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产业规模、未来发展趋势及玩家进展分析

量子计算产业规模、未来发展趋势及玩家进展分析

最佳答案 匿名用户编辑于2024/05/11 11:48

2030 年全球有望突破千亿美元规模。

预计 2030 年全球量子计算有望突破千亿美元规模。ICV 认为,2022-2027 年为 NISQ 时 代的关键阶段:1)各大公司将较大概率完成各自的技术路线图目标,通用量子计算机将 在比特数与保真度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但通用量子计算机仍只能用来满足科研实验室以 及极少部分云平台的商业需求,缓慢而稳定地增长;2)专用量子计算机有可能实现部分 应用以处理组合优化、量子化学、机器学习等特定问题。根据 ICV 研究,2022 年全球量 子产业规模达到 12.9 亿美元,预计 2030 年前后从 NISQ(含噪声量子计算)时代进入 ECQ(容错量子计算)时代,并于 2030 年实现千亿美元规模。目前全球各主要量子计算 机公司营收以政府和军方为主要采购方的模式或要持续数年,产业投资在难以获得预期回 报的背景下,企业将压缩技术和人才的投资,更多的产业推动将来自政府和科研院所。

2023 年北美、欧洲、亚太地区占据全球量子计算市场规模 90%左右,NISQ 时代硬件部 分仍然是市场的主力。根据 ICV 研究,1)地区结构拆分:北美/欧洲/中国/亚太地区(除 中国)/其他地区预计分别从 2023 年 14.1/18.0/7.1/5.9/1.9 亿 美 元 增 长 至 2035 年 的 2264.6/3287.4/1647.8/665.6/251.6 亿美元,各地区基本同步发展,但技术爆发后其他地 区(如非洲地区)市场占比可能会受到挤压。2)产业结构拆分:在 NISQ 时代,硬件投 入仍然是市场的主力,2021 年硬件市场占比达 93%;但预计至 2025 年会迅速降至 70%, 届时软件和应用合计占到 30%。从趋势上看,随着量子计算的发展,软件研发和初步应用 会逐渐势大,到 EQC 时代,软件与应用合计预计占市场 72%左右。

混合量子计算或量超融合或成为未来新趋势。趋势#1:从技术架构上看,混合量子计算或量超融合或成为未来新趋势。随着量子计算机 在未来几年的成熟,其计算能力将不断提高,可应用于更多场合,并在特定的实际领域提 供帮助。但量子计算机在未来可预期的 3-5 年或存在局限性,例如:QPU 组织和访问内存 方面不如 CPU,在渲染复杂图形方面不如 GPU。因此,经典系统处理数据准备、可视化 和纠错等任务,而量子系统处理复杂的计算,这样混合量子计算架构或成未来新趋势。目 前在业界中,IBM 认为,计算的未来是以量子为中心的超级计算机,其中 QPU、CPU 和 GPU 都在一起工作以加速计算;AWS 于 2021 年宣布推出亚马逊 Braket 混合作业功能, 旨在帮助用户设置、监控和高效运行混合量子-经典算法;NVIDIA 于 2022 年推出了混合 量子系统编程的开放平台 QODA;美国微软公司 Azure Quantum 量子云服务于 2023 年 3 月推出了一项新功能,首次将量子计算和经典计算在云中无缝集成,并允许开发者将经典 代码和量子代码混合使用,甚至使用经典代码控制量子计算机。

趋势#2:从竞争格局上看,目前布局超导技术与离子阱技术的 IBM、Google、IONQ、 Rigetti、Quantinuum 处于行业领先地位,NVIDIA 推出的 CUDA Quantum 研发进展较 快。1)从技术分类或产业链布局上看,超导与离子阱技术持续保持领先,量子系统布局 公司或将重塑量子产业生态。2)各领域典型公司上看,i)超导技术:大规模超导量子比 特的集成化有望加速;ii)离子阱技术:IONQ 作为离子阱技术的行业龙头,在商业上已取 得一定进展;iii)中性原子技术:Atom Computing 于 2023 年 10 月宣布有望于 2024 年推 出 1225 量子比特的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机,有望实现中性原子技术的加速赶超;iv)布局量 子计算系统:NVIDIA 正在与其合作者基于 CUDA QUANTUM 开展涉及软硬件等各方面合 作,未来或有望重塑量子产业链生态。

趋势#3:行业尚处于早期,但量子计算公司及科研院在积极探索自身商业模式。当前全球 范围内的量子计算整机仍然以原型机为主,我们仍处于 NISQ 时代的早期阶段,可验证到 的应用基本都是在量子计算模拟器上进行的。尽管如此,全球领先的量子计算机公司及科 研院所仍在积极探索自身盈利模式,我们看到目前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提供量子计算 芯片/整机:目前购买芯片/整机的主要是军方和国家科研单位,例如量子计算上市公司 IONQ 曾在业绩报中披露,与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达成 2550 万美元的量子协议,主要用 于量子网络研究和应用开发部署两个钡量子系统。 2)提供行业的量子解决方案:量子计 算公司与行业客户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帮助下游垂直行业客户提供整套解决方案,包括量 子算法、模型优化等。IONQ 就与 UMD 国家量子实验室签订合同为其提供量子计算服务 和设备接入,三年内支付 1400 万美元款项。 3)大部分具备量子计算硬件的公司均开发 了云平台,通过云计算的方式为潜在客户提供算力,IONQ 部分收入就来自 QCaaS 服务, 为用户提供量子系统的方案及维护支持。

海内外多方玩家积极布局,百舸争流加速技术变革。量子计算行业目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核心参与者不多,产业链上下游较为清晰,目前量子计算的主要参与者可分为四大类: 第 一类是国际科技巨头,例如 IBM、谷歌、霍尼韦尔、本源量子等;第二类是量子计算初创 公司,例如 Rigetti、IONQ 等;第三类是国家科研院所,例如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 (Fermilab)、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中科院量子信息与 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第四类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例如剑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哈佛大学等。

量子计算已实现 1000+量子比特突破。上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实验室仅能控制数个比特, 2021 年 IBM 突破 100 量子比特,2023 年 12 月 IBM 推出了拥有 1,121 超导量子比特芯片 Condor。IBM 副总裁兼 IBM 研究员杰伊·甘贝塔(Jay Gambetta)在 2023 年量子峰会 上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都正在达到一个拐点,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 利用 watsonx 的可信基础模型框架简化量子算法的构建,以进行公用事业规模的探索。这 是朝着拓宽量子计算的访问方式,并将其作为科学探索工具交到用户手中迈出的重要一 步。”

量子计算领域,美国科技公司领跑,中国公司积极追赶。根据 IPRdaily 统计,截至 2022 年 10 月 18 日,全球量子计算技术发明专利 top100 企业主要来自 18 个国家和地区,美国 占比 40%,中国占比 15%,日本占比 11%。其中来自美国的科技公司 IBM 以 1323 件专 利位列第一,美国科技公司 Google 和加拿大量子计算公司 D-Wave 分别以 762 件专利、 501 件专利排名第二位和第三位;而中国公司本源量子以 234 件专利,在该榜单上位列第 六位。

产业链逐渐清晰与完善。随着量子计算机各个路线研发工作的逐步推进,整机所需的上游 硬件设备与器件选型逐渐清晰,同时,量子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也在不断跟进,整个产业链 上下游各环节的构成逐渐清晰与完善,各环节的参与者也在逐渐增多。具体来看,上游涵 盖可分为稀释制冷剂、测控系统、低温组件、真空系统、激光器、光学探测器等硬件以及 软件开发工具包;中游产业涵盖整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下游涵盖量子云平台以及 国防军事、航天航空、金融、医药、汽车、交通、化工、材料等各方应用合作。

参考报告

量子计算专题报告:开启后摩尔时代的计算新纪元.pdf

量子计算专题报告:开启后摩尔时代的计算新纪元。在摩尔定律的前提下,以硅基为基础的集成电路技术演进已接近物理极限,我们认为量子计算有望成为后摩尔时代计算能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案之一。量子计算是以量子比特为基本单元,可在某些计算困难问题上提供指数级加速。目前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未来5-10年有望陆续实现量子计算的商用落地。随着2023年12月IBM超导量子芯片Condor的推出,量子计算已实现1000+量子比特突破。根据ICV预计,2027年后量子计算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2030年全球有望实现千亿美元规模。国内量子产业相关公司主要包括: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量子计算进展如何:行业雏形逐步显...

查看详情
相关报告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