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商业地产趋势研究报告:拥抱业态变化,聚焦核心消费

  • 来源:东吴证券
  • 发布时间:2023/08/21
  • 浏览次数:903
  • 举报

1. 宏观经济温和复苏带动购物中心扭转颓势

随着持续 3 年的新冠疫情得到控制,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温和复苏态势。GDP、社零 等指标恢复稳步增长;交通出行流量和旅游人次同比大幅提升。在经济恢复向好和稳就 业政策的双重影响下,失业率较高、消费者支出趋向保守的问题也在逐步得到解决。宏 观经济的复苏以及客流量的大幅增长将带动购物中心扭转颓势,重回增长轨道。预计空 置率和销售额等指标均较疫情时期将会得到显著改善。

1.1. 宏观经济温和复苏

1.1.1. GDP 稳步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强势复苏

上半年 GDP 同比增幅为 5.5%。我国 2023 年上半年 GDP 为 593034 亿元,同比增 长5.5%,对比一季度增速4.5%提高1.0pct,对比2022年上半年增速2.5%大幅提高3.0pct。 今年一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 GDP 同比增速分别为 1.8%、1.0%、1.9%。中国经济 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高位。社零恢复高速增长。2023 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2.8 万亿元,同比增 长8.2%。其中商品零售20.3万亿元同比增长6.8%;餐饮收入2.4万亿元同比增长21.4%。 单月增速来看,2023 年 3 月-5 月社零增速均在 10%以上。4 月最高达 18.4%。

1.1.2. 出行需求增加,旅游人次大幅增长但人均旅游支出恢复缓慢

居民出行需求大幅增加,地铁客流体现经济活力。疫情防控政策放宽后,居民工作 生活回归正常,社交场景迅速增加,反映在各类交通出行指标的较快恢复上。2023 年春 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 20.95 亿人次,同比增长 99.5%,恢复到最高值 2019 年的 70.3%; 五一期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 1.33 亿人次,对比疫情前的 2019 年增加 2794 万人次,同 时创下铁路单日发送旅客量的历史新高。民航方面,2023 年 1~5 月累计旅客运输量达 23065.2 万人,同比增长 139.9%。地铁方面,2023 年全国地铁客流恢复迅速,大幅超越 2022 年同期数据,反映疫情影响结束后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活力的快速回暖。

旅游人次大幅增长,但人均旅游支出仍未恢复至 2019 年水平。2023 年上半年我国 实现旅游总人次 23.8 亿,同比增长 63.9%,其中城镇居民出游人次同比增长 70.4%;实 现旅游收入 2.3 万亿元,同比高增 95.9%。但若观察黄金周数据,可以看到 2023 年春节 和五一黄金周人均旅游支出均位达到 2019 年水平,其中五一黄金周人均旅游支出为 540 元,虽然大幅超过 2020-2022 年水平,但较 2019 年的 603 元仍下降了 15.4%。可以看出 居民的消费意愿尚未完全恢复,支出趋向于保守。

1.1.3. 就业形势逐步改善

2023 年上半年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 5.3%,其中 6 月份失业率为 5.2%。按 月度看,呈现缓慢回落态势,就业形势逐步改善。青年失业率方面,6 月 16-24 岁人口 失业率为 21.3%,同比提升 2.0pct。但根据历史规律,8 月以后随着青年毕业生集中进入 劳动力市场,逐步找到工作,失业率会逐步下降。

1.2. 购物中心扭转颓势,客流量强势恢复,预计带动空置率和销售额改善

作为商业地产最重要的线下场景,购物中心是否景气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我们从 客流量、空置率、租金及销售额三个层面分析疫情后购物中心的恢复情况。

1.2.1. 客流量强势恢复

2023 年 1 月开始,随着疫情常态化与恐慌情绪的衰减,消费者线下出行、消费意愿 迎来强势复苏,场均月度日客流在 2 月以后始终维持在 18000 人以上,3 月、4 月的同 比增速达 60%以上。观察 2023 年分项客流,可以发现总体日均客流、工作日客流、节假日客流均保持 相似的走势,表明流量的恢复具有常态化、稳定化特征。

1.2.2. 2022 年空置率受疫情冲击达到高点,不同体量和开业时长的购物中心分化明显

受疫情冲击 2022 年末空置率达到高点,预计 2023 年将稳步下降。根据赢商网数 据,我国重点城市购物中心空置率在疫情前一直维持在低于 5%的较低水平。2020 年随 着疫情的席卷,线下商业不景气,购物中心需求端疲态明显,空置率呈现初走高趋势。 2022 年 2 季度开始,由于疫情管控政策达到了最严节点,空置率迅速攀升,于 2022 年 四季度达到近两年的最高点。我们预计 2023 年在疫情影响退散后空置率将迎来拐点, 进入新的低空置率状态。

超大型购物中心和开业 10 年以上的购物中心空置率相对较低。根据赢商网数据, 2022 年重点城市 3 万方以下的小型购物中心和 20 万平米以上的超大购物中心具有相对 更低的空置率。前者由于规模较小,业态灵活,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受疫情冲击 影响较小;后者多为一二线城市的重奢高端商场,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和客户粘性,同 样在疫情中具有竞争优势。购物中心空置率与开业时长也呈现类似关系,开业 3 年以下 和开业 10 年以上的商业中心空置率相对更低。3-10 年的购物中心往往处于品牌调整和 运营改革的瓶颈期,因此在疫情的冲击下容易产生较高的空置率。

1.2.3. 2022 年购物中心销售额分化明显,预计 2023 年有所回升

根据赢商网数据,2022 年购物中心销售额分化明显:在纳入统计的 247 家重点城市 购物中心里,21.5%的购物中心 2022 年销售额同比增长,26.0%的商场销售额同比下降, 4%左右的商场销售额与 2022 年持平,其余商场未披露销售额数据。而从城市能级看, 年销售 30 亿元以上的商场中,来自商业一线和准一线城市的商场数量占五成左右。结 合 2023 年宏观环境的回暖与客流量等指标的快速增长,预计 2023 年购物中心的销售额 将重回增长轨道。

在以上背景下,我们试图从消费者、品牌、购物中心多个维度分析购物中心赛道的 边际变化,把握最新的商业趋势。总结出以下三条趋势:(1)消费支出趋向保守和电商 冲击促使购物中心业态分布发生变化。(2)购物中心在高能级城市具备更高的天花板和 稳定性。(3)重奢购物中心赛道发展更具潜力。

2. 趋势一:消费支出趋向保守和电商冲击促使购物中心业态分布发生变化

尽管宏观经济温和复苏,但受之前疫情的持续影响,大部分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增 长预期受到损害,整体支出趋向保守。由于对品质仍有追求,消费并未降级,但消费者 开始积极寻求更具价格竞争力的购买渠道。电商尤其是近年来崛起的直播电商,凭借着 以量换价的低价优势和精准推送的缩短决策路径优势,进一步冲击线下商业份额,2022 年网上零售额占比已高达 31.3%。购物中心作为线下购物的重要渠道,拥有“吃喝玩乐 买”一站式购物体验的优势,不会被线上电商完全取代。但适当降低零售业态占比、提 高文体娱业态占比、减少与电商的正面冲突形成优势互补,已成为当下购物中心业态招 调的重要方向之一。

2.1. 消费者积极寻求更具价格竞争力的购买渠道但消费并未降级

消费者对大多数消费品类仍有品质追求。根据 BCG 调研结果,观察不同消费品未 来 12 个月预期价格意愿变化的人数净比例(净比例=该品类选择价格升级的人数占比该品类选择价格降级的人数占比),17 个细分品类中有 12 个品类中国消费者表现出“为 更高品质支付溢价”的意愿。其中净比例超过 15%的消费品类分别为医疗保健(27%)、 生鲜有机(26%)、数码产品(20%)、个护家清(20%),净比例低于-5%的消费品类仅 有 3 个,分别为专业培训(-10%)、到家服务(-9%)、汽车汽配(-8%)。

当下中国消费者制定购买决策时最关注的依然是功能与品质,而非价格。麦肯锡 《2023 年中国消费者报告》中显示,在对 6715 人调研他们购买非食品商品时考虑的主 要因素中,占比排名前五的原因分别为:具备需要的功效/口味/设计(40%)、安全/天然 配方(39%)、知名品牌(33%)、质量优于竞争对手(30%)、品牌可靠(30%)。而价格 类的购买因素占比显著低于品牌类和质量功能类因素。

消费者整体支出趋向保守,因此转向更具价格竞争力的购买渠道。根据麦肯锡《2023 年中国消费者报告》,在疫情前的 2019 年,中国各类收入人群中均有 30%以上表示实际 支出较 2018 年增加 5%以上。此人数占比数据在 2022 年出现大幅下滑:中等收入和低 收入人群中仅 12%左右的消费者表示实际支出较 2021 年增加 5%以上,而超过 25%的 消费者表示实际支出较 2021 年减少 5%以上。 中国消费者的整体支出趋势趋于保守,但是对消费品质仍保持追求。这促使他们通 过更严格的取舍来维持生活品质。较高收入群体通过改变特定品类偏好或降低购买频率, 但并未转向更便宜的品牌和产品;而较低收入群体则是通过转向更具价格竞争力的渠道, 如电商和社区团购平台,进行全渠道购物研究来做出最优选择。

2.2. 直播带货崛起助力电商对线下零售造成一定冲击

直播电商相较于传统电商可显著缩短消费者决策路径,同时价格优势更加显著。传 统货架电商底层逻辑为“人找货”:有购物需求的用户搜索产品后货比三家发生下单行 为;而直播电商转变逻辑为“货找人”:借助算法基于用户兴趣精准投放短视频或直播内 容,再通过 KOL 展示商品刺激本没有购物需求的用户,使得消费者购买决策路径大大 缩短,从而实现高效完成购物转化链路的目的。另外,互联网数据流量的优势让电商摆 脱了客流量和门店体量对线下商业的桎梏,电商平台自身获取流量的成本较低,商家趋 向于以价换量,其议价权削弱严重,而直播电商更是屡屡击穿价格地板。

直播电商高速增长,带动线上消费渗透率进一步提高。直播电商的独特优势叠加 2020 年开始的疫情影响使其交易规模在过去 5 年间实现跨越式增长:根据易观研究, 2018 年的直播电商交易规模仅 0.14 万亿元,2022 年预计已增长至 3.43 万亿元。电商交 易规模占网上零售额的比例也由 2018 年的 1.6%预计提升至 2022 年的 24.9%。目前增速 已逐步放缓,市场迈入成熟稳定的新阶段。 同时线上消费渗透率也进一步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从 2015 年 12.9%逐步提升至 2022 年的 31.3%。

线下门店作为重要的消费渠道不会被电商完全替代,但部分消费品类尤其是服饰线 上渗透率较强。根据埃森哲《2022 年中国消费者洞察》,当消费者有明确需求时,不论 是在疫情前的 2017 年或是疫情中的 2021 年,在查询商品信息的渠道中商场/门店体验 稳居第二。同时,电商网站与商场/门店体验两种服务信息查询渠道在 4 年间的占比增长 率均为 19pct,二者差距并未拉开,我们认为这意味着线下门店依旧重要,并不会被电 商完全取代。根据久谦咨询,在 2022 年电商大盘聚合品类中,服饰配饰(10.1%)、休闲零食(7.4%)、 婴幼儿产品(6.9%)、家庭清洁(5.7%)和粮油速食(5.7%)分列销量占比排行前五, 线上渗透率较高。

2.3. 购物中心业态分布逐步发生变化

开关店研究:零售尤其是服饰降温,餐饮复苏,体验类上行。根据赢商网《2023 年 中国购物中心年度报告》,对 2022 年 9 个重点城市约 200 个标杆购物中心进行开关店监 测,全年共计新开店 1.1 万家,新闭店 1.3 万家,开关店比 0.85。从细分业态看,文体 娱业态逆势增长表现抢眼,开关店比达 1.20;而零售业态尤其是服饰降温明显,餐饮业 态呈现温和复苏态势。 2022 年服装业态开关店比仅 0.70,各细分品类开关店比均在 1 以下,其中男装(0.59)、 鞋类(0.64)、服装配饰(0.66)开关店比最低,女装作为购物中心最热衷调整的细分业 态之一,全年表现较为平稳。

2022 年时尚生活业态开关店比为 0.97,呈现略微收缩态势,但 2022 年第四季度开 关店比已达 1.29 扭转收缩态势。其中汽车 4S 店/体验店(2.84)、黄金珠宝(1.41)、潮 流数码(1.43)等细分品类开关店比相对较高。汽车体验店中大多数国产新能源品牌扩 张势头凶猛,而以周大福、六福珠宝为代表的黄金珠宝品牌表现也较为亮眼,开店数量 较多。2022 年餐饮业态开关店比为 0.86,小幅收缩,但第四季度开关店比已经回到 1.12, 呈现温和复苏态势。从细分业态看,中式餐饮(0.74)和异国风情餐饮(0.77)表现均差 强人意,开关店比低。休闲餐饮(1.00)和餐吧(1.61)开关店比表现较好。

2022 年文体娱业态开关店比为 1.20,逆势增长。受疫情持续影响,聚焦“释压”、 “养生”、“健康”概念的体验业态更受消费者欢迎。体育运动(1.71)、娱乐休闲(1.31)、 丽人养生(1.09)等细分业态开关店比均超过 1。而教育类业态则保持收缩态势。购物中心积极调整业态分布,与电商形成优势互补。根据赢商网数据,对比 2023 年 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零售业态面积占比环比下降最多为 3.7pct,餐饮业态环比下降 1.2pct,而文体娱业态环比增长 2.5pct。购物中心作为“吃喝玩乐买”一站式购物场景, 餐饮和文体娱业态的加入让其功能性更加丰富。适当降低零售业态占比,减少与电商的 正面冲突而是形成优势互补,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线下体验,是当下购物中心业态招调的 重要方向之一。

3. 趋势二:购物中心在高能级城市具备更高的天花板和稳定性

对比购物中心在不同能级城市的复苏表现,我们从消费者、品牌、购物中心三个角 度进行对比分析:(1)从消费者基础看:高能级城市的市区人口仍然维持净流入趋势, 且流入速度较低能级城市更快;同时高能级的人均支出远高于低能级城市,表现出较强 的消费力。(2)从品牌开关店情况看:高能级城市的首店开业占比不断提高,首店吸引 力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侧重下沉市场的品牌在疫情期间关店比例更高。(3)从购物中心 城市分布看:在客流和品牌均向高能级城市聚集的情况下,购物中心作为链接两者的平 台也将越发青睐高能级城市,2023 年购物中心拟开业 TOP11 城中均为商业一线和准一 线城市。我们认为此趋势在未来仍将延续。

3.1. 坚实的消费者基础导致高能级城市购物中心客流恢复速度更高

一二线城市长期看人口仍然维持净流入趋势。2005-2010 年,四五线城市的平均市 区常住人口的增速大幅超过一二线城市,但在 2015-2020 年,一线、三线和五线城市市 区常住人口增速回落趋势较为明显,其中五线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速已接近 0%,而二线 城市在 2015-2020 年保持了 5.0%的较高年均复合增速。

高线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远高于低线城市,表现出更强的购买力。人均消费支出 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地居民的消费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们统计了 282 个地 级市自 2005 年-2019 年的人均消费支出水平。从绝对数据上看,2019 年一线城市的人 均消费支出已达 44081 元,二线城市为 32103 元,三四五线城市为 20021-26654 元,一 线城市的人均消费支出水平依然处于绝对领先地位,高出二线城市 11978 元,高出五线 城市 24060 元。从相对关系上看,2019 年一线城市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二线城市和五线城市的 1.4 倍和 2.2 倍,依然保持较大差距。

坚实的消费者基础使得集中在高能级城市的中高档商场客流弹性更强,恢复速度更 快。中高档购物中心往往落座于一二线城市,庞大稳固的客流量基本盘使其在疫情限制 解除后客流复苏速度更快,弹性更强。根据赢商网数据,观察不同档次购物中心近 3 年 春节期间的客流同比,高档和中高档购物中心在 2023 年的客流同比增速分别为 31.2% 和 30.1%,大幅高于中档和大众化购物中心。

3.2. 高能级城市对首店吸引力不断提高,低能级城市关店比例更高

高能级城市的首店开业占比不断提高,首店吸引力与日俱增。首店是指在行业里有 代表性的品牌或新的潮牌在某个地区首次开设门店,具有一定示范引领作用;而“首店 经济”既能探路品牌新业态,又能培育良好商业环境、积极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带 动消费。2022 年商业一线与准一线城市的首店开业占比均超过 30%,并且较 2021 年占 比呈现小幅增长趋势,商业二线城市的首店开业占比则由2021年的17.5%提升至20.4%。 反观商业三四五线城市,对首店的吸引力不强且呈逐步减弱趋势。

布局侧重下沉市场的运动品牌在疫情期间关店比例更高。根据月狐 iBrand 数据,我 们观察主流运动品牌在疫情期间的撤店比例和不同能级城市分布占比之间的关系,可以 发现布局侧重高能级城市的品牌如安德玛和斐乐在疫情期间关店比例更小。以斐乐为例, 线下门店一二线城市占比高达 40.6%,2021-2022 年疫情期间关店比例仅 12%。而线下 门店一二线占比较低的李宁、耐克和361度,2021-2022年疫情期间关店比例均超过30%。

3.3. 2023 新开业购物中心向高能级城市集中

对比 2022 年购物中心开业量城市榜 TOP11 和 2023 年拟开业量城市榜 TOP11,可 以发现商业一线城市的 2023 年拟开业量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占比均较 2022 年有明显提 升。2022 年 TOP11 城市中为 6 个商业一线城市、4 个商业准一线城市和 1 个商业二线 城市,而 2023 年 TOP11 城中均为商业一线和准一线城市。在客流和品牌均向高能级城 市聚集的情况下,购物中心作为链接两者的平台也将越发青睐高能级城市。

4. 趋势三:重奢购物中心赛道发展更具潜力

受益于奢侈品的两大优势:频繁提价和稳定高净值客群,奢侈品行业天生具备极高 的成长性和抗风险特征。3 年疫情期间,由于出入境限制,中国境内奢侈品市场逆势增 长。中国 2030 年有望超越美洲和欧洲,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占全球奢侈 品市场份额的 25%-27%。尽管当下疫情消退出境旅游恢复,但考虑到出境航班较少、 人民币贬值代购吸引力下降、消费者习惯养成等因素,我们认为国内奢侈品市场受到的 影响有限,依然拥有巨大潜力。而购物中心作为奢侈品消费的最主要场景,头部重奢购 物中心一直保持着亮眼的业绩表现。在中国中产阶级日益壮大的趋势下,我们认为重奢 购物中心赛道较大众化购物中心拥有更高的价值。

4.1. 中国奢侈品市场潜力巨大

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下,2022 年中国境内奢侈品市场规模出现负增长,但依然保持 巨大增长潜力。受新冠疫情反复和消费信心不稳定等因素影响,2022 年中国实现奢侈品 消费额 9560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4.0%。其中境内消费额为 5475 亿元,同比下降 15.0%; 而境外消费额为 4085 亿元,同比增长 16.2%。这也是自 2015 年以来,中国境内奢侈品 消费额首次出现负增长。之所以仍有 42.7%的奢侈品消费发生在境外,主要是因为疫情 并未影响中国消费者通过代购和境外电商平台购买奢侈品。

尽管暂时受挫,但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基本面依然保持稳健,随着国内经济的稳步复 苏,中国有望出现更多中高收入消费者。根据贝恩研究报告《不确定中的复兴:奢侈品 的反弹》测算,到 2030 年,中国消费者将恢复疫情前作为全球奢侈品第一大消费群体 的地位,占全球奢侈品市场份额的 38%-40%;而中国大陆也将超越美洲和欧洲,成为全 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占全球奢侈品市场份额的 25%-27%。

4.2. 奢侈品两大优势:频繁提价和稳定的高净值客群

奢侈品牌提价频率高,提价幅度大。奢侈品牌之前提价频率约为每年 1-2 次,2020 年后,Chanel 涨价 9 次,LV 涨价 10 次,各奢侈品牌提价频率均有明显上升。同时,奢侈品提价幅度巨大,我们选取了 Chanel 和 LV 各三款明星单品统计 2019 年至 2023 年的 提价历史,结果显示涨幅最低的 LV 老花邮差包 4 年间的涨幅也高达 43.6%,而 Chanel 的 CF 中号和 2.55 中号 4 年间的涨幅高达 96.6%,接近翻倍。频繁的大幅提价为奢侈品 销售额的稳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奢侈品频繁提价,但高净值客户的购买力始终强劲,且不同购买力消费者分化 趋势加剧。根据 BCG2022 年奢侈品消费者调研。将 2600 位中国消费者按照年消费低于 5 万元、年消费在 5-30 万元之间、年消费超过 30 万元三个标准分为轻度消费者、中度 消费者、中度消费者。2022 年,人数占比 11%的重度消费者贡献了 39%的奢侈品销售 额。而根据贝恩的奢侈品市场研究,2022 年全球范围内,头部 2%的 VIC 客户(Very Important Customer)贡献了约 40%的奢侈品销售额。

根据 BCG2022 年奢侈品消费者调研,重度消费客群并未受疫情和宏观经济影响, 人均消费由 2021 年的 49.0 万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53.2 万元;中度消费客群基本持平; 而轻度消费客群下降明显,有 2021 年的 3.2 万元降至 2022 年的 2.6 万元,降幅达 18.8%。 绝对值上看,2022 年重度客群的人均消费额是中度客群的 3.8 倍,是轻度客群的 20.5 倍。可以看出,重度消费客群对奢侈品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

4.3. 奢侈品国内外价差依然存在,但出境旅游恢复对国内市场影响有限

国内外奢侈品价差依然在 20-30%之间,境外购买依然享有价格优势。奢侈品牌一 直将中国和欧洲的价差保持在 20-30%的相对平衡水平,由于运输成本和关税等因素, 这种价差部分消费者可以接受。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采取出入境限制措施,大 多数品牌无需统一中国市场和其他地区的价格。根据贝恩研究报告,截至 2022 年 12 月 21 日,在未计入增值税退税的情况下,中国和欧洲的价差集中在 20-30%区间。入门级 奢侈品箱包的价差最大为 35-45%,而很多珠宝和腕表品牌多年前就采取全球统一定价 策略,因此价差较低。价差的存在使得境外购买奢侈品依然享有价格优势。

尽管境外购买奢侈品有价格优势,但我们认为对国内市场影响有限,原因如下:(1) 当前出境游恢复还较为缓慢,境外航班班次仍然有限。(2)疫情 3 年部分国内消费者已 经习惯于在国内购买。上文提到,疫情期间代购依然存在,价格敏感度较高的消费者在 疫情期间依然会选择代购而非线下门店。(3)人民币汇率近一年来波动较大,人民币贬 值使得境外代购的吸引力进一步下降。(3)奢侈品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国内店铺的货品供给有所提升,新品和爆款的货品投放超出疫情前。爱马仕总经理纪尧 姆·德·塞尼斯 4 月 1 日告诉法国媒体法新社:公司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其在中国的品牌 影响力。公司计划每年在中国一个新的城市开设一家精品店,但没有设定扩张的时间表。

4.4. 线下门店依然是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最主要场景,重奢商场业绩表现依然亮眼

根据 BCG 调研结果,2022 年国内线上渠道(品牌官网、品牌小程序/导购微信、国 内电商、跨境电商)占比稳步上升至 42%,较 2019 年的 13%大幅增长 29pct。但 2022 年线下门店依然是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最主要场景,占比高达 53%,距 2020年的高点 60% 仅下降了 7pct。以华润置地的 5 座重奢万象城为例,在开业 5-10 年后,依然能够保持较高水平的 同店租金增长,其中 2020 年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仅南宁万象城租金收入同比下降, 其余购物中心均保持正增长;2021 年 5 座万象城租金收入均实现 20%以上的增长,体 现了重奢购物中心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最新文档
  • 最新精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