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华工科技研究报告:激光装备巨头,制造、联接和感知业务并进

  • 来源:东方证券
  • 发布时间:2024/01/09
  • 浏览次数:410
  • 举报

1 全球领先光器件供应商,三大业务协同发展

1.1 光通信领域行业领先,具备垂直整合能力

光通信领域行业领先,三大业务场景明晰。公司形成了智能制造业务、联接业务、感知业务三大 业务格局,智能制造业务方面拥有国内领先的激光装备研发、制造技术和工业激光领域全产业链 优势,全面布局激光智能装备、自动化产线和智慧工厂建设,是中国最大的激光装备制造商之一。 在联接业务中的光通信领域,公司具备从芯片到器件、模块、子系统全系列产品的垂直整合能力, 产品包括有源光器件、智能终端、光学零部件等,公司围绕 5G、F5G、数据中心、智能汽车、 5G to B 五大应用场景,为客户提供智能“光联接+无线联接”解决方案,产品市场占有率处于行业 领先地位。感知业务方面,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 PTC、NTC 系列传感器研发制造技术,并自主掌 握传感器用敏感陶瓷芯片制造和封装工艺的核心技术,致力于物联网用新型传感器的产业化。

链接核心技术,扩大下游产品方案优势。自成立以来,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 体,坚持“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业、投资发展传感器产业的商业格局,以“智能制造装备业 务、联接业务和感知业务”三大模块向国内外新能源和智能制造市场进军。1)智能制造装备业 务:以激光加工技术为支撑,为工业制造领域、3C 电子、汽车电子及新能源、PCB 微电子、半 导体面板、日用消费品等行业提供全球领先的“激光+智能制造”综合性解决方案。2)联接业务: 立足公司全球领先光模块供应商地位,为全球顶级通信设备和数据应用商提供端到端产品线和整 体解决方案。3)感知业务:依托自主化敏感电子技术,覆盖家电、汽车、OA、医疗、消费类电 子等领域多维度感知和控制方案,并拓展激光防伪包装业务,努力成为全球领先的“感知层”解 决方案提供商。

公司技术根基深厚,横向纵向扩展业务。自 1999 年成立以来,公司重视科技研发,大力发展光 通信产业,从校办企业向创新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转变,深耕激光器、激光加工设备及成 套设备、激光全息综合方位标识及包装材料、敏感电子元器件、光通信器件与模块等技术产品的 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业务范围逐渐由国内市场转向全球市场,在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 等国家均设有研发中心,并将产品出口至世界 20 个国家与地区。

完成校企改革,股权结构清晰。2021 年,华工科技实际控股人变更为武汉市国资委,圆满完成校 企改革,解决了长期制约公司发展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大股东国恒基金运用基金管理模式,创新 管理机制,设立具有最高决策权的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 5 名成员中,华工团队提名 2 名,表 决机制设计上充分尊重华工团队意见,给予华工团队就重要事项的话语权和共同决策权。截至 2023Q3,包含国恒基金在内的公司前五大股东持有公司股份共计 29%,市场化进程迈入新台阶。

业绩考核与奖励标准增强管理层动力。2020 年 11 月,国恒基金邀请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作为 普通合伙人以及其他39名公司管理团队成员出资参与其管理运作,并设立润君达。2021年5月, 公司与国恒基金签署《合伙协议补充协议》,2021-2023 年华工科技经营性净利润实现年化 15% 复合增长率,即 2023 年经营性净利润较 2020 年增长 52.09%且每年较上年目标值增长率不低于 5%时,则润君达需履行以原值受让合计 9.8 亿元基金份额的义务。2022 年,结合核心骨干团队 出资 1.5 亿元并设置基金份额转让条件的背景,公司出台了核心骨干团队专项奖励办法,在尊重 公司历年经理年薪考核框架的基础上,贯彻增量利润的倒金字塔奖励原则,对超过经营性净利润 目标值的部分启动超额奖励机制。

1.2 营收持续增长,三大业务协同发展

公司营收稳步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高。近年来,公司业绩均保持稳健增长,伴随 5G 和千兆光 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和应用普及全面加速和国家对新能源行业的大力支持,2021 年较 上年增长 66%,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02 亿元。2022 年受供应链及补贴政策影响,营业收入增速 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增长,营收达 120 亿元,归母净利润 9 亿元。未来公司有望在数字经济的高 景气度下迎来持续增长。

产品布局稳定,营收集中于光电器件系列产品、激光加工装备以及敏感元器件三大主要产品。公 司三大业务占比情况相对稳定,光电器件营收约占总营收一半,属于支柱业务。激光加工装备、 敏感元器件业务稳步发展,丰富公司产品线,拓展业务范围。

销售毛利率有所波动,净利率持续稳定。2019-2022 年公司毛利率略有下降,净利率保持稳定。 营收占比最高的光电器件业务毛利率较低,且 2021-2022 年主要因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毛利率进 一步下降,拖累整体毛利率水平。敏感元器件业务毛利率稳定在 22%左右,激光加工设备毛利率 较高,历年均在 30%以上。未来随着公司产品不断向高端迈进,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毛利率有 望迎来持续增长。

研发力度持续加大,创新驱动产品升级。公司从基础研发、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方面实现技术突 破,坚持创新战略,近年来研发费用保持较高增长。2022 年公司研发投入达 5.7 亿元,同比增长39%,2019-2022 年 CAGR 达 25%。公司研发项目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激光清洗装备、压力容 器焊接设备、压力传感器等进入量产阶段,激光切割装备、高端光通讯器件持续优化升级。

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期间费用率下降。校企分离解决了管理效率的问题,管理费用率降幅明显, 2016 年管理费用率为 11%,2022 年已低于 4%,呈逐年下降趋势。资金中心采取集团司库管理 模式,公司融资成本降低,2018 年起公司财务费用率均为负数,资金周转效率显著提升。2018 年由于产品线的拓展,公司销售费用增加,销售费用率为 10%。随后伴随着产品成熟,销售难度 降低,销售费用率逐年递减,2022 年已下降至 5%。

2 智能制造业务:充分受益下游应用场景扩展

2.1 激光设备位于产业链中游,上游激光器发展迅速

激光技术应用场景广泛,激光设备位于产业链中游。激光设备产业链上游包括激光器、数控系统、 机械系统、电源管理、辅助配件等,中游为激光设备的集成,按工作介质可以分为激光切割设备、 激光刻蚀设备、激光打标设备、激光焊接设备等,下游应用于消费电子、新型显示、新能源、半 导体、航空航天、医疗、通信等多个行业。

激光技术迅速普及应用,激光设备市场规模较快增长。2021年中国激光设备市场规模超 800 亿, 同比增长 17%,据亿渡数据预计,2026 年中国激光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 1800 亿元。随着制造业 转型升级需要,激光设备需求持续旺盛,2021-2026 年激光设备市场 CAGR 约为 18%。

中国激光设备竞争格局极为分散,集中度低。以国内激光设备销售额为基准,2021 年大族激光市 占率约为 14%,华工科技市占率约 3%,其它企业市场占有率均较低,未超过 3%。中国激光设备 以工业加工切割、焊接、打标等为主,这些设备的通用性较强,门槛较低,本土中小企业众多,从而导致行业竞争较为激烈。从营收体量来看,22 年大族激光营收行业最高超过 100 亿元;从毛 利率来看,22 年大族激光、华工科技等激光设备公司毛利率在 30-35%区间,帝尔激光因专注光 伏激光设备毛利率在 40%以上。

激光器市场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市场容量逐步扩大。得益于激光器产品性能的突出优势以及广 泛的应用领域,根据 Laser Focus World 数据,2021 年中国激光器市场规模近 900 亿元,同比增 长 18%。随着 5G 商业化应用程度不断加深,半导体及光学、显示和消费电子等行业都处于持续 增长状态,带动激光器快速发展,预计 2023 年中国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 1210 亿元。 光纤激光器已成为最大的激光器品类,市场份额占比超过一半。根据增益介质的不同,激光器可 分为光纤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其中,光纤激光器因高效率、多用 途、低维护成本的特点受到下游客户的青睐,2021 年市场份额占比达 51%。

国内企业市场份额提升,竞争力增强。2021年,美国 IPG仍占有国内光纤激光器市场最大份额, 占比达 28%。国内企业锐科激光、创鑫激光和杰普特等企业紧随其后,所占份额均有提升,合计 占比超过一半。国内企业在光纤激光器方面取得突破,竞争力有望持续增强。

2.2 下游应用场景扩展,助力公司实现高增速

2.2.1 消费电子领域:VR/AR 有望恢复高增速

消费电子领域为中低功率激光设备重要应用领域,AR/VR 设备、智能手机销量将回暖。2022 年 消费电子市场需求受到疫情以及宏观环境影响,相对疲软,根据 IDC 数据,2022 年 AR/VR 头显 设备合计出货量 883 万台,同比下降 21%。但是以 5G、云、人工智能、AR/VR、可穿戴等为核 心的创新周期仍将继续,消费电子龙头公司平台化优势持续凸显。在 2022 年短暂下挫后,2023- 2027 年 AR/VR 出货量将延续此前上升势头,IDC 预计 2027 年合计出货超 3000 万台。智能手机 方面, 2022 年全球手机出货量 12 亿台,同比下降 11%。IDC 预计 2023-2027 年手机出货量整体 呈恢复态势,期间 CAGR 约 3%,2027 年全球手机出货量 13.7 亿台。

3C 电子产品高集成化、精密化推动激光设备升级。现阶段在 3C 行业内广泛使用的激光加工工艺 主要为激光打标、激光焊接、激光破阳、金属深雕、激光钻孔等。随着3C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 3C 电子产品朝着高集成化、高精密化方向升级,其产品内构件越来越小巧,传统的印刷、冲压、 CNC 等工艺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加工需求。公司适应产品升级趋势,推出全功率系列激光智能装备,产品进入华为、OPPO、VIVO、小米等消费电子终端品牌商供应链体系。

2.2.2 新能源领域:动力电池厂商扩产,激光装备营收高增

动力电池厂商扩产加速,拉动锂电设备 3-5 年高需求。动力电池为新能源车发展核心,在政策驱 动下,动力电池厂商扩产加速,锂电池出货量持续高增长。2022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 661GWh, 实现翻倍增长,且随着扩产逐步落地,高工产研预计 2025 年出货量将达 1747GWh。动力电池能 量密度及安全性能逐步上升,对激光加工设备提出更高要求。激光器的更新迭代较快,企业为保 障领先于竞争对手而主动进行设备替换。同时,磨损及老化等因素导致激光设备加工效率下滑, 倒逼企业进行设备更替。随着动力电池厂商扩产,高工产研预计2022年锂电激光设备市场规模为 120 亿元,2025 年将达到 220 亿元。

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成效明显,2022年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激光加工装备收入同比增 长 71%。公司电池模组及电池盒焊接自动化产线、汽车仪表板安全气囊激光弱化智能装备等系列 产品销量居国内前列。在锂电和光伏方向,成功推出了锂电大卷清洗设备,其中基于激光技术的 宽幅正极锂电池清洗设备为行业首台。对基材(铝箔)非常脆弱的正极材料,华工激光采用独特 的激光技术,以无创伤的方式实现纯激光精准清洗,在大卷清洗领域内实现了行业首创。

2.2.3 半导体领域:检测设备获大客户认可

半导体检测设备价值量高,不可或缺。半导体检测设备包括晶圆制造环节的光学质量检测和封测 环节的电学测试。晶圆质量检测(WAT)指在晶圆制造阶段对特定测试结构进行测量,可以反映 晶圆制造阶段的工艺波动以及侦测产线的异常,也对晶圆的微观结构进行检测,如几何尺寸、表 面形貌、成分结构等,是晶圆正常出货的卡控标准。前道量检测设备约占半导体设备价值量的 13%,占据重要地位。

我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增长明显,检测设备市场受益。半导体设备市场增速波动较大,但整体 仍呈高增长态势。2022 年中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近 283 亿美元,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7 年中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达到 685 亿美元,2022-2027 年 CAGR 为 15%,检测设备市场亦将随 之受益。

公司半导体检测设备获国内外客户广泛认可。公司与长飞先进等多家半导体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 作,研发半导体激光隐形切割划片设备和 SiC 衬底外观缺陷检测设备,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实现国产替代;国际业务方面,IC 载板 XOUT 缺陷标识设备、PCBA 标记和分板设备、IC 芯片分 选设备等高端设备出口海外东南亚、韩国、日本、印度、欧洲、美洲等区域,2022 年实现国际订 单同比增长 55%。2023年公司研发出我国首台核心部件 100% 国产化的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设备, 在半导体激光设备领域攻克多项中国第一,目前正在小批量验证中;公司亦开发了中功率智能焊 接设备、双极板焊接自动产线、半导体晶圆切割设备等一系列新产品,突破一批行业龙头客户, 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3 联接业务:光模块深度布局,国产替代助推发展

3.1 光模块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光芯片深度受益

光模块现阶段主要应用于光通讯领域,根据 LightCounting 数据测算,2022 年全球光模块市场 规模同比增长 14%,预计 2022-2027 年全球光模块市场 CAGR 为 10%,在 2027 年超过 200 亿 美元。整体来看在光通讯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光模块市场规模将稳步增长。按应用领域拆分 后的数据,光模块市场主要驱动因素为占比最高的两块,即以太网和 WDM。在数据中心内部业 务中主要用以太网来承载通用计算业务,而 CWDM 与 DWDM 都是目前解决日益增长的信息传输 带宽容量的有效手段。LightCounting 预测光互联将凭借有源光缆的发展在未来五年保持约 10%的 复合增速,亦为整体光模块市场贡献一定增量。

光芯片是光模块的核心部件,根据 LightCounting 数据测算,光芯片占光模块市场比重从 2018 年约 15%的水平到 2025 以后超过 25%的水平,呈上升趋势。光电子器件是光模块的重要组成部 分,光芯片的成本占比分布在低端器件、中端器件、高端器件上的数据大约分别为 20%、50%、 70%。随着通讯、AI 等产业对高性能光模块的需求快速增长,光芯片将呈现量价齐升的增长趋势。

中国光芯片市场规模增速领先,占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全球光芯片市场由美中日三国占据主 导地位,部分中国光芯片企业具备行业领先水平。根据 ICC 预测,2019-2024 年,中国光芯片厂 商销售规模占全球光芯片市场的比例将不断提升。得益于光芯片国产化进度的持续推进,以及国 内未来几年 5G 设备升级和相关应用落地,大量数据中心设备更新和新数据中心也会持续助力光 芯片市场规模的增长,中国将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

3.2 电信+数通双轮驱动,光通信市场稳步增长

根据 Light Counting 数据测算,全球电信侧光模块市场规模保持高增长,预计到 2027 年将突破 100 亿美元。受益于光通信技术的升级,光模块作为核心部件市场规模保持增长。我国是光纤接 入全面覆盖的大国,为国内光芯片产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其中 FTTx 光纤接入是全球光模块用 量较多的场景,而我国是 FTTx 市场的主要推动者。2021 年 11 月,工信部发布《“十四五”信 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要求全面部署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推进 5G 移动通信网络、千 兆光纤网络、骨干网、IPv6、移动物联网、卫星通信网络等的建设或升级,指明信息基础设施建 设的目标,在规划目标落地的过程中,光芯片需求量也将不断增长。

光模块在数通市场主要用于数据中心的交换机、服务器等领域,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持续提升, CAGR 为 11%。根据 Research and Markets 数据,全球 IDC 市场规模将从 2020 年的 1700 亿美 元增长至 2027 年的 3600 亿美元,CAGR 约为 11%。据 IDC 数据显示, 2022 年全球服务器出货 量突破 1516 万台,同比增长 12%,市场规模达 1216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达 1605 万台。

随着数据流量的不断增多,数据中心交换机互联速率逐步由 100G 向 400G 升级,并将逐步出现 800G 需求。根据 LightCounting 的统计,预计至 2026 年,800G 光模块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并 达到 18 亿美元,带动 25G 及以上速率光芯片需求。光模块是实现数据中心内部光网络互联的关 键硬件设备,随着端口数和密度的提升,光模块的成本会占到数据中心光网络成本的接近一半。

3.3 公司全产业链布局,国产化进程推进

公司围绕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从芯片、材料、技术、工艺和应用布局新领域。2022年子公司华 工正源在数通中心业务领域,实现高端光芯片自主可控,助力数字时代全球算力需求,收入同比 增长 470%;100G/200G/400G 全系列光模块批量交付,进入海内外多家头部互联网厂商;应用 于超大规模云数据中心 800G 硅光模块已于 2022 年第三季度正式推向市场,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在 5G 业务领域,无线光模块系列产品发货量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客户侧 10G-400G 传输类光模块全覆盖,线路侧 CFP2/QSFP-DD 产品迭代取得重大进展,光模块产品收入同比增长 21%; “觉影”(Joinsite) 5G 无线小站产品发货量行业领先,并成功推出 RHUB 新产品,产品向更高端 迈进。接入网业务领域,下一代 25G PON 光模块产品已与客户开展联调,50G PON 启动产品布 局。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联接产品技术路线逐渐明晰,将形成新的业绩增长点。2022 年公 司全球光器件供应商排名跃升至第八位,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净利润大幅增长。

高端光芯片实现量产,国产化进程推进。参股子公司云岭光电生产的 5G 用 25G 激光器芯片 2021 年 6 月通过国际巨头验证,并于 2022 年 3 月实现量产。云岭光电实现了产业链全国产化,从激光 器芯片设计、外延设计及材料生长、晶圆制造到芯片测试和验证的全流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 高端激光器芯片领域实现突破。公司主营 2.5G/10G/25G 全系列激光器和探测器芯片及封装类产 品,具备芯片 7500 万颗/年的生产能力。2021 年云岭光电 10G 系列光芯片占华工科技自供率近 80%。

4 感知业务:智能家居领域领先,扩展新能源车应用

4.1 智能家居传感器领域全球领先

智能家居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中国智能家居市场成长性强。根据 IDC 数据,在影视娱乐、家庭监 控/安全、智能音箱等方面,2023-2027 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 CAGR 在 8%以上,2027 年出 货量超12亿台。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且成长性更强。根据CSHIA数据,2016-2020 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由 2609 亿元增至 5145 亿元,预计 2022 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超 6500 亿元。

公司智能家居传感器领先地位稳固,家电传感器业务份额稳定增长。在 5G 网络快速普及,物联 网和互联网家装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展现蓬勃发展态势。感 知业务方面,公司在高端智能家电细分领域、电力光伏、工业控制、汽车等八大行业深度“掘 金”,2022 年实现营业收入 22 亿元,同比增长 46%。未来公司将瞄准感知及智能赛道,持续打 造高端智能家居产品。

公司国际业务开拓显成效,克服了全球疫情及贸易争端等不利影响。公司成功进入 Daikin(大金) 品牌供应系统,Whirlpool(惠而浦)、BSH(博西家电)、GE(通用电气)智能家电用传感器实现批量供应,保持温度传感器在大白电市场占有率领先地位。公司将继续实施国际化战略,以 海外市场为导向推出高性能,高价格和高毛利产品,确保国际业务的稳步增长。

4.2 立足 PTC 业务,新能源车打开成长空间

新能源车的制热应用主要涵盖电池包加热、乘员舱空调暖气以及风挡除霜除雾等三方面。汽车的 热管理从功能实现上看,主要分为制冷和制热,其中新能源车的制冷环节与传统燃油车区别不大, 仅将空气压缩机改为电驱动,更多的变化来自于制热环节。以乘员舱空调暖气为例,传统燃油车 利用内燃机废热,通过暖风芯体调节至适宜温度,最终通过鼓风机吹入驾驶舱从而加热乘员舱。 新能源车由于没有内燃机产生的热量,需要通过额外的加热器或热泵空调来获取热量从而加热乘 员舱。

新能源汽车产量不断增加,公司产品成长空间大。如今新能源市场已经完成从政策驱动转化为产 品力驱动,购置补贴政策的退坡对新能源销量的影响力已明显减弱,加上新能源购置税免征政策 的延期,电池成本趋于稳定,以及新能源汽车产品力和性价比的持续提升,预计 2023年全球新能 源汽车销量将高达到1367万,新能源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的持续高增,新 能源汽车用 PTC 电加热器市场有望维持较高增速,压力传感器、NTC 温度传感器等产品也有望 打开成长空间。

从制热技术方案上看,在热泵空调技术和成本控制尚未完全成熟前,PTC 制热仍会是市场的主流 方案,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在极寒天气下,热泵运行效率较差,而 PTC 制热的特点是成本低、 结构简单、出热快、受外界环境影响小,应用车型广泛。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汽车新能源化的 进程不断提速,新能源车热管理的市场将迎来高速发展。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 年单台 新能源车 PTC 加热器价值量为 2460 元,2022 年为 2296 元,同比下降 7%。我们假设 23-26 年 单车 PTC 加热器价值量分别年降 5%、4%、3%、2%,结合东方证券研究所新能源汽车组对中国 和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预测,我们测算 2023 年中国和全球新能源汽车对 PTC 加热器的需求分 别为 191 和 298 亿元,预测到 2026 年中国和全球新能源汽车对 PTC 加热器的需求分别为 300 和 547 亿元,22-26 年 CAGR 分别为 17%和 22%。

从市场角度看,新能源车带来的传感器增量市场空间会逐步打开。根据亿渡数据预测,中国汽车 传感器 2021 年市场规模达 264 亿元,2026 年有望达到近 500 亿元,2021-2026 年年 CAGR 为 13%,市场对温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光雨量多合一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新能源汽车传 感器部件需求较大。

公司锚定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军地位。公司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 供的产品收入在 2022 年已超过 21 亿元,产品毛利润超过 5 亿元,较 2021 年增长超 100%。公司 的新能源 PTC 热管理系统业务全面开花,覆盖国内近八成新能源汽车品牌,2022 年同比增长 260%,成为有能力与德日韩企业同台竞争的中国品牌。公司作为新品汽车压力传感器、车载多合一传感器的头部汽车企业,签订了批量化订单,汽车系列传感器销售同比增幅超过 32%。新能 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已成为公司主导业务,未来有望继续扩大市场份额。

公司 PTC 产品性能出色,新能源领域空间广阔。公司在氧化物、陶瓷、半导体陶瓷的范畴领域有 30 年的技术沉淀,突破了配方和工艺的难度。公司自主掌握 PTC 加热芯片的制造和封装工艺的 核心技术,相关领域竞争对手主要来源于德国和日韩。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快充需求,公司开发 出适用于高电压的 PTC 芯片,保证 PTC 产品高压环境下也可以应用。公司还开发了车用压力传 感器,可应用在汽车的空调管路、发动机、变速箱、刹车等方面,以及充电枪感温的 NTC,国家 电网的测温类 NTC 产品等。预计未来几年在行业里能够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特别在新能源汽车领 域扩展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公司新能源PTC热管理系统快速增长,核心技术对标国际一流控制器。公司是行业首家实现PTC 加热器全过程自主研发及产业化的企业,实现自研 1800V 高压 PTC 芯片及 800V 平台加热器,核 心技术持续突破,自主掌握全球领先的 800V 平台 PTC 加热器核心技术,产品热功率突破 1 万瓦, 支持电池快充水平提升 4 倍。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逐步提升,PTC 热管理系统作为新能源车核心 部件将驱动公司智能感知业务持续成长。

公司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聚焦新能源汽车零件薄弱环节。公司积极围绕新能源、“汽 车新四化”、工业智能化方向,聚焦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赛道,打造新能源汽车 PTC 加热器、 车用温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光雨量多合一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系列“专精特新”产品, 已经进入国内多数新能源汽车客户供应链。未来公司新能源汽车行业向轻量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第二增长曲线有望持续突破。

4.3 激光全息防伪业务具备核心竞争力

公司以激光为核心,建立“激光加工+光器件”的智能制造装备垂直生态圈。作为中国高端加工 装备和通信设备的技术龙头,公司是中国工业信息化融合战略的尖兵,在智能制造业领域拥有着 其先天优势。公司一方面,智能终端形态升级,精密加工需求激增,激光应用广泛铺开;另一方 面,汽车市场受德企车厂带动激光比例大幅提升。公司在激光切割、焊接、打标等领域拥有全功 率系列产品,在精密与智装两大领域发挥作用。比较国际同行,激光加工实力的评判核心是激光 器自制能力,公司在皮秒、飞秒、紫外激光器上拥有先决优势,具有前端关键设备自研实力,把 握激光未来趋势。在激光全息防伪和表面装饰技术领域,公司打造了塑基烫金纸、全息 IMR 等一 批具备核心技术的产品,布局 INS 膜、TOM 膜关键核心技术及制造链。公司 2022 年实现激光全 息膜类系列产品营业收入 5.7 亿元,同比增长 5%。未来公司会对现有的技术、产品更新迭代,积 极布局激光智能大灯、下一代激光雷达等产品,培育第二增长曲线,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创新开发新工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公司首创深色双面镭射低温花纸和铝牌烫金工艺,开发高 速、深色 UV 光油烫印材料体系,拓展性能宽度。在塑基表面装饰领域,公司自主研发掌握塑基 烫金纸、普通 IMR 核心技术,系列产品性能指标超越国际竞争对手。作为市场首个研发这种工艺 和技术的企业,公司以多年积累的“膜品”技术优势与制造经验为核心,深耕烟酒包装业务,并向 泛家电市场领域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公司膜内注塑新业务已获行业知名企业供方资质,实现批量 供货,获评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最新文档
  • 最新精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