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石油石化行业专题报告:“三桶油”释放改革红利,油气央企价值有望重塑

  • 来源:华安证券
  • 发布时间:2023/07/18
  • 浏览次数:429
  • 举报

1.国企改革提质增效,“三桶油”估值有望提升

1.1 央国企所处行业成熟,估值相比民企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央国企上市公司中,传统企业占比高、创新性不足、投资者管理关系重视程度 不够,造成央国企公司估值普遍偏低。2010 年以来,中证国企、中证央企、中证民 企 PE 均值分别为 19.7、11.0、40.0 倍,国企、央企、民企的 PB 均值分别为 1.5 、 1.3 、3.4 倍, 2020-2022 年,中证国企的 PB 均值分别为 1.27、1.33、1.17 倍、 中证央企的 PB 均值分别为 1.05、1.06、0.92 倍,中证民企的 PB 均值分别为 3.45、 3.90、3.27 倍,民企的估值均为国央企的 2-3 倍,央国企的估值显著低于民企。公 司的估值和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关联性较大,大多央企、国企所处行业相对成熟,市 场稳定,逐渐转变成价值型行业,按照传统估值方法,央国企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 相对偏低。此外,央国企长期以来在公众意识、投资者关系、经营信息沟通、市值管 理等方面不足,造成估值进一步压制。

1.2 “三桶油”估值处于历史低位,PB 估值仍有弹性空间

“三桶油”与国内民企相比,历年来 PB 估值偏低。选取市值在 500 亿以上的中 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海油服、中国化学、万华化学、盐湖股份、华鲁恒 升八家国企与市值在 500 亿以上的民企 PB 进行对比,2020-2022 年,八家央国企 和五家民企的 PB 均值分别为 3.8、5.0、2.2 和 3.9、5.0、2.7,估值略低于民企,若 排除盐湖股份个股盐湖提锂对估值的影响,大型央国企的估值更加具有性价比,尤 其是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 PB 波动范围小于 1,徘徊在 0.6-0.7 附近。市值在 200- 500 亿之间的国内化工企业中,2020-2022 年,国企的 PB 均值分别为 2.6、3.1、 2.8,民企的 PB 均值分别为 3.4、4.7、3.3,国企与民企的 PB 差距进一步扩大,化 工类央国企 PB 估值相对偏低。

2022 年,有代表性的海外油气企业 PB 均值 1.41,“三桶油”PB 均值 0.89,PB 差距达到 0.52,“三桶油”与海外油气龙头企业相比,PB 估值较低。道达尔、BP、 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均为全球石油化工龙头,产业链齐全,在全球石油化工中均具 有重要影响力,2022 年,道达尔、BP、埃克森美孚、壳牌、巴斯夫 PB 均值分别为 1.19、1.50、2.21、1.12、1.05,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A 股)PB 均 值分别为 0.74、0.65、1.49,中国石油、中国石化 PB 估值明显低于海外油气企业。 除 2020 年初疫情对爆发对国内外企业 PB 造成影响外,海外油气企业 PB 均值均明 显高于“三桶油”,2020 年全年,海外油气企业 PB 均值与“三桶油 ”差距为 0.28, 2021 年为 0.57,2022 年为 0.52,截至 2023 年 6 月 3 日,2023 年 PB 均值差距达 到 0.53。国内油气企业资本开支持续走高,发展完善产业链一体化程度、同时开展 绿色能源第二曲线,与海外石油化工公司相比,“三桶油 ”尤其中国石化、中国石油 目前 PB 估值相对偏低,未来估值仍有改善空间。

央国企对国民经济贡献度大,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使用传统估值模型不能有 效衡量其背后的战略意义和社会意义。2018-2022 年,上市公司中央国企的营业收 入占比超过 80%,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2022 年,国有企业营业总收 入达82.60万亿元,同比增长8.3%;国有企业应交税费5.93万亿元,同比增长8.4%。 国有企业在经济体量上具有明显优势,有着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尤其是在疫情期 间,各地国有企业带头复工复产,最大程度给予民营企业复工复产的信心,从而发 挥了国民经济“稳定器”的作用。除了发挥经济效益外,国央企承担更多的国家安全、 发展自主、公共利益等社会责任,央企中 31.44%处于制造业,国企中 45.25%处于 制造业,在制造业、金融业等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行业,央国企承担的确 定性与安全性无法被市场有效定价,其背负的战略意义和社会责任没有受到市场足 够重视。

1.2 国企改革提速,“三桶油”经营效率有望提升

中特估概念提出,央国企估值受到重视。2022 年 11 月 21 日,易会满主席首次 提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概念,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 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国有上市公司加强专业化 战略性整合,进一步强化公众公司意识,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好地 认识企业内在价值,从而实现更高的估值。“中特估”概念地提出重估了央企国企价值, 引导金融市场更好地为国家战略服务。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2023 年新考核目标有利于央国企提升盈利能力和经营 质量。2020-2022 年是深入实施国企改革行动的三年,站在新起点上,2023 年实施 了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对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将 “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去除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利润率,新增净利润收益率以 及营业现金比率;发展目标细化为“一增一稳四提升”:“一增”,即确保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 GDP 增速,增大国资央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分量;“一稳”,即资产负债 率总体保持稳定;“四提升”,即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 营业现金比率 4 个指标进一步提升。

新一轮深化改革意在加大创新,锻造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两利四率”转化为 “一利五率”,有三点值得关注:第一,原有的“两利”指标中,保留了利润总额指标, 利润总额是劳动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直接体现对 GDP 的贡献,中央企业 要保持一定规模的增长以支撑 GDP 的增长;用 ROE 替换净利润指标,意味着对于 央国企的考核从原本的利润导向转向了以企业经营效率、股东回报为主要导向。第 二以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这两个指标的分母均为营业收入,但营业 收入利润率的分子为营业利润,营业现金比率的分子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 额,意味着更加重视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从利润规模转向利润质量。第三继续保 留资产负债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从近年监管实践看,国资 委坚持对资产负债率的考核很好地约束了部分企业盲目扩张的冲动,因此要继续坚 持对资产负债率的约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指标反映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 几年在鼓励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转化、促进新型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 是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抓手,需要继续坚持并加大投入强度。下一步将加大对 研发经费投入效果的后评价和考核,提高投入的效率和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的演变 倒逼企业经营效率提升,落脚到业绩层面的高质量增长,业绩提升预期有助于强化 估值提升的趋势。

在重塑国央企估值的背景下,以“三桶油”为代表的央国企有望提升加速产业链 布局,实现稳定增长。在给央国企重新估值时,除了对经营利润的考量,要加入更多元化的指标,比如绿色发展、公司治理、创新、责任等;其次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周 期的企业因地制宜地做出考量,完善估值体系和方法。未来以“三桶油”为代表的央国 企将会进一步加大创新,锻造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企业经营效率提升, 业绩层面高质量增长,公司全球竞争力与经营效率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2.“三桶油”基本面向好,分红率高,估值有望重 塑

2.1 国企基本面向好,“三桶油”竞争优势凸显

石油化工企业产业链一体化优势、研发能力提升,央国企长期盈利稳定,资产 负债率稳中有降,基本面逐步改善。近些年,国内企业资本开支持续走高,产业链 一体化程度逐步完善,其中基础化工、公用事业、钢铁、电力设备、汽车、石油石化 等行业资本开支维持高位,尤其石油石化行业 2022 年资本开支类支出达到 6499 亿 元,位居全行业第一。同时在国产替代背景下,国内企业持续提高研发费用,培养科 研骨干,科研能力持续改善,国内龙头企业积极拓展下游新材料,在上游资源优势 基础上,对下游精细化学品领域持续延伸和布局,公司基本面持续向好。在国外企 业传统优势逐步褪去,资本开支放缓,甚至部分产能逐步出清背景下,未来国内化 工类企业在全球地位将逐步提升。

石油石化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行业,行业市场集中度高,“三桶油”具有规模优 势。石油行业市场具有高准入门槛、高技术壁垒、高资金壁垒等特性,行业集中度较 高, 2022 年石油石化板块营收达到 1000 亿以上的企业一共有六家,前三家分别为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三家企业作为国内能源生产的排头兵,市场份额 达到 83.33%。三桶油的规模优势和纵向一体化结构使其拥有强大的成本管控能力。 2022 年在高油价下三家企业均提高资本开支,除了开发勘探新板块,还集体加速布 局新能源,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石油化工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逐步改善,“三桶油”盈利及资产负债率逐步改 善。经过企业不断建设和改革,国有企业的业绩表现、财务状况持续好转。从归母净 利润增速角度看,除了 2020 年受疫情影响之外,央国企在其他年份均保持稳定的正 增长速率,而民企在 2018、2020 以及 2022 年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均出现盈利下 滑,说明在经济不景气状况下,国有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归母净利润增速稳定性 高于民企。“三桶油”业绩和油价存在一定相关性,在高油价背景下,2022 年中国石 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盈利分别为 1493.75、1417.00、663.02 亿元,近 8 年中国 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为 22.71%、10.87%、32.04%。 净资产收益率方面,央国企基本保持在 10%以上,盈利能力整体优于民企;另外国 企的资产负债率保持在 85%-90%之间,整体偏高,但呈现逐年下降态势,而中国石 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的资产负债率近 10 年一直稳居在 60%以下,企业的抗风险 优于民企,增强公司的经营稳定性。

央国企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自身竞争优势逐步改善。科 技创新是国企改革的关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应坚持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核 心地位,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速推进自主创新。此外国有企业与高等科研院校、国 家重点实验室合作联系密切,在科研课题合作开展方面具备较大优势。国有企业近 些年在研发投入上不断突破,研发投入占比逐年提高,并且积极培养、引进人才,研 发人员数量占比不断增长,2018 年,国企研发人员占比 13.70%,研发投入占比 3.52%,2022 年,国企研发人员占比 14.59%,研发投入占比 4.05%。

近 5 年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研发费用复合增速分别为 29.69%、8.08%、 22.23%,科研成果逐步落地,同时坚持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产品结构得到改善。 近些年,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的研发费用逐年增长,2022 年,研发费用 分别达到了 225.10、287.18、52.45 亿元,近 5 年研发费用复合增速分别为 29.69%、 8.08%、22.23%。中国石化在科技开发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强化前沿基础研究,纵 深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能力。2022 年全年申请境 内外专利 8687 件,获得境内外专利授权 6289 件;获得中国专利金奖 1 项、银奖 1 项、优秀奖 4 项。2022 年,中国海油有效利用科技成果赋能油气资源开发,深入推 进数智化转型。恩平 15-1 油田群投用中国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海上无人平台,亚洲第 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建成投用,海上超稠油热采开发、水下油气生产系统自 主研发应用、陆上深煤层气井压裂、海上页岩油钻探等皆取得重要突破。2023 年 5 月,国务院国资委官网发布最新版《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涉及核心电 子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分析测试仪器、基础软件、关键材料、先进工艺、高端装备 七大领域,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央企在关键零部件、基础软件、关键材 料、先进工艺、高端装备五个领域共有 20 项成果入选,展现其在关键材料和先进工 艺领域的强大科技实力。

在新能源业务方面,中国石油持续优化海上风电、 CCS/CCUS、气电等发展规 划,加快推进新能源基地建设,全力参与“沙戈荒”大基地和深远海风电大基地项目建 设,加强绿电、地热、氢能等项目布局实施。首个风光储一体化开发项目—大庆油田 葡二联小型分布式电源集群应用示范一期工程并网发电,截至 2022 年底,累计建成 风光发电装机规模超过 140 万千瓦, 累计地热供暖面积达到 2,500 万平方米,新能 源开发利用能力达到 800 万吨标煤/年。中国石化注重 ESG 融入发展战略,加强绿 色低碳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2022 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4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回 收利用二氧化碳 153.4 万吨;二氧化碳注入驱油 65.7 万吨;回收甲烷 8.34 亿方, 相当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250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中国海油成功获取上海金山 30 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此外,公司稳步开 CCS/CCUS , 首套海上二氧化碳封存装置在恩平 15-1 生产平台完成安装, 中国首个海上千万吨级 CCS/CCUS 集群示 范项目启动实质性研究工作。

2.2 央国企分红多,投资收益相对稳定

国企的股息率长期高于民企,投资波动小,更容易受到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青 睐。根据中证国企、中证央企、中证民企指数数据显示,2022 年国企、央企、民企 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总额分别为 1.15 、0.71、0.34 万亿元,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中证国企、中证央企、中证民企近 12 个月股息率分别为 3.14%、3.77%、 1.04%。从公司长期价值创造与投资者回报角度看,央国企优于民企,投资吸引力逐 步抬升。对于化工板块,石油石化类央国企股息率为 2.92%,民企 1.95%,基础化 工类央国企股息率 2.16%,民企股息率也为 2.16%,石油石化行业的央国企股息率 领先于民企,基础化工行业央国企与民企股息率持平。目前在经济增速趋缓而油价 仍处高位背景下,石油石化类央国企凭借着高股息和高稳定性吸引更多低风险偏好 者和长期资金的偏爱。

大型化工央国企分红高,盈利能力强。我们选取市值在500 亿以上和市值在 200- 500 亿区间范围内的化工央国企、民企进行对比,市值在 200-500 亿内的民企股息 率、ROE 高于央国企,而市值在 500 亿以上的龙头化工企业中,国有企业的股息率 和 ROE 值均高于民企。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海油服、中国化学、万 华化学、盐湖股份、华鲁恒升八家央国企近一年内股息率、ROE 均值分别为 3.43% 和 25.13%。其中”三桶油”的股息率在大化工板块里处于第一梯队, 以当年 12 月 31 日收盘股价计算,2013 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H 股)的股息率分别 为 4.13%、5.36%、3.95%;2022 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A 股)的 股息率已经分别达到 8.50%、8.14%、8.33%,股息率均处于逐年改善中。高股息的 背后是低估值,由于化工行业周期性较强,龙头企业要穿越行业周期,持续保持高 速增长的盈利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加快发展绿色转型,打造第二增长曲 线,从而获得估值提升。

3.重点公司分析

3.1 中国石化:一体化龙头企业,加速发展化工新材料

四大板块业务均实现突破,经济复苏下成品油销量有望迎来增长。高油气背景 下,公司油气勘探开发业务盈利创近十年最好水平。通过增储稳油增气降本,扩大 效益建产规模,实现境内油气储量替代率 165%,全年油气当量产量 6878.96 万吨, 同比增长 1.9%,境内原油产量 3532.26 万吨,天然气产量 353.65 亿立方米,同比 增长 4.1%,境内油气当量产量创历史新高。化工方面,公司加大高端产品和新材料 研发力度,煤化工持续提质增效,全年乙烯产量 1344 万吨、化工产品经营总量为 8165 万吨,实现了全产全销。在炼油及成品油销售板块,公司灵活调整经营策略, 加强结构优化,持续推进“油转化”“油转特”,加快世界级基地建设,全年加工原油 2.42 亿吨,生产成品油 1.40 亿吨,其中柴油产量同比增长 5.4%,累计建成 9 个氢燃料 电池供氢中心。2022 年全年成品油总经销量 2.07 亿吨,柴油经营量同比增长 8.6%, 车用 LNG 零售量同比增长 9.7%,积极开拓低硫船燃市场,非油业务经营质量和效 益持续提升、营业利润同比增长 6%,加快建设新能源服务网络,拥有加氢站数量全 球首位,充换电站、碳中和加油站等持续投营。未来随着出行恢复将带动国内成品 油的需求,公司炼油及成品油销售量均有望增长。

积极布局清洁能源,提升化工新材料产品附加值。化工板块是公司炼油下游一 体化的延伸,主要通过乙烯裂解工艺,生产基础化工品,主要化工品有合成树脂、合 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化肥的多种产品。近些年国内疫情以及需求低迷影响,化工板 块销量相对稳定,营收受益于价格上涨保持稳定增速,2020 年化工板块收入 3718.54 亿元,2022 年收入达到 5401.52 亿元。但原油成本的快速上行挤压了化工板块利 润,2020 年化工板块毛利率 11.41%,2022 年回落到 2.02%。为实现公司化工板块 的转型升级,结合自身能源优势,公司致力于“基础+高端”,培育“成本+附加值+绿色 低碳”可持续路线。2023 年 3 月 27 日,公司发布定增预案,定增项目涉及清洁能源 方向,通过进一步提升公司天然气、燃料电池用高纯氢供应能力,以适应我国能源 消费结构转型趋势。同时加大高端产品和新材料研发力度,提升光伏级 EVA、茂金属聚烯烃、顺丁橡胶等高附加值产品产量,推进大乙烯布局发展和芳烃链转型升级, 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POE 和 EVA 作为最主要的光伏胶膜原料,受益于光伏装机 量的释放,对 EVA 和 POE 的需求量快速提升,EVA 和 POE 均具有较高的技术壁 垒,尤其 POE 涉及到催化剂、α-烯烃以及聚合工艺三大壁垒,目前国内仍无成熟的 工艺装置。茂名分公司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 5 万吨/年 POE 装置,用于高效电 池封装胶膜、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聚合物 改性、汽车、电线电缆等领域。中科炼 化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 1 套 10 万吨/年 EVA 装置,主要用于光伏电池、功能性 薄膜、热熔胶、电线电缆等领域。公司对 EVA 和 POE 产品的布局,在基于自身乙 烯等原料一体化优势下,能够实现化工品的产品结构升级。

除光伏胶膜产品外,公司积极推进绿电制氢及工业副产氢气提纯项目。募投项 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对现有化工系统工业副产氢气提纯处理并配套氢气分析化验及 装车设施,建成后纯化装置生产能力 10000Nm3 /h,折合燃料电池用高纯氢 7200 吨/年。此外,2023 年 6 月,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项目-中国石化旗下新疆库车 绿氢示范项目顺利产氢, 项目产出氢气纯度达 99.9%,利用新疆地区丰富的太阳能 资源发电制氢,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光伏发电、输变电线路、电解水制氢、氢气储输、 公用工程及配套辅助生产设施,电解水制氢能力 2 万吨/年、储氢能力 21 万标准立 方米、输氢能力 2.8 万标准立方米/小时。公司近些年在新能源及新材料领域的立项 及高附加值材料领域项目建设,有利于深入推进公司业务转型升级,为自身向高附 加值材料领域延展 升级打造良好基础。

3.2 中国石油:加快油气开发保障能源供应,大力布局新能源 新材料业务

加快油气勘探开发,油气产量创历史新高。2022 年,公司石油油气产量当量 创造了历史最佳水平,2022 年及 2023Q1 公司油气产量当量分别为 1685、452 百万桶油,同比分别+3.5%、4.9%,其中天然气产量分别为 4.68、1.29 万亿立方 英尺,同比分别+5.8%、+4.7%。近年来,公司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尤其加大了重 点区域,比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渤海湾盆地等大盆地的研究, 目前已经取得了四大重点区域的战略性突破,有望形成新的规模增储产量和未来战 略接替的地区。充分利用天然气的绿色低碳能 源属性,充分发挥公司天然气 的资 源优势,大力实施“稳油 增气”策略,推动天然气产量 快速增长,到 2025 年占比 提高到 55%左右,在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积极布局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及时 优化生产装置负荷和产品结构,坚持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大力开发化工新产品新材料;健全产销研用一体化技术服务体系,发挥“中油 e 化”平台作用,加强化工产 品市场营销。2022 年化工产品商品量 3,156.8 万吨, 比上年同期增长 2.5%,乙 烯、合成树脂、尿素产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 10.5%、 6.6%、 5.2%,化工新材 料产量 85.5 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 56.3%。投资超过 700 亿元的 2000 万吨/年炼 油、120 万吨/年乙烯、260 万吨/年对二甲苯世界级一体化新石化基地在广东揭阳 建成投产,吉林石化乙烯、广西石化乙烯项目开工建设,乙丙橡胶、溶聚丁苯橡 胶、丁腈橡胶等新材料取得长足进步。公司新能源发展快速起步,新能源总量达到 800 万吨标煤/年,风电、光伏、地热、氢能、CCUS 同步推进,为北京冬奥火炬 提供绿氢,CCUS 二氧化碳注入量超过 110 万吨/年,甲烷控排走在前列。“清洁替 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落实落地,正在加快发展。积极推进绿 色行动计划,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清洁替代,努力减少碳排放;大力实施林业碳汇 和 CCUS,努力实现碳移除;积极向社会 外供绿色零碳能源。

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公司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 20 个国家管理运作着 50 余个油气项目,建成了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缅油气管 道等四大油气运输通道,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 以及三大油气运营中心和五大服务保障业务,2021 年油气作业产量当量 17795 万 吨、油气权益产量当量 10139 万吨,其中 83%产量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效 保障了中国西北、东北、西南和东部海上四大油气战略通道的能源供应安全。 依托 覆盖“一带一路”核心区域的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俄油气 管道、中缅 油气管道和东部海上通道等跨国运输管网,有效推进了能源结构绿色转 型,并为满 足东道国能源供应、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3.3 中国海油:聚焦深水油气开发,拓展绿色化转型与新能源 业务

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中海油是世界最大的油气勘探开发公司之 一。2022 年,公司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全年共获得 18 个新发现,成功评 价 28 个含油气构造,在新区、新领域、新类型勘探方面获得新突破,进一步开拓 了增储上产接替区。截至 2022 年底,主要勘探区净面积达到 24.63 万平方公里。 公司净证实储量提升至 62.4 亿桶油当量,储量替代率达 182%,储量寿命稳定在 10 年,为公司未来发展夯实资源基础。

油气产量储量持续增长,未来产能有较大成长空间。2022 年,公司共有 9 个 新项目顺利投产,40 余个产能项目在建。渤海油田稳居中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 地,南海东部油田提前达到上产目标,海外业务发展质量显著提升,陆上非常规天 然气产量大幅上涨。公司全年油气净产量增至 623.8 百万桶油当量,刷新公司净产 量纪录。公司 2023 年净产量目标为 650-660 百万桶油当量,预计全年有超过 50 个项目在建,包括中国的“深海一号”二期项目(陵水 25-1 气田开发项目)、渤中 19-6 凝析气田 I 期开发项目以及海外的圭亚那 Payara 项目、乌干达项目等。全年 计划有 9 个新项目投产,主要包括中国的渤中 19-6 凝析气田 I 期开发、陆丰 12-3 油田开发以及海外的巴西 Mero2 和圭亚那 Payara 项目等。

桶油作业费为“三桶油”中最低,成本优势突出。从桶油作业费来看,公司成本 优势显著。自 2014 年开始,公司开展“质量效益年”全面强化成本控制,深入实施 降本提质增效专项行动,通过优化工作部署、加强现场管理、实施技术升级等措 施,实现了作业费持续下降。和另外“两桶油”及国际同行相比,公司对成本控制能 力较强。2022 年,公司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及海外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环境 下,坚持提质降本增效,桶油作业费得到良好控制,公司桶油作业费为人民币 52.1 元/桶油当量(7.74 美元/桶油当量),比 2021 年的人民币 50.6 元/桶油当量 (7.83 美元/桶油当量)上升了 3.0%。

加快数字化及绿色化转型,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2022 年,恩平 15-1 油田群 正式投产。该油田建成投用国内首个海陆一体化协同运营原油生产平台,全年累计 实现台风模式生产近 300 小时。海南东方作业公司实现 5 个井口平台无人值守,完 成 4 个中心平台少人化改造,东方终端生产操控中心、5G+工业互联网全面推广应 用,实现海上人员的优化配置,海上值班人数减少 20%。公司积极推进油气业务 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公司在江苏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已实现全容量并网,目前项目 运转正常。2022 年,公司收购中核汇海风电投资有限公司 40%股权,有效拓展新能源领域的业务。公司重点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建设,首座离岸距离 100 公里以上、 水深 100 米以上的“双百”漂浮式风电平台完成浮体总装。中国首个直接为油田生产 设施、高渗透率直接供电的分散式风电项目-蓬莱分散式风电项目正式启动。中国 海油首个大型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海南 CZ7 海上风电示范项目获得核准。此外, 公司还成功获取上海金山 30 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最新文档
  • 最新精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