报告数据(2020),PEMFC全球出货量 占比达78.08%,具有绝对优势,SOFC次之,占比 为11.19%。

PEMFC系统:由燃料电池电堆和辅助系统构成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由电堆和辅助系统构成。 电堆是电化学反应发生的场所。燃料电池与常规电池工作方式不同,它的活性物质(燃料和氧化剂)并非储存在电池内部, 而是储存在外部储罐中;电堆为电化学反应提供催化剂和反应场所。电堆由大量单体电池堆叠而成,每个单体电池由膜电极、 双极板等部件构成。 辅助系统(BOP)用于为电堆持续提供反应气体,并使电堆保持反应所需的温湿度,主要设备包括空压机、循环泵、增湿器 和水泵等。

PEMFC系统: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167-181亿元

PEMFC系统市场前景广阔,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60亿元。Frost & Sullivan预测,2025年国内燃料电池系统出货量为7.26GW, 市场规模达181亿元。该机构预计的2025年出货量中,车载应用6.71GW,其它运输应用0.13GW,固定式应用0.42GW。由于车载燃 料电池均使用PEMFC,船舶和固定式发电可采用PEMFC、SOFC等路线,我们推算,2025年我国PEMFC系统出货量范围在6.71- 7.26GW之间(下限为车载应用出货量,上限为全部系统出货量);使用出货量比例粗略估算,2025年国内PEMFC系统市场规模约 为167-181亿元,2030年PEMFC系统市场规模为922-1168亿元。

PEMFC | 电堆:燃料电池系统的“心脏”,2026年国内市场有望超百亿元

电堆是是燃料电池系统的“心脏”,价值量占比最高。电堆是电化学反应发生的场所,维持着整个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输出过程, 决定了燃料电池的整体性能。在燃料电池系统各组成部分中,电堆价值量占比最高,成本占比达59%。国内电堆市场规模有望于2026年超百亿元。Frost & Sullivan预计,2022年到2030年中国氢燃料电池电堆出货量将由1GW增至100GW, 市场规模将由21亿元增至662亿元。由于该机构的预测口径并未区分技术路线,我们仍参考各年度氢燃料电池系统分应用出货量占 比(下限为车载应用出货量比例;上限为全部系统出货比例,即100%),粗略估算PEMFC电堆市场规模:2026年中国PEMFC电堆 出货量约为13-15GW,对应的市场规模131-147亿元;2030年国内PEMFC电堆市场规模有望达522-662亿元。

PEMFC | 膜电极材料-催化剂:主要依赖进口,国内厂商开始发力

国外催化剂厂商占据国内市场主要份额。催化剂技术壁垒较高且技术专利大多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因此国内催化剂供应主要依 赖进口。根据36Kr数据,目前国内在营的燃料电池车中90%的燃料电池使用进口催化剂。国外的催化剂供应商主要有日本的田中贵 金属(TKK)、英国的庄信万丰(JM)、比利时的优美科等公司,其中田中贵金属、庄信万丰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国内部分企业着手布局催化剂。催化剂成本高、技术壁垒高与原材料稀缺驱使国内企业发力,中自科技、济平新能源等企业已实 现一定程度的技术突破,国内催化剂领域正迎来发展新局面。

PEMFC |燃料电池持续降本,下游应用市场空间将逐渐打开

燃料电池降本持续进行中,助力下游应用空间打开。从近年燃料电池头部厂商出货价格来看,燃料电池正处于迅速降本的阶段。 Frost & Sullivan预测,到2030年燃料电池单瓦均价将低至1.4元。随着国内燃料电池产业链发展,燃料电池系统成本有望持续下降, 逐步实现推广应用的经济性,助力下游应用空间打开。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