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 来源:未来智库
  • 发布时间:2019/10/09
  • 浏览次数:7437
  • 举报

主要发现

从科技竞争的领域来看,全球各国纷纷将科技创新的目光聚焦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半导体、量子信息科学和5G等决定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上。在以上领域具有优势的国家开始对本国的技术实行保护主义。但同时也将倒逼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科技创新将迎来自力更生的历史机遇。

发达国家的创新生态各有所长,美国更加注重以创新集群主导的生态系统建设;以色列则是在政府主导下的风险投资体系稳健推动创新发展;德国关注稳定而持续的创新基础。而中国在将创新定位国家的核心战略发展地位之后,不断开放市场,通过持续加强人才和技术的不断投入,使得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长。

创新生态系统可以从三个指标进行评量:第一,创新机构,能够反映城市拥有的创新主体数量,以及城市进行科技研发、商业创新的实力;第二,创新资源能够反映城市拥有的各项要素是否足够支撑创新机构进行创新;第三,创新环境反映城市是否能够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创新资源,为创新机构集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中国创新生态城市排名中,各城市根据得到的总分数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中,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杭州异军突起,超越广州排名第四。第二梯队中,南京、成都、武汉排名更为靠前。第三梯队中,以政策导向推动创新生态取得突破的城市为主,例如东莞、佛山、珠海以及贵阳。

从区域层面来看,中国创新生态体系特点鲜明:京津冀地区创新生态发展中,北京成为创新生态核心,创新机构、创新资源占据绝对优势,在创新环境方面也居于前列;长三角区域综合创新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地区,上海、杭州带动效应强,南京、苏州均位于第二梯队创新城市;港澳大湾区发展将以广州、深圳为龙头,东莞、佛山、珠海三地地区虽然创新优势相对欠缺但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未来发展可期;政策驱动下,中西部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发展迅速。

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最佳实践非人工智能产业莫属。中国人工智能优势的形成除了得益于大量的搜索数据、丰富的产品线以及广泛的行业提供的市场优势, 还因为各大科技巨头对开源科技社区的推动,帮助人工智能应用层面的创业者突破技术的壁垒,将人工智能技术直接应用于终端产品层面的研发。在政策与资本双重力量的推动下,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快速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人工智能企业超过4,000家 ,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是人工智能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创新生态则因此更加完备。

中国创新发展的基础产业则是制造产业。在中国,智能制造生态发展离不开用户价值深度挖掘。如在研发设计阶段,嵌入新技术,生产更智能或更多样化的产品;在销售阶段,提供设备相关金融服务;在售后阶段,对出厂设备和产品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监控,并进行性能分析、预测性维护等,既提升安全性,也为企业创造更多服务机会。所以整个智能制造生态,需要智能化产品科技企业、金融服务企业、数据采集和分析企业、安全性能测试企业等等,中国具备全方面的制造配套产业,所以在智能升级的道路上,可以帮助制造企业走得更远。

中国创新发展的挑战依然存在,特别是关键技术仍需追赶其他发达国家。在科研投入上升、专利数目增加的背景下,中国的创新企业和创新产品已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在通信、电子设备和精密仪器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如半导体材料和制造、超高精度机床,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等产业,中国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在某些环节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这主要是因为研发经费的投入产出不均衡,在基础层面的研发仍显不足。其次扶持政策如何进一步提升执行效率和细化,也需深入思考。最后人才的引进和积累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带领中国创新走向全球化。数字经济成为了中国GDP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增长20.9%,占GDP比重为34.8%。在数字化的推动下,中国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正在迈向全球化。未来中国可以更多利用互联网创新升级,向国际产业链高端攀升,培育经济新动能并优化结构。

科创板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全力支持中国创新生态持续优化。2019年科创板落地,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市场在中国创新发展中起着支撑作用,科创板则为二级市场的一个分支,象征着中国创新生态正愈发受资本支持。资本市场顶层设计响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改革号召,把握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机遇。下一步,资本市场应该更加完善与创新企业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资本市场要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大力增强资本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的引领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支撑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完善筛选机制,防止"伪创新"和资本过热。

第一章 创新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1.1 创新已成为全球竞争焦点

受世界经济整体增速放缓影响,各类风险加快积聚,经济实力的变迁诱发了国际治理和话语权的重新排列。逐渐抬头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冲击了国际秩序和多边贸易体制。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为了保持自身优势,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力度。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作为各国综合国力的体现正逐渐成为保护主义制约其他经济体的工具。

随着科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趋凸显,全球各国先后将创新作为国家的核心战略,全球创新竞争呈现新格局。世界主要国家都提前部署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战略和行动。进入21世纪以以来,全球科技创新领头羊美国连续推出以创新为主的国家战略,并调动大规模设施面向基础研究。德国则颁布了先进生产技术的研究强化政策。代表第四次工业革命,名为"工业4.0"的生产技术数字化研究开发得以进行,开展了工业、学术界和政府合作的多个项目;日本、韩国以及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都在积极部署出台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或规划。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据UNESCO数据显示,全球研发投入总额已达1.7万亿美元。发达国家的创新优势依然明显,但已呈现版图东移趋势。科技顶尖人才、专利等创新资源仍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美欧占全球研发投入总量的比例由61%降至52%,亚洲经济体的比例从33%升至40%,新兴金砖国家占比显著提高。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从科技竞争的领域来看,全球各国纷纷将科技创新的目光聚焦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半导体、量子信息科学和5G等决定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上。在以上领域具有优势的国家开始对本国的技术实行保护主义。由于中国科技创新起步较晚,在新兴战略性科技创新的核心的底层技术仍然存在较大短板,如半导体上游基础配件均依赖进口。从中兴事件到华为事件,利用科技优势对中国进行打压的事件屡见不鲜。随着全球针对科技创新的竞赛愈演愈烈,中国科技创新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严峻的全球科技创新态势,则将倒逼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科技创新将迎来自力更生的历史机遇。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1.2 中国创新生态系统展现勃勃生机

中国在全球的创新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是否已经突破"快速跟随式"创新,逐渐成为全球创新领域的领导者?在全球创新体系中,中国从2016年的第26位一路攀升至2019年的第14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的创新指标在很多方面进步显著:在国内发明专利,工业设计,原创商标,高科技净出口和创意产品出口等指标上名列前茅。中国的创新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正式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9年即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第二年开始更加深入地探讨科技治国,并深刻认识到随着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只有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中国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正式提出发展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计划,这些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9大领域。截至2018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和服务业增速高于全国整体增速30%,持续引领经济增长。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平均每年带动GDP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度接近20%,远超产业在总GDP中的比重。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中国针对创新研发的人才和技术的投入在持续增加。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科研领域显著和持续的投入,使中国在短短几年内在众多科研指标上赶超了传统科技强国。中国企业针对创新的研发投入已经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欧盟委员会旗下的调研机构IRI(Economics of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每年会发布全世界研发投入最多的2,500家企业,上榜的中国企业的数量每年都保持稳步增加。中国上榜企业在过去十年里的研发投入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中国在研究人员、科技出版物和国内专利申请的绝对数量上,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研发支出占GDP2.1%,全球排名第15名。中国高校的科研实力进步显著,在2020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大陆共有6所高校排名位于全球前100名,2017年这个数量仅为4所。中国在科研上的发展重心正逐渐从对论文数量的追求转变为提升论文质量和国际影响力。2018年中国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为世界第四,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二。在创新技术方面,中国PCT专利申请人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华为则成为2018年全球位列榜首的公司申请人。PCT专利申请作为检验国家科技创新的实力指标,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了科技创新的大国。然而,中国在科研上的巨大投入对于生产率提升和技术的商业化转换带来的效果还有待提高,中国在研发转移上的排名仅位列54个国家中的第28名,远低于美国、以色列等发达经济体。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和原动力,教育和人才政策是评价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指标之一。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来自国家和民间对于教育的投入为创业创新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型人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年缩小。中国在教育综合排名中位列13位,领先于美国和以色列。但是中国在高等教育入学率上,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ICT、互联网等发展成为中国产业创新的驱动力。

中国创新的发展伴随着通讯和消费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以华为、中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为代表的ICT和互联网企业通过前沿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迅速崛起。2015年是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的高峰,成立了16,239家企业。从2016年开始,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数量开始"降温",2017年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成立数量为2,900家,与2016年相比下降64.9%。但从初创企业的规模上来看,中国与美国一起占据了全球独角兽企业的半壁江山。截至2019年8月,中国大陆初创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为96家,位居全球第二。其中今日头条成为全球独角兽中价值最高的公司,其市场估值为750亿美元。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2018年中国新增独角兽企业32家,受到国内金融去杠杆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新生独角兽全球占比首次下降。从分布行业来看,中国独角兽企业集中在消费和服务领域,通过传统行业结合互联网等科学技术进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与美国相比有明显差距。但2018年以来,以商汤科技为代表的高新科技领域独角兽企业开始崭露头角,主要分布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和大数据领域。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风险投资和孵化器是整个创业生态系统的催化剂和养分。2018年,中国风险投资总额达到了938亿美元,超过了排名第二位的美国22亿美元,这标志着全球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从美国绝对主导到中国积极推动。从平均投资金额来看,中国以平均每笔3,000万美元位居全球之最。2018年中国孵化器总数超过4,849家,众创空间达到6,959家,总数位于全球第一。通过市场手段运营的民营企业的孵化器达到六成以上。

1.3 发达地区的创新生态特征各有所长

……

第二章 中国创新生态系统解析

创新生态系统是指现代经济中,要想实现持续创新所需的各利益相关方和资源34,从生态学的角度将企业、国家创新氛围等多项因素视作一个整体,更加注重各个创新要素的互联性与依赖性,这是创新生态系统与以往的创新理论最大的不同。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增加创新供给,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形成创新生态吸引力,有利于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

2.1 创新生态评价体系

创新生态系统可以从三个指标进行评量:第一,创新机构能够反映城市拥有的创新主体数量,以及城市进行科技研发、商业创新的实力,包括创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与互联网百强企业)、独角兽企业以及科研院校;第二,创新资源能够反映城市拥有的各项要素是否足够支撑创新机构进行创新,包括创新人才、创新资本、创新技术以及众创空间;第三,创新环境反映城市是否能够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创新资源,为创新机构集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创新战略、创新基础、创新氛围以及创新成本,其中创新基础是指城市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城市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力等,创新氛围是指城市互联网+氛围。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本文选取的19个城市分布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中部地区、西部成渝地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五大城市群。上述城市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支持新经济发展的政策,近几年新兴产业发展表现突出。

本文通过构建创新生态评价体系评估各城市创新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能够明确中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现状以及五大区域创新生态发展特点与未来提升的方向。

2.2 各城市创新生态呈阶梯状发展

在中国创新生态城市排名中,各城市根据得到的总分数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中,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杭州异军突起,超越广州排名第四。第二梯队中,南京、成都、武汉排名更为靠前。第三梯队中,以政策导向推动创新生态取得突破的城市为主,例如东莞、佛山、珠海以及贵阳。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从创新机构指标来看,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前三。创新企业这一细分指标中,北、上、深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稳居全国前列,此外三地拥有全国60%的互联网百强企业,其中仅北京一地占据33%。在独角兽企业方面,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拥有162家独角兽,占据全国独角兽企业总数的80%,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四个城市均拥有BATJ级别的创新企业巨头,孵化培育了大量诸如阿里系、腾讯系的独角兽企业。在科研院校方面,北京依托高校和科研单位优势,拥有扎实的创新基础和良好的创新环境。

从创新资源指标来看, 北京、上海、深圳占据前三,杭州崛起排名第四。从细分指标来看,上述四个城市占据中国人工智能人才比重超过55%,特别是北京占据近30%。在创新资本方面,2018年北京、上海成为资本流入最多的城市,杭州则超过深圳位列第三。在创新技术方面,深圳与北京分别位列第一与第二,上海位居第三。在众创空间方面,北京、上海拥有最多的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占总数的近两成。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从创新环境指标来看,深圳、广州、北京、上海分列前四位。四个城市各有优势,深圳在创新氛围方面位居第一,远超其他城市;广州政府更加注重创新环境的搭建,2018年频繁出台推动创新政策,政策数量高于榜首;北京创新基础指标表现亮眼,经济更具发展潜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同时也由于更高的工资水平与房租造成企业创新成本加大。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从上述创新生态体系中,我们有以下几点发现:

• 一线大城市创新主体集聚效应明显。这是因为一线城市集聚拥有先进技术的大企业,成为中国技术积累与资源积累的中心,领先的大企业是创新型初创企业发展的助力,能够培育众多创新创业企业。例如,2018年腾讯系创业企业超过1,300家,在深圳的腾讯系创业企业数量显多于北京、上海等地区,占据总数的32%。

• 第三梯队城市与第一梯队城市拉开巨大差距。其原因在于创新资源具备强者恒强的集聚效应,拥有先发优势的一线城市在前期拥有更多的大型先进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积累更为雄厚,创新资源持续集聚。而第三梯队城市由于经济水平等因素,各项创新资源发展滞后,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阻力。以人才为例,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此外中西部也已经形成一定的人才聚集,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集聚众多优秀的人工智能企业,同时由于获得政府与社会资金的支持,人工智能人才薪酬也要高于其他地区。然而,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规模的大小限制了第三梯队城市的创新基础构建、创新投入扩大。

• 各地创新战略的制定以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各有侧重。先进地区,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通过构建人工智能创新体系,推进前沿技术研究与商用,发展全产业链,打造应用场景。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城市,例如重庆,结合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着力发展智能产业,同时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重点发展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硬件等在内的智能产业,同时推动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后起城市由于技术、产业基础均较为薄弱,聚焦于一个领域,创建独有的创新生态体系。例如贵州通过建设中国大数据产业创新试验区,构建从技术研发到数据收集、挖掘、分析、处理、应用等大数据全产业链,实施"筑云工程",推动形成大数据云服务产业集群、建设大数据交易中心等。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2.3 各区域创新生态特点鲜明

从区域层面来看,中国创新生态体系特点鲜明:京津冀地区创新发展以北京为中心;长三角整体水平高于其他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可期;中西部加速追赶。

京津冀地区创新生态发展中,北京成为创新生态核心,创新机构、创新资源占据绝对优势,在创新环境方面也居于前列。2018年北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111件,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19年一季度,北京拥有独角兽企业82家。未来,随着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战略落地,北京将通过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在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取得突破。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长三角区域综合创新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地区,上海、杭州带动效应强,南京、苏州均位于第二梯队创新城市。特别是杭州异军突起,表现亮眼,人工智能人才集聚明显,创新资本大量涌入。2019年一季度独角兽企业超越深圳,2018年全年涌入资本量超过1,600亿元,超越深圳,人工智能人才占据中国总体人才数量的6.5%。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港澳大湾区发展将以广州、深圳为龙头。广州聚焦于环境层面,通过政府推动创新落地。2017年,广州市政府开始推动制造业升级的"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战略。广药集团与科大讯飞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医药+智能"发展新模式,合力打造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广州白云区政府和华为共同签署云计算产业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新一代信息产业集群。深圳在应用层面更具优势,拥有腾讯等综合性公司,在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均有部署,同时,深圳能够提供大量应用场景,并集聚诸多创新企业,覆盖机器人、手机、疾病筛查、金融等多个领域。

东莞、佛山、珠海三地地区虽然创新优势相对欠缺但未来发展可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东莞与佛山将承接相当一部分迁出深圳的企业,同时借助原有的制造业雄厚基础,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中将占据一席之地。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政策驱动下,中西部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发展迅速。中西部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处于上升期,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创新生态,内部市场规模不够大,但通过落户、税收等政策,创新环境方面得到优化,吸引了企业和人才,特别是中央对中西部地区也有很强的政策倾斜,推动创新生态快速发展,呈现加速追赶第一梯队城市的趋势。成都与武汉分别称为西部成渝地区以及中部地区创新生态发展的核心地区。成都实施 "蓉漂"计划、 "成都人才新政12条",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东湖高新区成为武汉创新的重要动力,2018年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达2,306家,居全国高新区第四位,培育互联网+企业超过2,000家,融资过亿元企业超过40家。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第三章 中国创新领先行业发展特点

3.1 高渗透发展的人工智能

1、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

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将在未来几年经历现象级的增长。据Gartner预测,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市场将超过5万亿美元,2017-2025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8%。中国是世界上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最积极的国家之一,人工智能技术自2015年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后,已经逐步在众多行业得到应用,其发展前景受到政府、企业等社会各方的普遍认可,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投融资总规模达1,311亿元,融资事件597笔。截至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融资总额占全球融资总额60%。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2、企业集聚效应强,配套资源共享

广阔的产业及解决方案市场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一大优势。这些优势的形成除了得益于大量的搜索数据、丰富的产品线以及广泛的行业提供的市场优势, 还因为各大国内外的科技巨头对开源科技社区的推动,帮助人工智能应用层面的创业者突破技术的壁垒,将人工智能技术直接应用于终端产品层面的研发。从行业来看,人工智能已经在医疗、健康、金融、教育、安防等多个垂直领域得到应用。基于这些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不断涌现,加之中国各地政府为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纷纷颁布与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产业规划指导意见,提供税收优惠、资金补贴、人才引入、优化政务流程等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入驻,中国人工智能企业聚集效应显著。

在政策与资本双重力量的推动下,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快速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人工智能企业超过4,000家35,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是人工智能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同时,由于有大量的传统制造业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化升级,再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西部川渝地区也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的聚集区域。从城市层面来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市是聚集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 ,均超过了90家,处于第一梯队。企业聚集效应,促使中国人工智能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同时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初步形成特色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3、科研院校给与人工智能大力支撑

人工智能的技术不断发展,核心基础技术的带动溢出效益增强。在算法层面,深度学习算法在利用各类型深度神经网络处理海量数据方面具有优势,将通过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的持续应用,不断革新传统的计算机算法框架。在算力层面,采用FPGA、FPU、ASIC等CPU+X的异构计算模式可基本满足对处理器更快速、更高效、更方便的使用要求。在数据层面,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于2020年达到204亿规模,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将达485个,随着分布式网络传输架构应用将更广泛,5G商用进程加速,可穿戴设备、智能网联汽车等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结构性数据的感知、获取、传输、分析、存储能力均取得飞跃。目前我国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语义处理、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消费级无人机将处于国际先进行列,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爆发应用商机。

科研院校与机构是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重要场所。中国人工智能论文数量自2014年超过美国,并且远超其他国家,这与人工智能科研院校与机构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科研院校与机构也是人工智能专利申请的主要力量。因而,分析各城市人工智能科研院校与机构能够帮助了解该城市的技术力量。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上述四个城市在人工智能院校与机构维度各有特点。北京科研实力最为雄厚,拥有超过全国50%以上的科研院校,以及超过10家国家级实验室,同时,百度、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巨头建设企业实验室,向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投入大量社会资本。上海借助包括复旦、同济、上海交大等优质高校资源,人工智能技术力量在全国也位居前列。深圳科技企业众多,借助腾讯、华为、中兴等领头企业的力量在人工智能技术占据一席之地。同时,政府也开始发挥其作用,建设了深圳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与深圳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院,以进一步提升技术实力。杭州无论是院校数量,院校实验室或企业实验室的数量仍然与北上深有一定差距,主要依靠阿里巴巴这一巨头开展人工智能研究。

人工智能企业案例:商汤科技

商汤科技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者,主要业务是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深度学习算法,是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领域的算法提供商,同时也是中国科技部指定的"智能视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商汤科技在人工智能领域成功建立创新生态的主要驱动因素有以下四点。

1. 深厚的人才储备,领先的原创技术实力。

作为科技公司,人才和技术实力是商汤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商汤区别于行业其他公司的优势。 商汤科技把握人才培养先机,从源头掌握全球顶尖人才,拥有亚洲领先的深度学习研究团队,核心团队具有20年的科研经验。目前,商汤科技拥有3,000余位员工,其中200多位拥有顶尖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商汤与全球学术界保持着密切合作。2018年9月,商汤科技与麻省理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共同促进人工智能的研究和技术的长足发展。在国内,商汤科技与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开展科研合作。

2. 商业化赋能多个行业,建立产业链协作机制。

商汤科技自主研发的原创深度学习平台SenseParrots,对超深的网络规模、超大的数据学习以及复杂关联应用等支持更具优势。商汤科技利用其深度学习平台推动产业升级,构建人工智能生态。近年来,商汤科技各类计算机视觉技术快速在各行业投入应用。商汤探索出独具特色的"1(基础研究)+1(产品及解决方案)+X(行业)"模式,即以"商汤驱动,赋能百业",并在多个垂直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位居首位。在智慧城市行业,商汤科技推动人脸识别、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应用。在智慧零售领域,商汤科技帮助传统零售企业提升用户购物体验、改善零售企业运营,实现精准营销。在手机行业,商汤科技为知名手机品牌提供人脸解锁、智能美颜、智能滤镜、背景虚化、智能相册等影像技术,全面提升用户体验。目前商汤科技已与国内外700多家世界知名的企业和机构建立了合作,为它们提供基于人脸识别、图像识别、视频分析、无人驾驶、医疗影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完整解决方案。只有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多个行业,进行商业化落地,才能为商汤科技带来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商业化落地能力也是商汤科技领先于行业的竞争优势。商汤科技除了自主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以外,还致力于通过投资具有产业价值或者可以和自身形成垂直整合的公司,建立产业链协作机制。比如在AR、VR端应用投资51VR,安防领域投资特斯联,拓展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

3. 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国家战略及政策机遇,促进科技创新产业集聚。

2018年9月我国科技部正式宣布将依托商汤科技,建设智能视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自此凭借过硬的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成为继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和科大讯飞之后的第五大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同时,商汤科技也成为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推动科技全球化布局的领导力量。

4. 得到资本市场认可,获得充足融资,支持创新技术发展。

商汤科技是资本市场上融资最多、估值最高的AI独角兽企业。它多次得到破纪录的4亿、6亿美元融资,成立4年估值就达到了45亿美元,这些融资为其自主研发和产业整合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商汤科技将扩大海外市场和加强新兴领域的投入,包括智慧医疗和机器人。加强科技平台优势,吸引更多深化"商汤驱动"的人工智能商业生态。

3.2 初现生机的无人驾驶

1、无人驾驶展现生机与活力

无人驾驶属于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是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汽车领域深度应用的产物,具有划时代的变革意义。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各创新主体在无人驾驶赛道持续发力,在全球范围内与该领域的其他参与者形成合力,不断促进这一市场的增长与扩张。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估计,全球无人驾驶将在2020年形成千亿美元市场;而中国以其近年来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强劲增长趋势,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无人驾驶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在中国的创新生态下,无人驾驶展现出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则认为,至2020年中国智能驾驶汽车将达到1,500万辆。在商用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将无人驾驶清洁车、无人驾驶电动卡车、无人驾驶快递车投入使用。在技术研发端,尽管中国无人驾驶整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在业内也出现了一部分行业中的佼佼者,例如百度-北汽,在无人驾驶国际竞争中扮演着有力竞争者的角色。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无人驾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真正自主,使得乘坐者除了注意路况外,还可以做其他活动。但无人车替代其他汽车的过程是漫长的循序渐进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无人车与人类司机共存的情况。目前,国内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落地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构建的未来蓝图中已布局到多个适用领域, 但距离全面实现生活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汽车产业集聚,优势资源互补

我国在无人驾驶行业形成了传统车企和互联网企业强强联合、协同合作的创新生态。传统车企可为互联网企业以更低成本和更大规模制造无人驾驶汽车,使用成熟的造车技术使其研发技术切实落地,获得实践数据和经验;互联网企业可帮助传统车企转型升级,推动传统车企更快应用无人驾驶技术、推出无人驾驶车型。例如,长安汽车与百度、阿里、英特尔等合作,规划在2020年实现无人驾驶汽车占比产品体系的10%、在2025年实现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营;北汽集团与百度和德国博世公司合作,计划在2020年为全系车型配备无人驾驶和智能互联技术;此外,吉利、长城、奇瑞也纷纷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出无人驾驶车型;国外传统车企中,也有宝马联手腾讯计划在上海建立无人驾驶研发中心,这将成为它目前在海外布局的唯一无人驾驶研发中心。在这种密切合作、优势互补的关系下,目前参与无人驾驶行业的许多企业希望将企业创新核心部门安排在汽车产业、互联网产业的集聚处,以更好地参与市场合作,因此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受到进行无人驾驶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的广泛青睐。诸多无人驾驶初创企业倾向于将总部安

置在苏州、南京、天津、长沙等地,但在研发中心的选址上,大型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仍占据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这一显著优势主要来自依托于高校的人才、技术资源与依托于产业链的产业协作两个方面。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按照创新主体的类型来分,中国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创新主体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高校和企业。高校为企业提供了前瞻性的技术指导和充足的人才资源,甚至许多无人驾驶初创企业本身就由学生团队或实验室孵化形成。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有专门的智能汽车相关实验室与研发团队,部分高校也与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在无人驾驶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以代表我国无人驾驶最高水平、规模最大的赛事"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为例,在近几届比赛中获得较好成绩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苏州,与研发中心的设立城市重合度非常高。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3、无人驾驶应用场景正在逐步拓展

业内专家预测,2019年到2020年无人驾驶L3(条件自动)级别的汽车将实现量产化,2022年后部分企业将实现L4(高度自动)量产,若要实现L5(完全自动)量产最快时间要到2028年。不同场景下的无人驾驶的实现难度是不同的。对于一些交通环境较为单一的场景来说,无人驾驶短期内有商用落地的可能。现阶段,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可拓展至物流、公共交通、港口码头、共享出行、园区、环卫、矿山开采、零售等多种低速与限定场景领域。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 物流领域

智能物流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各大企业争相布局。物流的核心在于调度,中间运输环节的核心则是安全和成本。借助无人驾驶技术,装卸、运输、收货、仓储等物流工作将逐渐实现无人化和机器化,促使物流领域降本增效,推动物流产业的革新升级。2018年7月4日,百度联合新石器公司发布L4级量产无人驾驶物流车——"新石器AX1",并在常州、雄安率先落地试运营。2018年11月7日,智行者宣布,旗下研发的无人驾驶物流配送车"蜗必达"迈入规模化量产的阶段,该车主要应用于小区或园区内的无人物流配送。

• 公共交通

车速慢、距离短、线路固定、专用道行驶等特点,让公交车具备无人驾驶的基础条件。应用于公交车的无人驾驶系统,能及时对突发状况做出反应,可实现无人驾驶下的行人车辆检测、减速避让、紧急停车、障碍物绕行变道、自动按站停靠等功能。2019年1月22日,山东首辆无人驾驶公交车正式上路运营,该车为中国重汽集团技术发展中心研发的L4级无人驾驶全智能客车试验车。2019年1月18日,深兰科技主导研发的多功能"熊猫智能公交车",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峰会"上正式发布,该车已在德阳、常州、衢州、池州等地试运行。

• 港口码头

我国港口众多,每年都要完成大量的货物吞吐,对卡车司机的需求量大。对港口而言,以经济可行的方案,实现已建集装箱水平运输自动化,是向世界一流港口看齐的必由之路。无人驾驶技术在港口码头场景的转化应用,可有效解决传统人工驾驶时,存在的行驶线路不精准、转弯造成视线盲区、司机疲劳驾驶等问题,节约人工成本。目前,国内已有多个港口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2018年4月19日,中国一汽解放专为港口作业研发的ICV (Intelligent Container Vehicle)港口集装箱水平运输专用智能车全球首发,这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实现L4级港口示范运营的智能驾驶运输车辆。此外,青岛、厦门、天津等城市的港口率先启动了无人化,自动化应用,成为高科技的自动化港口。

随着各互联网公司和车企的积极布局,以及不断涌现的无人驾驶技术创业公司,使得国内无人驾驶领域的力量正在不断壮大。未来,随着环境感知、导航定位、路径规划、决策控制等技术的发展进化,无人驾驶技术产品商业化落地也将从低速到高速、从封闭到开放的路线逐步向前。

4、各地政府出台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开始发力无人驾驶产业发展得到了中央及许多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中国政府为无人驾驶创新在发展计划与方针上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国家将无人驾驶作为汽车产业重点转型方向之一。2017年,发改委、科技部与工信部发布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自动驾驶将是中国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2018年工信部发布《车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再次明确"2020年后,通过持续努力,推动车联网产业实现跨越发展""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和5G-V2X逐步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等目标。在其他多个场合下,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科技部等多部委也都表示将推动车联网产业与无人驾驶的发展。

其次,许多地方政府同样为无人驾驶产业提供政策上的便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无人驾驶的创新支持上,全国各地政府表现相对均衡,一线城市政府并未占据明显优势。目前全国共有18个城市出台了自动驾驶测试相关政策,为无人驾驶企业划定智能驾驶测试区域与颁布测试牌照。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但中西部地区中也有长沙和重庆对无人驾驶产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二者颁发的牌照数量加起来占比甚至超过路测牌照总数的三分之一 (36%);长沙更是在2019年成为了全球首个无人驾驶之城。

3.3 降本增效的先进制造

1、中国智能制造产品和服务的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智能制造就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的信息化制造。智能制造技术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智能化,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它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中国政府2015年发布《中国制造 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开展试点示范、标准体系建设、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方式,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进入高速成长期。中国智能制造进入成长期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中国工业企业数字化能力素质提升,为未来制造系统的分析预测和自适应奠定基础。第二、财务效益方面,智能制造对企业的利润贡献率明显提升。第三、典型应用方面,中国已成为工业机器人第一消费大国,需求增长强劲。随着中国两化融合和工业物联网建设多项举措推进,制造型企业数字化能力素质显著提升,大部分企业正致力于数据纵向集成。德勤调研结果显示,81%的受访企业已完成计算机化阶段,其中41%处于连接阶段,28%处于可视阶段,9%处于透明阶段,而预测和自适应阶段的企业各自占2%。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自2013年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并且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销量甚至多于美国和欧洲销量的总数。IFR数据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在2017年为42亿美元,全球占比27%, 2020年将扩大到59亿美元。2018-2020年国内机器人销量将分别为16、19.5、23.8万台,未来3年CAGR达到22%。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电器行业依然为工业机器人的主要用户。

向工业4.0进阶为制造企业带来真实可见的效益。2013年德勤曾调研全国200家制造型企业,结果显示中国企业智能制造处在初级阶段,且利润微薄。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产品和服务的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2013年智能制造为企业带来的利润并不明显,55%的受访企业其智能制造产品和服务净利润贡献率处于0-10%的区间,而2017年,仅有11%的受访企业处于这个区间,而41%的企业其智能制造利润贡献率在11-30%之间。利润贡献率超过50%的企业,由2013年受访企业占比14%提升到2017年的33%。智能制造利润贡献率明显提升,利润来源包括生产过程中效率的提升和产品服务价值的提升。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2、智能制造生态发展离不开用户价值深度挖掘

生态完备。制造型企业面临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透明的产品定价,不得不寻找新的价值来源。围绕设备进行价值挖掘可以说是制造性企业的天性。如在研发设计阶段,嵌入新技术,生产更智能或更多样化的产品;在销售阶段,提供设备相关金融服务;在售后阶段,对出厂设备和产品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监控,并进行性能分析、预测性维护等,既提升安全性,也为企业创造更多服务机会。所以整个智能制造生态,需要智能化产品科技企业、金融服务企业、数据采集和分析企业、安全性能测试企业等等,中国具备全方面的制造配套产业,所以在智能升级的道路上,可以帮助制造企业走的更远。

科技驱动。智能制造领域主要存在两类企业,一种是新兴科技创新企业,主要研发细分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设备与技术服务。另一种则是相对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制造业背景,或拥有自己的产品,具有扎实的技术基础。这种企业在新时代紧跟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通过自主研发或引进智能制造相关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两种企业的合作往往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既能够为技术提供实际应用场景,又能帮助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提高产值。例如,小米和长虹制造合作,将长虹制造纳入自己的智能制造生态链中,依托长虹空调扎实的制造能力和先进的空调科技,推动智米空调的技术研发和规模化生产。长虹空调与小米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全新定义空调的外观、结构与电路,并在长虹空调原有的生产制造基础上为智米建立新的生产线,全力保障智米空调的产能,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企业效益。

人才兴旺。由于工业机器人领域有着极强的技术专业性,专业壁垒高,所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这一领域中的作用十分明显。许多企业的创始人和专家均来自高校与研究机构。另外,在安徽省政府的产业规划中明确指出,要鼓励国内外高校在合肥、芜湖、马鞍山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西安市也提出要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人才资源、科研设施和成果资源,并加大工业机器人领域人才引进力度。也有许多企业开始与高校合作研究智能制造相关技术及应用。由此可见,高校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在工业机器人发展领域尤为重要。例如小米就将创新活动深入高校,于2018年开始举办全国高校编程大赛,并且投入千万元与武汉大学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为其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发掘人才与技术。

国产优势凸显。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保持着稳定的增长,2016-2018年间的销量呈现追赶外资工业机器人的趋势,而外资工业机器人2018年的销量却出现了较明显的下降,占市场比重减少。追其原因,是由于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主流供应商的全球化,国内外工业机器人采购价差趋近,二者硬件成本与品质均位于同一水平。而在更关键的软件算法方面,尽管差距仍客观存在,但国内部分机器人厂商在技术领域不断攻坚克难,打破国外机器人企业技术垄断。例如,我国在2017年突破高性能控制系统的技术难题,这项一直由大型国外机器人企业如ABB所拥有的运动系统技术在2017年被珞石机器人在国内首次复现,使工业机器人的运作更加精确、高速、稳定,这有效提高了国内工业机器人的竞争力。此外,国内工业机器人成本更低且注重客户服务,综合多种优势它们在现今成为了国内企业的最优选择,因此国内工业机器人占市场比重不断稳定提升。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3、政策与市场共同作用,资本市场表现优秀

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资本市场对智能制造行业展现出较大信心,通过投资形式助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打造健康创新生态。2010-2014年,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融资活动相对处于低位;2015年起,智能制造广受资本市场青睐,融资数量和规模显著增长;2016-2018年,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动力强劲,迎来融资高峰;2018年融资总规模达到近年来峰值,达325.15亿美元,占全行业融资总规模的近15%,融资案例数量942起,占全行业融资总量的12.22%,可见智能制造行业广受资本青睐。

我国政府对智能制造和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保持高度关切,先后发布了许多相关文件以支持鼓励该行业发展,如《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而后继续发布政策指导,强调支持地方智能制造领域发展的地方政策应该结合本地优势产业,引导企业按照市场规律积极应用相关技术。为配合中央政策和本地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全国各个省市发布了对智能制造的支持政策。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智能制造企业案例: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创办于1984年,是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其销量在2009年到2016年间连续八年在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位居第一,2018年全球营业额更是达到2,661亿元,同比增加10%,领跑家电行业。作为家用电器行业的领军企业,海尔集团早在2012年就开始规划建设互联工厂,到如今已落地多个互联工厂,并首创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大步迈入企业智能制造时代。海尔集团于2018年正式入围《财富》世界500强,其智能制造的创新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 。

1、建立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海尔集团敏锐地发现中国制造业的特点:虽然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却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因此,海尔集团转变智能制造创新思路,放弃打造智能制造专门技术、研发产品,转而致力于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为中国庞大的工业体系建立普适性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COSMOPlat能够为中国各类制造业企业集中提供先进的技术与应用;通过上下游协作为企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高精度解决个性化需求;并且建立起一套以互联工厂模式输出的智能制造标准框架体系,将对外输出互联工厂的模式标准化,最终帮助企业完成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型。

2、创新围绕用户需求。海尔互联工厂完全以用户为核心,可以在生产线上依照用户需求实现全面私人定制,通过工业4.0的智能制造实现柔性量产。一方面,海尔由于科技创新的不足和主营产品的多样化,前期研发以及后期生产成本较高。为了在竞争激励的家电市场中建立竞争优势,海尔开始布局智能制造、互联工厂以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提高利润。另一方面,海尔集团将互联工厂从制造产品转向创造服务,首创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大规模定制解决方案,帮助企业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

第四章 中国创新生态发展中的挑战

1、核心关键技术仍需追赶

中国的科技创新生态已实现高速发展,各领域创新实践的应用遍地开花,科技、医疗、金融、汽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教育、制造、文娱、交通运输等行业也在创新驱动下进行了优化升级,带动各产业协同发展。

在科研投入上升、专利数目增加的背景下,中国的创新企业和创新产品已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其中,核心关键技术关系着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在国际中的优势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中国,不少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已实现突破,如通信行业中的同步卫星系统,医药行业中的多种疫苗研制(肝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酶、SARS疫苗等)、制造业的关键高精度轴承等等,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通信巨头华为于2018年提交了5,405件国际专利申请,在5G技术、列阵镜头、芯片研发等领域进行研究创新。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然而,在通信、电子设备和精密仪器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如半导体材料和制造、超高精度机床,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等产业,中国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在某些环节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以集成电路为例,2010年以来,其进口额呈现增长趋势,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为20,58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8%,逆差突破两千亿美元。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芯片作为通信、电子器件制造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基石,其制造和研发都在科技创新产业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在2018年全球半导体厂商排行榜中,中国境内厂商无一进入前十五。中国有近9成的核心芯片依靠进口,依赖进口技术所带来的高性能与高能效。从基础的电阻、电源元器件,到最核心的芯片设计、制造,中国仍然处于全球产业的中低端环节,仅封装测试目前能够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以医药制造为例,其发明专利数为第二名,然而其投入经费位于八大行业的第八名。一方面,中国医药企业布局前沿创新药领域的能力越来越强,国外药企引进中国新药的海外权益的案例增多,交易规模逐渐增大;另一方面,2017年药监局公布的12个重磅新药中皆为海外企业。可以看出,医药制造的研发经费需求缺口正在加大,需要资本的注入。提高资本的投入产出比,将有限资源投注在最有发展和创新价值的行业,是现今创新业态下最主要的议题。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关键一环,如以人工智能为首的高技术含量产业,高质量人才的技术经验把控着企业的创新命脉。从国内人才供给来看,高校教育资源相对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较为匮乏,毕业生的技能和经验积累不够。而对于从外资企业跳槽至中国公司或回国创业的人才来说,他们或面临企业融资困难、技术迭代过快等风险。另一方面,国外企业的战略收购和人才引进都对中国自身创新人才的积累壮大提出了挑战。

而顶层设计对于各行业的创新来说是加速器和推进器,政府出台的政策扶持给初创企业更多着力研究的机会,奠定了发展基础。税收优惠、资金支持、工程专项设置、人才扶持等等都是政府助力创新生态繁荣向上的渠道,然而如何进一步提升执行效率和细化准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未来发展来看,中国追赶国外先进技术和厂商依旧存在巨大机会。外部的政治风险倒逼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制造,国内相关需求的进一步升温等因素都将助力中国创新发展得到提升。核心技术是创新产业发展的基石,如果不发展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而只专注于产业链的剩余部分,则是在建筑空中楼阁。通过资本、人才和政策的三方加持,在核心技术方面追赶上先进国家的相关技术,是中国现阶段最首要的任务。

2、"伪创新"破坏创新环境

创新本质上是用原创技术、新的生产方法和管理模式为市场和行业增添活力,实现总体增值。创新企业的成长、增值需要一个自由竞争的土壤,而部分企业无创新能力,且吝于研发投入,将无创新核心的产物包装成创新产品,阻断其他企业的成长路径、提高扩张成本,扰乱创新生态环境,这甚至会将真正的创新想法扼杀在摇篮之中。全新的方法与模式相较于现有的成熟模式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但会为产业带来真正的增长动力。而在这种情况下,需警惕部分企业以创新之名去包装企业以吸引资本,提出不合理条款,违背创新之初衷。

近年来,AI、区块链、大数据等成为创新领域的热词,而这些领域热度越高,伪创新企业探头之势也越为明显。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其中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落地规模较大也较为成熟,然而市面上的某些"AI炒股大师","机器人理财"等产品则是以人工智能概念包装,没有创新实质也没有真正运用到人工智能;部分p2p网贷表面上是模式创新,实则利用规则漏洞进行信息造假,侵害用户权益。另一个例子则为"真"人工"假"智能,如声称使用"智能扫描技术"的业务费用管理应用,实际雇用人力进行收据处理,大量文件由低薪工人进行阅读和转录,对外则宣称其公司的人工智能技术十分成熟。

创新成功后的高回报吸引部分企业伪创新,骗取消费者和投资方的关注和信任,或是利用创新扶持的政策条款行垄断之实。这一行为不仅浪费了公众源,而且压制了真正的创新动力。对于市场和个体来说如何仔细甄别创新之真伪是一门学问;对于政府来说,在政策驱动下,如何促进公平公正,防止伪创新是一个重要议题。

近年来政府研发支出和投资数目不断增大,与此同时,审批程序也应更加严格有效,防止行政权力或企业垄断干扰,避免资源错配,使创新产业的政府投入真正起到应有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政策本身的创新也显得愈发重要,多部门间的协同、反垄断平台建设等等元素共同作用,方能营造健康的创新环境,使更多企业具有创新动力。一方面,专利评审机构需要重视专利的原创意识和产业化可能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审批过程中需实地审核申请企业是否真实具备创新能力、有无可能带动当地创新产业的发展,使当地商业环境蓬勃、多元地发展。

3、盲目追求"速成"的创新

一个创新企业从孵化到熟成需经历一段自然演进的过程,而资本在其中扮演着孵化器和助推器的作用。然而在资本诱惑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追求创新快速化、融资最大化,通过贩卖概念,营造想象空间从而吸引投资方,而不将重点放在潜心培育具有创新性的技术和项目上。如果企业项目的所谓创新缺乏核心竞争力、盲目追逐风口和速度,则再强劲的资本孵化器也无法培育出一个具有价值的企业。

创新周期越来越短,意图获得短期融资,在创投市场的活跃和繁荣并没有反映到实体经济层面上,在一定时间的价值沉淀之后,非理性繁荣下创新项目的价值泡沫将破裂。过度的资本炒作不利于企业的技术积累、人才积累。近年来,不少互联网公司三年、两年甚至17个月就从创立走到上市,通过平台补贴、净利润为负的损益表短期内收割大量用户,过于追求速度。企业挖掘到新的商业模式和潜在市场后,需要耐心和时间来将此创见培育铺陈,"揠苗助长"式创新对市场和企业自身有害无益。

以近些年的风口"共享经济"为例,本是共享单车的行业独角兽如今资金链断裂、大量抵押单车换取借款,根本原因是对于未成熟的盈利模式相比而言,过快的扩张速度。让企业盈利、防止资产流失本应是在"拿到下一轮融资"之前需考虑的问题,然而追求模式创新的快速化让企业本末倒置,阻碍了创新实践。

创新的基础是做好做实基础研究,研发出贴近市场的、有价值的产品,用技术引领创新,最终实现产业增值。对于创新者来说,资本注入同时意味着机会和风险,"跟风者"到"造风者"的角色和思维模式转换、利用好资本这把双刃剑最为重要。而对投资方来说,布局有创新价值的企业,做好中长期投资的准备、进行合理估值是对抗和应对资金紧缩的最好方法,也是提高投资回报率的最佳途径。

4、人才缺口巨大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落地的成熟,多领域如通信与仪器制造研发、新零售、金融、新能源新材料等需求增加,而相较而言创新人才缺乏,如金融科技人才缺口预计超150万。同时,人才的集中度不突出,各地缺乏集聚优势;高质量人才数量相比国外较小,巨大的人才缺口或将使得创新发展乏力,如何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给创新企业提出了重大挑战。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下,人才引进扮演着重要角色。各个地方竞争优势人才,上海、深圳、南京、天津等地出台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在创业服务、落户、居留签证、现金补贴等诸多方面吸引优秀技术、研发人员。人才引进政策的多地开花体现了地方政府对人才缺口的警惕和重视,但同时,也需保持行业集中度,防止资源分散,让企业首先在有产业基础的地方落地,形成高校人才资源和海外引进人才资源、龙头企业和高新初创企业的完整闭环和资源共享,集中力度发展创新。

中国想真正成为高质量人才洼地,应对日益增长的市场规模,发展教育资源、培养对口专业人才也是当务之急。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积极引导人才加入科研和高层技术人才队伍,根据市场需求优化高校学科结构、适当开办新兴专业。例如,在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全球占比日益增高的背景下,中国高校开办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的数目还有待追赶。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除了高校要开办对口专业,在教育内容方面,课程设置上不应与现实应用脱节;同时,企业与高校双方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发展培育"对路"的高质量人才,从两方入手,逐渐培养具备成熟工艺技能、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在这一点上可以参考德国的人才结构调整模式:以智能生产为核心的新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制造业,德国的职业培训学校、职业教育课程等就应对趋势,突出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技能培训,并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信息技术、工程、数学等专业的比例,同时从课堂硬件上增加数字化比例,突出实际运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人才是创新产业发展的核心,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没有捷径可走。用创新思维发展高校教育资源,借鉴先进教育经验调整教育产业结构是培养助力创新、引领创新之人才的必经之路。

5、创新缺乏质量意识

质量是创新的基础,经济是否景气本质上取决于质量创新是否得到发展。创新服务于实体经济而非资本市场,如果企业一味追逐表面为创新的热点概念、模式,而不着力提高创新产品的质量,这实则是没有创新意识的的模仿,也创造不出真正具备高价值的产品。

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2018年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已达211万,而截至2018年10月21日发生的电池起火事件达到40余起,使得公众对车辆安全性提出了质疑。新能源汽车总体呈现活跃创新的态势,但创新的前提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质量欠佳的创新不仅会影响用户的消费体验,而且在市场越发重视口碑、对安全事故容忍度愈来愈低的背景下,不注重质量会加大相关领域创新规模化和商业化难度,影响整个市场对产品的价值认可度。

在制造行业,自动化趋势促使企业进行创新,将愈来愈多的生产设备连接到自动化控制网络。然而,部分企业没有在创新生产模式的同时建立网络安全措施,造成数据丢失甚至大规模停产,近年来勒索病毒泛滥导致企业文件丢失、终端失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再比如互联网行业中,第一批创新者已经挖掘的互联网红利,让消费者从移动社交、电商等领域获得消费质量的提升;而现阶段从社交裂变、流量下沉到今年火爆的私域流量,概念和名词层出不穷,无非都是互联网营销的各种变体,不少企业想通过这种所谓的创新从互联网模式当中分得一块所剩无几的蛋糕。然而,简简单单的形式创新没有高质量的技术、设计去做支撑,顶多是昙花一现,更不可能给实体经济做出贡献。后来者应该潜心研发、设计"互联网+"这个加号之后的产品来进行创新,将前沿技术与实体结合起来。

产品质量、商业模式、人才结构等诸多方面都给予了创新一定的发展空间,而其中质量创新是最基本、也是最有利于提高消费者体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创新将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质量。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进行质量创新是抑制实体经济的下行趋势的重要一环。

强质量意识是创新发展的核心支柱,全新的产品、模式的背后需要有安全和可实现的应用去做支撑。健康有利的创新环境应该鼓动更多重视质量的创新者参与,为市场提供可靠的创新产品。

第五章 中国创新生态的全新格局

1、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带领中国创新走向全球化

数字经济成为了中国GDP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增长20.9%,占GDP比重为34.8%。数字经济正在与实体经济快速融合,帮助已经到达瓶颈的实体经济摆脱增速放缓的困境。近几年互联网模式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使得数字化的概念融入到社会各个行业。在数字化的推动下,中国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正在迈向全球化。

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和共享单车为中国在世界领先的创新模式,都是与数字经济紧密相关的。以在线零售为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市场,在新的数字驱动零售改革中引领世界。据互联网零售商估计,2018年全球消费者在网上购买零售商品的支出为2.86万亿美元,中国则占了网上零售额约9万亿人民币,意味着在线销售额是国际平均水平的1.78倍。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不仅实现了全球购等服务,国际版更是让网上销售推广到190个国家和地区中。

迈向全球化的还有移动支付,蚂蚁金服的250余个合作伙伴连接了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商家,同时通过技术输出,支付宝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与当地伙伴成功建立了9个本地版"支付宝"。另外,共享经济代表摩拜单车现如今已落地19个国家,积累了2亿多用户。

从本质上说数字化,是一个共享的过程,无论是信息、资源、平台、客户都因为数字经济而被网络中的连接端共享。中国的创新如果有足够的竞争力,就可以在数字经济的助力下走向全球化。未来中国可以更多利用互联网创新升级,向国际产业链高端攀升,培育经济新动能并优化结构。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通过低劳动力成本竞争的时代已过去,互联网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升级、发展,驱动劳动力优化。互联网的创新将成为传统产业的新动能,互联网不仅仅将人与人相连,同样也把物与物,公司与公司,产业与产业相连接。互联网的接入将提高传统行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并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互补发展。互联网创新的同时也应推动"智能+"的发展,为传统制造业节省大量人力成本,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中国作为劳动力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未来将有很大一部分的岗位被人工智能替代。这将驱动从业人员的岗位流动,迫使他们学习新技能新知识,推动劳动力转型升级,从而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另一方面,互联网创新鼓励大众创业,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升级将使得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完善,更多的新产业模式和新的市场将被进一步释放。在互联网的基础下,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将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出现更多有创造力的产业,拓展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将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带向世界。

2、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协同并配置创新资源

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是如今中国三大主要城市群,伴随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北部湾地区协同发展。区域经济的集聚和协同效用明显,其中三大主要城市群于2018年贡献了中国近半数的GDP,具有强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在这一优势之下,创新产业利用资源的融合与衍生,配合产业要素间的交叉,形成了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德勤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代表,资源互补优势明显。大湾区各大城市拥有独特优势产业,成为技术创新资源整合的基础。香港的金融、深圳的高科技、澳门的旅游业、东莞的制造业、广东的物流体系都具有明显优势。在当下数字化发达的经济形势下,大湾区本身的优势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深圳作为国内创新之都,成为大湾区技术创新的引擎。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力的城市,全国排名前十的创投机构中深圳有五家,深圳的创投基金和项目等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同时深圳拥有完备的产业链,其产品的制造速度高出硅谷。良好的创新环境使得深圳成为大湾区技术创新中当仁不让的核心。在人才方面,大湾区拥有众多顶级学府,成为技术创新的科研引领者。以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为首,不仅有排在世界前列的技术创新能力,更作为一个庞大的平台聚集了各个领域的精英人才,为大湾区技术创新提供了高端人才资源。

国家政策支持加速各区域技术创新资源整合。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创新发展,加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区、科技资源共享区、科技生活宜居区、科技产业创造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着重强调了各重要城市在创新过程中的明确定位,提出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京津冀创新一体化发展举措中,天津滨海中关村园区的落成、《京津冀发展蓝皮书》等,都显示出了政府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决心。

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下,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都市连绵区、京津冀生态圈、厦门、长春都市圈等作为重要的空间形态迅速崛起。未来区域经济从区域经贸合作向协同创新转变,从共建生产链向共建优质生活圈转变,全方面集聚、配置人才、企业、产业等创新资源。

3、民营企业创新活力提升,带动中国各产业变革升级

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民营企业总产值占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同时创造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同时,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来自于民营企业。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占比庞大的民营经济的创新升级事关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在过去民营企业面对着很多创新发展的阻碍。一方面就是民企的运营成本较高,负担较大,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在营商环境方面,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打造,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还需完善。而现在这些问题正在得到有效解决。首先,由于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包括科创板的落地,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在变小,融资环境在改善。其次,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营商环境也在改善。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限制放宽,审批流程简化,法律保护强化,减税降费在进一步推进。这些都提升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活力。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带动中国产业变革升级。不同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性质使得它具备国有企业所没有的特性。民营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其机制体制灵活、市场敏感度高等特点,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在民营企业转移转化,加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许多领域的高科技产品研发出来需要大量应用到开放性市场上,不断匹配客户需求,再进行后续的更新。这不仅仅要求技术水平,还涉及经营理念、成本、服务等也包括先进性,这种市场化的特征,要大量地、长年累月地进行迭代。这要求企业必须有持续盈利能力,用赚来的利润投入到研发中,这是长期的经济行为,成为一个研发-上市-研发的循环。而这一点正是高科技民营企业所擅长的地方。

4、关键体制和政策创新成为中国创新进程加速的催化剂

在2019年6月税务总局刚刚发布的最新《"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指引》版本中,总结了我国针对创新创业主要环节和关键领域陆续推出的89项税收优惠政策措施,覆盖企业从初创到发展的整个生命周期,提出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创业资金聚合,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的相关政策。从整个创新产业来看,自主创新企业如生物医药和大健康、虚拟现实、3D打印、绿色金融、新能源发电等产业受产业政策倾斜较多;政策倾斜的方式也日趋多元化。首先是加强对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违法事件的处罚力度;其次有提高财政补贴、减轻税收负担、建设管理新模式、推出人才吸引政策、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和渠道等等。

创新需要站在体制和政策的肩膀上。出台更有利的机构设置、制度安排和政策条规是鼓励创新的关键,加大相关投入、营造有利于创新企业和人才成长的环境成为了关键体制的政策创新的主旋律,为中国的创新进程助力。从源头上,为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相关体制政策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加强学科建设,通过提高教师薪资福利等途径建立优秀师资队伍,并推进落成科研机构、研究所,激发创新思维;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上,行程管理、融资环境等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土壤。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启动以及改革深化过程中,各阶段有不同侧重点:从确立方向、提高关于科技重要性的意识到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促进基础研究、开放技术市场,再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产业化。体制政策的改革创新顺应不同阶段的市场现状和需求,为科技创新、质量创新打通道路,激发创新活力。中国新一轮机构改革启动,通过新型研发机构整合各方资源,打开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的通道,实现由"行业管理"向"功能管理"的转变。目前,中国科技体制日趋成熟完善,从各方面和环节推动中国创新进程加速,让创新充分体现价值。

5、 科创板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全力支持中国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2019年科创板落地,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制度改革拓宽了更多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更能够进一步畅通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三者的循环互通,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此前,企业上市发行需通过发审委审核,还要固化指标达到要求,这对大量创新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限制;现如今科创板的注册制提供更多样化的标准,通过围绕信息披露的问答式审核过程帮助优秀的科创公司获得上市机会,缩短流程时间。

资本市场在中国创新发展中起着支撑作用,科创板则为二级市场的一个分支,象征着中国创新生态正愈发受资本支持。在风险投资市场,其总额与投资频次年年攀升,其中科创企业如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制药、先进制造等等领域多次出现在获投名单中。现在,中国风险资本募集主要来自于国内渠道。

资本市场顶层设计响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改革号召,把握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机遇。下一步,资本市场应该更加完善与创新企业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资本市场需要顺应企业、市场需求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大力增强资本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的引领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支撑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完善筛选机制,防止"伪创新"和资本过热。

在健康、可持续的创新生态中,资本市场是助推器而非成长基础。自身创新能力强、模式成熟才能享受制度红利,资本能够帮助科创企业扩大规模,但不能帮助企业培育真正的质量创新、技术创新,创业者仍需坚定自己的长期目标和战略规划。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资本市场的全力支持下,更多的优秀科创企业、创业者将受到青睐,涌现而出。

(报告来源:德勤)

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