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数字货币专题报告 数字人民币介绍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来源:国联证券
  • 发布时间:2022/08/09
  • 浏览次数:2201
  • 举报

1 数字货币概况

1.1 数字货币诞生的背景

数字货币广义上可指代以数字方式表示价值的任何实物或虚拟物品,国际清算 银行(BIS)将数字货币定义为以数字形式表示的资产。相较传统货币,数字货币天 然具有便捷性、低成本等特征,此外还承载了人们对货币安全性与隐私性的期待。 1992 年,数字货币的概念被首次提出,期间经历了数字黄金币、中本聪提出的 比特币再到 Facebook 发布的 Libra。由于私人部门发行的数字货币具有匿名性、低 成本、跨区域、去中心化和高扩散率以及高波动性的特征,对各国中心化的传统货币 构成一定的威胁,促使各国政府加快开发央行数字货币(CBDC)。

1.2 央行数字货币开发原因及进程

CBDC 作为新兴产业,在初期阶段各国开发的原因和进程略有所差异。从开发原 因来看,主要分为五类,分别是 CBDC 固有的自身优势、抵御加密货币的冲击、央 行数字货币自主可控、顺应全球的趋势和推进传统金融向数字化金融过度。

从历程来看,各国 CBDC 在 2020 年后迎来井喷式发展。2020 年伊始,全球仅 35 个国家在考虑发展 CBDC。2022 年 6 月 7 日,大西洋理事会发布数据,根据最新 调查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共 105 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探索或应用 CBDC,其中 10 个 国家和地区的 CBDC 已正式运营,15 个国家处于试点运行状态,其余国家处于不同 阶段的研究与探索进程。

1.3 当前主流央行数字货币的类别

当前主流 CBDC 可依照多种维度分类,其中发行对象及底层架构是区分的重点。 根据 BIS 定义,CBDC 根据用户及用途分为两类,分别为批发型和零售型。

除此之外,美国、日本、英国等 50 余个国家与地区仍未明确发行对象与应用场 景,亦或是仍在探索同时满足批发和零售类型的数字货币。 依照技术维度区分,CBDC 可分为三类,分别为通证型(token-based)、账户 型(account-based)和混合式架构数字货币。

此外,根据 CBDC 的运行机制、发行方式、流通区域、利率计息等维度可进一 步分类,多维度特点使各国可以因地制宜的设计、调整央行数字货币。 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小型经济体在 CBDC 的发展模式上相对激进,倾向于快速 落地,牙买加、尼日利亚、巴哈马等国家 CBDC 已正式发布运营,而发达国家和大 型经济体则相对谨慎,美国、英国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法国处于研发阶段,中国大陆 处于试点阶段。

2 数字人民币简介

2.1 数字人民币的定义

数字人民币是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 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 征和法偿性。其中,松耦合指的是数字人民币可以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 使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

2.2 数字人民币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数字人民币自 2014 年开始起步,以央行成立法定数字货币专门研究小组为 标志,截至目前共经历了 3 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准备研究阶段(2014-2015 年),试 点实施阶段(2016-2020 年)和积极推广阶段(2021 年至今)。

2.3 数字人民币政策梳理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高度重 视数字货币的研究开发,积极探索法定货币的数字化形态,致力于数字货币领域的国 际交流,积极参与数字货币基础框架和标准的构建。近两年从政策层面持续发力支持 数字人民币发展。

2.4 数字人民币的总体架构及发行流通体系

数字人民币本质是纸币和硬币的数字化,同样由中央银行发行。由于数字人民币 具备“数字化”的基因,在发行方式上,和纸币及硬币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数字人 民币省去了纸币和硬币的制作、防伪、印刷、运输、存储、耗损、安全保卫等环节, 但是对数字化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数字人民币发行层系统总体架构中,共分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原型系统、商 业银行、数字票据交易所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测试系统四大部分。中央银行数字货 币原型系统通过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测试系统对接,实现 DCEP 发行和回笼机制, 保证数字货币发行和回笼不改变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总量。原型系统实验的重要参与方 为商业银行与数字票据交易所,商业银行需对核心系统进行改造,建立其银行库和保 存 DCEP,并与中央银行共同组建分布式账本登记 DCEP 权属信息;数字票据交易 所的数字票据分布式账本中加入央行节点,从而实现 DCEP 与数字票据基于分布式 账本的 DVP(delivery versus payment,券款对付)交易。

中国银行数字货币原型系统包括:登记中心、认证中心、大数据分析中心、DC/EP 基础数据库、运行管理系统、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系统前置、登记发行子系统分节点和 数字票据分布式账本央行节点。

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共分为三个层次,中国人民银行位于第 1 层,负责对 指定商业银行进行数字人民币的授权发布、额度管理和全量信息管理,第 2 层为指定 商业银行,向中央人民银行缴纳 100%准备金,和其他商业银行和非银支付机构开展 合作,为居民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服务。位于第 2.5 层的非指定机构同样可为居民提 供数字人民币流通服务。

数字人民币钱包根据身份识别强度、开立主体、钱包载体、权限归属可分为不 同的钱包类型。根据身份识别强度,分为一类钱包、二类钱包、三类钱包、四类钱包, 对单笔转账金额和账户余额进行限制;根据开立主体,分为个人钱包和对公钱包;根 据钱包载体,分为软钱包和硬钱包;根据权限归属,分为主要钱包和次要钱包。

3 数字人民币主流观点

3.1 数字人民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有利于商行跨境业务发展,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现有的国际结算系统主要 是 SWIFT 系统,该系统的工作时间为 5*24 小时,存在流程长,费用高等问题,国 际电汇通常需要 3-5 个工作日,大额汇款通常需要纸质单据。而有国家信用背书的数 字人民币可以实现 7*24 小时全天候、资金实时划拨、实时到账的零延迟跨境支付服 务,有利于加速国内商业银行全球化经营步伐。因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2022 年 2 月 26 日,美国和欧盟、英国及加拿大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将部分俄罗斯银行从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国际结算系统中剔除出去,对俄罗斯的跨境业务 造成一定的冲击。推广数字人民币可降低对 SWIFT 和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 (CHIPS)的依赖程度,提升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的安全性,为境外持有和使用人民 币的用户,以及贸易结算和跨境投融资等场景应用提供便利,进一步助推人民币国家 化的进程。

助推普惠金融的发展,保证消费者权益。一方面,数字人民币具备“双离线”支 付功能,可满足消费者在网络未覆盖地区和商业银行网点未触达地区的日常支付需求, 帮助消费者充分享受到数字化基础设施带来的便捷支付体验。此外,数字人民币对残 障人士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更加友好,用户无需通过手机银行、微信或支付宝,通过 可穿戴设备和可视卡的硬钱包即可完成支付。另一方面,数字人民币的智能合约技术 可约束预付资金的流向,达到监管的目的以保护消费者权益。2022 年 5 月 6 日,福 田区政府联合深圳建行举办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教培机构预付式平台发布暨签约仪 式。本预付式平台运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技术,实现预付资金“一课一清、一课一 式”。同样涉及预付模式的还有房地产行业,2022 年 7 月房地产开发商的楼盘出现烂尾现象,导致无法向客户买卖房屋标的,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我们预计,随着 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普及,智能合约或将在教培行业、房地产行业、美容美发、体 育健身、儿童娱乐等行业广泛应用。

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现阶段,政府部门掌握的数据主要集中 在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如司法、纳税、社保、公积金、电力等,缺乏对于资金数据的 监管。首先,可通过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功能,在财政补贴、科研经费等定向支付 领域,实现对公共资金的全链路监控,提升政府资金到位的及时性和精准度,降低资 金使用的道德风险。在资金归集、智能分账等资金结算领域,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可有 效提高资金处理的准确性和自动化水平,减少差错和降低人工处理风险。其次,数字 人民币具有“可控匿名”即用户之间匿名,央行不匿名的特征,有利于政府掌握资金 在企业部门之间的流向,通过对人数人民币流通数据进行专业分析,合理配置土地、 电力、人才和资金等资源,不断优化产业链和供应链,有利于政府精准施策。最后, 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不仅有效降低现金印刷、运输和销毁等管理成本,同时有助于提高 国家打击违法违规等资金流动的精确度和监管效率。

3.2 数字人民币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在 DCEP 的发展上仍处初期阶段,在后续的试点和运行中可能面临中 长期需厘清与其他支付手段的关系,配套数字化软硬件、技术和人才,机制设计不完 善和监管框架不健全四方面的挑战。 数字人民币初期主要依赖政策支持,中长期需厘清与其他支付手段的关系。根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截至 2021 年 6 月底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已达 8.72 亿 人。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在我国网络支付市场中,微信和支付宝占据了我国网络支付 市场 90%的份额,消费者习惯于使用微信和支付宝付款。数字人民币推广初期主要 依靠减免优惠活动吸引使用者,培养用户习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2 年 7 月, 深圳、苏州、北京、上海、雄安、成都、文昌等城市发放数字人民币或消费券红包, 共计 3.39 亿元,涉及食、住、行、游、购等多个方面,通过各类活动拓展消费场景 并增加用户粘性。当前数字人民币定位 M0 且不计息,只承载基本支付功能,应充分 发挥便捷、安全、低成本等优势。央行表态,数字人民币不会取代微信、支付宝等第 三方支付工作,而是促进不同支付工具间的互联互通。因此,未来需进一步明确不同 支付工具的应用场景及各自承担的角色。

数字人民币的推广需配套数字化软硬件、技术和人才。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将基 于配套的数字化软硬件、技术和人才支持,用户端的手机、应用软件、IC 卡等与发 行机构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将构成整体生态链,此外 DCEP 涉及的 DLT(分布式 账本技术)和数字人民币的智能合约功能,均需要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支持及专业 人员开发、运营、维护,发行机构是否已经充分数字化转型,将是未来发展中重要的 一环。

基于长远发展考虑,DCEP 需要完善的机制设计与技术保障作为支撑。其中机 制设计方面,需明确 DCEP 是否为会作为增量渠道改变货币总发行量,在实施普惠 政策时如何依靠 DCEP 完成科技欠发达地区的“精准滴灌”。此外,技术层面的安全 性需时间验证,虽然 DLT 架构是当前保障安全性相对较优的选择,但仍可能面临黑 客攻击,基于 DDoS 发展的攻击、SMS 劫持等多类黑客攻击曾多次出现在区块链及 数字货币交易所中,如何保障资产安全、数据安全并提高算力将成为安全交易的核心。 数字人民币法律法规和监管框架有待健全。目前,数字人民币相关法律制度和框 架有待进一步健全。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 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等法律法规尚未针对数字人民币的内容做 出相应的调整,难以对数字人民币未来发行流通过程中在相关所有权转移、个人信息 保护和反洗钱方面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央行数字货币的监管框架在全球 范围内尚无可借鉴的成熟经验,将对法律文件的修订形成一定的挑战。

3.3 数字人民币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潜在影响

依照现行 DCEP 发行机制,大型商业银行作为投放、运营机构,经营或将受到 影响。DCEP 基于双层运营体系,对于央行而言,发行的数字人民币均由央行信用担 保,作为央行负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公众持有的数字人民币等同现金,对商业银 行不构成负债,可视为表外托管业务,商业银行根据需求向公众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 服务,按兑换金额缴纳 100%准备金,可通过现金或活期存款完成兑换。 基于该流程,数字人民币需求量提升,商业银行可能面临潜在风险,当储户选择 用活期存款兑换数字人民币时,商行资产负债表两端超额存款准备金与活期存款相应 下降,造成银行缩表。商行或直接或间接受到业务影响,核心业务方面,当 DCEP 对商行的活期存款存在挤出效应时,将直接影响存贷业务,如果商行想保持原有存款 规模,无论是提高活期利率还是进行同业拆借,均会间接影响利息支出科目。信用方 面来看,根据货币乘数理论,当存款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DCEP 发行量或将抬高 现金漏损率,货币乘数下降,商行信用创造能力将受到掣肘。从日常运营来看,活期 存款向现金转换需时间成本,活期存款向其他商业银行或第三方平台转换可能需要金 钱成本,当活期存款向电子人民币转换不付出成本时,可能会提升各类操作频次,间 接提高商业银行评估流动性、原有存贷款结构规划和资产管理难度。此外,当 DCEP 大规模流通后,维持低成本转换模式,有可能提高银行挤兑或导致商业银行金融脱媒 的风险。

4 数字人民币的实践

4.1 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城市及场景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 808.51 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 n 亿个,交易金额 875.65 亿元。目前,数字人民币 试点从原来的“10+1”试点地区拓展到 15 个省市的 23 个地区,深圳、苏州、雄安 新区、成都 4 地取消了白名单限制,并吸收兴业银行作为新的指定运营机构。

4.2 从数字人民币中标投标数据看行业趋势

根据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等平台显示的招标、中标数据,2021 年 1 月 1 日至2022 年 8 月 1 日期间,数字人民币项目公开招标与中标项目共计 45 个,金额合计 约为 6065 万元。 数字人民币项目在 2022 年迎来蓬勃发展,中标项目数量和金额相较于 2021 年 同期大幅提升。中标数量共计 27 个,总金额约为 3971 万元。比较来看,2021 年 1-7 月中标数量为 3 个,2022 年同期中标项目数升至 19 个,同比增长约 6 倍。总金 额方面,2021 年 1-7 月中标金额共计 204 万元,2022 年同期中标金额扩大至 3545 万元左右,同比增长超 16 倍。招标需求包括系统软件升级、专项营销服务、服务器 采购、网安设备采购和消费帮扶。

从招标的统计数据来看,2022 年较 2021 年同期各项数据均大幅增长。2021 年 1-7月公示的信息中招标项目仅为华融湘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招标金额为100万元, 多数项目均在下半年扩充试点后招标。2022 年 1-7 月招标数量为 10 个,总计金额约 为 1229 万元。其中 7 个招标项目类型为营销服务,占比为 70%,相关预算约为 1110 万元,占比约为 90%,招标人均为数字人民币指定运营机构,各商业银行对塑造使 用场景、发放福利优惠重视度提高,旨在快速吸引 C 端和 B 端用户流量。

我们预期未来项目预算投入仍以银行端为主,随着试点不断扩充,国有银行省 分行和地方银行参与热情度不断上升,项目数量、金额、种类或再上新台阶。

4.3 运营商行及非运营商行发展模式案例

当前数字人民币已经历两年试点试验,指定运营与非指定运营的银行机构均有差 异化服务案例,助力 DCEP 行业的发展。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截止 2022 年 5 月 31 日,15 省试点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笔数约 2.64 亿笔,金额约为 830 亿元 人民币,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的商家达 456.7 万家,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带动所有关联 方蓬勃发展。指定运营 DCEP 的银行中,C 端是试点期间探索最多的场景。

非指定运营的商业银行除申请成为 DCEP 机构外,同样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加 入 DCEP 服务场景。例如海南银行依托交通银行的数字人民币额度,在自有 APP 中 接入数字人民币服务,拓展服务场景,西安银行与农业银行合作、长沙银行与工商银 行合作,共同参与数字人民币兑换服务。 随 DCEP 行业普及与发展,运营机构将逐渐扩容,非运营机构也可通过合作方 式加入运营体系中,增强用户覆盖度与场景覆盖度,商业银行或依托 DCEP 流行而 加深数字化金融发展。从试点地区角度来看,深圳试点区“乐购深圳”数字人民币红 包活动,仅用时两个月吸引消费者超 260 万,此外还有 6.7 万余商户参与,大量用户参与后在微博、小红书、B 站等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消费体验,宣传数字人民币的 同时拓展了大量潜在用户。

5 数字货币时代下,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5.1 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传统观点认为,数字人民币和银行存款之间存在替代效应,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会 对银行存款产生挤出效应,导致金融脱媒。但是我们认为金融脱媒的概率较低,理由 在于数字人民币和银行存款的定位不同。数字人民币可为用户带来交易支付的便利性, 不计算利息,而银行存款可为用户带来利息收入。用户可将大部分资金放在银行账户 中,小部分资金放在数字钱包中,既可享受大部分的利息收入,又可享受数字人民币 的便捷性。 C 端服务场景,乘数字人民币东风,重拾市场份额。自第三方支付平台繁荣发展 以来,在零售信贷借贷业务中,近半数用户使用互联网平台信用贷款,传统银行信用 贷款占比较低,第三方支付平台对银行业的冲击较大。在数字人民币推广的初期,商 业银行在发放数字人民币的同时引导新用户下载银行 APP,引导老用户提高银行 APP 使用频率,实现快速转化用户和促活,重新拾取市场份额。具体来讲,商业银 行可通过银行 APP 作为数字人民币的流量入口,构建用户生态体系,提高用户粘性, 创建 DCEP 用户向商业银行储户转化的通道。

从 B 端潜在机会来看,通过联动 C 端与 B 端用户,构建核心商圈消费场景,从 而吸引 B 端流量。例如重庆地区试点围绕解放碑商圈搭建数字人民币消费场景,纳 入数字人民币使用的 B 端用户超过千家,运营银行基于此资源可实现快速吸纳用户。 G 端服务场景方面,承办运营 DCEP 的商行可加深与政府合作关系,随着未来 数字人民币相关产业链建设与智慧化政府政务建设对接,数字人民币或将覆盖更多 G 端场景,如政府补贴、社保税收、公积金等。

5.2 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对商业银行线下渠道的冲击。在数字人民币广泛应用的前提下,现金被大量取代,线下网点的现金业务或逐渐消失,ATM 和线下网点的传统功能弱化,客户到店率也 将继续走低,倒逼商业银行加速渠道转型。 对商业银行的收单业务带来压力。数字人民币的出现进一步弱化了银行卡作为支 付介质的作用。无论是传统的 POS 机刷卡,还是通过支付宝、微信和网银支付,本 质上是基于银行账户交易,但是数字人民币在定位方面作为流通中现金 M0 的补充, 可脱离银行账户,在交易层面对银行卡产生替代效应。由于数字货币试点期间采用交 易 0 手续费的政策,这将对银行的收单业务产生一定的冲击。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评论
  • 相关文档
  • 相关文章
  • 全部热门
  • 本年热门
  • 本季热门
  • 最新文档
  • 最新精读
分享至